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 第八辑
定价:98.00元
作者: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
ISBN:978754397261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无
内容提要
无
目录
无
作者介绍
无
文摘
无
序言
无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和信息密度,对我来说是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它不像小说那样有起承转合的戏剧冲突,而是像一个巨大的、多维度的历史拼图,需要读者投入极大的耐心和注意力去拼凑。有些篇章,内容极其琐碎,比如某次物资调拨的清单、某次会议的冗长记录,初看似乎枯燥乏味,但正是这些看似“无用”的细节,构筑了那个时代日常运作的真实底色。我发现,当你耐下性子去梳理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时,反而能从中推导出更深层次的战略困境或后勤难题。它要求读者从被动的接受信息,转变为主动的解读和分析,这无疑是对阅读能力的一种挑战,但也是一种极大的精神回报。它迫使你慢下来,去尊重历史的复杂性,而不是期待一个简单明了的答案。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被其中呈现的那些鲜活的个体记忆深深触动。这些史料并非仅仅是冰冷的数字和宏大的叙事,而是通过大量的私人信件、日记节选、战时口述记录等方式,将那些在淞沪战场上挣扎求生的小人物的命运刻画得淋漓尽致。比如,有篇关于一名基层军官在宝山阵地失守前夜写给家人的信,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亲人的眷恋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那份压抑不住的恐惧与强作镇定的坚毅,隔着近一个世纪的时光,依然能穿透纸面,直击人心。再比如,一些民间人士在后方组织救护和物资运输的记录,展现了超越军民界限的民族凝聚力,那份在绝境中爆发出的善良与勇气,比任何官方的嘉奖令都更有力量。这些材料的筛选和整理,显然是耗费了编纂者极大的心血,他们没有止步于已有的宏观叙事,而是深入到历史的肌理之中,挖掘出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但同样构成历史真实的重要碎片。
评分从史料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角度来看,这部丛书的续编部分展现出了极高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深度。我注意到,它对前几辑遗留下的空白点进行了相当扎实的补充,特别是在一些专业性较强的领域,比如特定兵种的作战部署细节、外籍人士在冲突中的角色扮演,甚至是对战前情报工作的侧面描述,都有新的、以前未曾公开的原始材料被挖掘出来。这对于专门研究淞沪会战的学者而言,无疑是如虎添翼的宝贵资源。编纂者在引用和交叉验证不同来源的资料时,也显得极为谨慎和审慎,他们不仅罗列了资料本身,还对资料的来源可靠性、撰写背景做了简要的注释,这种严谨的态度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虽然作为普通读者,某些专业术语和军事术语的解读需要查阅其他资料,但这种深度和广度,恰恰是衡量一套史料丛书是否达到“权威”标准的关键所在。
评分真正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部续编中收录了一些关于战后影响和记忆构建的材料。战争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历史的终结,如何记忆、如何叙事、如何在民间口头传承中延续,是比战争本身更复杂也更具后劲的课题。书中收录了一些关于战后对参战人员的安置情况的档案,以及一些战后初期对这场战役的民间反思和纪念活动的零星记录。这些材料揭示了胜利的代价,以及集体记忆是如何在漫长的岁月中被塑造、甚至是被遗忘的过程。它超越了单纯的军事史范畴,触及到了社会史、文化史的层面,使得整个“淞沪抗战”的历史图景更加立体和完整。这使得整部丛书的价值不再局限于特定历史事件的记录,而升华为对民族精神与历史传承的深刻探讨,引人深思良久。
评分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初上手时便能感受到编纂者对这份历史资料的敬畏。封面设计上,那种朴素中透着凝重的设计风格,让人仿佛穿越回了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我尤其欣赏他们对字体选择的考究,既要保证清晰可读,又要带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这在现代出版物中已属难得。内页的纸张选取也颇为用心,没有选用过于光滑的反光纸,而是偏向于哑光质感,这对于长时间阅读史料来说,无疑是一种保护视力的体贴。每一页的排版都显得井然有序,图文的穿插布局也十分合理,即使是初次接触此类专业史料的读者,也能较快地找到重点。装订工艺也十分牢固,要知道,这种厚重的资料集,如果装订稍有松懈,翻阅几次后恐怕就要散架,但这本书的骑马钉或胶装(取决于具体情况,但给人的感觉是坚固耐用)都做得相当扎实,这体现了出版方在细节处理上的专业素养。总而言之,从物质载体上看,这是一次成功的、对历史资料应有的尊重的体现,让人愿意将其珍藏而非随便翻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