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西双版纳傣族传统灌溉制度的现代变迁
定价:56.00元
作者:秦莹,李伯川著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6-01
ISBN:978750466599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更多好书详见奇趣科学馆德国青少年科普经典丛书(全套11本)让孩子了解每个科普现象的来龙去脉《闪电球探长》**辑(全8册)有趣的DK儿童百科(套装共5册)有趣的物理法庭(套装全10册)《Dk彩绘名著科普阅读》(全10册秘密特工杰克(全12册)《鱼和虫》(全2册)《有趣的3D立体书》(精装全4册)
内容提要
傣族种植水稻有着悠久的历史,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水里灌溉制度——“板闷制”。以“垂直的行政管理体系与家臣管理体系并列、行政命令与治水法规并行、严格的检查验收制度与公平的合理分税制度并举”为核心的“板闷制”,不仅对灌溉用水时解决水地矛盾有积极作用,而且对维系西双版纳封建令主制度有深远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伴随土地所有权和稻作生产方式的变革,传统的“板闷制”被现代的“库渠制”取代,与引水工程、蓄水工程、提水工程相适应的州、县、乡、村灌溉工程分级管理制度逐步实施并发挥作用,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西双版纳傣族灌溉制度从传统走向现代既是当地民众的时代选择,也是灌溉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
目录
总序
序一
序二
导言
章 傣族稻作文化与传统灌溉制度
1.1 傣族稻作文化
1.1.1傣族稻作历史
1.1.2傣族水稻耕作
1.1.3傣族稻作文化
1.2 水利灌溉制度
1.2.1传统水利灌溉系统
1.2.2傣族水利思想
1.2.3傣族水利灌溉制度
第2章 “板闷制”的运行及其价值
2.1 “板闷制”的运行机制
2.1.1 垂直的行政管理体系和“家臣”管理体系并列
2.1.2 行政命令与治水法规并行
2.1.3 “科学”严格的检查验收制度
2.1.4 公平合理的分水制度
2.2 “板闷制”的支撑制度
2.2.1 垄林管理制度
2.2.2 土地使用制度
2.3 “板闷制”的特点
2.3.1 民族性
2.3.2 历史性
2.4 “板闷制”的价值取向
2.4.1 “拔多拔坑”:制度安排的价值
2.4.2 “澜召领召”:制度强化的价值
2.4.3 从“哈滚”走向“甘勐”:制度创新的价值
第3章 从“板闷制”到“库渠制”
3.1 水利灌溉制度的现代转型
3.1.1 土地所有权发生根本转变
3.1.2 稻作生产方式发生巨变
3.1.3 初步建成现代水利灌溉系统
3.2 “库渠制”的运作机制
3.2.1 灌溉工程分级管理
3.2.2 管理法规相继出台
3.2.3 岁修养护除险加固
3.2.4 管用结合调控用水
第4章 傣族传统灌溉制度的保护与开发
4.1傣族传统灌溉制度的优异性
4.1.1 傣族传统灌溉制度的特异性
4.1.2 傣族传统水利灌溉技术的优异性
4.1.3 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调适
4.2 保护与开发模式探讨
4.2.1 研究保护模式
4.2.2 保护开发模式
4.2.3 保护区模式
4.2.4 旅游开发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索引词表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当我看到“西双版纳傣族传统灌溉制度的现代变迁”这个书名时,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各种画面:葱郁的雨林,金黄的稻浪,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勤劳而智慧的傣族人民。我预感这本书将是一次关于文化传承与时代洪流碰撞的深度剖析。我好奇地想要知道,那些世代相传的灌溉技术,比如如何利用地形特点修建引水渠,如何设置闸门控制水量,如何进行水资源的公平分配,在今天是否依然有效?更重要的是,在现代农业发展、土地流转、以及人口迁移等因素的影响下,这些传统制度的根基是否动摇?书中的“变迁”二字,让我充满了探究的欲望。我想了解,是哪些外部力量在驱动这种变迁?是国家对水利基础设施的统一规划,是市场经济对农作物种植模式的改变,还是年轻人对传统农耕方式的疏离?我期待作者能够深入田野,通过鲜活的案例和翔实的资料,为我描绘出一幅生动的图景,展现传统与现代在西双版纳这片土地上的交织与博弈。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其研究的地理焦点——西双版纳,以及其核心主题——傣族传统灌溉制度。这无疑触及了一个非常具体且有深度的文化与技术交汇点。我设想,作者会带领我们走进那些被稻田环绕的傣族村寨,去观察那些历经岁月洗礼的水渠、水坝、水井,以及与之相伴的集水、蓄水、分水、排水等一系列技术细节。这其中蕴含的,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工程学知识,更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一种深植于民族文化中的生态智慧。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制度”的阐述,这暗示着灌溉系统并非孤立的技术存在,而是与社会结构、权力关系、社区自治、甚至宗教信仰等紧密相连。我渴望了解,在没有现代国家机器的强大干预下,傣族社区是如何通过某种约定俗成的规则、集体劳动的组织方式,以及代际传承的知识,来维护和管理这些至关重要的水利设施的。这种朴素而有效的社会组织能力,在当今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其对于理解基层治理的演变,或许也能提供不少启示。
评分这是一本关于中国西南地区一个特定少数民族——傣族——在灌溉系统上经历的深刻变革的引人入胜的研究。从书名来看,我期望能深入了解西双版纳地区在历史长河中,傣族人民是如何巧妙地利用自然地形和水资源,发展出一套既符合当地生态环境,又具备独特社会组织特色的传统灌溉智慧。读这本书,我希望能跟随作者的笔触,穿越时空,去探寻那些古老的沟渠、坝子、以及围绕它们形成的社群互助和管理模式。想象一下,在热带雨林的腹地,依山傍水而居的傣族,如何凭借一代代人的经验积累,构建出适应稻作农耕的精妙水利网络,这本身就充满了神秘和吸引力。更何况,书名中的“现代变迁”字眼,预示着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历史的追溯,更是一次对当下现实的审视。我好奇地想知道,当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国家政策、以及社会经济结构涌入这片土地时,古老的灌溉制度是如何应对的?是适应、融合,还是被遗忘?这种传统智慧在面对冲击时所展现出的韧性与脆弱,都将是本书最值得期待的看点。我期待作者能用详尽的案例、生动的细节,向我展示这个过程的复杂性与多面性。
评分这部作品的题目《西双版纳傣族传统灌溉制度的现代变迁》立刻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因为它精准地指向了一个我一直以来都颇感兴趣的领域:传统智慧在现代社会中的存续与演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西双版纳地区傣族人民在长期的农业实践中,如何发展出了一套独特而精妙的灌溉系统。这套系统,想必不仅仅是物理层面的水利工程,更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比如社群内部的水权分配机制、集体劳动的组织形式、以及代际之间的知识传承方式。我非常好奇,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这些古老的制度是如何经受考验的?书名中的“现代变迁”四个字,无疑是本书最核心的看点。它预示着作者将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当下现实的审视。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哪些现代化的因素(例如新的农业技术、国家政策、经济结构调整、甚至是环境变化)正在改变着傣族传统的灌溉模式,以及这种改变对当地的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西双版纳傣族传统灌溉制度的现代变迁》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一个古老而又鲜活的世界的想象。我立马联想到,在云南的西南边陲,那片神秘而美丽的土地上,世代繁衍生息的傣族人民,是如何凭借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构建出了一套与他们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以及社会结构紧密相连的灌溉智慧。我渴望通过这本书,去了解那些隐藏在田埂水沟背后的故事:古老的蓄水工程如何运作,水资源的分配机制如何确保公平,社群是如何为了共同的水利需求而协作,以及这种协作又如何塑造了他们的社会关系。而“现代变迁”这个词,则为这本书增添了一层紧迫感和现实意义。我期待作者能够如实地描绘,当现代化的农业技术、经济模式、乃至城市化进程渗透到这片区域时,传统的灌溉制度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是被新的技术和观念所取代,还是在保留精华的基础上,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我希望能看到一个动态的、充满细节的变迁过程,以及这种变迁对当地社会和文化带来的复杂影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