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周读书系(Vol 36):西方科学的起源
定价:68.00元
作者: 戴维·林德伯格,张卜天
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535787767
字数:
页码:63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周读书系(Vol.36):西方科学的起源》作者结合欧洲科学传统的哲学、宗教和体制背景,用一本书的篇幅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从古希腊到中世纪晚期各个方面的科学成就,竭力避免从今天的科学观点出发来理解古代成就。
目录
插图目录
序言
章 希腊人之前的科学
什么是科学
史前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
科学在埃及和美索不迭米亚的起源
第二章 希腊人和宇宙
荷马和赫希俄德的世界
早的希腊哲学家
米利都学派与基本实在的问题
变化问题
知识问题
柏拉图的理式世界
柏拉图的宇宙论
早期希腊哲学的成就
第三章 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
生平和著作
形而上学和认识论
本性与变化
宇宙论
天界运动和地界运动
作为生物学家的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的成就
第四章 希腊化时期的自然哲学
学校与教育
亚里士多德之后的吕克昂
伊壁鸠鲁派和斯多亚派
第五章 古代数学科学
数学在自然中的应用
希腊数学
早期希腊天文学
宇宙论的发展
希腊化时期的行星天文学
光学
重量科学
第六章 希腊和罗马医学
早期希腊医学
希波克拉底医学
希腊化时期的解剖学和生理学
希腊化时期的医学派别
盖伦与希腊化医学的
第七章 罗马科学和中世纪早期科学
希腊人与罗马人
普及者与百科全书家
翻译
基督教的角色
罗马和中世纪早期的教育
中世纪早期的两位自然哲学家
……
第八章 伊斯兰科学
第九章 西方的学术复兴
第十章 对希腊和伊斯兰科学的恢复与吸收
第十一章 中世纪的宇宙
第十二章 月下区的物理学
第十三章 中世纪的医学和博物学
第十四章 古代和中世纪的科学遗产
参考书目
译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插图目录
序言
章 希腊人之前的科学
什么是科学
史前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
科学在埃及和美索不迭米亚的起源
第二章 希腊人和宇宙
荷马和赫希俄德的世界
早的希腊哲学家
米利都学派与基本实在的问题
变化问题
知识问题
柏拉图的理式世界
柏拉图的宇宙论
早期希腊哲学的成就
第三章 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
生平和著作
形而上学和认识论
本性与变化
宇宙论
天界运动和地界运动
作为生物学家的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的成就
第四章 希腊化时期的自然哲学
学校与教育
亚里士多德之后的吕克昂
伊壁鸠鲁派和斯多亚派
第五章 古代数学科学
数学在自然中的应用
希腊数学
早期希腊天文学
宇宙论的发展
希腊化时期的行星天文学
光学
重量科学
第六章 希腊和罗马医学
早期希腊医学
希波克拉底医学
希腊化时期的解剖学和生理学
希腊化时期的医学派别
盖伦与希腊化医学的
第七章 罗马科学和中世纪早期科学
希腊人与罗马人
普及者与百科全书家
翻译
基督教的角色
罗马和中世纪早期的教育
中世纪早期的两位自然哲学家
……
第八章 伊斯兰科学
第九章 西方的学术复兴
第十章 对希腊和伊斯兰科学的恢复与吸收
第十一章 中世纪的宇宙
第十二章 月下区的物理学
第十三章 中世纪的医学和博物学
第十四章 古代和中世纪的科学遗产
参考书目
译后记
这本《周读书系(Vol 36):西方科学的起源》绝对是一次智识上的冒险!我一直对科学史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往往被那些枯燥的年代和纷繁的理论吓退。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极为引人入胜的方式,将我带回了那个充满探索与发现的时代。作者似乎有着化繁为简的魔力,将那些晦涩的哲学思辨、宗教观念以及早期科学实践,描绘得栩栩如生。读这本书,我不再是那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而是仿佛亲身置身于古希腊的集市,聆听苏格拉底的诘问;或者坐在牛顿的窗前,见证苹果落地的瞬间。书中对那些关键人物,如亚里士多德、哥白尼、伽利略的生平与思想的梳理,并非简单的流水账,而是深入剖析了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他们是如何一步步突破既有的认知藩篱,为后世的科学发展奠定基石。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西方科学的起源描绘成一条笔直向前的直线,而是巧妙地展现了其中的迂回、反复,甚至是倒退,这使得整个叙述更加真实可信,也更具思考价值。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情不自禁地停下来,回味那些思想碰撞出的火花,并开始审视我们今天所习以为常的科学知识,是如何历经漫长岁月才得以形成的。这本书不仅满足了我对科学起源的好奇心,更激发了我对人类理性探索精神的崇敬。
评分我一直认为,理解事物的起源,是理解其本质的必经之路。而《周读书系(Vol 36):西方科学的起源》这本书,恰恰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简单地罗列“谁在何时发现了什么”,而是深入挖掘了西方科学得以萌芽、发展乃至最终确立的深层原因。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深刻,他不仅仅是在介绍历史事件,更是在分析历史的内在驱动力。我被书中对古希腊哲学如何奠定理性思维基础的阐述深深吸引,也对中世纪宗教观念与早期科学探索之间的微妙互动感到好奇。书中对于从“神学解释”到“经验观察”的转变过程的描写,更是鞭辟入里,让我看到了人类认识世界方式的巨大飞跃。读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学到了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作者善于从宏观的社会文化背景入手,再聚焦到具体的科学发现和人物故事,这种“由大及小”、“由表及里”的叙述方式,让我能够更清晰地把握西方科学发展的主线,理解其中的因果联系。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那些关键转折点的分析,比如科学革命时期,各种思想和技术的汇聚是如何促成科学范式的根本性变革的。总而言之,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且富有洞察力的视角,帮助我理解了西方科学的根源所在。
评分不得不说,《周读书系(Vol 36):西方科学的起源》这本书,读起来真是一种享受,一种沉浸式的体验。它不是那种堆砌事实、生硬灌输的教科书,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你穿越时空,深入探索西方科学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我尤其欣赏作者的叙事方式,他没有拘泥于某个特定时间段或某个单一学科,而是以一种宏大的视角,将哲学、宗教、技术、社会变迁等各种因素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勾勒出西方科学之所以能够孕育和发展的复杂图景。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够感受到古希腊人对自然世界的好奇心是如何被点燃的,伊斯兰文明在保存和发展古典知识方面起到的关键作用,以及文艺复兴时期思想解放的巨大能量。书中的论述逻辑清晰,层层递进,让我能够逐步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具象化,并最终演变成我们今天所知的科学体系。更重要的是,作者在讲述过程中,始终没有脱离“人”这个主体,他关注的是那些伟大的思想家、探险家,他们的困惑、他们的坚持、他们的突破。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西方科学的“是什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对“为什么”产生了更强的求知欲。这绝对是一本能让你越读越想读,越读越觉得有收获的书。
评分阅读《周读书系(Vol 36):西方科学的起源》这本书,就像进行了一场激动人心的头脑探险。我一直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现代科学是如何诞生的感到好奇,而这本书则为我揭示了其波澜壮阔的起源故事。作者的叙述风格独树一帜,他没有采取枯燥的学院派写法,而是将科学史的演进过程描绘得充满戏剧性和人情味。我被书中关于那些早期思想家如何挑战权威、如何凭借勇气和智慧探索未知世界的描述深深打动。书中对于古代世界各种文化思潮的交融与碰撞,以及它们如何共同孕育出科学思维的分析,让我对文明的互鉴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没有将科学的起源仅仅局限于欧洲,而是也探讨了其他文明对西方科学发展所做的贡献,这是一种更为广阔和包容的历史观。读这本书,我仿佛能够看到一个知识的种子,如何在不同的土壤中生根发芽,最终长成参天大树。书中的很多观点都非常有启发性,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科学”这个概念,以及我们今天所享有的科学成果的来之不易。这是一本真正能引发思考,并让你对人类的探索精神产生由衷敬意的佳作。
评分老实说,我对“科学起源”这类题材一直抱有一种敬畏又好奇的态度,而《周读书系(Vol 36):西方科学的起源》这本书,则完美地满足了我这份期待,甚至超出了我的想象。作者的文字功底着实了得,他能够将那些古老而复杂的思想,以一种极其生动、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并非科学专业人士,但阅读过程中丝毫没有感到晦涩难懂,反而被书中跌宕起伏的叙事和精彩绝伦的思想交锋所吸引。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那些“关键时刻”的刻画,比如科学革命时期,那些伟大的发现是如何如同连锁反应一般,迅速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作者的分析角度也非常独特,他不仅仅关注了科学发现本身,更深入探讨了隐藏在这些发现背后的哲学基础、社会条件以及文化土壤。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历史,更是在参与一场关于人类思想解放的盛宴。书中对那些早期科学家的描绘,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他们的执着、他们的怀疑、他们的创新,都让我看到了人类文明进步的真正动力。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够点燃你的求知欲,拓展你的视野,并让你对科学的魅力产生全新认识的优秀读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