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视觉人类学新编
定价:68.00元
作者:王海龙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53215822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人类如何传承文明?史前人类为什么要画画?为什么世界上所有的文明形态都是先有图画再有文字?图像和文字哪种形式是更高级的文明?——我们仰望星空,从人猿相揖别的时代就眺望着亘古如斯的宇宙。人类文明史只有七千年,而宇宙历史亿万年。我们没有答案,但视觉人类学却给了我们接近答案的启示。从图写到符号再到抽象表述,人类创造了文明,传承了文化。
内容提要
本书前身《视觉人类学》是学术畅销书。它图文并茂,是将视觉人类学这个学科系统地引入的重要著作。这次《新编》大量充实了原有内容,同时又及时补入了欧美*的视觉人类学理论和学术成果,是一本富学术前沿性及百科全书式的新著。
视觉人类学研究人类文明起源及其生成的视觉展现、人类文明传承的手段以及人类知识传播的过程。从原始人的洞画、岩壁画直到今天的电脑图像和多媒体都是视觉人类学研究的疆域。本书重点介绍和探讨视觉人类学的概念、功能、研究目的和它的前瞻意义。它在视觉人类学寻找人类文明的“通码”、视觉人类学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如何解决问题等方面都有精辟的展示和论述。本书此次新编的*贡献是创造了视觉人类学语法和词法的概念,从理论和哲学的高度探讨了人类视觉认知的本质和人类意识传承的基础。本书的另一成果是深入研究了中华文明视觉表述的基础暨对中国人的水墨符号化视觉认知进行人类学探讨和总结,拓展了研讨中华视觉文明的一条新路。
目录
作者介绍
王海龙,旅美文化人类学家,作家。全美人类学家学会会员,美国影视人类学学会会员,现任教于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王海龙著有学术专著和高校教材等二十余部。包括《视觉人类学》(上海文艺出版社,)《人类学电影》(上海文艺出版社,)《人类学入门:文化学理论的深层结构》(广西教育出版社,)《文化人类学历史导引》(上海学林出版社,)等。
王海龙是早将西方的经典人类学理论介绍到的学者之一,而且也是将西方人类学理论应用于中国文学和中西比较文化视野的批评家。他于年代末赴美之前在已经发表过一些深有影响的比较文学和文化学理论文章及著作。王海龙因之被世界人类学研究的重镇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邀请去深造。此后,他更是在文化人类学和视觉人类学研究上贡献良多。特别是他主持翻译阐释人类学文集、在西方堪称经典的《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文集》(中央编译出版社等,其后多次再版)在成为学术畅销书,对分析和研究人类学及文化理论、深层次地理解比较文化理念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文摘
序言
这套书我之前只是在学校图书馆的书架上匆匆瞥过,那时候我还是个对学术领域懵懵懂懂的学生,对于“视觉人类学”这个概念,我只隐约知道它和图像、影像有关,但具体如何操作,又有什么样的理论支撑,完全是一头雾水。我记得当时翻开一本封面设计很朴素的书,里面有好多我看不懂的学术术语,还有一些我以为是艺术作品的图片,配着一些我完全捉摸不透的文字解释。当时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东西离我的生活太遥远了,我根本不知道它能干什么,或者说,它能为我提供什么。我当时更关注的是那些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社会现象,比如某个地方的节日庆典,或者某个族群的服饰文化,而对于如何“观看”和“记录”这些现象,我并没有深入思考。现在回想起来,那可能是我错过了一个认识世界、理解文化的新视角。我当时对“人类学”的理解也比较狭隘,总觉得是那些深入原始部落,研究他们生活习性的学者的事情,而“视觉”的加入,对我来说更像是给这种遥远的研究增添了一些“花哨”的元素,却没有意识到它背后可能蕴含着深刻的方法论和认知观。
评分我最近在构思一个关于城市记忆的独立纪录片项目,一直在寻找能够启发我关于“观看”和“呈现”的理论指导。我特别关注那些能够捕捉到城市肌理、居民生活痕迹,并且能够引发观众共鸣的影像叙事手法。我希望找到的不是简单地记录事实的工具,而是能够帮助我理解和表达“看不见的”城市文化,比如时间流逝的痕迹,或者空间中沉淀的情感。我设想的,是一种能够深入到日常生活细节,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别出心裁的视觉语言,来揭示城市背后丰富多元的生命力。我对那种过于学院派、过于理论化的论述持保留态度,我更希望找到的是那些能够转化为实际操作,并且能够在我自己的创作中产生积极影响的理念。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打破常规的视角,让我看到那些我可能忽略的视觉线索,并且教我如何将这些线索编织成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让观众能够通过我的镜头,感受到一个充满温度和生命力的城市。
评分坦白说,我之前对人类学的认知,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课堂上的那些刻板印象。我总觉得那些学者们穿着探险服,在遥远的土地上,用笔记和相机记录着“他者”的生活。而“视觉人类学”这个概念,对我来说就像是给这种传统的学术研究增添了一个现代化的包装,我担心它依然是象牙塔里的东西,和我的现实生活没有太大交集。我之前参加过一些影像相关的讲座,有的时候听着那些理论化的阐释,感觉自己离主题越来越远,甚至会怀疑自己是否真的有能力去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我期望的是一种更接地气的、更具操作性的指南,能够告诉我如何用镜头去“看见”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记录。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打破我对人类学和影像的固有认知,让我看到一种全新的研究和表达方式,能够让我觉得,原来理解文化和人,可以通过如此丰富多彩的视觉语言来实现。
评分我最近在探索跨文化交流的研究方法,特别是如何利用非语言的视觉信息来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沟通方式和价值观念。我经常在想,我们看到的图像、影像,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记录,背后一定隐藏着某种文化代码和思维模式。我希望找到一种理论框架,能够帮助我系统地分析和解读这些视觉信息,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和共通之处。我不太喜欢那种纯粹的理论堆砌,我更倾向于那些有实际案例分析,能够展示具体研究方法的书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新颖的视角,让我能够跳出自己固有的文化框架,以一种更开放、更包容的心态去观察和理解世界。我尤其对那些能够揭示不同文化是如何通过视觉来构建和传递意义的研究很感兴趣,我相信这对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对话具有重要的意义。
评分我最近在考虑是否要将我的工作重心从传统的文字研究转向更加注重视觉呈现的领域,因为我越来越意识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图像和影像所承载的信息量和影响力是巨大的。我一直对那些能够用独特的视觉语言讲述故事的研究者充满敬意,并且渴望学习他们是如何做到将复杂的概念和深邃的思考,通过直观的视觉方式传递给大众的。我希望找到一本能够帮助我理解“观看”本身是如何被建构的,以及我们如何通过不同的观看方式来理解世界。我不太关心那些过于专业的学术术语,我更希望看到的是那些能够激发我的灵感,并且能够引导我开始自己的视觉探索的书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看到一个我之前可能忽视的广阔领域,并且能够给我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让我能够开始自己的视觉研究和创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