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医药文化传播丛书 黄帝内经养生堂
定价:29.80元
作者:贺娟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9-01
ISBN:978720012715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四季与健康
讲 让生命与自然同步 / 2
随季节变化的人体 4
疾病与季节共舞 7
五脏疾病与季节对应 8
第二讲 四季漫谈 / 11
春夏秋冬的由来 12
为什么用“春秋”表示一年 14
崇拜太阳的民族 15
为什么买“东西”不买“南北” 16
第三讲 春季养生 / 18
阳气“升发”的季节——春天 19
春季宜养“升气” 23
春季需要预防的疾病 33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神农本草经导读》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对中药草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那些古籍晦涩难懂。《神农本草经》作为药学经典的源头,更是让我望而却步。这本书的编撰者显然深谙现代读者的需求,他们没有简单地罗列药材名称和功效,而是将每一味草药都置于一个生动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中去解读。比如,书中对“麻黄”的描述,不仅讲了它的辛温发散作用,还穿插了古代医家如何根据季节变化来使用它进行“发汗解表”的临床经验,甚至还提到了古代采药人的故事,读起来就像在听一位老中医娓娓道来,亲切又实用。尤其让我赞叹的是,作者对药材的性味归经分析得极其透彻,不同产地的同一种草药,其药效差异竟然如此显著,这让我对“道地药材”有了全新的认识。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忍不住停下来,对照着家里的药柜,思考着如何更合理地运用这些天然的馈赠。这本书的图文并茂也做得极好,那些精细的手绘图,比很多高像素的照片更能抓住药材的本质特征,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来说,辨识度大大提高。读完前几章,我已经迫不及待想去尝试用一些常见的食材来调理身体了,那种从书本到实践的无缝衔接感,是很多理论书籍无法给予的。它成功地将一本厚重的经典,变成了一本人人都能读懂、乐在其中的养生宝典。
评分我一直是个对传统文化很感兴趣的人,尤其喜欢那些探究古代哲学思想的书籍。这本《周易与中医体用论》可以说是正中下怀,它探讨的深度远远超出了我预期的“中医入门读物”。作者巧妙地架起了《周易》的阴阳、太极、八卦与中医的脏腑经络之间的桥梁,很多困扰我已久的理论,比如“心主神明”的哲学基础,在书中得到了令人拍案叫绝的解释。比如,书中将《周易》中“乾为天,坤为地”的对应关系,用来说明人体“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进而解释为什么中医特别强调顺应四时变化来养生。这种跨学科的整合,使得中医理论不再是孤立的经验总结,而是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宇宙观的科学体系。书中的论证过程充满了思辨性,常常需要我反复阅读才能完全领会其深意,这对我来说是一种高质量的智力挑战和享受。它让我开始用一种全新的、更宏大的视角去看待生命与自然的关系,不仅仅是治病救人,更是对生命规律的深刻洞察。这本书的学术气息很浓厚,但语言又保持了足够的雅致和流畅,避免了晦涩的学术腔调,成功地将高深的哲学思辨普及化了。
评分这本《金匮要略方证精义》的装帧和设计本身就透露着一股沉稳厚重之气,让人爱不释手。我本身是做传统手工艺的,对古代的器物和规范有天然的好奇心。这本书的亮点在于,它不仅讲解了方剂,更侧重于剖析了“金匮”所代表的那个时代的生活方式和疾病谱。作者在讲解“杂病”的诸多方剂时,总是会先描绘一幅当时的社会生活图景:哪些人群容易患上这种病?他们的生活环境如何影响了病情的发生和发展?这种“情境化”的教学方法,极大地增强了方剂的画面感和可操作性。比如,对于“奔豚气”的描述,书中结合了古代文人士大夫长期案牍劳形、情志抑郁的生活状态进行分析,让人立刻就能理解为何此病多发于特定人群。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严谨且充满敬意的,它时刻提醒着读者,我们面对的是流传千年的医学遗产,每一个字、每一个剂量都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它不像一些通俗读物那样追求“速效”,而是引导读者去理解中医的慢工出细活、标本兼顾的长远眼光,读完后感觉自己的耐心和对传统的尊重感都得到了提升。
评分我必须承认,我对古代针灸理论一直感到非常神秘和难以掌握,总觉得那更像是一门艺术而非科学。直到我读了这本《经络腧穴学图谱详解》,我的看法完全改变了。这本书的最大特色在于其无可匹敌的直观性。它没有过多地陷入复杂的理论辩论,而是将重点放在了每一个腧穴的位置、触诊方法以及刺激手法上。特别是书中采用的立体解剖图示,配合现代CT扫描或MRI的叠加效果图,清晰地展示了深层组织、血管神经与特定穴位之间的精确关系。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得气感”的描述,它不仅用文字描述了酸、麻、重、胀等感觉,还配上了不同体质的患者在得气瞬间面部表情的写实插画,这对于初学者理解“气至病所”的实际感觉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指引,在自己身上寻找一些常见穴位,那种精准定位的感觉,仿佛找到了通往身体内部能量流动的开关。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从整体经络的走向到局部穴位的细节,层层深入,逻辑递进,读起来毫不费力,真正做到了将复杂的穴位知识系统化、图像化。
评分拿到这本《伤寒论疑难解析》的时候,我其实有点忐忑,毕竟张仲景的这部著作,向来被誉为“医圣之作”,其方证对应之精微,让人敬畏又难以企及。但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没有故作高深地复述原文,而是针对现代人常见的疑难杂症,反向追溯到《伤寒论》的方证体系中去寻找答案。比如,书中花了整整一个章节来分析“少阳病”的“往来寒热”究竟是何种病机,它不仅引用了原文,还结合了现代医学对免疫系统波动的理解进行阐释,一下子就把我脑海中模糊的概念清晰化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用了大量的临床案例来印证每一个方剂的精髓,这些案例并非都是历史上的名案,很多是作者自己行医过程中遇到的真实病例,处理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让人信服。读完关于“太阳病表证”的内容,我才明白原来我们日常生活中受寒后随便喝热水、盖被子的做法,其实就是在模拟“桂枝汤”或“麻黄汤”的某种原始作用,这种代入感极强,让中医不再是高悬在空中的理论,而是与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智慧。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犀利果断,没有太多润饰的文字,直击病机核心,读起来酣畅淋漓,感觉自己的临床思维都被打开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