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书名 | 发现侨乡 广东侨乡文化调查之三 | ||
| 作者 | 莫高义,张东明 | ||
| 定价 | 38.0元 | ||
| ISBN号 | 9787218101507 | ||
| 出版社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
| 出版日期 | 2015-08-01 | ||
| 版次 | 1 |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平装 | 开本:16开 | 重量:0.4 | |
| 版次:1 | 字数:210000 | 页码: | |
| 插图 | |
| 96岁潮籍机工细述抗战往事 一百多年来,南洋侨胞一直是岭南乃至中济、文化、社会发展过程中一曲洪亮的伴奏,广东作为全重要的侨乡,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华侨华人有3000万人之多,丈量海外华人足迹,无一不与祖籍相呼相扣。 2013年4月27日至5月4日,笔者与广东省侨办调研团深入菲律宾和马来西亚华人社区,多角度、近距离进行接触、收集、观察,尽可能深入地与经历、见证过和正在历、研究海外华人历史嬗变的人士交流,获得了大量丰富的事实细节和特色的人物样本。 1939年,马来西亚砂越洲,离府古晋半小时车程的石隆门县新尧湾老街上,许海星意气风发,用相机拍下后一张照片,随后登上老街转角“右手港”码头的轮船去往新加坡,再转往昆明参加抗日。 与许海星一样舍弃安逸生活共赴难的南洋青年共有3193名,至1942年复员时,1000多人永远地将身躯留在了中,剩下的也都鸠形鹄面,他们中仅有约1000人回到侨居地,1000人留在中。 在砂越,当年赶赴前线的百余名青年,如今只剩许海星、李亚留、冯增标3位近百岁老人,年龄不超过70岁的都不知道他们曾有一个如雷贯耳的光荣名头——南侨机工。 经过多年努力,大陆对南侨机工及其遗孀已有抚恤政策,而在海外的南侨机工却几乎被湮没在时间洪流中。记者获得的新信息显示,目前仍健在的南侨机工共15人,其中4人在马来西亚,1人在加拿大,10人在中大陆。 94岁李亚留:滇缅公路冒死独行,躲过炸弹,识破间谍 在砂越西边的古晋省伦乐县伦乐镇里,人们常常可以见到李亚留骑着自行车,到3公里外看看女儿,再骑到镇上找老友喝咖啡。怎么也想不到,74年前,血气方刚的李亚留有整整6年时间日夜开着大卡车,奔走在滇缅公路危险的路上。 出生于1919年的李亚留是从古晋出发的批3位华侨机工之一。1939年,在得知危难之中的中急需大量机工时,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在正式投入中抗日运输军火服务之前,李亚留参加了为期一周的训练,结束后即刻投向中抗日战场。他和一同从古晋出发的两个伙伴加入机工大队,先坐船到越南西贡,后从河内前往中昆明。 山高谷深,抢修出来的滇缅公路十曲八弯,李亚留曾亲眼看到队友的车滚下悬崖。那些日子里,他常常独自出发,不知道走了多少时间和路程,只是拼命往前赶,直到天黑看不清路才歇息。有时夜里会有狼群围住汽车,他只能启动汽车,用车灯和马达声吓跑狼群。 “有时候在山路上汽车坏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我跟自己说,大不了留下来当山大王。”当时的情节李亚留仍记忆犹新,他说,那时候年轻,不觉得累。 但危险如影随形。云南多山、多云又多雨,飞机要轰炸目标并非易事,当时有一些在滇缅公路搜集情报,给日军标识轰炸目标。李亚留还记得,受训期间教官特意交代要注意路上可能有日本女间谍。 李亚留曾遇到过间谍。有一次,他停车休整,一个乞丐模样的人到车子旁来讨吃的。他觉得有点奇怪,不动声色地把此人带到宪兵部。结果,这个人果然是日本间谍。 在枪林弹雨中执行任务的李亚留还有一次死里逃生的经历。1941年元旦,李亚留与3名队友正准备吃饭,突然传来日本战机轰炸的声音,不一会儿,炸弹“轰隆”一声在身边。“幸亏我们几个都没事!”每次说起这段经历,李亚留仍觉得当时的场景历历在目。 滇缅公路上的咽喉工程功果桥和惠通桥多次遭遇日军轰炸,又多次被南侨机工修复,这其中,李亚留功不可没。在一次执行任务时,功果桥又被炸断,李亚留向队长建议用空汽油桶做浮桥,确保抗战物资运输道路保持畅通。那次连日军也觉得奇怪,还专门派间谍前来侦察。 伦乐人的母亲河加央河从李亚留门前流过,通往。这是古晋通海之地,百年前古晋的先侨在这里望海思乡。这天,听说中的记者来访,满头白发的李亚留一早骑车到女儿的油站等候。他的身形健朗、利落。 1945年,李亚留自印度取道新加坡回到古晋。此后,他先在船运公司工作,再在古晋市驾驶小型巴士载客。后来,在古晋至伦乐的道路开通之前一直经营船运生意。目前,这位从历史中走来的老人定居在加汀山下,育有三男一女,平时到处串门,自得其趣。 我们问起老人当时为什么会果断回抗日,李亚留不假思索地回答,帮助祖抗日是的理由。“抗战结束后,我的上司要我继续留在军队,我不愿意参与中人打中人的内战里,所以坚决地回马来西亚了。” 他回来后,对自己在滇缅公路上“战斗”的日子闭口不提。“一开始是因为担心当局敏感,我们不能说,后来则是孩子们也不了解。”李亚留如是说。直到晚年之后,慢慢有当地的学者来搜料,李亚留的人才逐渐知道了情况:来阿公曾经是英雄。 97岁许海星:细说抗战运输故事一滴汽油,一滴血 居住在马来西亚砂越州古晋郊区的华裔许海星是个奇迹! 这位祖籍潮安的老人一见我们说:“我过3个月97岁了,可还会跑会走,脑子像电脑一样。你问我70年前去过哪里,当地有什么特产,街道是什么样子,我可都记得。” 果然,接受采访的3个小时中,他从战火中运送物资的经历到因战争而夭折的爱情,每一个细节都记得清清楚楚。 他坦言,如今虽有不少人听说他曾参与中抗战的事迹,但对“华侨机工”的事情并不了解。近年来,中的博物馆和渐渐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特别是这次广东省侨办调研团专程赴古晋访问他,令他尤其振奋。 “我年轻时十分靓仔哩,又会摄影、开车和修车,还能讲普通话以及福建话、潮州话、客话、英语和马来话。”墙上挂着他年轻时的相片,许海星所言非虚:当时的他,英武帅气不亚于当今的明星。 1939年7月,22岁的他响应侨领的号召,放弃在机器厂的工作,报名参加华侨机工队。 许海星记得,当时古晋有70多人报名,他们先到新加坡集合,码头上华侨们前来欢送,齐鸣。 当上砂越队副队长的许海星随队从新加坡抵达缅甸,再进入中。云南畹町成了他踏上中抗战征途的起点。 许海星说,全队63人分别来自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泰,队员是挑选出来的,先拥有驾驶和修车技术,因此没有像许多南侨机工那样在昆明训练。正因为如此,许多南侨机工的档案中都没有这支队伍的记载。 他们的任务是将外援助中的物资运送到各个需要的地方。许海星当年拍摄的一张照片里,2000辆美道奇卡车齐刷刷地排列着,颇为壮观。他曾经开着这些新车运着汽油和装备,送到昆明、贵阳、重庆、湖南、广西镇南关以及广东粤北。一个车队通常有四五十辆车,如果没有敌军飞机轰炸,他们24小时不停地赶路。 战火中的生活是艰苦的,常常要在车上甚至开始从林里过夜,甚至自己抓鱼吃。许海星说:“我们队中过去什么职业的人都有,也有富裕人出身的,但都自愿去捱这个苦。车队常常要经过陡峭的山路,记得贵州有一段路有72个弯。在那样的路段,载重的车很容易滑下深渊,机工发明了三角木条,一程程地来顶住轮胎。我不记得运送过多少批,只记得再艰辛也会到达目的地。运送中飞机所需的汽油,可以说是一滴汽油一滴血。” 危险的一次是在1941年年底的长沙会战期间,他在湖南衡阳火车站等待新一批汽车送到,这一等是3天。其间日军飞机多次轰炸,他躲到墓地里去。“敌机炸弹喷得我一头黄土,连嘴里也是。”说到这,老人开心地笑了。 1945年8月15日,许海星在广西柳州听到了日本投降的消息。这时,他们这个队已经七零八落,有的失散了,有的留在了当地,后只有几个人回到南洋。而他还是在父亲寄来300元后,才得以辗转回到古晋,带回700多张珍贵相片。直到几年前,云南博物馆向他征集了这些相片。 经历过枪林弹雨后,他做起走村串镇的小生意,并与一位土著姑娘结婚,有了8个孩子。1960年至1963年期间,他还曾出任当地县议会的议员。 “我后来要养那么一大人,不寻常的过去只能藏在心底。当我不懂华语的妻子去世时,我把她葬到华人义山(即坟墓),给了她一个中人的姓——林,表达我对她的敬意。” 老人如今大的心愿是能够回到中看一看。他兴致勃勃地说:“我去过的大城小镇,连哪条街有什么铺子都藏在脑子里,我给你们带路吧。”他不知道,中早已不是当年的样子,如果他回来,会迷路。 采访结束后,他坚持要带我们去参观他1931年毕业的新尧湾中华公学学校,以及那条记载着华人在这里创业的百年老街。他指点着:“我懂摄影,这个角度的光线比较好,那个角度的景拍得全”。 |
| 目录 | |
| 内容提要 | |
| 《发现侨乡:广东侨乡文化调查之三》是《南方日报》海外版部分与侨乡调查和侨乡文化相关的精品文章的结集。作者们坚持田野调查和新闻追访,长时间深入侨乡进行深度挖掘和跟踪,既追溯历史,还原真相,也走近现实,触摸当今的侨乡侨情,是向海外读者报道广东新闻、展现广东侨乡风貌的重要媒介。《发现侨乡:广东侨乡文化调查》先前已出版之一、之二,本次继续推出之三。 |
| 编辑推荐 | |
| 广东是侨乡,涉侨报道、展现侨乡风貌是广东对外传播的重要一环。 坚决杜绝闭门造车的陈旧写作套路,坚持田野调查,新闻追访,深入侨乡,追溯历史,走近现实。 侨乡主题鲜明,文字生动活泼,可读性强。 |
| 作者介绍 | |
| 莫高义,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党委书记。 张东明,南方日报社社长。 |
| 序言 | |
哇,看到《发现侨乡》这个名字,就觉得一股浓浓的乡愁和故事感扑面而来。作为一个对历史文化有些兴趣的读者,我总是会被那些承载着岁月痕迹的地方深深吸引。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翻开这本书,但仅凭书名,我就已经开始想象广东那些独特的侨乡风情了。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那些红砖绿瓦的老房子,那些在异国他乡打拼后衣锦还乡的身影,以及那些在岁月流转中沉淀下来的独特习俗和生活方式。我很好奇,莫高义和张东明这两位作者,他们是如何捕捉到这些细微之处的呢?是会像一位老友般娓娓道来,还是像一位历史学家般严谨考究?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走进一个鲜活的侨乡世界,去感受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印记,去理解那些“出去”与“回来”之间蕴含的复杂情感和故事。我想,这不仅仅是一次地理空间的探索,更是一次心灵的追寻,一次对家国情怀的深刻体悟。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填补了我对广东侨乡文化了解的空白,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出版信息,似乎透露着一股认真和专业的劲头。看到“广东侨乡文化调查之三”,我立刻联想到这是一个系列性的研究成果,这说明作者们在这一领域一定做了深入细致的耕耘,并且有着相当长的时间积累。这种循序渐进的深入研究,往往能带来更系统、更全面的认知。我猜测,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一些侨乡的概况,而是可能包含了大量的田野调查、文献梳理,甚至是口述史的记录。这样的研究方法,最能触及到文化的根源和脉络。我个人很喜欢这种“沉下去”做研究的态度,因为它意味着我们可以看到更真实、更鲜活的文化形态,而不是流于表面的描述。我好奇作者们是如何平衡学术的严谨性与大众的可读性的?是否会用生动的案例和故事来呈现复杂的文化现象?这本书的出版,本身就是一种对侨乡文化的尊重和珍视,是对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与故土之间联系的有力证明,这一点让我感到非常欣慰。
评分“发现”这个词,总给人一种探索未知、揭示真相的惊喜感。当我看到《发现侨乡》这个书名时,我的脑海里立刻闪过无数的画面:也许是隐藏在某个山坳里的古老村落,也许是某个海滨小镇上充满异域风情的建筑,又或者是那些流传在民间,鲜为人知的传说故事。我期待作者们能用他们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广东侨乡。那些在外闯荡的先辈们,他们如何将异域的文化元素融入到家乡的生活之中?他们的经历如何塑造了广东独特的侨乡文化?这些问题都让我迫切地想要知道答案。这本书的出版,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往的大门,让我们有机会去“发现”那些被历史掩埋或者被忽视的宝贵财富。我相信,在莫高义和张东明这两位作者的笔下,广东的侨乡文化定会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引人入胜,让人在阅读中获得知识,更获得情感上的共鸣。
评分我对“侨乡文化”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它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两种甚至多种文化碰撞、融合的产物。广东作为中国重要的侨乡,其孕育的侨乡文化更是独树一帜,充满了传奇色彩。看到《发现侨乡》这个书名,我立刻就联想到那些在外奋斗的广东人,他们带着家乡的记忆和情感,也在异国他乡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而当他们回归故土时,又会带来新的活力和元素。我非常好奇,书中会如何呈现这种双向的文化交流和影响?是会侧重于海外华人的生活经历,还是更关注他们对家乡的贡献和改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独特的见解和深入的分析,让我们不仅仅是了解到侨乡的外在形态,更能理解其内在的文化基因和发展逻辑。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广东,认识那些为我们国家发展做出贡献的海外华人。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发现侨乡》以及副标题“广东侨乡文化调查之三”,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深入、系统的研究和探索。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介绍,更像是一种学术性的考察和发现。我猜想,这本书很可能包含着作者们大量的实地走访、资料搜集,以及对侨乡历史、建筑、风俗、人物等方方面面的细致梳理。我好奇作者们将如何通过文字和可能的图片,将那些遥远而又亲切的侨乡展现在读者面前。是会以宏观的视角来展现广东侨乡文化的整体面貌,还是会聚焦于某个具体的村落或家族,通过个案研究来折射出时代的变迁?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那些鲜为人知的细节,那些能够触动人心的故事,以及那些能够反映出广东人民独特精神面貌的文化特质。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对广东侨乡文化的一次重要梳理和发掘,我相信它会给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读者带来深刻的启发和收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