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Ⅱ·第七辑 9787543975200

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Ⅱ·第七辑 978754397520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纪等,赵曾俦 等 著
图书标签:
  • 淞沪抗战
  • 抗战史料
  • 历史
  • 军事史
  • 中国近代史
  • 史学
  • 档案
  • 文献
  • 续编
  • 丛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43975200
商品编码:29792709614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1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Ⅱ·第七辑 作者 杨纪等,赵曾俦,等
定价 98.00元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ISBN 9787543975200 出版日期 2017-11-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32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第二编充分利用国家图书馆馆藏资源,将已见或未见的关于淞沪抗战的史料以影印的形式出版,内容涵盖两次淞沪抗战,力求比较全面、翔实、生动地反映淞沪抗战的全貌,是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的一部分。

   作者简介

   目录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烽火年代的记忆:淞沪会战亲历者口述实录》 本书简介 本书是关于淞沪抗战历史研究的又一重要成果,聚焦于淞沪会战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通过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和亲历者的口述回忆,力求还原那段浴血奋战的真实图景。它并非对既有史料的简单汇编,而是试图在宏大叙事之外,挖掘出个体命运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坚韧与牺牲,为后世留存更为立体、鲜活的战争记忆。 淞沪会战,作为中国抗日战争初期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战斗最惨烈的战役之一,其历史地位无可替代。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亲历者的记忆正逐渐模糊,相关的细节也可能因时间冲刷而失真。本书的价值,便在于抢救性地记录和整理了大量健在老兵、参战军官、以及后勤人员的口述历史,配以翔实的文献考证,构建起一个多维度的叙事体系。 第一部分:战役背景与开端:从剑拔弩张到全面爆发 本书的第一部分,着重于对战役爆发前夕的政治、军事态势进行深入剖析。它详细梳理了1937年夏,上海及周边地区日军的军事部署、国民政府的战略意图,以及市民阶层的反应。重点章节描绘了“八·一三”事变前夜,上海租界的微妙氛围以及中国守军的紧急动员过程。 作者没有停留在对外交斡旋的表面描述,而是深入到具体的基层部队的视角,展现了士兵们在接到战斗命令时的复杂心绪——从最初的信心高昂,到面对日军现代化装备时产生的巨大心理压力。对于中国海军在黄浦江口和长江口水域的英勇抵抗,本书也给予了充分的篇幅,记载了早期海战的惨烈情况,以及海军人员如何在劣势装备下,以血肉之躯阻滞日军的舰队行动。 第二部分:血肉磨坊:阵地攻防的残酷细节 本书的主体部分,详尽记录了淞沪战场上最惨烈的几个阶段:如宝山、罗店、嘉定、太湖流域等关键节点的得失。这部分内容的写作风格极其写实,大量引用了受访者对战斗场景的感官描述,包括炮火的轰鸣、毒气的弥漫、近距离肉搏的恐惧与愤怒。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细致地再现了中国军队的“填补战术”与日军的“步兵突击”之间的残酷较量。通过对不同兵种(如步兵、炮兵、工兵)亲历者的采访,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在缺乏空中掩护和机械化协同的情况下,一个连队、一个排,是如何在一次次的冲锋与反冲锋中消耗殆尽的。 例如,关于罗店的争夺,书中收录了多位参与该地防守的团级、营级军官的回忆。他们描述了罗店如何从一个普通村镇,演变成一个被炮火夷为平地的“血肉磨坊”,每一个平方米的土地都浸透着士兵的鲜血。这些叙述不仅关乎战术的得失,更关乎人性在极端压力下的展现与超越。 第三部分:后勤的重负与人民的力量 任何一场大会战的胜利或失败,都离不开坚实的后勤保障。本书的第三部分,将视角从前线战场转向了后方支持系统,这部分内容在以往的史料中往往被忽视。 书中记录了医护人员、担架队、地方民众在战时所承受的巨大压力。通过对战地医院护士的访谈,我们得以了解当时医疗条件的极端匮乏,以及他们如何在简陋的环境中抢救成千上万的伤员。书中对于伤员转运的描述尤为动人,展示了在日军飞机轰炸下,如何利用人力和简易工具,将伤员从前线运往后方城市,其艰辛程度令人动容。 此外,本书还收录了大量关于上海市民在战时生活的侧记。他们如何冒着生命危险,为前线运送物资、掩护伤员,甚至组织起来进行简单的自卫。这些来自民间的声音,使得淞沪抗战不再仅仅是军事指挥官的博弈,而是全民参与的卫国战争。 第四部分:撤退与反思:战役的尾声与历史的沉淀 淞沪会战的结局是战略性撤退,这对当时的中国军队士气和政府决策都是一次巨大的考验。本书的最后部分,聚焦于撤退过程的混乱与组织,以及战后对战役得失的初步总结。 亲历者们坦诚地回忆了撤退时的艰辛、部队的减员以及对未能守住上海的复杂情感。书中穿插了国民政府高层在战役后期的几次重要会议的侧面记录,试图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为何最终会选择转移战场。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用“人”的视角,为宏大的“淞沪抗战”定下了一个个鲜活的注脚。它不仅是一部军事史料的补充,更是一部饱含深情的民族记忆文献,警示后人勿忘历史,珍视和平。全书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旨在让读者穿越时空,切身感受到那段历史的厚重与悲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资料汇编工作量之浩大,简直令人咋舌,这绝对是多年心血的结晶。我作为长期关注这段历史的爱好者,很多首次曝光的内部电报、私人信件和战地日记,对我来说都是全新的冲击。它打破了我过去基于二手资料建立起来的某些认知框架。比如,书中收录的几组关于后勤补给链的详细表格,直观地展示了前线物资匮乏的真实困境,这种细节的展现,比任何宏观论述都更具震撼力。而且,它并没有回避那些复杂的、甚至是充满争议性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而是提供了多角度的原始材料供读者自行判断,这种“存而不论”的史学态度,体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对于任何想要进行更深层次研究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无可替代的、极其扎实的第一手资料库,其价值无可估量。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封面采用了暗沉的墨绿色调,搭配烫金的字体,在光线下能看到细微的纹理,显得既厚重又典雅,非常有历史感。纸张的选择也十分考究,不是那种常见的光滑印刷纸,而是略带粗粝质感的铜版纸,这让翻阅时有一种触摸历史的真实感。内页的排版布局清晰明了,无论是文字还是穿插的图片、地图,都得到了很好的平衡,阅读起来不会感到拥挤或疲劳。尤其值得称赞的是,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和文献复印件都以高清晰度呈现,那些泛黄的痕迹仿佛都能诉说着当年的沧桑。装订工艺也相当扎实,厚厚的书脊看起来就能经受住反复翻阅的考验,让人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文物。从这本书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这是一部制作精良、用心对待的学术成果,它在视觉和触觉上都传达出一种对史料严肃对待的态度,这对于研究者来说,是极大的加分项。

评分

我通常阅读历史书籍时,会习惯性地在不同章节间进行跳跃式阅读,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似乎更鼓励一种线性的、跟随作者思路的完整阅读体验。章节之间的过渡处理得非常流畅自然,像是精心铺设的河流,引导着读者从一个历史场景平稳地滑入下一个。叙事节奏的把握堪称一绝,在描述紧张的军事行动时,句子简短有力,节奏紧凑;而在回顾战前准备或战后反思时,语言又变得舒缓而富有哲思。这种张弛有度的叙述方式,极大地提高了阅读的舒适度,即使面对大量专业军事术语和复杂的地理背景,读者也较少感到迷失。此外,书中所附的详尽人名和地名索引,也极大地便利了我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即时查阅,体现了编纂者对读者友好性的周到考虑,使得学习和研究的效率大大提高。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沉浸在这套书的文字叙述中,那种深入骨髓的代入感至今难以忘怀。作者的笔触并非那种枯燥、冰冷的史学陈述,而是充满了对那个时代普通民众和前线战士命运的深切关怀。在描述那些惨烈的战役细节时,那种现场感扑面而来,仿佛能听到炮火的轰鸣和呐喊声。书中对于战略部署的剖析极为精妙,没有陷入过分宏大的叙事,而是聚焦于关键的转折点,通过对不同层级指挥官决策链条的还原,揭示了战局演变背后的复杂人性与博弈。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史料交叉验证的严谨态度,每当提到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或人物评价,都能感受到背后是无数次档案的核对与比对,这极大地增强了论述的说服力。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了解了历史的脉络,更是对那段血与火的岁月有了更深层次的共情,它成功地将冰冷的数据转化为了有温度、有血性的历史记忆。

评分

这次阅读体验,可以说刷新了我对地方史料整理工作专业水准的认知。它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那种对“真实”的执着追求。书中对于某些模糊地带的处理方式,坦诚地承认了史料的残缺性,并通过附注详细说明了不同来源资料之间的矛盾之处,这种科学的审慎态度,远比那种试图将所有历史事件“圆满化”的努力要珍贵得多。它不试图提供一个“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系列可靠的碎片,鼓励我们这些后来的研究者去参与到历史的重构之中。这套书不仅仅是记录了“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它展示了“我们是如何知道这些事情的”,这种元层面的思考,使得它超越了一般的历史著作,上升到了史学方法论的层面。这无疑是一部能载入史册的、极具分量的史料集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