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托的几何学遗产:科学革命前夕的美术与科学(何香凝美术馆 艺术史名著译丛) [美]小塞缪

乔托的几何学遗产:科学革命前夕的美术与科学(何香凝美术馆 艺术史名著译丛) [美]小塞缪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小塞缪尔·Y. 埃杰顿,杨贤宗 张茜 著
图书标签:
  • 艺术史
  • 乔托
  • 文艺复兴
  • 科学史
  • 几何学
  • 透视法
  • 美术
  • 科学
  • 文化史
  • 何香凝美术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麦点文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56042
商品编码:29797244020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8-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乔托的几何学遗产:科学革命前夕的美术与科学(何香凝美术馆 艺术史名著译丛)

定价:72.00元

作者:小塞缪尔·Y. 埃杰顿,杨贤宗 张茜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10015604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小塞缪尔·Y. 埃杰顿教授在美术史领域多年研究的成果,探讨了西方发端于17世纪伽利略的“科学革命”与距之300年前由乔托开启的文艺复兴“艺术革命”之间的传承关系,揭示了文艺复兴时期绘画、雕塑和建筑在“现代科学”中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

作者认为,早在莱奥纳尔多之前,不知名的“工匠-工程师”塔科拉和马丁尼已构想出一种描述性几何图语言,而文艺复兴重现自然的艺术方法则有助于发展伽利略、哈维以及笛卡尔的科学想象力,因此熟悉以透视和明暗法描绘图像的伽利略才会即刻判断出他通过望远镜观察到的月球光暗领域为山峰和陨石坑。他强调,西方在观看方式上的独特成就是现代科学兴盛的前提。同时,他还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科学和美术与明代中国相比较,认为当时的中国对“现实”的认知受制于另一套艺术体系。

本书包含了近150张丰富生动的精美插图,相信会受到美术史家、科学史家以及其他对文化史有兴趣者的喜爱。

目录


目 录:

001 序言 几何学、文艺复兴美术与西方文化

021 章 如图所示:中世纪初期制图中第三维的概念化

043 第二章 图画空间的几何化:阿西西教堂第二飞檐边饰大师

077 第三章 超自然的几何化:利波·利皮修士的伦敦《圣母领报》

097 第四章 地面空间的几何化:创造绘画传统

131 第五章 16 世纪印刷的技术书籍中的图像与文字

171 第六章 天国空间的几何化:拉斐尔的《圣典辩论》

199 第七章 天文空间的几何化:伽利略、佛罗伦萨“绘图术”与月球的“奇怪斑点”

225 第八章 几何学与远东地区的耶稣会士

251 结语

255 致谢

259 参考书目

285 图片目录

295 索引

作者介绍


小塞缪尔·Y. 埃杰顿(Samuel Y. Edgerton,Jr.,1926— ),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曾执教于波士顿大学多年,现为威廉姆斯学院美术史荣休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文艺复兴时期美术,尤其专注于美术与科学关系的研究,主要著作有《图画与惩罚: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与刑事诉讼》《文艺复兴时期线性透视的重新发现》等。

译者简介:杨贤宗,1969年出生,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史博士,曾在英国伦敦大学瓦尔堡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教于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主要著作有《西方学者文艺复兴研究三论》《建筑与象征》《西方美术史学史与方法论研究前沿》,译作有《画家生涯》《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意识》等。

张茜,1989年出生,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硕士,现就职于湖北美术馆,三级美术师。曾在《世界美术》《天津美术学院学报》《湖北美术学院学报》和《美术文献》等刊物发表专业论文多篇。

文摘


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全新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完全不涉及您提供的书名信息,旨在呈现一本内容丰富、引人入胜的艺术史著作。 --- 光影的织锦:文艺复兴晚期威尼斯画派的色彩语言与宇宙观 作者: 阿德里安·凡·德·沃尔夫 (Adriaan van der Wolf) 译者: [待定] 出版信息: [待定] 导言:亚得里亚海的金色迷雾 本书深入剖析了十六世纪中后期至十七世纪初威尼斯画派艺术的独特面貌及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在欧洲大陆艺术思潮经历着从盛期文艺复兴向巴洛克过渡的剧烈变革之际,威尼斯,这座漂浮在亚得里亚海上的商业与文化枢纽,却选择了一条独树一帜的艺术道路。它没有像佛罗伦萨或罗马那样,将重心放在精确的解剖学、雄辩的叙事结构或严格的线性透视之上,而是沉醉于色彩的魔力、光线的处理以及对感官愉悦的极致追求。 《光影的织锦》旨在揭示,威尼斯画派的艺术实践并非简单的风格偏离,而是根植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复杂的社会结构以及独特的哲学思辨。我们将着重探讨提香(Titian)、丁托列托(Tintoretto)和委罗内塞(Veronese)这三位巨匠,如何共同构建了一种有别于其他地域画派的“色彩优先”的美学体系,以及这种体系如何反映了威尼斯共和国对自身地位、财富与神圣性的独特理解。 第一部分:色彩的形而上学——威尼斯画派的核心语汇 第一章:水城的光线与空气的哲学 威尼斯的光线是湿润的、弥漫的,它不像佛罗伦萨的阳光那样锐利,而是被亚得里亚海的水汽温柔地过滤。本章探讨了这种独特自然光如何训练了威尼斯画家的眼睛。他们不再将颜色视为对现实物体的描摹(disegno),而将其视为物质本身(colore)。我们将分析早期威尼斯大师乔尔乔内和提香如何率先将色彩的调性与情感的深度直接挂钩。色彩不再仅仅是轮廓的填充,而是构建形体、表达氛围的根本工具。 第二章:画布上的炼金术——油画媒介的革新 威尼斯画派的成就与其对油画媒介的精湛掌握密不可分。与北方画家偏爱精细的釉面技术不同,威尼斯人发展出了一种更加自由、更具肌理感和厚重感的颜料运用方式。本章将细致考察他们如何利用松节油、树脂以及颜料的厚度,创造出具有雕塑感和光感效应的笔触。重点分析提香晚年“抹绘”(pittura di macchia)技术,即用松散、近乎抽象的笔触来暗示而非明确描绘细节,这种技法预示了后世印象派的某些倾向。 第三章:纺织品与财富的赞美诗 威尼斯是欧洲最富有的贸易中心之一,其艺术赞助人阶层对奢华材料有着强烈的偏爱。本章将深入研究威尼斯绘画中对丝绸、天鹅绒、珠宝和异域珍宝的细致描绘。这些描绘不仅仅是炫富,更是一种政治宣言——象征着共和国的经济实力与“黄金时代”的延续。我们将对比分析委罗内塞《迦拿的婚礼》等巨幅宴会场景,探讨这些“大场面”如何成为威尼斯社会身份的视觉文本。 第二部分:叙事与戏剧——丁托列托的宇宙张力 第四章:空间中的速度与危机——丁托列托的动态美学 丁托列托(Tintoretto)是威尼斯画派中最具戏剧张力和革新精神的代表人物。他被视为将文艺复兴的理想主义与即将到来的巴洛克式激情相连接的桥梁。本章聚焦于他对透视法的革命性运用——通过极端的对角线构图、不稳定的平衡以及深邃的黑暗空间,创造出强烈的运动感和心理紧张。分析其在圣罗科大会堂(Scuola Grande di San Rocco)的壁画,探讨他如何将宗教叙事转化为一场发生在观众眼前的、令人屏息的宇宙剧场。 第五章:光与影的二元对立——卡拉瓦乔主义的前奏 虽然卡拉瓦乔的“暗色调主义”(Tenebrism)通常被认为是罗马的创新,但丁托列托对强对比光线的运用早于且影响了这一风格的形成。本章将细致比较丁托列托作品中的光源处理与同时期罗马画家的异同,探讨在威尼斯湿润的光线下,如何通过局部强光聚焦来引导观众的目光,并增强叙事的神秘性与宗教体验的直接性。 第三部分:古典的重生与感官的解放 第六章:神话与裸体的荣耀——人性的回归 文艺复兴晚期,古典主义的复兴在威尼斯得到了独特的体现,这主要表现在对裸体人物的描绘上。不同于米开朗基罗对英雄肌肉线条的强调,威尼斯人更倾向于一种感性、丰腴、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理想化人体。本章将考察提香对维纳斯形象的反复探索,以及他如何将神话故事作为一种探讨爱、美丽和死亡的哲学媒介。 第七章:面向欧洲的威尼斯:风格的传播与反思 威尼斯画派的影响力远超潟湖,它通过赞助人的委托、艺术家的流动以及版画的复制,深刻地影响了十六世纪末的欧洲艺术格局。本章追溯了威尼斯风格,尤其是色彩的运用,如何被西班牙的宫廷画家(如索罗拉和科雷吉奥的追随者)以及后来的佛兰德斯画家(如鲁本斯)所吸收和改造。我们将审视,当威尼斯人特有的光线和色彩被移植到北方更清晰、更干燥的环境中时,其原始的感官冲击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结语:遗产的沉淀 威尼斯画派的艺术并非是对传统规则的简单颠覆,而是对人类感官体验边界的有力拓展。它教导后世的艺术家,视觉艺术的终极力量或许并不在于对世界的精确复制,而在于通过光与色的交响乐,唤起观者内心深处最原始的情感共鸣。本书总结了这一“色彩至上”的遗产,并将其置于欧洲艺术史的宏大叙事中进行定位,强调其作为西方艺术从古典理想走向现代精神的关键一步的地位。 --- 本书特色: 详尽的图像分析: 结合高精度复制品,逐一剖析威尼斯大师的笔触和颜料堆叠技法。 跨学科视角: 融合艺术史、材料科学(颜料分析)与威尼斯共和国政治经济学。 全新的阐释框架: 挑战传统上将威尼斯艺术视为“纯粹感官享受”的刻板印象,挖掘其背后的哲学深度。

用户评价

评分

《乔托的几何学遗产:科学革命前夕的美术与科学》这个书名,立刻在我心中激起了探索的欲望。我一直认为,伟大的艺术作品背后,往往隐藏着深刻的理性思考,尤其是在文艺复兴时期,那是一个艺术与科学相互辉映的时代。乔托的名字,与他开创性的写实主义绘画紧密相连,但“几何学遗产”这个角度,却让我看到了他艺术更深层次的逻辑结构。我非常期待了解,乔托的作品中,究竟是如何体现出对几何学原理的运用?那些精准的透视、协调的人物比例、以及画面空间的合理布局,是否都源于他对于数学和几何的理解?这是否意味着,艺术创作在那个时代,已经开始走向一种基于理性和秩序的探索?而“科学革命前夕”这一背景,则将艺术的进步置于一个更宏大的历史框架中。在那个思想解放、理性思维萌芽的时期,艺术与科学之间的界限是否模糊?艺术家是否在不经意间,为后来的科学发展提供了直观的范例和灵感?我渴望通过阅读此书,能够深入理解在那个关键的历史节点,几何学如何成为艺术表达的工具,以及艺术的实践又如何反哺了科学精神的形成,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向前迈进。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乔托的几何学遗产:科学革命前夕的美术与科学》本身就勾勒出了一条引人入胜的研究路径。我一直对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到好奇,总觉得它们并非是两条平行线,而是在某些时期,彼此交融,相互促进。乔托,作为文艺复兴早期承前启后的重要画家,他的作品在写实性和空间表现上都有着划时代的意义。而“几何学遗产”这个说法,无疑为解读乔托的艺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维度。我推测,作者可能深入研究了乔托作品中对透视、比例、构图等方面的处理,并将其与当时流行的几何学知识联系起来。在科学革命之前,几何学可能并非仅仅是数学家的领域,而是艺术家们在创作中潜移默化地运用的工具。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乔托是如何将几何学的原理,例如直线、平面、立体等概念,融入到他的壁画创作中,从而创造出更为真实、更具空间感的画面?而“科学革命前夕”这个历史语境,则更加吊足了我的胃口。那是一个西方世界开始从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逐渐走向理性探索的时代。艺术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艺术家们是否在不自觉中,为后来的科学革命积累了思想和方法?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呈现一幅生动的画面,展现出在那个伟大的变革时代,艺术与科学是如何携手同行,共同开启人类理性认识世界的新篇章。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乔托的几何学遗产:科学革命前夕的美术与科学》,光是读起来就充满了学术的厚重感和历史的穿透力。我一直对文艺复兴时期那种对知识的渴求和跨学科的探索精神着迷,而乔托无疑是那个时代的杰出代表。但“几何学遗产”这个提法,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乔托的艺术。我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是,这位伟大的画家,不仅仅是在画布上挥洒色彩,更是在用一种理性的、数学化的方式来构建他的艺术世界。我很好奇,书中是否会深入分析乔托作品中那些精妙的透视处理、人物比例的精准描绘,以及建筑构图的逻辑性,是否都建立在对几何学原理的深刻理解之上?他是否是在用艺术的语言,来探索和表达几何学的秩序和美感?而“科学革命前夕”这个时间背景,则为本书的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在那个科学与哲学、艺术与宗教界限尚未完全模糊的时代,艺术家与科学家之间是如何交流互动的?是否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就已经在不自觉地进行着一种探索自然的“科学”实践?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揭示出,在那个孕育着科学革命的时代,艺术的进步与几何学知识的传播是如何相互促进,共同塑造了人类对宇宙和现实的认知方式,并为后来的科学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书,首先被吸引住的是它跨学科的魅力。在如今分工日益精细的学术界,能够将艺术史与科学史如此紧密地联系起来,并聚焦于“几何学”这个具体而又抽象的连接点,实属难得。我一直认为,伟大的艺术作品并非仅仅是情感的抒发,其中往往蕴含着严谨的逻辑和对客观世界的深刻理解。尤其是文艺复兴时期,那是一个艺术家们开始对自然规律产生强烈好奇的时代,他们不仅追求形式上的美,更试图在作品中体现出宇宙的和谐与秩序。乔托,作为那个时代的先行者,他的画作中对空间感的营造、人物的体积感的表现,似乎都隐隐约约透露出对几何学原理的运用。我很好奇,书中是否会详细解析乔托在壁画、湿壁画创作中,是如何运用透视法、黄金分割等几何学概念来达到逼真的效果?它又如何将这些艺术实践与当时科学家们的探索联系起来?“科学革命前夕”这个背景提示,更加深了我对书中内容的期待。那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人们开始质疑中世纪的权威,转而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认识世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艺术家的工作是否也成为了一种探索未知、构建新秩序的方式?书中能否揭示出,艺术家在运用几何学时,是否也同时在进行着一种“科学”的实验?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清晰的脉络,展示出艺术与科学在那个关键的历史时期,是如何相互激荡,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一种古老而又神秘的吸引力。《乔托的几何学遗产:科学革命前夕的美术与科学》——单是读这个名字,就仿佛能窥见一个跨越了绘画与理性思维边界的宏大叙事。我尤其好奇“乔托的几何学遗产”这个说法,乔托作为文艺复兴早期的大师,他的画作早已以其生动的写实感和对空间透视的早期探索而闻名,但“几何学遗产”这个角度,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审视视角。我设想,作者是否在探究乔托的绘画技巧背后,潜藏着某种数学或几何学的严谨原理?那些巧妙安排的人物比例、建筑的透视结构,是否不仅仅是艺术家的直觉,而是建立在一套更为深厚的逻辑体系之上?而“科学革命前夕”这个时间节点,又暗示了艺术与科学在那个时代并非泾渭分明,而是相互交织、彼此启发。这让我联想到达芬奇,那个集艺术家、科学家、工程师于一身的巨匠,他对于人体比例、光学、力学等领域的深入研究,无不体现在他的艺术创作中。这本书是否也在试图揭示,在科学尚未完全独立出来的时代,艺术的进步本身就蕴含着科学的精神?我渴望通过阅读这本书,了解在那个理性思维萌芽的时代,艺术家是如何运用几何学来重塑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又是如何为后来的科学革命奠定了基础。这不仅仅是关于艺术史,更是关于人类思想史的一次重要探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