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侨乡 广东侨乡文化调查之三 莫高义,张东明

发现侨乡 广东侨乡文化调查之三 莫高义,张东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莫高义,张东明 著
图书标签:
  • 侨乡
  • 广东
  • 文化
  • 历史
  • 华侨
  • 民俗
  • 社会学
  • 田野调查
  • 莫高义
  • 张东明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典则俊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8101507
商品编码:2980133185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8-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书名发现侨乡 广东侨乡文化调查之三
作者莫高义,张东明
定价38.0元
ISBN号9787218101507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8-01
版次1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装帧:平装开本:16开重量:0.4
版次:1字数:210000页码:
  插图
    96岁潮籍机工细述抗战往事

    一百多年来,南洋侨胞一直是岭南乃至中济、文化、社会发展过程中一曲洪亮的伴奏,广东作为全重要的侨乡,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华侨华人有3000万人之多,丈量海外华人足迹,无一不与祖籍相呼相扣。
    2013年4月27日至5月4日,笔者与广东省侨办调研团深入菲律宾和马来西亚华人社区,多角度、近距离进行接触、收集、观察,尽可能深入地与经历、见证过和正在历、研究海外华人历史嬗变的人士交流,获得了大量丰富的事实细节和特色的人物样本。
    1939年,马来西亚砂越洲,离府古晋半小时车程的石隆门县新尧湾老街上,许海星意气风发,用相机拍下后一张照片,随后登上老街转角“右手港”码头的轮船去往新加坡,再转往昆明参加抗日。
    与许海星一样舍弃安逸生活共赴难的南洋青年共有3193名,至1942年复员时,1000多人永远地将身躯留在了中,剩下的也都鸠形鹄面,他们中仅有约1000人回到侨居地,1000人留在中。
在砂越,当年赶赴前线的百余名青年,如今只剩许海星、李亚留、冯增标3位近百岁老人,年龄不超过70岁的都不知道他们曾有一个如雷贯耳的光荣名头——南侨机工。
    经过多年努力,大陆对南侨机工及其遗孀已有抚恤政策,而在海外的南侨机工却几乎被湮没在时间洪流中。记者获得的新信息显示,目前仍健在的南侨机工共15人,其中4人在马来西亚,1人在加拿大,10人在中大陆。

    94岁李亚留:滇缅公路冒死独行,躲过炸弹,识破间谍

    在砂越西边的古晋省伦乐县伦乐镇里,人们常常可以见到李亚留骑着自行车,到3公里外看看女儿,再骑到镇上找老友喝咖啡。怎么也想不到,74年前,血气方刚的李亚留有整整6年时间日夜开着大卡车,奔走在滇缅公路危险的路上。
    出生于1919年的李亚留是从古晋出发的批3位华侨机工之一。1939年,在得知危难之中的中急需大量机工时,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在正式投入中抗日运输军火服务之前,李亚留参加了为期一周的训练,结束后即刻投向中抗日战场。他和一同从古晋出发的两个伙伴加入机工大队,先坐船到越南西贡,后从河内前往中昆明。
    山高谷深,抢修出来的滇缅公路十曲八弯,李亚留曾亲眼看到队友的车滚下悬崖。那些日子里,他常常独自出发,不知道走了多少时间和路程,只是拼命往前赶,直到天黑看不清路才歇息。有时夜里会有狼群围住汽车,他只能启动汽车,用车灯和马达声吓跑狼群。
    “有时候在山路上汽车坏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我跟自己说,大不了留下来当山大王。”当时的情节李亚留仍记忆犹新,他说,那时候年轻,不觉得累。
    但危险如影随形。云南多山、多云又多雨,飞机要轰炸目标并非易事,当时有一些在滇缅公路搜集情报,给日军标识轰炸目标。李亚留还记得,受训期间教官特意交代要注意路上可能有日本女间谍。
    李亚留曾遇到过间谍。有一次,他停车休整,一个乞丐模样的人到车子旁来讨吃的。他觉得有点奇怪,不动声色地把此人带到宪兵部。结果,这个人果然是日本间谍。
    在枪林弹雨中执行任务的李亚留还有一次死里逃生的经历。1941年元旦,李亚留与3名队友正准备吃饭,突然传来日本战机轰炸的声音,不一会儿,炸弹“轰隆”一声在身边。“幸亏我们几个都没事!”每次说起这段经历,李亚留仍觉得当时的场景历历在目。
    滇缅公路上的咽喉工程功果桥和惠通桥多次遭遇日军轰炸,又多次被南侨机工修复,这其中,李亚留功不可没。在一次执行任务时,功果桥又被炸断,李亚留向队长建议用空汽油桶做浮桥,确保抗战物资运输道路保持畅通。那次连日军也觉得奇怪,还专门派间谍前来侦察。
    伦乐人的母亲河加央河从李亚留门前流过,通往。这是古晋通海之地,百年前古晋的先侨在这里望海思乡。这天,听说中的记者来访,满头白发的李亚留一早骑车到女儿的油站等候。他的身形健朗、利落。
    1945年,李亚留自印度取道新加坡回到古晋。此后,他先在船运公司工作,再在古晋市驾驶小型巴士载客。后来,在古晋至伦乐的道路开通之前一直经营船运生意。目前,这位从历史中走来的老人定居在加汀山下,育有三男一女,平时到处串门,自得其趣。
    我们问起老人当时为什么会果断回抗日,李亚留不假思索地回答,帮助祖抗日是的理由。“抗战结束后,我的上司要我继续留在军队,我不愿意参与中人打中人的内战里,所以坚决地回马来西亚了。”
    他回来后,对自己在滇缅公路上“战斗”的日子闭口不提。“一开始是因为担心当局敏感,我们不能说,后来则是孩子们也不了解。”李亚留如是说。直到晚年之后,慢慢有当地的学者来搜料,李亚留的人才逐渐知道了情况:来阿公曾经是英雄。

    97岁许海星:细说抗战运输故事一滴汽油,一滴血

    居住在马来西亚砂越州古晋郊区的华裔许海星是个奇迹!
    这位祖籍潮安的老人一见我们说:“我过3个月97岁了,可还会跑会走,脑子像电脑一样。你问我70年前去过哪里,当地有什么特产,街道是什么样子,我可都记得。”
    果然,接受采访的3个小时中,他从战火中运送物资的经历到因战争而夭折的爱情,每一个细节都记得清清楚楚。
    他坦言,如今虽有不少人听说他曾参与中抗战的事迹,但对“华侨机工”的事情并不了解。近年来,中的博物馆和渐渐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特别是这次广东省侨办调研团专程赴古晋访问他,令他尤其振奋。
    “我年轻时十分靓仔哩,又会摄影、开车和修车,还能讲普通话以及福建话、潮州话、客话、英语和马来话。”墙上挂着他年轻时的相片,许海星所言非虚:当时的他,英武帅气不亚于当今的明星。
    1939年7月,22岁的他响应侨领的号召,放弃在机器厂的工作,报名参加华侨机工队。
    许海星记得,当时古晋有70多人报名,他们先到新加坡集合,码头上华侨们前来欢送,齐鸣。
    当上砂越队副队长的许海星随队从新加坡抵达缅甸,再进入中。云南畹町成了他踏上中抗战征途的起点。
    许海星说,全队63人分别来自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泰,队员是挑选出来的,先拥有驾驶和修车技术,因此没有像许多南侨机工那样在昆明训练。正因为如此,许多南侨机工的档案中都没有这支队伍的记载。
    他们的任务是将外援助中的物资运送到各个需要的地方。许海星当年拍摄的一张照片里,2000辆美道奇卡车齐刷刷地排列着,颇为壮观。他曾经开着这些新车运着汽油和装备,送到昆明、贵阳、重庆、湖南、广西镇南关以及广东粤北。一个车队通常有四五十辆车,如果没有敌军飞机轰炸,他们24小时不停地赶路。
    战火中的生活是艰苦的,常常要在车上甚至开始从林里过夜,甚至自己抓鱼吃。许海星说:“我们队中过去什么职业的人都有,也有富裕人出身的,但都自愿去捱这个苦。车队常常要经过陡峭的山路,记得贵州有一段路有72个弯。在那样的路段,载重的车很容易滑下深渊,机工发明了三角木条,一程程地来顶住轮胎。我不记得运送过多少批,只记得再艰辛也会到达目的地。运送中飞机所需的汽油,可以说是一滴汽油一滴血。”
    危险的一次是在1941年年底的长沙会战期间,他在湖南衡阳火车站等待新一批汽车送到,这一等是3天。其间日军飞机多次轰炸,他躲到墓地里去。“敌机炸弹喷得我一头黄土,连嘴里也是。”说到这,老人开心地笑了。
    1945年8月15日,许海星在广西柳州听到了日本投降的消息。这时,他们这个队已经七零八落,有的失散了,有的留在了当地,后只有几个人回到南洋。而他还是在父亲寄来300元后,才得以辗转回到古晋,带回700多张珍贵相片。直到几年前,云南博物馆向他征集了这些相片。
    经历过枪林弹雨后,他做起走村串镇的小生意,并与一位土著姑娘结婚,有了8个孩子。1960年至1963年期间,他还曾出任当地县议会的议员。
    “我后来要养那么一大人,不寻常的过去只能藏在心底。当我不懂华语的妻子去世时,我把她葬到华人义山(即坟墓),给了她一个中人的姓——林,表达我对她的敬意。”
    老人如今大的心愿是能够回到中看一看。他兴致勃勃地说:“我去过的大城小镇,连哪条街有什么铺子都藏在脑子里,我给你们带路吧。”他不知道,中早已不是当年的样子,如果他回来,会迷路。
    采访结束后,他坚持要带我们去参观他1931年毕业的新尧湾中华公学学校,以及那条记载着华人在这里创业的百年老街。他指点着:“我懂摄影,这个角度的光线比较好,那个角度的景拍得全”。


  目录

  内容提要
    《发现侨乡:广东侨乡文化调查之三》是《南方日报》海外版部分与侨乡调查和侨乡文化相关的精品文章的结集。作者们坚持田野调查和新闻追访,长时间深入侨乡进行深度挖掘和跟踪,既追溯历史,还原真相,也走近现实,触摸当今的侨乡侨情,是向海外读者报道广东新闻、展现广东侨乡风貌的重要媒介。《发现侨乡:广东侨乡文化调查》先前已出版之一、之二,本次继续推出之三。

  编辑推荐
    广东是侨乡,涉侨报道、展现侨乡风貌是广东对外传播的重要一环。
    坚决杜绝闭门造车的陈旧写作套路,坚持田野调查,新闻追访,深入侨乡,追溯历史,走近现实。
    侨乡主题鲜明,文字生动活泼,可读性强。




  作者介绍
    莫高义,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党委书记。
    张东明,南方日报社社长。


  序言

粤海风华:一部关于岭南大地深厚人文底蕴的影像志 作者: 佚名 出版社: 尚未出版 内容梗概: 《粤海风华》是一部旨在深入挖掘和呈现广东地区独特人文景观和历史脉络的影像记录,它不聚焦于某一特定地域的“侨乡”文化,而是将视野放宽至整个岭南大地,以更宏观的视角,勾勒出这片土地上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以及在历史长河中孕育出的多元魅力。本书以文字、摄影、访谈等多种形式,系统梳理广东地区在经济、社会、艺术、生活方式等各个层面所展现出的独特风貌,致力于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鲜活、充满生命力的广东。 创作缘起与目标: 在当代社会快速发展的浪潮中,许多地域性的文化特色正在面临被同质化、被遗忘的风险。岭南地区,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其独特的地缘优势、丰富的历史遗存以及由此形成的多元文化融合,构成了其不可替代的价值。《粤海风华》的创作,正源于对守护和传承这份宝贵文化遗产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本书的作者们,并非为追溯某个特定地理单元的“侨乡”故事,而是怀揣着对整个岭南文化根脉的探寻,希望能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翔实可靠的记录,将那些在岁月沉淀中愈发珍贵的文化元素,以一种更具感染力和传播力的方式呈现给世人。 本书的目标读者群体广泛,既包括对广东历史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学者、研究者,也包括对这片土地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以及希望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多国友人。我们期望《粤海风华》能够成为一本兼具学术价值和艺术感染力的读物,它不仅能填补目前在系统展现广东整体人文底蕴方面的空白,更能激发人们对自身文化认同的思考,促进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内容构成与篇章设想: 《粤海风华》并非一本单一主题的著作,而是通过多个相互关联的篇章,共同织就一幅岭南文化的宏大画卷。本书的结构设计将力求严谨而富有逻辑,同时又不失叙事的生动性。 第一部分:山海之间的印记——岭南地理与历史的交融 “海纳百川”的地理禀赋: 这一章节将从广东独特的地理环境出发,探讨其“靠海而生”、“山水环绕”的特点如何塑造了当地人民的性格和生活方式。我们将描绘珠江三角洲的沃野千里,描绘粤东、粤西、粤北的山峦叠嶂,描绘海岸线的曲折与壮丽。同时,也会探讨这些地理特征如何影响了古代的交通、贸易以及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 千年潮涌: 追溯岭南地区漫长的历史进程,从南越国时期直到近现代,梳理其在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我们将重点关注历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王朝更迭以及对岭南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政策和人物。这部分将以史实的严谨性为基础,辅以生动的叙述,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鲜活。 第二部分:思想的熔炉——岭南文化基因的传承与演变 儒风浩荡与道释共存: 探讨儒家思想在岭南地区的传播与本土化,以及道教、佛教等宗教信仰如何与当地民间信仰融合,形成独特的宗教文化景观。我们将考察各地现存的古老寺庙、道观,及其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和生活实践。 百家争鸣的智慧: 除了主流思想,本章还将关注岭南地区在历史上涌现出的其他思想流派和学术成就,例如宋明理学在岭南的传播,以及当地士人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学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独特的学术风格。 民俗的脉动: 深入探索岭南地区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包括但不限于节日庆典、婚丧嫁娶、民间传说、戏曲曲艺等。我们将通过生动的文字和精美的摄影作品,展现这些民俗活动如何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维系社区情感、传承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 第三部分:生活的智慧——岭南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瑰宝 食在广东: 岭南美食享誉世界,本章节将系统梳理广东饮食文化的精髓。从粤菜八大菜系、地方特色小吃,到茶文化、酿酒工艺,我们将深入探讨广东饮食的烹饪技法、食材选择、养生理念,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哲学与生活态度。我们会探访老字号餐馆,记录传统厨师的手艺,并尝试从文化的角度解读“食在广东”的深层含义。 衣冠之韵: 考察岭南地区在服饰文化上的发展变迁。从古代的民族服饰,到近代涌现出的具有岭南特色的服饰风格,我们将展示岭南人民的审美情趣和工艺智慧。这部分可能涉及到传统纺织、刺绣、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现。 建筑的诗篇: 聚焦岭南地区极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包括传统的民居、祠堂、书院、商号、古镇街区等。我们将分析其在选址、布局、结构、装饰等方面的独到之处,以及如何体现当地人民与自然和谐共处、宗族观念、商业精神等文化内涵。精美的建筑摄影将是这一章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技艺的传承: 挖掘和展示岭南地区传承至今的各类传统技艺,如陶瓷烧制、金属冶炼、木雕、石雕、竹编、漆器制作、广彩、广绣等。我们将记录这些技艺的传承人,讲述他们坚守与创新的故事,展现中华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和生命力。 第四部分:时代的烙印——近代以来岭南文化的转型与发展 近代化的先声: 探讨广东作为中国近代化最早的地区之一,在经济、政治、思想、教育等方面的变革。我们将关注发生在广东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这些事件如何深刻影响了岭南文化的走向。 南洋风情的交织: 这一章节将重点关注近代以来,广东地区与海外,特别是东南亚地区,形成的紧密联系。这不仅体现在经济贸易上,更体现在文化交流上,如南洋华侨的归来对本地文化带来的影响,以及岭南文化对海外华人社区的渗透。 现代岭南的新面貌: 审视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地区在经济腾飞的同时,如何在保留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孕育出新的文化形态。我们将关注当代岭南的艺术、设计、媒体、流行文化等,展现其在传承与创新中展现出的时代活力。 艺术表现形式: 《粤海风华》将采用多媒体的综合表现手法,力求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文字叙述: 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生动的文学笔触,深入浅出地解读和呈现岭南文化的方方面面。作者们将以深入田野调查为基础,结合历史文献研究,力求内容的准确性和深度。 纪实摄影: 配以大量高质量的纪实摄影作品。这些照片将不仅仅是图片的堆砌,而是经过精心策划和拍摄,以影像的力量捕捉岭南文化的精髓,展现人文的温度和自然的魅力。我们将力邀国内顶尖的纪实摄影师合作,共同完成这一宏大的视觉任务。 人物访谈: 穿插对当地历史文化专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艺术家、普通居民等的访谈内容。这些真实的对话将为读者带来最鲜活的第一手资料,展现不同人群对岭南文化的理解和情感。 地图与示意图: 适时穿插具有历史意义的地图、地理示意图、建筑结构图等,以增强内容的直观性和学术性。 结语: 《粤海风华》是一部关于岭南大地深厚人文底蕴的影像志,它是一次对过往的追溯,一次对当下现实的关照,更是一次对未来的展望。本书的作者们希望通过这部作品,唤醒更多人对岭南文化的珍视,激励更多人去探寻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粤海的风华,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继续熠熠生辉。

用户评价

评分

“发现”这个词,总给人一种探索未知、揭示真相的惊喜感。当我看到《发现侨乡》这个书名时,我的脑海里立刻闪过无数的画面:也许是隐藏在某个山坳里的古老村落,也许是某个海滨小镇上充满异域风情的建筑,又或者是那些流传在民间,鲜为人知的传说故事。我期待作者们能用他们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广东侨乡。那些在外闯荡的先辈们,他们如何将异域的文化元素融入到家乡的生活之中?他们的经历如何塑造了广东独特的侨乡文化?这些问题都让我迫切地想要知道答案。这本书的出版,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往的大门,让我们有机会去“发现”那些被历史掩埋或者被忽视的宝贵财富。我相信,在莫高义和张东明这两位作者的笔下,广东的侨乡文化定会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引人入胜,让人在阅读中获得知识,更获得情感上的共鸣。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发现侨乡》以及副标题“广东侨乡文化调查之三”,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深入、系统的研究和探索。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介绍,更像是一种学术性的考察和发现。我猜想,这本书很可能包含着作者们大量的实地走访、资料搜集,以及对侨乡历史、建筑、风俗、人物等方方面面的细致梳理。我好奇作者们将如何通过文字和可能的图片,将那些遥远而又亲切的侨乡展现在读者面前。是会以宏观的视角来展现广东侨乡文化的整体面貌,还是会聚焦于某个具体的村落或家族,通过个案研究来折射出时代的变迁?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那些鲜为人知的细节,那些能够触动人心的故事,以及那些能够反映出广东人民独特精神面貌的文化特质。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对广东侨乡文化的一次重要梳理和发掘,我相信它会给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读者带来深刻的启发和收获。

评分

我对“侨乡文化”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它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两种甚至多种文化碰撞、融合的产物。广东作为中国重要的侨乡,其孕育的侨乡文化更是独树一帜,充满了传奇色彩。看到《发现侨乡》这个书名,我立刻就联想到那些在外奋斗的广东人,他们带着家乡的记忆和情感,也在异国他乡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而当他们回归故土时,又会带来新的活力和元素。我非常好奇,书中会如何呈现这种双向的文化交流和影响?是会侧重于海外华人的生活经历,还是更关注他们对家乡的贡献和改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独特的见解和深入的分析,让我们不仅仅是了解到侨乡的外在形态,更能理解其内在的文化基因和发展逻辑。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广东,认识那些为我们国家发展做出贡献的海外华人。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出版信息,似乎透露着一股认真和专业的劲头。看到“广东侨乡文化调查之三”,我立刻联想到这是一个系列性的研究成果,这说明作者们在这一领域一定做了深入细致的耕耘,并且有着相当长的时间积累。这种循序渐进的深入研究,往往能带来更系统、更全面的认知。我猜测,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一些侨乡的概况,而是可能包含了大量的田野调查、文献梳理,甚至是口述史的记录。这样的研究方法,最能触及到文化的根源和脉络。我个人很喜欢这种“沉下去”做研究的态度,因为它意味着我们可以看到更真实、更鲜活的文化形态,而不是流于表面的描述。我好奇作者们是如何平衡学术的严谨性与大众的可读性的?是否会用生动的案例和故事来呈现复杂的文化现象?这本书的出版,本身就是一种对侨乡文化的尊重和珍视,是对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与故土之间联系的有力证明,这一点让我感到非常欣慰。

评分

哇,看到《发现侨乡》这个名字,就觉得一股浓浓的乡愁和故事感扑面而来。作为一个对历史文化有些兴趣的读者,我总是会被那些承载着岁月痕迹的地方深深吸引。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翻开这本书,但仅凭书名,我就已经开始想象广东那些独特的侨乡风情了。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那些红砖绿瓦的老房子,那些在异国他乡打拼后衣锦还乡的身影,以及那些在岁月流转中沉淀下来的独特习俗和生活方式。我很好奇,莫高义和张东明这两位作者,他们是如何捕捉到这些细微之处的呢?是会像一位老友般娓娓道来,还是像一位历史学家般严谨考究?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走进一个鲜活的侨乡世界,去感受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印记,去理解那些“出去”与“回来”之间蕴含的复杂情感和故事。我想,这不仅仅是一次地理空间的探索,更是一次心灵的追寻,一次对家国情怀的深刻体悟。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填补了我对广东侨乡文化了解的空白,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