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道德经解析
定价:46.00元
售价:29.9元,便宜16.1元,折扣65
作者:张尚仁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0-01
ISBN:978750808925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收录《道德经》原文和重排文本
全面解析《道德经》的思想体系内容提要
*在欧洲学院发表讲话时说:“、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的《道德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认真研读其文,实为建立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化所必需。本书致力于恢复“博大真人”的形象,让其阐述的中国精神再放异彩,系统地探讨和构建《道德经》的思想体系,化深远简奥为平易晓畅,不论是修道养生者,还是传承文化者,都不可不读。
目录
目 录
章 导 论 (1)
节 其人 (1)
第二节 与《》 (5)
第三节 与道家及诸子百家 (10)
一、道家的源头 (11)
二、在道家的地位 (13)
三、道家与其他各家的关系 (16)
第四节 道家与中华传统文化 (19)
一、文以载道,文以化人 (19)
二、诸子百家时期道家盛 (23)
三、和孔子的关系 (26)
四、秦统一中国后中华传统文化的曲折发展 (31)
五、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家情缘 (34)
第二章 《道德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 (37)
节 关于中华传统文化代表的几个观点 (37)
一、儒家代表说 (38)
二、儒、释、道三家代表说 (38)
三、惠能代表说 (39)
四、道家代表说 (40)
第二节 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应具备的几个条件 (42)
一、博大精深 (43)
二、源远流长 (45)
三、独值 (47)
四、雅俗共赏 (48)
五、国际影响 (50)
第三节 中华传统文化代表者的崇高境界 (52)
一、“善为道者”的精神追求 (52)
二、“微妙玄通”的哲人学养 (56)
三、“善者不辩”的学术风格 (57)
四、“复归其根”的思维特点 (59)
五、“深不可识”的敦朴形象 (61)
六、“以百姓心为心”的情怀 (62)
七、史诗式的文体文风 (64)
第三章 《道德经》哲学的思想体系问题 (67)
节 《道德经》有无哲学体系的歧见 (67)
第二节 《道德经》哲学体系的相关问题 (70)
一、哲学体系的形成过程 (70)
二、构建哲学体系的基本方法 (73)
三、形成哲学体系的意义 (75)
四、哲学体系的构成 (77)
第三节 《道德经》哲学的范畴体系 (78)
一、《道德经》哲学的一级范畴 (78)
二、《道德经》哲学的二级范畴 (85)
三、《道德经》哲学的二级以下范畴 (93)
四、《道德经》哲学范畴体系的内在逻辑 (98)
第四章 《道德经》哲学的道论 (101)
节 《道德经》哲学的本体论 (101)
一、“玄道”本体论 (102)
二、“道”为“天下母”的本原论 (108)
三、“道生之”的生成论 (110)
四、“惟道是从”的价值论 (112)
第二节 《道德经》哲学的运动论 (113)
一、反向转化是“道”的运动形态 (114)
二、弱者的反向转化是“道”的功用 (118)
三、“无、有”转化的运动哲理 (123)
四、运动论在《道德经》哲学中的地位 (126)
第三节 《道德经》哲学的认识论 (128)
一、哲学认识论研究的对象 (129)
二、以“不知”为前提的哲学认识论 (131)
三、从“不知”到“知不知”的认识过程 (135)
四、“知者不言”的认识境界 (138)
第四节 《道德经》哲学的方法论 (140)
一、“为之于未有” (141)
二、“其安易持” (142)
三、“图难于其易” (144)
四、“慎终如始” (146)
五、“大制不割” (147)
第五章 《道德经》哲学的德论 (151)
节 “道”、“德”关系的多种解释 (151)
一、“道”是内在本质,“德”是外在表现 (152)
二、“道”是整体,“德”是部分 (153)
三、“道”是形而上,“德”是形而下 (154)
四、“道”是万物共有,“德”是人的品德 (155)
五、“道”无意识,“德”有意识 (156)
六、“道”超经验,“德”可经验 (156)
第二节 “德”的层次结构 (157)
一、上德 (157)
二、下德 (159)
三、上仁 (161)
四、上义 (162)
五、礼 (164)
六、道、德、仁、义、礼的逻辑 (165)
第三节 人的“育德” (166)
一、“三宝”论 (166)
二、“七善”论 (170)
第六章 《道德经》哲学的人性论 (175)
节 人性与道性 (175)
一、人的自然本性 (176)
二、以“圣人”喻复归自然本性的人 (178)
三、以“婴儿”喻符合自然本性的人 (182)
第二节 人性与人为 (184)
一、人类存在生存危机的内在原因 (185)
二、以劳动解读人为 (186)
三、人性复归自然的可能性 (188)
第三节 人性与人欲 (190)
一、人欲是人性的弱点 (190)
二、人的欲望膨胀造成人性堕落 (192)
三、人类社会道德败坏造成人性堕落 (194)
第四节 人性的复归 (195)
一、个人“复归于婴儿” (195)
二、人类“复归于无极” (197)
三、世界“复归于朴” (198)
第七章 《道德经》哲学的社会历史论 (201)
节 《道德经》的历史理论 (201)
一、《道德经》编章造成的问题 (202)
二、历史发展过程的阶段论 (203)
三、历史发展过程的内在逻辑与伦理 (211)
四、历史的曲折与衰退 (214)
五、历史与文化 (216)
六、研究历史的意义 (218)
第二节 《道德经》的社会治理论 (220)
一、“善治”的理念 (220)
二、社会治理主体 (224)
三、社会治理措施 (226)
第三节 “为无为,则无不治”的社会治理思想 (229)
一、“为无为,则无不治”思想的内涵 (229)
二、实现“为无为,则无不治”的途径 (232)
三、“为无为,则无不治”思想的合理内核 (234)
第八章 《道德经》哲学的修养论 (237)
节 修养的含义 (238)
一、修养论在《道德经》中的地位 (238)
二、“修养”的内涵和外延 (241)
三、修养与养生 (243)
第二节 修养的境界 (246)
一、修养境界的含义 (247)
二、修养的崇高境界 (249)
三、提高修养境界应克服的人性弱点(251)
第三节 修养的途径 (255)
一、清静稳重 (255)
二、为而不争 (258)
三、知止不殆 (259)
四、善摄生 (261)
第四节 修养的目的 (264)
一、圣人的理想人格 (264)
二、圣人的为人处事 (267)
三、修养成圣的意义 (269)
附录一 通行本《道德经》 (273)
附录二 新编《道德经》 (281)
后 记作者介绍
张尚仁,1942年1月出生于广东梅县,196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1965—1984年在云南大学任教,1985—1990年在华南师范大学哲学管理学研究所从事教学科研工作,1986年越级提升为教授,1988
年任研究所所长,1991 年调任广东行政学院院长,2000年广东行政学院与广东省委党校合并,任副校(院)长,2003年退休。2005年被云南大学聘为教授,2006年被云南大学聘为公共管理学院名誉院长。
1989年被《中国哲学年鉴》“中国哲学家”栏目介绍,1988年获广东科技突出贡献二等奖并被授予“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0年为广东省委省“成才之路报告团”成员并被授予“教书育人教师”称号,1991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被教育部、人事部、全国教育工会授予“全国教师”称号,1991年获广东省委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5年入编中国专家大辞典,同时入编广东高级专家大辞典。
已出版著作36本,代表作为《欧洲认识史概要》《社会历史哲学引论》《道德经解析》,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共计600余万字。文摘
序言
一直以来,我对《道德经》都有一种敬畏感,觉得它是中国哲学中最深邃、最难以理解的经典之一。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翻开了《道德经解析 张尚仁》,没想到,这本解读让我对《道德经》产生了全新的认识,甚至可以说,是颠覆了我以往的看法。张先生的笔触,不像那些学院派的学者那样,充满了晦涩的术语和艰深的考证,而是以一种非常亲切、自然的语言,将老子那“冲淡而又盛大”的智慧,一点点渗透进读者的心里。 书中关于“道”的阐释,让我印象最为深刻。我之前理解的“道”,总是停留在虚无缥缈的概念上。但张先生却将“道”具象化,他会从自然界的现象入手,比如风的流动,水的循环,四季的更替,来解释“道”是如何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他提到,我们之所以看不到“道”,是因为它太过于普遍,太过于自然,反而让我们忽略了它的存在。这种解读方式,让我顿时觉得,《道德经》的智慧,并不是藏在高深的象牙塔里,而是就存在于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 他对于“不争”的理解,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一直觉得,“不争”似乎是一种消极的处世态度,是一种放弃竞争、甘于落后的表现。然而,张先生通过分析《道德经》中“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等论述,深刻地阐释了“不争”背后所蕴含的强大力量。他认为,“不争”并非放弃原则,而是一种更高明的生存智慧,是一种懂得审时度势、以退为进的策略。当一个人不再执着于与他人争高低,反而能够更好地看到全局,做出更明智的选择。他举了一个例子,说就像河流,它不会与山川争高低,而是顺着地势而流,最终汇入大海。这种“不争”,是一种顺应自然,是一种智慧的柔韧。 书中的语言风格,让我感觉非常舒服。张先生的文字,有一种淡淡的诗意,但又不失力量。他善于运用意象,将抽象的哲学概念,描绘得生动形象。例如,他用“寂静”来形容“道”的本质,用“光”来形容“道”的作用。这些意象,让我能够更容易地去感受和理解《道德经》的意境。而且,他的句子结构,变化多端,有时简练有力,有时又绵长细腻,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 另外,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无为而无不为”的解读。我之前一直对此感到困惑,觉得“无为”是不是就是什么都不做。但张先生的解释,让我茅塞顿开。他指出,“无为”并非消极的“不做”,而是顺应自然规律,不强求、不妄为。而“无不为”则是在这种顺应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用“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来比喻,说这正是“无为而无不为”的体现。春夏的生长,是自然的规律,我们只需顺应,不用强迫,最终就能迎来秋收。这种解读,让我认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失败,并非因为我们能力不足,而是因为我们违背了事物的自然发展规律。 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解读《道德经》,更像是在引导读者进行一场心灵的探索。张先生在书中,常常会将《道德经》的思想与现代人的生活困境相结合,给读者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之道。他并没有批判现代社会,而是用一种包容、理解的态度,帮助读者在现代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道”。 我还发现,张先生在书中,非常注重对“柔弱”的推崇。他认为,在很多情况下,看似柔弱的力量,反而比刚强更能持久,更能化解冲突。他用“水”来类比,水看似柔软,却能滴水穿石,能滋养万物。他鼓励读者,在生活中,不要一味地追求强硬和对抗,而是要学会以柔克刚,以静制动。这种智慧,在如今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显得尤为珍贵。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平静,也更加通透。我开始用一种新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不再那么焦虑,不再那么急躁。我明白了,很多我们执着追求的东西,可能并非我们真正需要的,而很多我们忽略的,却可能是通往幸福的关键。 《道德经解析 张尚仁》这本书,就像一位智者,在我的人生路上,点亮了一盏灯。它让我看到了《道德经》的魅力,更让我看到了人生的无限可能。我真心推荐这本书给所有渴望提升自我、寻求内心平静的朋友。
评分当我翻开《道德经解析 张尚仁》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想到它会带给我如此深刻的触动。我一直认为,《道德经》是哲学家的圣经,是普通人难以企及的智慧宝库。然而,张先生的解读,却让我看到了《道德经》最鲜活、最贴近生活的一面。他以一种极其自然、流畅的笔触,将老子的思想,化解成了我们 everyday life 中可以运用的智慧。 张先生对于“道”的解读,让我耳目一新。他并没有将“道”描述成一种玄奥的理论,而是将其与我们生活中的各种自然现象紧密联系。他会从风的流动、水的循环、四季的更替中,找到“道”的规律。他用“河流”来比喻“道”,说河流顺应地势而流,滋养万物,却从不张扬,这正是“道”的完美体现。这种解读,让我觉得,“道”并非遥不可及,而是无处不在,只是我们常常因为忙碌而忽略了它的存在。 他对“上善若水”的解析,也让我受益匪浅。他不仅仅是赞美水的柔弱,更是深入分析了水所代表的“德”,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学习水的智慧。水能够容纳万物,不拒细流,这是一种博大的胸怀。水能够滋养万物,却不求回报,这是一种无私的奉献。水能够适应各种环境,随形而变,这是一种极强的生命力。张先生鼓励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学习水的这种品质,培养宽广的胸怀,乐于奉献,并且保持灵活应变的能力。 书中语言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张先生的文字,有一种返璞归真的自然美。他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故弄玄虚,而是用最朴实、最真诚的语言,表达最深刻的道理。他的句子,结构清晰,逻辑严谨,读起来非常流畅。而且,他善于运用各种比喻,将抽象的哲学概念,变得生动易懂。例如,他用“种子”来比喻“无用之用”,用“空白的画布”来比喻“婴儿”的纯净。这些比喻,都恰到好处,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 令我感动的是,张先生在书中,并没有回避《道德经》中看似矛盾的地方,而是通过深入的分析,展现出其内在的统一性。例如,他对于“有”与“无”的辩证关系,对于“动”与“静”的相互依存,都有着非常精彩的阐述。他告诉我们,看似对立的两个事物,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让我对世界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 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大器晚成”的解读。张先生引用《道德经》中“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的论述,来阐释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沉淀。他鼓励读者,不要因为短期的挫折而气馁,要相信“积跬步,以至千里”的力量。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如何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这种励志的故事,让我倍感鼓舞。 《道德经解析 张尚仁》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思想的启发,更是心灵的慰藉。它让我看到了,《道德经》的智慧,并非古老的传说,而是可以融入我们日常生活的实践。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位智慧的引路人,在我人生的旅途中,点亮了一盏灯,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前方的道路。 我向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智慧感兴趣的朋友,强烈推荐这本书。它一定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让你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和智慧。
评分一直以来,我都被《道德经》那深邃的智慧所吸引,但总觉得它的文字太过古奥,难以真正领悟其中的精髓。直到我遇到了张尚仁先生的《道德经解析》,我才真正走进了老子的思想世界。这本书,用一种极其温和、深入浅出的方式,为我揭开了《道德经》神秘的面纱,让我看到了它在现代社会依然闪耀的智慧光芒。 张先生的解读,最让我赞赏的是他的“道”的视角。他不仅仅是对字句的解释,更是深入到“道”的本源,去探寻老子思想的精髓。他用极其生动形象的语言,将“道”的无形无象,无处不在,描绘得淋漓尽致。他告诉我,“道”不是一个固定的概念,而是一种流动的、变化的规律,它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也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他用“河流”来比喻“道”,说河流顺应地势而流,滋养万物,却从不张扬,这正是“道”的完美体现。这种解读,让我对“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觉得它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哲学概念,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智慧。 他对“上善若水”的阐释,更是让我受益匪浅。他不仅仅是赞美水的柔弱,更是深入分析了水所代表的“德”,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学习水的智慧。水能够容纳万物,不拒细流,这是一种博大的胸怀。水能够滋养万物,却不求回报,这是一种无私的奉献。水能够适应各种环境,随形而变,这是一种极强的生命力。张先生鼓励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学习水的这种品质,培养宽广的胸怀,乐于奉献,并且保持灵活应变的能力。 书中语言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张先生的文字,有一种返璞归真的自然美。他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故弄玄虚,而是用最朴实、最真诚的语言,表达最深刻的道理。他的句子,结构清晰,逻辑严谨,读起来非常流畅。而且,他善于运用各种比喻,将抽象的哲学概念,变得生动易懂。例如,他用“种子”来比喻“无用之用”,用“空白的画布”来比喻“婴儿”的纯净。这些比喻,都恰到好处,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 令我感动的是,张先生在书中,并没有回避《道德经》中看似矛盾的地方,而是通过深入的分析,展现出其内在的统一性。例如,他对于“有”与“无”的辩证关系,对于“动”与“静”的相互依存,都有着非常精彩的阐述。他告诉我们,看似对立的两个事物,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让我对世界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 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大器晚成”的解读。张先生引用《道德经》中“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的论述,来阐释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沉淀。他鼓励读者,不要因为短期的挫折而气馁,要相信“积跬步,以至千里”的力量。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如何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这种励志的故事,让我倍感鼓舞。 《道德经解析 张尚仁》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思想的启发,更是心灵的慰藉。它让我看到了,《道德经》的智慧,并非古老的传说,而是可以融入我们日常生活的实践。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位智慧的引路人,在我人生的旅途中,点亮了一盏灯,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前方的道路。 我向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智慧感兴趣的朋友,强烈推荐这本书。它一定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让你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和智慧。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道德经》都有一种仰慕之情,但苦于其文字古奥,难以深入理解。直到我读到了张尚仁先生的《道德经解析》,我才算真正领略到了老子思想的博大精深。《道德经解析》这本书,没有艰深的学术术语,没有枯燥的文字堆砌,而是以一种极其温和、亲切的方式,将《道德经》的智慧,一点一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张先生的解读,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于“道”的阐释。他并没有将“道”描绘成一种虚无缥缈的概念,而是将其与我们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紧密联系。他会从自然界的规律,比如四季的更替,风的流动,水的循环,来解释“道”是如何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他用“河流”来比喻“道”,说河流顺应地势而流,滋养万物,却从不张扬,这正是“道”的完美体现。这种解读,让我觉得,《道德经》的智慧,并非高高在上,而是就存在于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 他对“上善若水”的解析,也让我受益匪浅。他不仅仅是赞美水的柔弱,更是深入分析了水所代表的“德”,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学习水的智慧。水能够容纳万物,不拒细流,这是一种博大的胸怀。水能够滋养万物,却不求回报,这是一种无私的奉献。水能够适应各种环境,随形而变,这是一种极强的生命力。张先生鼓励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学习水的这种品质,培养宽广的胸怀,乐于奉献,并且保持灵活应变的能力。 书中语言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张先生的文字,有一种返璞归真的自然美。他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故弄玄虚,而是用最朴实、最真诚的语言,表达最深刻的道理。他的句子,结构清晰,逻辑严谨,读起来非常流畅。而且,他善于运用各种比喻,将抽象的哲学概念,变得生动易懂。例如,他用“种子”来比喻“无用之用”,用“空白的画布”来比喻“婴儿”的纯净。这些比喻,都恰到好处,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 令我感动的是,张先生在书中,并没有回避《道德经》中看似矛盾的地方,而是通过深入的分析,展现出其内在的统一性。例如,他对于“有”与“无”的辩证关系,对于“动”与“静”的相互依存,都有着非常精彩的阐述。他告诉我们,看似对立的两个事物,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让我对世界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 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大器晚成”的解读。张先生引用《道德经》中“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的论述,来阐释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沉淀。他鼓励读者,不要因为短期的挫折而气馁,要相信“积跬步,以至千里”的力量。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如何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这种励志的故事,让我倍感鼓舞。 《道德经解析 张尚仁》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思想的启发,更是心灵的慰藉。它让我看到了,《道德经》的智慧,并非古老的传说,而是可以融入我们日常生活的实践。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位智慧的引路人,在我人生的旅途中,点亮了一盏灯,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前方的道路。 我向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智慧感兴趣的朋友,强烈推荐这本书。它一定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让你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和智慧。
评分当我拿起《道德经解析 张尚仁》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抱有过高的期待,毕竟《道德经》的解读实在太多了,很多都让人觉得似是而非,或者过于学术化,难以融入生活。然而,张先生这本书,却给了我一个巨大的惊喜。它以一种极其平易近人的方式,将老子的思想,剖析得淋漓尽致,让我看到了《道德经》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的强大生命力。 张先生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不失现代的活力。他能够将《道德经》中那些古奥的词汇,用非常生动的语言解释清楚,让我这个《道德经》的初学者,也能轻松理解。他没有卖弄学问,而是用一种真诚的态度,与读者分享他对《道德经》的感悟。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道”的阐释。张先生并没有将“道”描述成一种虚无缥缈的概念,而是将其与我们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联系起来。他会从自然界的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中,看到“道”的规律;他也会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社会的发展变化中,体悟“道”的运行。他用“河流”来比喻“道”,说河流顺应地势而流,滋养万物,却从不张扬,这正是“道”的完美体现。这种解读,让我明白了,“道”并非遥不可及,而是无处不在,只是我们常常因为忙碌而忽略了它的存在。 他对“上善若水”的解读,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之前一直觉得,“水”的形象,只是柔弱、包容。但张先生指出,水的力量,在于它的“不争”。水不会去和岩石争高下,而是默默地绕过,最终汇入大海。这种“不争”的智慧,在如今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显得尤为重要。他鼓励我们学习水的这种品质,在生活中,不要一味地追求对抗和争夺,而是要学会以柔克刚,以静制动。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让我感觉非常舒心。张先生的文字,就像一杯温润的茶,不浓烈,却能沁人心脾。他善于运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刻的道理。他的句子,长短结合,节奏感十足,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而且,他善于运用恰当的例子,将抽象的哲学概念,变得生动形象。 令我感到惊喜的是,张先生在书中,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道德经》原文的解释,而是融入了他自己的人生经验和对现代社会的深刻洞察。他会结合当下的热点事件,来阐释《道德经》的思想,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其现实意义。例如,他会在谈到“知足”时,分析现代社会人们的消费主义倾向,以及如何通过《道德经》的智慧,摆脱物质的束缚。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无为”的阐述。我之前对“无为”的理解,总觉得有些消极,好像就是什么都不做。但张先生的解读,让我看到了“无为”背后蕴含的积极力量。他认为,“无为”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一种顺应自然的智慧,是一种不强求、不妄为的态度。当我们将精力放在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上,反而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用“播种”来比喻,说农民的“无为”,就是顺应时节,耕耘土地,而最终收获的“无不为”,则是自然的回馈。 《道德经解析 张尚仁》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思想的启发,更是心灵的慰藉。它让我看到了,《道德经》的智慧,并非古老的传说,而是可以融入我们日常生活的实践。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位智慧的引路人,在我人生的旅途中,点亮了一盏灯,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前方的道路。 我向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智慧感兴趣的朋友,强烈推荐这本书。它一定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让你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和智慧。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道德经》,更是让我心驰神往。然而,经典的文字往往难以触及,往往需要一位引路人。有幸读到张尚仁先生的《道德经解析》,我才真正体会到,原来老子的智慧,可以如此鲜活,如此贴近我们的生活。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次深刻的心灵洗礼。 张先生的解读,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温度”。他没有将《道德经》当作一本冰冷的古籍来对待,而是将自己的人生感悟、对当下社会的观察,与《道德经》的思想融为一体。他用一种平等、真诚的姿态,与读者进行对话,让我感觉,仿佛是一位智者,在茶余饭后,与我分享他的人生智慧。 书中对于“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阐释,尤其让我印象深刻。我之前一直觉得,这句话似乎是鼓励沉默寡言,或者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但张先生的解读,让我看到了其中蕴含的深刻的“道”的智慧。他认为,真正的智慧,在于内心的体悟,而非外在的言语。言语,往往是对“道”的有限表达,而“道”本身,是无法完全被言语所涵盖的。他引用了许多例子,说明那些真正有大智慧的人,往往表现得朴实无华,他们的行动本身,就是最好的证明。这种解读,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在日常交流中,是否过于依赖言语,而忽略了内心的真实表达。 他对“上善若水”的解析,也让我深有体会。他没有仅仅停留在对“水”的赞美,而是深入分析了水所代表的“德”,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学习水的智慧。水能够容纳万物,不拒细流,这是一种博大的胸怀。水能够滋养万物,却不求回报,这是一种无私的奉献。水能够适应各种环境,随形而变,这是一种极强的生命力。张先生鼓励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学习水的这种品质,培养宽广的胸怀,乐于奉献,并且保持灵活应变的能力。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独特。张先生的文字,有一种返璞归真的自然美。他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故弄玄虚,而是用最朴实、最真诚的语言,表达最深刻的道理。他的句子,结构清晰,逻辑严谨,读起来非常流畅。而且,他善于运用各种比喻,将抽象的哲学概念,变得生动易懂。例如,他用“种子”来比喻“无用之用”,用“空白的画布”来比喻“婴儿”的纯净。这些比喻,都恰到好处,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 令我感动的是,张先生在书中,并没有回避《道德经》中看似矛盾的地方,而是通过深入的分析,展现出其内在的统一性。例如,他对于“有”与“无”的辩证关系,对于“动”与“静”的相互依存,都有着非常精彩的阐述。他告诉我们,看似对立的两个事物,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让我对世界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 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大器晚成”的解读。张先生引用《道德经》中“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的论述,来阐释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沉淀。他鼓励读者,不要因为短期的挫折而气馁,要相信“积跬步,以至千里”的力量。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如何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这种励志的故事,让我倍感鼓舞。 《道德经解析 张尚仁》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解读经典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生活,如何做人的书。它帮助我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位良师益友,在我迷茫时,给我指引,在我困顿时,给我力量。 我向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智慧感兴趣的朋友,强烈推荐这本书。它一定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让你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和智慧。
评分这本《道德经解析 张尚仁》真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它不仅仅是解读老子那深邃的《道德经》,更像是在为我的内心世界打开了一扇窗。我一直对《道德经》心向往之,但总觉得文字古奥,难以领悟其中真正的精髓。张尚仁先生的解析,恰恰填补了我的认知空白。他的语言通俗易懂,但又不失深刻。他没有生硬地去解释每一个字、每一句话,而是将《道德经》的思想融入到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我觉得那些古老的智慧,原来离我如此之近。 比如,书中对于“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解读,我之前总觉得有些矛盾。但张先生通过生动的比喻和生活化的例子,让我豁然开朗。他将“无为”解释为顺应自然规律,不强求、不妄为,而“无不为”则是通过这种顺应,反而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举了一个园丁的例子,一个好的园丁不会强行让花朵生长,而是给予它们适宜的阳光、水分和土壤,通过“无为”的照料,最终让花朵自然绽放。这种解读方式,让我茅塞顿开,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是否常常因为急于求成,而事与愿违。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精神的引导。张先生在解析《道德经》的过程中,常常穿插自己的人生感悟和对当下社会的观察。他并没有高高在上地讲道理,而是以一种平等、真诚的态度与读者交流。他分享了自己曾经的迷茫和困惑,以及如何通过《道德经》的智慧找到内心的平静和方向。这让我觉得,我不是一个人在阅读,而是在与一位智者进行一次心灵的对话。 书中对于“上善若水”的阐述,更是让我心生敬佩。张先生将水的柔韧、包容、滋养万物的特性,与人生智慧联系起来。他认为,真正的智慧就像水一样,能够适应各种环境,无形却有力量,滋养生命却不张扬。他鼓励我们学习水的谦卑,学习水的坚韧,学习水的无私。在如今这个充满竞争和浮躁的社会,这种“如水”的智慧,显得尤为珍贵。读完这一部分,我感到内心的戾气消散了不少,也更加愿意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除了对《道德经》本身思想的深刻剖析,这本书的结构和编排也十分合理。每一章的开头都会引述《道德经》的原句,然后逐一进行讲解,并配以恰当的案例和引申。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书中的内容。而且,书中使用的语言非常优美,读起来有一种行云流水的感觉,仿佛置身于一片宁静的智慧海洋。 张先生在书中反复强调“知常曰明”,他认为真正的明智,在于认识到那永恒不变的“道”。而这种认识,并非源于书本知识,而是源于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体验。他鼓励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去体悟“道”的存在,去感受万物运行的规律。他举了春夏秋冬的更替,花开花落的自然现象,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这些都是“道”的体现。这种将抽象哲学具体化的方法,让我感觉《道德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经典,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指南。 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一些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讲解,例如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的对比和融合。张先生并没有将这些思想割裂开来,而是巧妙地将它们联系起来,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他认为,《道德经》的思想与儒家、佛家等思想并非对立,而是可以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世界。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在理解《道德经》的同时,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对《道德经》的解读,更在于它所带来的心灵触动和人生启迪。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一次心灵的洗礼。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自己的价值追求。我明白了,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感到焦虑和不安,是因为我们违背了自然的规律,过于执着于外在的得失。而《道德经》所倡导的“无为而治”,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一种顺应自然的智慧,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 在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静静地思考书中的内容。我发现,张先生的解读,常常能够触及我内心深处的困惑。他用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力量,引导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比如,书中关于“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阐述,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领导者和智慧者,并非依靠权力和言语来征服他人,而是通过自己的品德和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人。这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也能够做到“不言之教”,用行动去影响身边的人。 总而言之,《道德经解析 张尚仁》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获得新的体悟。它不仅是一本关于《道德经》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生智慧的书。它帮助我拨开内心的迷雾,让我看到更清晰的人生方向。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感兴趣的朋友,以及所有渴望在喧嚣生活中找到一份宁静和智慧的人。它一定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评分当我拿到《道德经解析 张尚仁》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抱有太大的期待,毕竟市面上关于《道德经》的解读版本实在太多了,很多都让我觉得枯燥乏味,或者过于高深,难以理解。然而,这本书却让我眼前一亮,它以一种极其温和、亲切的方式,将老子那深邃的思想,化解成了我们 everyday life 中可以运用的智慧。 张先生的解读,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道”的理解。他没有把“道”描述成一种虚无缥缈的概念,而是将其与我们生活中的各种自然现象紧密联系。他会从风的流动、水的循环、四季的更替中,找到“道”的规律。他用“河流”来比喻“道”,说河流顺应地势而流,滋养万物,却从不张扬,这正是“道”的完美体现。这种解读,让我觉得,“道”并非遥不可及,而是无处不在,只是我们常常因为忙碌而忽略了它的存在。 他对“上善若水”的解析,也让我受益匪浅。他不仅仅是赞美水的柔弱,更是深入分析了水所代表的“德”,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学习水的智慧。水能够容纳万物,不拒细流,这是一种博大的胸怀。水能够滋养万物,却不求回报,这是一种无私的奉献。水能够适应各种环境,随形而变,这是一种极强的生命力。张先生鼓励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学习水的这种品质,培养宽广的胸怀,乐于奉献,并且保持灵活应变的能力。 书中语言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张先生的文字,有一种返璞归真的自然美。他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故弄玄虚,而是用最朴实、最真诚的语言,表达最深刻的道理。他的句子,结构清晰,逻辑严谨,读起来非常流畅。而且,他善于运用各种比喻,将抽象的哲学概念,变得生动易懂。例如,他用“种子”来比喻“无用之用”,用“空白的画布”来比喻“婴儿”的纯净。这些比喻,都恰到好处,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 令我感动的是,张先生在书中,并没有回避《道德经》中看似矛盾的地方,而是通过深入的分析,展现出其内在的统一性。例如,他对于“有”与“无”的辩证关系,对于“动”与“静”的相互依存,都有着非常精彩的阐述。他告诉我们,看似对立的两个事物,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让我对世界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 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大器晚成”的解读。张先生引用《道德经》中“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的论述,来阐释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沉淀。他鼓励读者,不要因为短期的挫折而气馁,要相信“积跬步,以至千里”的力量。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如何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这种励志的故事,让我倍感鼓舞。 《道德经解析 张尚仁》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思想的启发,更是心灵的慰藉。它让我看到了,《道德经》的智慧,并非古老的传说,而是可以融入我们日常生活的实践。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位智慧的引路人,在我人生的旅途中,点亮了一盏灯,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前方的道路。 我向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智慧感兴趣的朋友,强烈推荐这本书。它一定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让你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和智慧。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兴趣的读者,《道德经》一直是我的精神追求之一。然而,《道德经》的晦涩难懂,常常让我望而却步。直到我遇见了张尚仁先生的《道德经解析》,我才真正感受到了《道德经》的魅力,并且对其有了全新的认识。《道德经解析》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解读,更像是一次与老子思想的深度对话,一次与自己心灵的深入交流。 张先生的解读,最让我赞赏的地方在于他的“道”的视角。他不仅仅是对字句的解释,更是深入到“道”的本源,去探寻老子思想的精髓。他用极其生动形象的语言,将“道”的无形无象,无处不在,描绘得淋漓尽致。他告诉我,“道”不是一个固定的概念,而是一种流动的、变化的规律,它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也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他用“河流”来比喻“道”,说河流顺应地势而流,滋养万物,却从不张扬,这正是“道”的完美体现。这种解读,让我对“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觉得它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哲学概念,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智慧。 他对“上善若水”的阐释,更是让我受益匪浅。他不仅仅是赞美水的柔弱,更是深入分析了水所代表的“德”,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学习水的智慧。水能够容纳万物,不拒细流,这是一种博大的胸怀。水能够滋养万物,却不求回报,这是一种无私的奉献。水能够适应各种环境,随形而变,这是一种极强的生命力。张先生鼓励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学习水的这种品质,培养宽广的胸怀,乐于奉献,并且保持灵活应变的能力。 书中语言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张先生的文字,有一种返璞归真的自然美。他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故弄玄虚,而是用最朴实、最真诚的语言,表达最深刻的道理。他的句子,结构清晰,逻辑严谨,读起来非常流畅。而且,他善于运用各种比喻,将抽象的哲学概念,变得生动易懂。例如,他用“种子”来比喻“无用之用”,用“空白的画布”来比喻“婴儿”的纯净。这些比喻,都恰到好处,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 令我感动的是,张先生在书中,并没有回避《道德经》中看似矛盾的地方,而是通过深入的分析,展现出其内在的统一性。例如,他对于“有”与“无”的辩证关系,对于“动”与“静”的相互依存,都有着非常精彩的阐述。他告诉我们,看似对立的两个事物,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让我对世界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 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大器晚成”的解读。张先生引用《道德经》中“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的论述,来阐释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沉淀。他鼓励读者,不要因为短期的挫折而气馁,要相信“积跬步,以至千里”的力量。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如何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这种励志的故事,让我倍感鼓舞。 《道德经解析 张尚仁》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思想的启发,更是心灵的慰藉。它让我看到了,《道德经》的智慧,并非古老的传说,而是可以融入我们日常生活的实践。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位智慧的引路人,在我人生的旅途中,点亮了一盏灯,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前方的道路。 我向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智慧感兴趣的朋友,强烈推荐这本书。它一定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让你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和智慧。
评分读完《道德经解析 张尚仁》,我感觉就像经历了一次精神上的“断舍离”。这本书不像市面上很多解读《道德经》的书那样,枯燥地堆砌古籍,而是以一种极其接地气的方式,将老子深奥的哲学,转化为我们 everyday life 中可以实践的智慧。张先生的文笔非常独特,时而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娓娓道来;时而又像一位睿智的观察者,犀利地剖析现代人的通病。 我之前对《道德经》的理解,大多停留在一些零散的词句上,比如“道可道,非常道”之类的,总是觉得距离自己很遥远。但张先生的解读,把这些高深的理论,一点一点地剥开,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道德经》。他没有回避《道德经》的“玄”,而是用一种“显”的方式,让我们看到“道”是如何在我们身边流动的。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知足”的论述。在当下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常常被各种信息轰炸,总觉得自己不够好,需要更多、更好的东西。张先生引用《道德经》的原文,结合现代社会人的心理,分析了“不知足”所带来的种种痛苦。他并没有简单地批判“贪婪”,而是深入浅出地分析了“知足”的境界,以及如何在这个境界中获得真正的幸福。他提到,知足并非不思进取,而是一种内心的平和,一种对当下拥有的感恩。这种解读,让我开始审视自己对“成功”和“幸福”的定义,也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幸福感的缺失,并非因为拥有的太少,而是因为欲望太多。 书中对于“柔弱胜刚强”的解析,也让我耳目一新。我一直以为,“柔弱”就是软弱无力,不堪一击。但张先生通过对水的特性,以及老子思想的深入分析,让我看到了“柔弱”背后蕴含的巨大力量。他解释说,真正的柔弱,是一种顺应自然的智慧,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就像水一样,看似柔弱,却能穿石,能够适应一切器皿,并且滋养万物。这种力量,不是破坏性的,而是创造性的、持久性的。这让我联想到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有时候,过度的坚持和对抗,反而会让自己陷入困境,而适度的退让和灵活,却能化解危机,达成目标。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吸引人。张先生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节奏感和画面感。他善于运用比喻,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比如,他用“橡皮筋”来比喻“曲则全”,用“种子”来比喻“无用之用”。这些比喻,不仅生动形象,而且能够帮助读者快速理解书中的精髓。我甚至觉得,在读这本书的时候,脑海里会不断浮现出各种生动的画面,仿佛在看一部关于智慧的纪录片。 而且,张先生的解读,并没有停留在哲学层面,而是非常注重将《道德经》的思想应用于具体的实践。他会在书中提供很多实操性的建议,指导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的智慧。比如,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如何做到“不争”;在面对困难时,如何运用“柔弱”的智慧。这些建议,都非常具有可操作性,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用来“读”的,更是用来“做”的。 我还注意到,张先生在解读《道德经》的过程中,并没有完全排除其他思想流派的影响。他会适当地引用佛教、儒家的一些思想,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或者从不同的角度来阐释《道德经》的深意。这种开放性的解读方式,让这本书的内容更加丰富,也让读者能够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最令我感动的是,张先生在书中传递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他并没有回避生活中的苦难和挑战,而是通过《道德经》的智慧,告诉我们如何以一种更平和、更智慧的方式去面对它们。他鼓励我们向内看,去寻找自己内心的力量,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读完这本书,我感到内心充满了力量,也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道德经解析 张尚仁》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心灵的慰藉。它就像一位人生导师,在我迷茫时指引方向,在我疲惫时给予能量。我能够感受到张先生在写作过程中,付出的心血和智慧。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书本本身的价格。 我觉得,这本书最牛的地方在于,它没有把《道德经》变成一个冷冰冰的“哲学理论”,而是把它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生活指南”。张先生的语言,有一种魔力,能让你在读的时候,突然就“懂”了。那种“懂”,不是背下来,而是发自内心的那种“原来如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