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红军长征在四川 | 作者 | 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 |
| 定价 | 98.00元 | 出版社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 ISBN | 9787220100048 | 出版日期 | 2017-08-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四川是红军长征走过的路程*长、停留时间*久(历时两年的红军长征,在四川经历的时间达一年零八个月)、重大事件发生*多的地方。该书原由四川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今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编撰、1986年出版,其通过翔实的资料、严谨的研究,记述了红军长征在四川发生的诸多重大事件。原书出版三十年过去了,长征研究又有了许多新发现和新成果,此修订再版,严格按照中央两个历史决议和有关精神,较为完整准确地反映了红军长征在四川的重大历史事件,对于宣传和弘扬长征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 |
| 作者简介 | |
| 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系研究四川地方党史的专门机构。 |
| 目录 | |
| 1986年版序杨汝岱 1 1986年版前言3 章 红军长征前的四川1 节 四川的自然概貌和社会经济状况3 第二节 四川军阀的统治5 第三节 红四方面军和川陕根据地的大发展8 第四节 红二、六军团转战湘鄂川黔 配合中央红军长征10 第五节 四川地下组织的斗争为红军转战四川奠定了基础13 第二章 四渡赤水 转战川南17 节 逼上长征路 遵义转折点19 第二节 在川黔边的兵力部署23 第三节 一渡赤水 拟过长江25 第四节 二渡赤水 桐遵大捷32 第五节三渡赤水 调敌入川37 第六节 四渡赤水 重返黔北39 第三章 巧渡金沙江 围攻会理城47 节 佯攻贵阳调出滇军 红军占渡口夺渡船49 第二节 昼夜操飞舟 巧渡金沙江54 第三节 的图谋55 第四节 会理会议和会理攻城战57 第五节 北进德昌 刘伯承运用统战策略62 第六节 红九军团渡金沙江 抵礼州与主力会合64 第七节 刘元璋纵火残民 再西昌人民血债68 第四章 彝海结盟过凉山73 节 出敌不意走冕宁 声声迎红军75 第二节 冕宁县革命委员会和抗捐军的成立78 第三节 彝海边歃血为盟 红军顺利通过彝区79 第四节 解救“人质” 越西彝民投红军82 第五章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87 节 向大渡河疾进89 第二节 佯攻大树堡90 第三节 强渡大渡河91 第四节 飞夺泸定桥96 第五节 从泸定桥到夹金山101 第六章 红四方面军策应中央红军入川111 节 强渡嘉陵江 执行川陕甘计划113 第二节 出击川甘边 鏖战胡宗南121 第三节 中坝江油之战 重创邓锡侯部125 第四节 撤离川陕革命根据地128 第七章 穿越北川河谷进抵岷江上游131 节粉碎国民党军新的围攻部署133 第二节 攻占土门要隘 西进岷江上游138 第三节 占懋功抵夹金山 迎接红一方面军143 第八章 懋功会师 确定北上方针147 节 达维相逢 懋功同庆149 第二节 懋功会师后的战略形势151 第三节 中央政治局两河口会议153 第四节 松潘战役161 第九章 红一、四方面军共同北上173 节 中央政治局芦花会议、沙窝会议175 第二节 中央政治局毛儿盖会议185 第三节 左、右两路军过草地188 第四节 包座歼胡敌 打开北上门193 第十章 红一方面军主力离川北上 红四方面军大举南下203 节 红一方面军主力离川北上205 第二节 阿坝会议和张国焘另立“中央”216 第三节 绥(靖)崇(化)丹(巴)懋(功)战役223 第四节 天(全)芦(山)名(山)雅(安)邛(崃)大(邑)战役230 第十一章 红四方面军转战康北253 节 党中央的召唤255 第二节 国民党在康区部署对红军的围堵266 第三节 红四方面军执行《康道炉战役计划》269 第四节 向甘(孜)瞻(化)进军274 第五节 红四方面军准备北上279 第十二章 红二、六军团入川289 节 红二、六军团北上和红四方面军的接应291 第二节 红二、六军团北进甘孜299 第三节 甘孜会师和红二方面军的组建307 第十三章 红二、四方面军携手北上313 节 “北出陕甘”方针的确定与执行315 第二节 红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321 第三节 北出陕甘 三军会师327 第十四章 红军长征在四川的地方工作341 节 创建革命根据地和游击区343 第二节 建立地方组织347 第三节 建立各级地方革命政权349 第四节 组建地方武装和群众组织352 第五节 保卫赤区分田地355 第十五章 红军长征在四川的民族宗教工作363 节 红军长征入川初期的民族政策365 第二节 红军长征在四川后期的民族宗教工作373 第三节 红军在藏区建立的革命武装与党团组织387 第四节 红军在藏、羌地区实施的土地政策391 第五节 西北联邦394 第十六章 红军长征在四川的宣传教育和后勤工作399 节 宣传工作401 第二节 文化教育工作411 第三节 后勤工作421 第十七章 四川地下组织和各族人民对红军长征的支援431 节 四川地下组织配合红军长征433 第二节 各族人民对红军长征的支援438 第十八章 红军长征在四川播下的革命火种449 节 红军撤离后派对四川人民进行血腥451 第二节 四川人民坚持斗争457 第三节 红军长征对四川各族人民的深远影响470 结束语475 附 录481 一、四川人民对红军长征胜利贡献统计表482 二、红军长征在四川的战斗序列490 三、红军长征在四川部分团以上干部烈士英名录499 四、红军长征在四川时敌军战斗序列504 1986年版后记508 修订再版后记510 |
| 编辑推荐 | |
| 红军长征的壮举,至今已历八十个年头。《红军长征在四川》*次出版,至今也已有三十年之久。八十年来,多少回忆文章,多少研究资料,基本上是对红军长征精神的研读与颂扬。当然,免不了会有一点杂音。尤其是近三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思想活跃,随着网络交流带来的信息激荡,一股暗流也悄然甚至公然涌动,其主要表现是传播道听途说,甚至编造谎言,贬低长征壮举,抹杀长征精神。扫除阴霾,澄清事实,学界有责任,学者有责任。《红军长征在四川》修订再版,此其时矣!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也值得称赞,它采用了一种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字体选择,使得阅读过程极为舒适,即便是在长时间阅读后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更重要的是,作者在行文过程中,成功地处理了“宏大叙事”与“个人情感”之间的平衡。当描述到一场重要的战役或决策时,文字是精准而有力的;而当转入对个体命运的关注时,笔触又变得极其细腻和温柔。我注意到,作者似乎对长征中那些“意想不到的援助”情有独钟,比如讲述了某位地主或乡绅在关键时刻提供的帮助,这让整个历史图景显得更加复杂和真实,而不是一味地强调对立面。这种多层次的挖掘,让这本书摆脱了刻板的说教意味,变成了一部充满人性光辉的史诗。它让人在历史的厚重感中,看到希望的微光,感受到人类在绝境中展现出的不屈意志和相互扶持的伟大力量。看完后,合上书本,留下的不是沉重的负担,而是一种经过洗礼后的清醒和对生命力的敬畏。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时间”和“空间”的精妙处理。长征无疑是一场漫长的时间跨度,但作者却擅长利用那些看似不经意的“慢镜头”来放大某个瞬间的重要性。比如,某一次夜间的紧急集合,光线、声音、人物的焦灼表情,都被细腻地捕捉下来,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紧张的氛围中。而空间上,四川的尺度感在作者笔下被无限拉伸和压缩。时而是在陡峭的山脊上,视野开阔到令人窒息的广袤,时而又是在狭窄的峡谷中,每一步都充满了压迫感。这种空间感的营造,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体验。我几乎可以闻到山中潮湿的泥土味和火药味混杂在一起的味道。而且,作者的引证资料非常扎实,时不时出现的那些历史文献的片段或者当时的报纸标题,像是一块块有力的锚点,将飘忽不依的情感拉回到了坚实的史实基础之上。这种严谨性与文学性的完美结合,使得这本书既有学术价值,又极具可读性。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还担心这是一本比较枯燥的学术著作,毕竟“长征”这个主题已经被太多人书写过。然而,这本书的视角却非常新颖,它没有过多聚焦于宏大的战略部署,而是巧妙地将镜头对准了那些“被遗忘的角落”和“瞬间的抉择”。作者对地形地貌的描述,简直是一流的地理文学。四川复杂多变的山脉、河流,不再是简单的背景板,而是成了决定生死的关键因素。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少数民族地区互动的部分,作者似乎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去考证和还原那些敏感而复杂的民族关系。那种既有冲突又有理解的微妙平衡,被处理得相当成熟,避免了脸谱化的简单叙事。读到某个桥段,描述一位战士如何用仅剩的一点口粮去换取当地村民的一瓢热水,那种人性的光辉在至暗时刻迸发出的温暖,让我几乎落泪。这不仅仅是关于红军的故事,更是关于人性如何在极端考验下得以升华的故事。全书的语言风格带着一种老派的庄重感,但内核却极富生命力,读起来酣畅淋漓,毫不拖泥带水。
评分这部作品,初捧在手,便觉沉甸甸的,仿佛历史的重量压在掌心。装帧设计颇具匠心,那种略带粗粝感的纸张和深沉的色彩搭配,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事节奏上的把控,它并非那种平铺直叙的流水账,而是充满了张力和留白。读到那些关于行军艰辛的描写时,那种深入骨髓的寒冷和饥饿感几乎要穿透纸面。作者似乎并未刻意渲染悲壮,而是用极为克制的笔触,描绘了无数普通红军战士在极端环境下展现出的惊人韧性。比如,对于物资匮乏时期的生活细节描摹,那种用野菜、草根充饥的场景,被刻画得极其真实,没有矫饰,却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这种对细节的精准捕捉,使得整个叙事充满了画面感,让我仿佛亲眼目睹了那段“飞夺泸定桥”前的艰难跋涉。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对于不同地域风土人情的穿插描写,让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不再是单调的军事行动,而是与广袤而复杂的中国大地深度融合的生命史诗。整本书读下来,收获的不仅仅是历史知识,更是一种对“信仰”二字的深刻理解。
评分我通常不太喜欢读这种严肃的历史题材,总觉得会很沉闷,但这本《红军长征在四川》却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的叙事视角非常“立体”,不像很多同类书籍那样,只聚焦于领袖人物的决策过程。恰恰相反,这本书花了大量的笔墨去描绘那些“配角”——挑夫、女卫生员、通信员乃至被俘后又被释放的国民党士兵的侧面。正是这些边缘角色的命运交织,才真正勾勒出了长征的“全景图”。我特别喜欢其中一章,它详细描述了后勤补给线的脆弱性,以及普通士兵在面对“掉队”抉择时的内心挣扎。作者的文字像是一位技艺高超的雕塑家,他用冷静的观察和富有同理心的笔触,将这些血肉之躯的挣扎和坚持,雕刻得栩栩如生。整本书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历史记录,而是在和一群鲜活的人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它让我对“牺牲”二字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那不是一个抽象的词汇,而是由无数个具体的人的痛苦、勇气和希望堆砌而成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