基本信息
书名: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集刊(第三辑)
定价:58.00元
作者: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2-07-01
ISBN:978710108607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1.0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集刊(第3辑)》(作者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收录了《朱子与中国文化》、《朱熹“主静”思想的现代诠释》、《朱熹诗经学与宋人关系考》、《论朱熹的科学思想方法》、《太谷学派的道统渊源及其思想特点》、《道教对人类生命起源的追索》等文章。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目录
陆深《俨山集》中的《诗微》研究朱子与中国文化朱熹“主静”思想的现代诠释《资治通鉴纲目》及其注释、阐发与御批朱子论子思《中庸》之道统朱熹诗经学与宋人关系考论朱熹的科学思想方法太谷学派的道统渊源及其思想特点道教对人类生命起源的追索关于妈祖其人及生辰祭日若干问题的考析边塞环境与河陇历史文化地理格局海洋环境与闽南文学的创作意识传统思想与地域文化对严复早年的影响西学东渐中的“林译小说”基督教对郑振铎新文学观生成的影响日本明治后期北京官话语法教学理论——读1905年版《清语文典》周澍与《台阳百咏》述略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刚拿到这本《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集刊(第三辑)》,就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怀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以来都渴望能有这样一部系统、深入的学术著作,能够引领我更清晰地认识国学博大精深的内涵。翻开目录,便被其中涵盖的领域所吸引。从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溯源,到汉唐宋明理学精义的解读,再到近现代国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几乎囊括了国学研究的各个重要层面。其中一篇关于“《周易》象数之学的现代阐释”的文章,更是让我眼前一亮。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古籍中的解释,而是尝试将古老的象数理论与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相结合,探讨其在当代社会的应用价值。这篇论文的论证过程严谨而富有启发性,不仅梳理了历代学者的观点,更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让我深刻体会到国学并非是束之高阁的陈迹,而是能够与时俱进、焕发新生的宝藏。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过程中,能够兼顾历史的厚重感与现实的关照,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学术探讨变得鲜活而富有生命力。读完这部分内容,我仿佛看到了传统智慧在现代社会中的新可能,心中充满了对国学未来发展的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十分精美,散发着一种古朴典雅的气息,让人在阅读之前就感受到一种文化的熏陶。我最先注意到的是其中关于“唐代诗歌的地域特色研究”的专题。一直以来,我对唐诗都有着深厚的感情,但往往只停留在对诗歌本身的欣赏,而对诗歌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了解不多。这组文章则深入探讨了不同地域在唐代诗歌创作中所扮演的角色,比如巴蜀的清峻、江南的婉约、边塞的雄浑等等。作者通过对大量诗歌文本的细致分析,结合当时的史料文献,生动地描绘了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民俗习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诗人的创作风格和情感表达。我特别被其中对边塞诗的研究所吸引,作者不仅展现了边塞将士的豪情壮志,也刻画了他们内心深处的孤寂与思乡之情,让我对那些熟悉的诗篇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种跨学科的视角,将文学、历史、地理融为一体,极大地拓展了我对唐诗的认知边界,也让我更加敬佩古人的才情与他们的生活经历。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哲学思辨有着强烈求知欲的读者,我在这本《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集刊(第三辑)》中找到了极大的满足。其中一篇关于“魏晋玄学的‘名教’与‘自然’辩证法”的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对竹林七贤等人物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揭示了他们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如何在“名教”的社会规训与“自然”的生命冲动之间寻求一种精神上的平衡。文章的论证逻辑清晰,旁征博引,引用的史料也十分丰富,能够让读者对魏晋时期复杂的思想流派有一个更为系统和全面的认识。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名教”和“自然”这两个概念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深刻洞察,这并非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存在着复杂的辩证关系。通过这篇文章,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文人雅士们的精神困境与挣扎,也体会到了中国哲学思想中对于个体自由与社会责任的深层思考。这种对古代哲学思想的现代解读,不仅具有学术价值,更对我们今天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评分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明清小说中的市民阶层文化”的探讨。一直以来,我对《红楼梦》、《儒林外史》等明清小说都非常喜爱,但对小说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文化变迁缺乏系统性的了解。这部分内容则详细分析了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及其对文学创作带来的影响。作者通过对小说中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语言风格等方面的细致分析,展现了市民阶层独特的价值观、审美趣味以及他们所面临的生活压力和精神追求。我被其中对《醒世恒言》、《警世通言》等作品的解读所吸引,作者揭示了这些小说如何在通俗的故事中,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市民阶层在社会转型期中所扮演的复杂角色。这种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结合的角度来解读文学作品,让我对明清小说有了全新的认识,也体会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强大生命力。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个对中国古代史,特别是近现代史转型期研究感兴趣的读者来说,《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集刊(第三辑)》中的相关文章无疑是一场思想的盛宴。我特别关注了其中一篇关于“晚清‘新政’与传统教育的冲突与融合”的论文。作者对晚清时期,在西方思想和制度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教育体系所经历的深刻变革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深入的分析。文章不仅仅停留在对史实事件的简单罗列,而是着重探讨了在推行新政的过程中,统治者、知识分子以及普通民众在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等方面所产生的观念冲突,以及他们如何在这些冲突中,试图寻找一条融合的道路。我被作者对当时教育政策制定者的考量,以及新式学堂与旧式书院的对比分析所深深吸引。文章的论证过程中,充满了对历史复杂性的深刻理解,没有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是呈现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性的多面性。这篇研究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中国近现代史的转型绝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充满矛盾、探索与妥协的漫长过程,尤其是在教育这样关乎民族未来的领域,其复杂程度更是可见一斑。
评分这本书在文字风格上,很多文章都力求严谨而又不失可读性,即便是一些比较专业的术语,作者也能通过恰当的解释和引证,让非专业读者也能有所理解。我特别欣赏其中一篇关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道’的意涵探究”的文章。作者并没有将“道”这一抽象概念简单地固化为某一特定学派的定义,而是试图从多个哲学流派,如道家、儒家、佛家等多个角度,展现“道”在中国哲学思想中丰富而多元的意涵。从老子《道德经》中的“道可道,非常道”到《周易》中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再到佛家语境下的“佛道”,作者层层剥茧,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道”作为宇宙本体、人生智慧、乃至政治伦理的根本原则。我被作者在分析过程中,对不同哲学流派的区分与联系的把握所折服,既能看到它们各自的独特性,又能理解它们之间潜藏的渊源与共鸣。这篇文章让我对中国哲学中“道”的理解,从模糊走向清晰,从单一走向多元,深刻体会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
评分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学的从业者,我一直关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在《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集刊(第三辑)》中,我意外地发现了几篇关于“中国戏曲在海外的传播与接受”的专题研究。这几篇文章为我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作者通过对京剧、昆曲等中国传统戏曲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传播过程中的案例分析,深入探讨了文化翻译、跨文化接受、以及艺术形式的本土化等问题。我被其中对中国戏曲在西方国家,如法国、德国等地的早期传播过程的梳理所吸引,分析了当时的评论家和观众是如何理解和评价这些陌生的艺术形式。文章还探讨了戏曲在海外传播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以及如何通过改革和创新来适应不同文化的观众。这些研究不仅让我对中国传统戏曲有了更深的认识,也为我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评分我对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隐逸文化”有着特别的偏好,而在《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集刊(第三辑)》中,一篇关于“陶渊明‘归园田居’诗歌的现代解读”的文章,让我倍感亲切。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陶渊明诗歌的字面意义的解读,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所蕴含的对现实的批判、对自然的向往以及对精神自由的追求。文章通过对陶渊明生活年代的社会背景的分析,以及对其思想的梳理,展现了“归园田居”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更是一种深刻的人生哲学和价值取向。我被作者在分析其诗歌时,对于“田园”意象的多重象征意义的阐释所吸引,它既代表着宁静的生活环境,也象征着摆脱世俗羁绊的精神自由。这篇文章让我对陶渊明的诗歌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引发了我对当下社会中“隐逸”情结的思考,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寻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对于致力于推动国学复兴的学者和普通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份珍贵的礼物。我在这本集刊中,特别关注了其中一篇关于“明代思想家王阳明‘致良知’学说的现代意义”的研究。作者对王阳明心学核心概念“致良知”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并试图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伦理建设和个人修养方面的现实价值。文章不仅梳理了“致良知”的哲学渊源,也详细分析了其在实践层面的具体要求,例如如何通过格物致知、知行合一来实现对良知的体察和发用。我被作者在分析时,将“致良知”与现代心理学、行为经济学等领域的理论相结合,以新的视角来审视和解读这一古老的思想,这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有些晦涩的哲学概念变得更加鲜活和易于理解。这篇文章让我认识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并非只是历史的遗物,而是能够为我们应对当今社会的诸多挑战提供宝贵的智慧资源,也让我对如何通过内省自省来提升个人道德修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我特别喜欢集刊中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研究。其中一篇关于“春节习俗的文化演变与传承”的文章,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作者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春节习俗的梳理,展现了这一传统节日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不断演变和传承。文章不仅仅停留在对习俗的描述,而是深入分析了这些习俗背后所蕴含的家庭观念、祖先崇拜、以及祈福禳灾等多元文化内涵。我被作者在分析中,对不同地域、不同时代春节习俗的差异性与共性的把握所吸引,以及他如何通过对这些习俗的细致解读,来揭示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例如,文章对年夜饭、拜年、压岁钱等习俗的深入剖析,让我对这些耳熟能详的传统有了更深的文化理解。这种从宏观历史视角到微观习俗细节的结合,使得整篇文章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充满人文的温度,让我对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