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定 正版:《我家沒垃圾:一個加州媽媽的零廢棄生活革命》遠流

预定 正版:《我家沒垃圾:一個加州媽媽的零廢棄生活革命》遠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零廢棄
  • 環保
  • 生活
  • 家庭
  • 加州
  • 減塑
  • 永續
  • 節約
  • 健康
  • 書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拓特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遠流
ISBN:9789573280736
商品编码:29821030574
出版时间:2017-09-27
正文语种:繁体中文

具体描述

我家沒垃圾:一個加州媽媽的零廢棄生活革命,重新找回更健康、富足、美好的人生

  • 作者:   
  • 譯者:
  • 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7/09/28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573280736
  • 叢書系列:
  • 規格:平裝 / 248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簡介

    ★原本住豪宅、生活奢華的貴婦媽媽,為何轉變為零廢棄生活教母
    ★零廢棄帶來的三大好處:變快樂、變健康、擁有更多時間
    ★美國亞馬遜分類榜*一名,讀者★★★★☆4.5顆星推薦


    貝亞?1?76?1?74強森的生活中曾充滿高級美食、時裝精品、頂尖設計師家具等物質享受,家裡的大型冰箱塞滿食材,洗衣機和烘衣機總是不停運轉,還有滿櫃用過一次就丟的物品。乍看什麼都有的同時,她卻開始對一陳不變的生活感到心驚。

    直到一次搬家過程中,全家只帶生活必需品暫居於小公寓內,她忽然發現:雖然擁有的東西減少,全家人的生活品質反而比以前更好!於是從簡化生活開始,進展到垃圾減量,*終展開吸引千萬人投入的「零廢棄」生活運動。

    《不浪費的簡單生活》不是一本關於達到百分之百沒垃圾的書,而是關於如何成就更好的你。從物質消費中解脫出來,重新取回生命的主導權,就能擁抱更健康、富足以及充滿無限可能的未來!

    名人推薦

    李偉文(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阿好(小事生活)、洪閔慧(綠兔子工作室)、苦苓(自由作家)、徐仁修(荒野基金會董事長)、高耀威(正興幫發起人)、溫貞菱(演員.twine公平貿易代言人)──驚嘆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序)
     
    零廢棄不是為了省錢,而是出於對自己的關愛。貝亞不只教我們拯救地球,更是拯救自己!──柯林.貝文 《環保一年不會死》作者

    幸好有了這本書,讓我們重拾信心,即便在美國這麼浪費成性的社會,仍然可以過個我家沒有垃圾的生活。──李偉文 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零廢棄的練習打破慣性的舒適圈,帶領我們展開全新的生活思維與對話之旅,你也準備好要啟程了嗎?──阿好 小事生活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貝亞?1?76?1?74強森


    貝亞?1?76?1?74強森透過親自實行零廢棄,試圖打破一般人對環保生活的成見,除了將經驗寫成本書,住家也定期對外開放,向民眾宣導零廢棄生活的理念。她接受過美國NBC、CBS、CNN、BBC等新聞節目專訪,也曾登上《時人》(People)、《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等眾多平面媒體,更被紐約時報稱為「零廢棄生活教母」。她曾受邀前往世*各地進行演講,其中包括Google、TEDXTalk等知名機構。

    貝亞.強森的社群媒體包括:
    Facebook: www.facebook.com/ZeroWasteHome
    Twitter 和 Instagram: @zerowastehome

    譯者簡介

    尚潔


    1991冬天生,台南人,雙主修中西醫學。

    大七擔任實習醫師的那一年認識了零廢棄,甫讀英文版《Zero Waste Home》前三章,便決定要翻譯這本書讓更多人知道零廢棄的好。

    熱衷於實行不塑生活,也是古著及二手舊物的愛好者,正在練習簡化生活。

    台灣版序

    恭喜你沒有被書名嚇到,仍把它從書架上取下來!這個小舉動將讓生活更美好,我保證你只會後悔沒有早點發現這本書!

    「零廢棄」聽起來似乎遙不可及,因為現今的社會文化建築在消費主義上,讓人難以想像沒有消費活動的世*,會是怎樣的光景。零廢棄生活也背負了許多莫須有的罪名,被誤認耗時又傷財,但是有了本書在手,你很快就會明白事實恰好相反。

    我們家的生活方式*一次在媒體上曝光後,許多批評聲浪接踵而至,多半來自那些不清楚廢棄生活是什麼意思、我們家在做什麼,抑或是不理解為什麼要這麼做的人。「零廢棄」當時只見於工業應用上,還未被納入家庭經濟學的範疇,但隨著時間過去,透過我的部落格以及這本書(至今已經被翻譯成十七種語言),那些誤解逐漸被翻轉,並形成一股全球性的新生活運動――成千上萬的民眾展開零廢棄生活,而無包裝商店和零廢棄的替代用品也如雨後春筍般在全球各地湧現。

    我們也注意到零廢棄生活可能因地域的不同有執行上的困難,若想要長久經營,勢必得採行不耽誤日常生活、能夠長期執行的方法,還要能符合居住地區的習慣與限制才行。與垃圾相關的議題值得每位地球居民的關注,無論身在哪裡,任何人皆可應用這本書提及的方法來避免廢棄物產生。

    《我家沒垃圾》能有機會翻譯給台灣讀者,是我的榮幸;能將這美妙的體悟與在全球市場佔有一席之地的各位分享,無疑是美夢成真;而能將這股新生活運動引入台灣這樣科技先進的國家,更是千載難逢的機會。

    你會發現零廢棄並沒有想像中困難,書裡提出的實際做法其來有自,參考的都是大家曾經知曉,如今卻因消費意識高漲而被淡忘的簡單之道。其實不分種族或國度,你我都清楚該如何過零廢棄生活,因為前人早已留下所有可應用的技巧或工具。重新回歸簡單生活,不僅能讓我們與自己的根更緊密連結,進一步將傳統的生活技藝傳承下去,更重要的是,也提供重拾生活真諦的途徑。

    零廢棄生活看起來可能只是把家庭廢棄物減到*少,但是你的生活*終會因為著重於「體驗」而非「物質」,變得格外簡單澄澈。想想看,如果每個家庭、國家乃至於全世*,都能捨棄對「物質擁有」的執著,轉為專注於「活在當下」,成為全然採行零廢棄的文明社會,那該有多棒啊!

    如此美好的改變,就從你開始。謝謝台灣的你們!

    前言

    才不久之前,我的生活跟現在截然不同:我擁有一棟三千平方英尺的房子、兩輛車、四張桌子、二十六張椅子,而我家的垃圾量一週足足有242公升。 但是現在,我擁有的越少卻感覺越加富有,而且我不再需要出門倒垃圾了!

    偌大的房子沒有付之一炬,而我也沒有半途出家,這一切的改變要從幾年前開始說起。

    我出生於法國普羅旺斯一帶,從小住在一條無尾巷裡,四周的房子全長得一個樣,這樣的環境和我父母親的童年可說是大相逕庭。我父親是在小農莊長大的, 即使住進了郊區,仍致力於將擁有的每一吋土地給發揮到*致。

    在溫暖的季節裡,他將所有的空閒時間全花在院子裡,日日勞作種菜,用汗水灌溉土壤;到了冬日時節,他的生活重心則轉移到車庫裡頭,那裡有滿牆的抽屜櫃,裝滿了螺絲、螺栓等琳琅滿目的小零件,拆解、修繕和再利用就是他*大的興趣。他是那種一瞥見路邊有壞掉的家電,便會上前察看的人,如果東西看起來尚能修理,就會被他丟進後車廂帶回家,拆解再組裝,*後又能使用了,就連燒壞的燈泡也難不倒他!

    縱使我爸天賦異稟,這樣的能力在我老家並不足為奇,因為延長物品的使用年限,在法國鄉下是很普遍的手藝。我還記得小時候,我爸甚至會挖出舊洗衣機裡的滾筒,改造成一個蝸牛誘捕器,而洗衣機的機身則變成我玩扮家家酒的小天地。

    在我年幼的眼中,我家就好像現代版的電視劇《草原上的小木屋》 ,令小時候的我著魔似的觀看重播。雖然我們住在郊區,我和哥哥及弟弟並不像英格斯家的孩子們那樣能幹(我哥哥甚至還對洗碗海綿有恐懼症)。若我爸屬於凡事動手做的類型,那麼我媽就是擅長把持預算的家事達人,她每天要料理午晚餐,每頓飯還包含三道菜(前菜、主餐和甜點)。如同羅蘭?1?76?1?74英格斯的媽媽,我媽的日常生活是由教會、料理、打掃、燙衣、縫紉、針織,還有醃製季節性罐頭所交織而成。放學後, 我會幫她在布上描繪紙型,看她如何將布料變成精美的衣裳,我還會模仿她,用老舊的尼龍和紗布替芭比娃娃做衣服。十二歲時,我親手縫製了*一件衣服;而十三歲時,我織了我的*一件毛衣。

    除了偶發的手足爭吵外,我們擁有看似美滿的家庭生活,但是我和兄弟們沒有察覺到父母之間逐漸形成的裂痕,他們*終以離婚收場。十八歲時,我為了暫時逃離心理上與經濟上的困頓,動身前往美國加州參加為期一年的安親換宿計畫 。我怎麼也沒想到,那一年我遇見了夢中情人――史考特,我們墜入愛河、結了婚, 他不是那種法國女孩憧憬的陽光型衝浪男孩,但他的溫柔體貼,給了我*需要的情感慰藉。我們一同旅行,也在國外生活過,但當我懷上*一個孩子時,出於對成為「足球老媽」 的那份嚮往,讓我們又回到了美國。

    我的美國夢:普樂森崗

    我們的家坐落於普樂森崗,是個位於舊金山近郊的衛星城市。我們的兒子麥斯和李歐在這裡相繼出生,而這棟房子同時也代表著我對「美國夢」的憧憬:這間位於無尾巷的現代建築,佔地三千平方英尺,有挑高的屋頂、起居室及客廳、更衣間、停得下三部車的車庫及一個錦鯉池。除此之外,我們還擁有一輛休旅車、一台大電視以及一隻狗。

    我們時常得為兩個大型冰箱補貨,而工業用尺寸的洗衣機及烘乾機總是不停地運轉著,但這不表示我們家很髒亂,或者什麼東西都買新的;遺傳了我父母親的節儉,我也是會去二手商店買衣服、玩具及家具。房子外頭還有一個巨型垃圾桶, 用來收集剩餘的建築用漆及每週成堆的廢棄物,我們因此對自己的碳足跡「感覺良好」,畢竟我們可是有在做垃圾回收呢!

    史考特也在七年內慢慢爬上公司的管理階級,我們能負擔得起相當優渥的生活,包含每半年一次的出國旅遊、奢華的派對、高級肉品、私人游泳池的會員、每週血拼購物,以及滿櫃用過一次就丟的物品。那時的我有一頭芭比娃娃般的鉑金色秀髮、人工助曬的小麥膚色、注射式豐唇,還少不了打了肉毒桿菌;除此之外,接髮、水晶指甲還有新奇的健身運動我也都嘗試過。

    我們的生活看似什麼都有了,健康滿分、交遊廣闊,但事情好像哪裡不太對勁。我那年三十二歲,內心深處對如此安逸的人生感到恐懼,因為生活早已一成不變。在我們的住宅區裡,有寬廣的馬路和比鄰的商店街,人們待在車子裡的時間遠多於走路的時間,但是我和史考特都很想念我們曾旅居過的城市,以及那些徒步走去咖啡館和麵包店的精采生活。

    走向簡單生活的*一步

    我們決定搬到灣區另一頭的米爾谷,那裡以熱鬧的歐式市中心著名。我們賣掉了之前的大房子,只帶了生活必需品便搬進了一間暫棲的公寓,並將剩餘的家當儲藏起來,反正我確信終究會找到一棟房子,裝得下我鍾愛的幾何裝潢及時髦家具。然而,我們在這一年轉換期中學到的是:我們的東西越少,越有時間去做我們想做的事。自從我們不需要每個週末花時間整頓草皮或是大掃除,便有更多家庭時間去騎單車、爬山、野餐以及探索新家附近的海岸線。我們完全從之前的生活中解放了,史考特也終於體認到他父親曾說過的一句話:「要是我沒花那麼多時間在草皮上就好了。」當我回頭檢視我的舊家,看到當時為了增加裝潢可看性,而購入的四組餐桌椅,不禁想起好友艾瑞克曾問過我:「一個家到底需要多少能坐的地方呢?」

    我們當初花了無數時間和資源,精心挑選這些非必需品,但我發現如今沒有人懷念這些傢俱。之前為舊家進行的採買,現在看來都是浪費時間,根本是為了血拼和裝忙的藉口,現在的我更加明白,那些傢俱除了把空間塞滿,其實沒有任何實際用途。以前認為「物質」是生活的根基,但開始體驗到簡單化的生活後,日子竟然過得更豐富、更有意義。

    我們花了一年的時間,參觀了兩百五十間房屋,才終於找到合適的新家:一間建於1921年,一千四百平方英尺的小木屋,沒有草皮,而且離市區很近。它原本不在我們預算內,因為房價是我們舊家的兩倍,賣掉舊家的錢只夠支付新家一半的價格, 但是我們的夢想便是能住在離登山步道、圖書館、學校及咖啡館咫尺之隔的地方, 而我們也做好縮減房屋規模的心理準備了。

    當我們搬進去時,車庫和地下室堆滿了舊家具,而那些裝不進來的便慢慢賣掉了――只要是我們沒真正用過、需要或喜愛的,全都說再見。試問我們真的會用到、需要或是喜愛腳踏車拖車嗎?獨木舟?滑板車?直排輪?跆拳道裝備?拳擊手套?單車架?滑雪板?籃球框?滾球?網球拍?潛水呼吸管?露營用具?滑板?棒球棒和手套?足球網?羽球組?高爾夫球桿?釣魚竿?

    史考特一開始有捨棄的障礙,他超愛戶外活動,花了很大一番功夫才備齊這些傢伙,但*終,他明瞭到與其讓高爾夫球桿積灰塵,還不如選擇*有興趣的幾項認真、專心地玩。所以在後續幾年的時間裡,我們便與百分之八十的物品分道揚鑣了。

    從簡化生活到垃圾減量

    當逐漸簡化生活的同時,我在愛琳.詹姆絲的書上找到了啟發,也重讀了羅蘭?1?76?1?74英格斯的小木屋系列小說。重新審視生活,切斷了有線電視,也取消雜誌目錄的訂閱,當看電視和購物不再佔去大部分的時間後,就能投資更多時間在教育和學習上,特別是過去我們不太重視的環境議題。

    我們讀的書有《大自然資本》、《搖籃到搖籃》、《食物保衛戰》等等,也透過網路電視觀看一些紀錄片,例如《地球》和《家園》講述了無家可歸的北*熊和生態受威脅的魚群。我們學到不健康的飲食和不負責任的消費,會帶來一連串影響,也開始了解到地球所處的險境,以及每天不經意的選擇都可能讓整個世*雪上加霜。

    我們之前過度依賴汽車、濫用塑膠袋、狂喝瓶裝水,紙巾和面紙也完全沒在省,還用了數不清的有毒產品打掃房子和保養身體。普樂森崗的生活記憶時不時會湧上我心頭――垃圾桶裡塞滿用過即丟的塑膠袋,還有微波爐裡一份份塑膠包裝的冷凍食物。我開始反省,當我們沉溺於美國夢時,是否也變得無腦且短視?我們從何時起,對自己行為所造成的後果漠不關心?或是根本就不曾關心過?我們對兒子們又做了什麼樣的示範?隨著在這個議題挖掘得越深,事實就越讓人心痛,對於自己如此無知地生活這麼久,深感氣憤與慚愧。為了孩子的將來,我們想要徹底改變消費習慣和生活方式的決心,也就更加堅定了。

    史考特強烈認為,一定要將理想化為實際行動,儘管當時正處在經濟大蕭條的時期,他還是辭掉工作創立了一間環境永續顧問公司,而我則負責處理家中的環保綠化差事。我們也將孩子轉出私立學校,因為無法再負擔昂貴的學費了。

    新學到的知識告訴我們:回收不是環境危機的正解,而塑膠正是破壞海洋的元凶。我們先從可重複使用的水瓶及購物袋開始,替換掉可拋棄式的寶特瓶或塑膠袋,唯一要注意的是需要隨身攜帶,這個倒簡單!接著我開始到有機食品商店購物,發現本地的有機產品確實值得多花點錢,而且還可以到散裝販賣區選購,避免包裝上的浪費。因此我用洗衣服的網袋來裝農產品,又用舊床單縫了幾個束口袋來盛散裝食品,束口的設計還可以避免用到一次性的封口綁帶。

    我也一邊累積玻璃瓶罐,一邊減少購買有包裝的商品,食品櫃很快便陳列了一個個玻璃罐,裡頭裝著各種散裝買來的食物。我就是從那時候愛上散裝購物(Bulk shopping) 的,而為了找尋這樣的店家,我幾乎走遍了整個加州灣區。之後又用同一張舊床單縫製了幾條廚房抹布,外加買了超細纖維的布料,打破長期以來使用紙巾的習慣。史考特則在後院架設了堆肥區,而我還報名了植物辨識的課程, 就為了一探爬山時所見的野生植物的妙用。

    專注於廚房垃圾減量一陣子之後,我也將零廢棄的觸角伸到浴室去。有六個月的時間,我都用小蘇打粉洗頭,再用蘋果醋來潤髮,但是史考特有天再也無法忍受那股「醋勁」時,我只好退而求其次,摸摸鼻子拿著玻璃瓶去買散裝的洗髮精和潤髮乳。以前住在普勒森崗時,我從購物中獲得的愉悅感已經默默被取代了,現在的我從學習中找到快樂,不斷開發新方法來綠化家裡和省錢,好度過這段史考特剛創業、全家得勒緊褲帶的時期。

    麥斯和李歐也有他們要負責的部分,像是騎腳踏車上學、比賽誰洗澡洗得快和隨手關燈。但有一天,我參加李歐班上的戶外教學,大家來到一家有機食品店, 在經過散裝食品區的走道時,老師問了一個問題:「為什麼買散裝食物是件環保的事呢?」我看到李歐被難倒了,我突然被敲醒:是啊!還沒好好告訴孩子我們在廢棄物減量上做的努力,而且他們也不會發現每天吃的餅乾是我親自烤的,不再是以前那種加工餅乾。

    於是當晚我認真告訴他們,家裡食品儲藏櫃的特別之處,以及關於購買散裝食品的理由和做法,並談了談他們這段時間許多潛移默化的改變。當孩子們了解後,我們全家可說是正式在同艘船上,向「零廢棄」的新大陸前進。

    在搜尋其他生活替代方式的過程中,我也接觸到了與產業相關的法律條款。我並沒有在法律定義上多所著墨,也沒有深究產業的詳細規範內容,但是這些規範大抵與我想做的不謀而合。法律條文中以數字去評量公司行號的垃圾處理能力,這讓我也開始去量化我所做的努力。我們不知道自己有沒有本事消除每一件垃圾,但為了想要達成「零廢棄」這個目標,我們更仔細審視垃圾製造鏈,並從更小的地方開始著手,我們儼然來到了轉捩點。

    挑戰零廢棄的*限

    為了找尋下一步的行動方針,我分別檢視了一下家中的垃圾桶及回收桶。在垃圾桶中,我發現了用來裝肉類、魚類、起司、麵包、奶油、冰淇淋還有衛生紙的包裝;而在回收桶中,則看到了紙類、番茄罐頭、空酒瓶、芥末罐還有裝豆漿的紙盒。我決定要把它們一一殲滅。

    我的*一步是:帶玻璃罐上肉鋪。這行為時常引來店員和旁人的側目,而我應對的不二法門,即是好好向櫃檯後頭的人解釋:「我家沒有垃圾桶。」除此之外,我用來買麵包的枕頭套一開始也是招來指指點點,但很快大家都習以為常、見怪不怪了。隨著附近的農夫市集新開幕,我也開始練習自製罐頭,另外還找到一間酒廠,願意接受我們以空瓶回填紅酒。我還從孩子的學習單上學會如何製作再生紙,而投寄到家裡的垃圾郵件,則被我一一攔截、處理掉了。由於我在圖書館裡遍尋不著關於垃圾減量的書籍,只能四處問人並且善用谷歌大神,努力找出替代品來取代找不到無包裝形式的商品。一路走來,我學習過的東西還真不少,例如:揉麵團、磨籽做芥末醬、發酵優格、過濾豆漿、自製奶油、乳酪以及唇膏。

    然而有一天,客人帶著包裝精美的甜點出現在我家門前,當下我明白到如果沒有親朋好友的幫忙,我們是永遠不可能達成「零廢棄」這個目標的。我認為「零廢棄」應該從家庭以外的場所開始練習,*好是在商店裡,你可以嘗試購買散裝商品,或選擇可重複使用的商品;但我們也應該向朋友做宣導,請他們來作客時別把會變成垃圾的東西帶進家裡,並且拒絕不需要的免費贈品。因此我們在永續秘訣4R的「減量」(reduce)、「再利用」(reuse)、「回收」(recycle)、「堆肥」(rot)」之外,再加了「拒絕」(refuse)。我也從那時候起開始經營部落格,記錄下全家努力的過程與對零廢棄生活的決心,本著想讓親朋好友更了解我們的初衷,將生活理念推廣開來。我誠心祈求生活中再也不會出現沒人要的蛋糕盒、派對小禮或是垃圾郵件,接著我開始了顧問的工作,讓想法散播出去,幫助人們簡化生活。

    很快地,家裡的回收物只剩下偶爾幾封的郵件、學校講義以及空酒瓶。我思忖著還要向「零回收」的目標邁進,就安排在我們結束一年一度的法國旅行後實行,我暗自做著美夢,想著回國後就要取消定期的到府回收服務,屆時就等著看我們一家把「零廢棄」生活提升到下一個境*吧!

    尋找新平衡

    殊不知當我看到機場與飛機上所有的垃圾時,馬上被打入現實世*,原來我一直都住在一個泡泡裡,外面的世*仍舊一如以往地鋪張浪費。在媽媽家待了幾個月的時間,讓我得以從輿論與挫折中暫時喘口氣。對於前陣子瘋狂實行零廢棄生活的自己,也終於能夠退一步客觀地去檢視,發現很多做法不但會造成社交上的不便,而且還很耗時,很難永續進行。若你考慮到每週要做的餅乾數量,就會發現自製奶油的成本相當高;而自製起司則需要花費很多心力而且很不實際,畢竟你在店面即可輕易買到。我發現自己對零廢棄生活有點走火入魔了――連拿苔蘚代替衛生紙擦屁股這種事都做過,我的老天爺!

    我們如果不把自己逼得那麼緊,在生活中找到適當的平衡,零廢棄生活應該會容易得多。畢竟它是眾多生活方式中的一種,如果要能維持得長久,勢必得提升它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性與便利性,所以念頭一轉後,我該如何簡化生活又變得明朗起來。

    從法國回來之後,我下定決心要摒棄那些成效不彰的*端作為,像是開車去很遠的地方只為了買散裝食品,經過重新評估後,我發現購買本地產品就是令人相當滿意的替代方案。我也不再自製冰淇淋,而是改拿空罐子去31冰淇淋店外帶;我們也慢慢接受訪客送的酒,並放棄了「零回收生活」的偉大目標。自製奶油也告吹了,解決方式是買外頭的,但把包裝紙拿去堆肥,因此奶油便成為我們唯一會買的有包裝食品。在短短一個月內,零廢棄生活變得輕鬆寫意、簡單而且沒有壓力。

    這段時間內,史考特一直像個碎碎念的管家,相對於我充滿幹勁地逛農夫市集、找尋新的綠化方案及有機散裝食品,他可是相當憂心家裡的經濟會因此雪上加霜。所以他花了點時間分析我們的家庭年支出,比較了2005年與2010年的生活花費,將過去的銀行報表,還有孩子們大幅增長的伙食費列入計算,竟出現了令我們吃驚不已的事實:我們的家庭年支出竟整整下降了近四成!在史考特分析型的腦袋瓜裡,這個數字連同我們省下的時間成本(因為生活簡化與購物次數下降的關係) 著實消弭了他的擔憂。

    我們到今天都還過著零廢棄生活,一家四口早已將方法內化為日常生活。它帶來的種種好處,不僅僅是保護環境的美名而已,生活上也出現了不可忽視的改變,包含健康顯著的提升,與省下一筆相當可觀的金錢與時間。我們學到「零廢棄」並不會剝奪生活中的快樂,正好相反,我們因為「零廢棄」找到生活的目標與意義,人生觀也因此改變了――生命應建築在生活體驗而非物質享受,對於轉變, 我們更應該勇敢面對而非消*逃避。

    關於本書

    美國當前的環境、經濟還有健康衛生狀況可說是危機重重,自然資源逐漸消耗殆盡,經濟財政像是不定時炸彈,而人民總體的健康狀況不斷在下滑,更別提生活品質更是空前低落。這些嚴重問題當前,只憑一個人能做些什麼?現實可能令人不忍卒睹,但我們必須相信每一分行動都具有影響力,改變是掌握在我們手中的。

    自然資源在消失的同時,我們不斷地購買石油製成的產品;經濟蕭條時,我們沉迷於進口商品;當健康走下坡時,我們則吃進更多加工食品來當作維生的燃料,並將更多的含毒產品帶進我們的家園。當我們支持特定加工製造業或是衍生出更多消費需求的同時,我們的消費行為正直接影響我們的環境、經濟以及健康。換句話說,消費即是投票,我們每天做出的消費選擇都會產生其相應的結果,我們掌握在手中的選票決定的是整個社會的生殺大權。

    雖然有許多人是自發性想尋求更環保的生活方式,但是我們也渴望找到比做回收更簡單、效益更大的方法。我們發現「零廢棄」能使你透過面臨生活挑戰,重新找回對生活的控制權。《我家沒垃圾》將帶領你跳脫其他書提到的環保建議,本書之所以鼓勵你減少垃圾、減少回收,不只是為了環保,真正的目的是為了成就更好的你。

    本書提供了許多實際且經測試過的方法,利用手邊能取得的資源,我們能永續地、沒有浪費地過上更健康、豐富的生活!只要遵從簡單的五個心法:「拒絕」(Refuse)我們所不需要的、「減量」(Reduce)我們所需要的、「再利用」(Reuse)我們消費得到的、「回收」(Recycle)我們無法拒絕/減量/再利用的、「腐化」(Rot)剩餘的做堆肥。

    在過去的幾年裡,大家對於我們的生活模式各有看法,有些人認為我們太過*端,因為我們不買垃圾食物;有的人則覺得我們做得還不夠,因為我們仍然用衛生紙上廁所,或者一週吃一次肉類,甚或偶爾坐飛機。但對我們來說真正重要的不是旁人怎麼想,而是我們對於自己的行為是否感到快樂。零廢棄生活並不是要我們畫地自限,它的精髓在於如何發展出生活的無限可能,因此更值得我們用心去規劃。對於能分享我們家學習到的事物,進而幫助他人提升生活品質,我真的是再興奮不過了!

    這不是一本關於達到百分之百零垃圾的書,因為加工製造業在現今社會是如此盛行,要做到完全零廢棄是不太可能的。「零廢棄」是一個理想目標,但不是每個閱讀本書的人,都能夠將我提及的方法應用到生活之中,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像我家一樣,將一整年的家庭垃圾全塞進一個一公升的罐子裡。(編註:本書寫成於2013年,2016年作者的家庭垃圾已經減少到半公升以下。)根據我部落格讀者的回饋,地理環境及人口差異是影響「零廢棄」執行成效的重要因素。然而,一個人產出多少垃圾真的沒那麼重要,重要的是體認到我們的購買力對環境的影響,並化為相對應的行動,採行各自生活上可行的小改變。只要能讓環境永續的經營下去,再小的努力都能讓我們的社會與地球有更正面的發展。

    可能有些人會質疑我為什麼要出版實體書,因為這和我減少浪費的中心思想相牴觸。但是,難道寶貴的資訊只能侷限於看電子書的人嗎?印一本實體書會是我能接觸到*多讀者的*佳方式,我深信宣揚零廢棄生活是我的使命,所以我會不斷嘗試去改變人們過度消費的模式,並且鼓勵公司企業對他們的產品與決策負責,畢竟那影響的是消費者的健康,還會耗費掉我們有限的資源。

    關於出版本書的決定,我思考了很長一段時間,成本效益分析令我相信,倘若我能激勵一個人減少他的每日垃圾量,那麼出版一本書所消耗的環境成本便不足為惜,因此,我要是不出版這本書就顯得有些偽善了。而身為一個熱情的圖書館常客,我非常鼓勵你將這本書捐給圖書館,或者轉送給你的朋友。

    這本書無關科學,統計跟複雜的數據不是我的強項,對於利用分析及實證來解釋為什麼亟需採取零廢棄生活,已經有許多作者提出完整的論述。在《垃圾學》這本書中,作者愛德華?1?76?1?74修姆斯揭露了垃圾問題背後的骯髒的事實;而《橡皮鴨的慢死》則引發了人們對於毒物入侵家用物品的關注,但這本書是以我的經驗為基礎所撰寫的實用指南。

    能將這些有效的方法一一傳授給讀者,便是我的*終目標,本書分享的內容包括實踐成功的秘訣,也有失敗的經驗。對於零廢棄生活,你們之中有些人也許只會是蜻蜓點水,但有些人也可能走上*端,不論你們屬於上述哪一種,我都希望你們能跨越個人因素或地理限制,找到真正適合你的方法。

    家,應該是一個避風港。我們都有權利和能力將每天所做的選擇及行動,化為推動這個世*的正向力。

    光明的未來就從家裡開始!歡迎來到零廢棄家園!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城市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书籍简介: 《绿色都市:构建可持续的未来社区》 作者: [虚构作者名,例如:陈宇 撰]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名,例如:智慧城市出版社] 字数: 约 1500 字 --- 内容简介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全球城市化进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数以亿计的人口涌入钢筋水泥的丛林。然而,伴随城市扩张而来的,是日益严峻的环境挑战:交通拥堵、空气污染、能源消耗激增,以及城市废弃物处理的巨大压力。我们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要么继续沿用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城市发展模式,最终透支生态承载力;要么积极探索一条更智能、更具韧性、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绿色都市:构建可持续的未来社区》正是基于这一时代命题而诞生的一部深度探索之作。 本书并非空泛的理论探讨,而是一部集结了前沿科技、人文关怀与实践经验的城市规划指南。它以“人与环境的共生”为主线,系统性地剖析了当代城市面临的困境,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创新解决方案。 第一部分:解构当代城市:看不见的系统性挑战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现代城市运行的复杂机制,揭示了隐藏在日常便利之下的环境成本。 能源的“黑箱”: 探讨了城市能源结构的过度集中化与化石燃料依赖所带来的脆弱性。书中详细分析了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及其对居民健康和能源需求的负面影响。我们不仅关注电力的来源,更关注能源在传输、分配和最终消费环节中的巨大损耗,强调分布式能源系统(如屋顶太阳能、社区微电网)的潜力与挑战。 水循环的断裂: 城市化如何破坏了自然的雨水渗透和地下水补给机制?本书通过对比传统“灰色基础设施”(管道、泵站)与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如绿色屋顶、透水铺装)的效率,阐述了恢复城市水文弹性的必要性。 物质流动的隐形负担: 城市是一个巨大的物质消耗和废弃物产出中心。本部分着重考察了供应链的长度如何加剧了碳足迹,以及城市生活废弃物(不仅仅是垃圾,还包括建筑废料、电子垃圾)的复杂处理流程及其对土地和空气质量的影响。 第二部分:智慧基建:用科技重塑城市骨架 可持续性不再是反科技的退回,而是与先进技术深度融合的未来方向。《绿色都市》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智慧城市”的理念,实现资源效率的最大化。 动态交通与流动性革命: 抛弃传统的“以车为本”的规划,转向以人为本的“多模式交通系统”。书中展示了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优化公共交通路线,推广共享出行模式,并设计更安全、更宜居的步行和自行车网络。重点探讨了电动化、自动驾驶技术在减少尾气排放和释放城市空间方面的潜力。 数字化能源管理: 深入介绍智能电网(Smart Grid)的工作原理,强调通过实时数据反馈,实现需求的精准预测和能源的按需分配。这不仅提高了电网的可靠性,也为家庭和企业参与能源生产创造了条件。 建筑的“新陈代谢”: 探讨了“被动式建筑设计”(Passive House Standards)如何大幅降低供暖和制冷需求。更进一步,书籍介绍了循环建筑材料的使用,以及建筑信息模型(BIM)在规划阶段就嵌入生命周期评估(LCA)的先进做法。 第三部分:共生社区:从蓝图到生活实践 真正的可持续性发生在社区层面,关乎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人际互动。《绿色都市》将视角拉近,聚焦于社区尺度的创新实践。 城市食物系统的再造: 探索了城市农业(Urban Agriculture)的多重效益——从缩短食物里程、提高食物安全到创造社区联结。本书收录了垂直农场、社区花园、屋顶温室的成功案例,并分析了如何将有机废弃物转化为社区肥料,形成微型的闭环生态。 从线性到循环:社区层面的资源管理: 这一章超越了简单的回收概念,着重介绍“摇篮到摇篮”(Cradle-to-Cradle)的设计哲学在社区中的落地。它鼓励居民和本地企业共同参与到维修、再利用和升级改造的活动中,有效减少终端废弃物的产生。 社会韧性与包容性规划: 可持续性不仅是环境指标,更是一种社会状态。本书强调,一个成功的绿色都市必须是公平、包容的。它讨论了如何通过混合功能区规划、增加公共绿地覆盖率,特别是确保低收入社区也能享受到清洁空气、充足水源和便捷交通的权利,来增强城市的社会韧性。 结论:迈向韧性与宜居的未来 《绿色都市》最终呼吁一场从思维模式到政策实施的深刻变革。它清晰地描绘了一个愿景:一个能源自给自足、物质循环利用、交通流畅、人与自然友好互动的未来城市。这本书不仅为城市规划师、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战略蓝图,也为每一位关心居住环境的市民,提供了理解和参与塑造自己社区的工具和信心。它证明了,我们不必牺牲现代生活的便利,去换取一个更可持续的未来——因为最好的城市,是能够自我调节、自我修复、并且真正宜居的城市。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文化冲击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提供了非常独特的视角。作者身处美国,她所面对的消费主义和便利文化的挑战与我们亚洲文化背景下的环境可能有所不同,但她处理这些挑战的方式,那种基于社区和个人选择的韧性,是具有普适价值的。她多次强调“本地化”的重要性,鼓励读者去探索和支持自己社区里的小商家,而不是一味依赖亚马逊式的“一键送达”。这不仅仅是环保,更是一种对地方经济和人际关系的重建。我开始关注我家附近那个老旧的五金店,而不是习惯性地去大型连锁超市。这种“回望本地”的行动,虽然初始阶段可能略显不便,但它带来的社区粘性和人情味,是冰冷的塑料制品无法比拟的。这本书像一把钥匙,帮我开启了对“生活质量”的重新定义,质量不再与价格挂钩,而与我们生活的环境的健康程度直接相关。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行文节奏感非常棒,不像有些环保主题的书籍那样读起来让人感到压抑或充满道德压力。这位妈妈的叙事风格里充满了美式幽默和一种坦诚的自我解嘲。她会坦白自己为了一个“完美”的无废弃生活曾经遇到的焦虑和挫败感,比如为了找一个零废弃的牙膏片跑遍了当地所有的有机商店,那种心酸又好笑的经历,让我觉得非常亲切。这种真实感是很多理论著作无法比拟的。她不仅仅是在展示“我做到了什么”,更是在描述“我是如何挣扎着走到这一步的”。我特别喜欢她探讨的关于“完美主义陷阱”的那几章,她指出,很多人因为达不到零废弃的100%纯净标准而干脆放弃,这才是最大的浪费。她的核心理念是“少即是多,做得好比做得多重要”,这极大地缓解了我心中的那种“不环保我就有罪恶感”的负担。通过她的文字,我学会了用更宽容的心态看待自己的环保之路,允许自己偶尔犯错,然后第二天继续努力。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很有巧思,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清单,而是巧妙地将生活场景串联起来。比如,她会用一个周日的早晨来回顾她一周的采购策略,然后顺势引出如何选择可持续包装的供应商;再比如,她会描述一次朋友聚会中,她如何用自制的饮品和可重复使用的餐具轻松应对,同时也分享了那些“不理解”的朋友们给她的无心之问,以及她如何温柔而坚定地回应。这种情景化的叙事,让读者很容易将书中的内容投射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想象。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衣物革命”那段,我衣柜里堆积如山的快时尚衣物突然变得沉重起来。她教导的那些旧衣改造、二手交换的技巧,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拥有”的意义。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自由不是拥有更多的东西,而是减少对物质的依赖,把精力留给更重要的事情,比如陪伴家人和社区连接。

评分

这本书真的给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我一直觉得自己对环保已经算挺上心的了,平时会自带水杯,尽量少用塑料袋,但读完这本书,才发现自己做的这点努力简直是杯水车薪。作者那种脚踏实地的做法太打动人了,她不是那种高高在上宣讲理论的专家,更像是一个身边真实的邻居,分享着她从厨房到浴室,从采购到垃圾分类的每一个“失误”和“进步”。特别是关于食物浪费那一部分,简直是把我以前的习惯狠狠地敲了一棒。我以前买菜总是贪多求全,结果很多菜放烂了才扔掉,现在学到了好几个保鲜的小窍门,还有那些边角料的创意用法,比如把芹菜叶做成香草酱,把西兰花梗切碎炒菜。这种实用性极强的操作指南,让“零废弃”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口号,而是可以立刻在自家厨房里实施的家庭项目。我甚至开始研究堆肥了,虽然过程有点脏乱,但看着那些厨余能转化成滋养花园的肥料,那种满足感是无法替代的。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不要求你一夜之间变成圣人,而是鼓励你每天进步一点点,从最小的改变开始积累。

评分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那就是“赋能”。它不是一本说教的书,而是一本行动手册,更是一剂心理按摩。在充斥着全球性环境危机的报道中,我们很容易陷入一种无力感,觉得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但作者用她家的小小垃圾桶,证明了涓涓细流可以汇成江海。她分享的那些关于如何和孩子一起参与零废弃实践的亲子教育方法,尤其让我感到温暖。她没有把孩子塑造成“环保小卫士”去批判别人,而是把他们培养成有责任感的家庭成员,让他们享受探索和发现的乐趣。这对我教育下一代影响深远。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一个宏大的议题,拆解成了可以每天、每小时完成的具体任务,让“拯救地球”变成了“过好这一天的生活”,这种化繁为简的力量,是这本书最宝贵的馈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