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孟子译注
定价:60.00元
作者: 孟子;王刚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
出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550239111
字数:170000
页码:41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孟子的思想集中反映在《孟子》一书
◎中国年文化的上善之源
◎礼教大国与仁政理想的价值圭臬
◎雄辩智慧与推理逻辑的呈现
内容提要
《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孟子的言论汇编。由王刚译注的《孟子译注》记录了孟子与其他诸家的思想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书中理论纯粹宏博,文章雄健优美,在儒家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四书”。
目录
作者介绍
孟子是儒门亚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顾左右而言他》、《寡人之于国也》等,他的思想是上承孔子、下启荀子的先秦儒学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他的“仁政思想”和“性善论”等对后世东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孟子的思想集中反映在《孟子》一书中。
文摘
序言
注释的详尽程度令人叹服,这绝对是这本书的灵魂所在。面对古奥的文言文,如果没有精良的注释,阅读体验简直就是一场灾难,很多句子需要来回查阅各种工具书,效率极低,而且容易产生误解。这本书的注释处理得非常到位,它不仅仅是对生僻字词进行简单的解释,更重要的是,它对句子结构和深层含义的剖析,简直是庖丁解牛般精准。比如,对于一些涉及古代礼制或政治术语的词汇,注释部分会给出详细的社会背景解释,而不是简单的词典式翻译,这保证了读者能理解古人语境下的真实意涵。更难得的是,注释的风格非常克制和客观,它尊重原文的张力,不强加作者个人的臆测,只是提供必要的文献支持和语源考证。这种严谨的态度,让读者在阅读时能够保持独立思考的空间,既能领会原文的精妙,又不至于被注释的文字所淹没,实现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理想状态。
评分这本书的导读部分写得极其精彩,作者显然是花了大量的心血去梳理了作者的生平脉络和其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我过去对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了解得比较零散,总觉得各个学派之间的关系有些模糊不清。然而,这里的导读非常清晰地勾勒出了一个宏大的历史画卷,将孟子的思想置于那个特定时代的社会冲突和政治动荡之中进行考察,一下子就让那些看似抽象的“仁义礼智”变得有了鲜活的生命力和现实的对应点。特别是关于“性善论”的论述,作者不仅引用了大量的早期文献进行佐证,还巧妙地联系了后世儒家内部的流变,比如朱熹理学对孟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深度。读完导读,我感觉自己像是获得了一把钥匙,能够更精准地进入文本的核心,不再是雾里看花,而是能把握住其精神内核的脉络走向。这份用心,远超一般导读的敷衍了事,简直可以作为研究入门的辅助教材来使用了。
评分翻译的流畅度和准确性达到了一个极高的平衡点。坦白说,很多译本在追求“信”的时候牺牲了“达”,读起来佶屈聱牙,跟原文一样难懂;而有些译本为了追求流畅,又过度地“意译”了,导致原著的力度和气势荡然无存。这本书的译者显然深谙此道,他们的翻译策略是“忠于原意,力求雅驯”。我发现,在那些充满哲理思辨的长篇论述中,译文依然保持着清晰的逻辑层次,没有出现那种为了凑字数而堆砌辞藻的现象。而在那些充满激昂情绪的段落,比如著名的“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译文的语气和节奏也拿捏得恰到好处,读起来能感受到那股扑面而来的精气神。这种“信达雅”的结合,使得即便是对文言文感到畏惧的初学者,也能毫无障碍地领会到那位古代圣贤思想的博大精深,这对于普及传统文化功不可没。
评分这本书在学术参考价值上表现出色,绝非市面上那种粗制滥造的普及读物可以比拟。我注意到,译注者在处理一些存在争议性的文本段落时,非常审慎地列举了不同的学术观点,而不是武断地下结论。这对于希望进行更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例如,关于某个历史人物评价的模糊地带,注释中会引用不同朝代的注家对此的不同解读,并且点明其依据何在,这无疑为我们构建一个更全面的认知框架提供了坚实的基石。它展现了一种严肃的治学态度,即对待经典,应当是审慎地、多维度地去解读和呈现。这种对学术规范的坚持,让这本书的地位超越了一般的阅读辅助工具,成为了一个可靠的、可以反复引用的知识源泉。它鼓励读者不仅仅是接受信息,更重要的是去比较、去辨析,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学术传承。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很用心,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质感。封面那种深邃的墨绿色,配上烫金的字体,显得既古典又大气,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一探究竟。装帧的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比如书脊的内衬,那种细微的纹理感,都体现了出版方对传统经典的尊重。我尤其喜欢它内页的纸张选择,那种米白色的特制纸张,不仅护眼,读起来还特别有温度。很多古籍的重印本为了节约成本,纸张用得比较薄或者反光,但这本书完全没有这个问题,字迹清晰锐利,排版疏密得当,即便是注释部分密密麻麻的文字,看起来也不会觉得拥挤。这种对实体书制作精良的追求,在现在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可贵。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翻阅时,那种油墨的清香和纸张的触感,构成了阅读本身不可替代的仪式感,让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了一个可以慢下来、沉静下来的载体。每次把它从书架上取下来,都会被这种精心的制作所打动,觉得这是一份对知识的虔诚致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