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灌区手册

淮河流域灌区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玉年,顾洪,章敏 著
图书标签:
  • 淮河流域
  • 灌溉
  • 农业
  • 水利
  • 农田水利
  • 灌区管理
  • 农业工程
  • 水资源
  • 淮河
  • 农业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夜语笙箫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ISBN:9787517016786
商品编码:2976291306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淮河流域灌区手册

定价:108.00元

作者:刘玉年,顾洪,章敏

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517016786

字数:

页码:23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淮河流域灌区手册》是一本综合展示淮河流域灌区整体信息的著作,图文并茂、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淮河流域灌区分布和发展的基本情况,详细介绍了每个大型灌区的自然情况和工程状况,展现了淮河流域灌区建设发展的成就,是一本具有较高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工具书,不仅可以为水利部门进行流域治理和工程管理提供技术支撑,而且给社会各界提供了准确、可靠的参考信息。

内容提要


《淮河流域灌区手册》全面总结了淮河流域灌区的专项数据。全书共分7章,包括:淮河流域概况,淮河流域灌区总体情况,跨流域、跨省大型灌区,河南省大型灌区,安徽省大型灌区,江苏省大型灌区,山东省大型灌区。
  《淮河流域灌区手册》适合水利类专业科研院所及相关管理部门阅读参考。

目录



编写说明
章 淮河流域概况
1.1 自然地理
1.2 河流水系
1.3 社会经济

第2章 淮河流域灌区总体情况
2.1 灌区数量及灌溉面积
2.2 不同水源工程灌区情况
2.3 灌区灌溉渠道及建筑物

第3章 跨流域、跨省大型灌区
3.1 淠史杭灌区
3.2 陆浑灌区
3.3 驷马山灌区
3.4 如海灌区
3.5 曹店灌区

第4章 河南省大型灌区
4.1 赵口引黄灌区
4.2 杨桥灌区
4.3 三义寨引黄灌区
4.4 柳园口引黄灌区
4.5 昭平台灌区
4.6 白龟山灌区
4.7 孤石滩灌区
4.8 颍汝灌区
4.9 白沙灌区
4.10 鲇鱼山灌区
4.11 南湾灌区
4.12 泼河灌区
4.13 石山口水库灌区
4.14 沙河槐店灌区
4.15 宿鸭湖灌区
4.16 板桥水库灌区
4.17 薄山灌区

第5章 安徽省大型灌区
5.1 茨淮新河灌区
5.2 永幸河灌区
5.3 女山湖灌区
5.4 新汴河灌区

第6章 江苏省大型灌区
6.1 刘集灌区
6.2 凌城灌区
6.3 运西灌区
6.4 邳城灌区
6.5 新沂沂北灌区
6.6 沭南灌区
6.7 沭新渠灌区
6.8 石梁河灌区
6.9 小塔山水库灌区
6.10 淮涟灌区
6.11 楚州区渠南灌区
6.12 涟东灌区
6.13 清水坝灌区
6.14 涟西灌区
6.15 洪金灌区
6.16 渠北灌区
6.17 周桥灌区
6.18 竹络坝灌区
6.19 堤东灌区
6.20 阜宁渠南灌区
6.21 五岸灌区
6.22 三层灌区
6.23 高邮灌区
6.24 沿运灌区
6.25 运南灌区
6.26 来龙灌区
6.27 沭阳沂北灌区
6.28 柴塘灌区
6.29 皂河灌区
6.30 船行灌区
6.31 众程灌区

第7章 山东省大型灌区
7.1 胜利渠灌区
7.2 陈垓引黄灌区
7.3 金南灌区
7.4 国那里灌区
7.5 日照水库灌区
7.6 青峰岭水库灌区
7.7 跋山水库灌区
7.8 龙窝灌区
7.9 葛沟灌区
7.10 陡山水库灌区
7.11 会宝岭灌区
7.12 小埠东灌区
7.13 闫潭灌区
7.14 谢寨灌区
7.15 刘庄引黄灌区
7.16 苏泗庄引黄灌区
7.17 杨集灌区
7.18 办阁灌区
7.19 胡家岸灌区
7.20 陈孟圈引黄灌区
7.21 产芝灌区
7.22 尹府灌区
7.23 马扎子引黄灌区
7.24 太河水库灌区
7.25 刘春家引黄灌区
7.26 麻湾灌区
7.27 王屋灌区
7.28 峡山水库灌区
7.29 冶源水库灌区
7.30 墙夼水库灌区
7.31 高崖水库灌区
7.32 牟山水库灌区
7.33 米山水库灌区
7.34 打渔张引黄灌区
7.35 胡楼引黄灌区

附表1 淮河流域大型灌区名录
附表2 山东半岛大型灌区名录
附表3 淮河流域中型灌区名录
附表4 山东半岛中型灌区名录
附图1 淮河流域大型灌区分布图(30万~40万亩)
附图2 淮河流域大型灌区分布图(40万~100万亩)
附图3 淮河流域大型灌区分布图(100万亩以上)
附图4 淮河流域不同水源大型灌区分布图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淮河流域灌区手册 引言 淮河流域,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之一,孕育了灿烂的文明,养育了千万人民。其广袤的土地,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而支撑起这片沃土生命力的,正是历经千年发展、不断完善的灌溉系统。本书《淮河流域灌区手册》旨在系统梳理、深入阐释淮河流域灌区的现状、历史沿革、技术应用、管理模式、发展趋势及其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为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工程师、管理者、决策者以及关心淮河水利事业的各界人士提供一部详实、权威的参考。 第一章 淮河流域概况与灌溉历史渊源 1.1 淮河流域地理环境与水文特征 本章将从宏观视角出发,描绘淮河流域的地理版图。我们将详细介绍其地理位置、流域范围、地形地貌特征,如江淮丘陵、平原、水网地区等,以及这些地形对灌溉系统的形成与发展所产生的直接影响。水文方面,将深入分析淮河的径流、水量时空分布规律,包括丰水期、枯水期水量变化,以及主要支流的水文特性。同时,还将探讨区域气候特征,如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季节分配,以及蒸发蒸腾对灌溉需水的影响。理解这些基础的自然条件,是理解淮河流域灌区形成与演变的关键。 1.2 淮河流域灌溉历史沿革 灌溉文明在淮河流域拥有悠久的历史。本章将追溯从古代的沟渠开挖、水车运用,到近现代水利工程的兴建,淮河流域灌溉技术的演进脉络。我们将重点介绍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灌溉工程,如宋代的“兴利除弊”的水利思想在淮河的实践,明清时期的大型水库与运河的建设,以及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对农业水利的大力投入,一批现代化灌区的兴起与发展。这些历史经验,不仅为当今灌区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也揭示了灌溉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紧密联系。 第二章 淮河流域现代灌区体系分析 2.1 主要灌区的分布与特征 本章将聚焦于淮河流域现存的各类灌区,对其进行分类和详细介绍。我们将重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规模较大的灌区,如黄泛区灌区、苏北灌区、安徽中部灌区等,对其地理位置、服务面积、水源保障、灌溉方式、作物类型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对比不同灌区的特点,可以更清晰地了解淮河流域灌溉系统的整体格局及其区域差异性。 2.2 灌区工程体系构成 一个完整的灌区体系,是多层次、多功能工程的有机结合。本章将系统介绍淮河流域灌区的工程构成,包括: 水源工程: 水库(大型、中型、小型)、闸坝、提水站等,分析其在水量调控、供水保证中的作用。 输水工程: 干渠、支渠、斗渠、农渠等,探讨其尺寸设计、防渗措施、输水效率等技术要点。 配水工程: 节制闸、分水闸、倒虹吸、渡槽等,分析其在水量分配、调度管理中的功能。 排水工程: 排水沟、排水涵洞、排灌泵站等,阐述其在防洪、排涝、改良土壤中的重要性。 附属建筑物: 桥梁、管理房、通讯设施等,以及它们在保障灌区正常运行中的作用。 2.3 灌溉技术与农田水利设施 本章将重点关注灌溉技术的具体应用。我们将详细介绍在淮河流域各类型灌区中普遍采用的灌溉方法,如漫灌、沟灌、畦灌、喷灌、滴灌等,并分析不同灌溉方式的优缺点、适用范围及其在节水增效方面的潜力。同时,还将梳理农田水利设施的现状,包括田间工程、节水配套工程、信息化监测设施等,以及它们在提高灌溉效率、减少水资源浪费方面的作用。 第三章 灌区的水源保障与供水管理 3.1 水源构成与利用方式 淮河流域灌区的水源构成复杂多样,主要包括地表水(河流、湖泊)、地下水以及部分再生水。本章将详细分析各类水源的补给特点、水量水量变化规律,以及灌区对其的开发利用方式。我们将探讨水库蓄水、河流引水、地下水开采等不同水源利用模式的优劣势,以及它们在满足不同灌区供水需求方面的有效性。 3.2 水量分配与调度策略 合理的水量分配与科学的调度策略,是灌区高效运行的核心。本章将深入研究淮河流域灌区的供水调度机制。我们将分析不同灌区根据作物需水、季节变化、水源情况制定的水量分配方案,以及闸门开闭、泵站运行等具体调度操作。同时,还将探讨先进的调度技术,如基于水文预报的调度、基于作物模型与遥感技术的需水预测调度等,以及这些技术在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供水保证率方面的应用。 3.3 节水灌溉技术推广与应用 面对日益严峻的水资源挑战,节水灌溉是必然选择。本章将重点关注淮河流域在推广和应用节水灌溉技术方面的实践。我们将详细介绍各项节水措施,如渠道防渗、喷灌、滴灌、微喷灌等现代化灌溉技术的推广情况,以及这些技术在提高水分利用效率、降低农业用水总量方面的成效。此外,还将探讨节水增效的配套技术,如科学施肥、土壤水分监测、精准灌溉等,以及它们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第四章 灌区的运行管理与效益评估 4.1 灌区管理体制与组织机构 本章将深入分析淮河流域灌区的管理体制。我们将梳理不同层级的灌区管理机构,如流域管理机构、地方水利部门、灌区管理处、乡镇水管站等,以及它们在规划、建设、运行、维护、收费等方面的职责分工。同时,还将探讨灌区管理模式的演变,从传统的政府主导型向市场化、专业化、集约化管理转型,以及这种转型对灌区运行效率和效益的影响。 4.2 灌区工程维护与运行保障 灌区的长期稳定运行,离不开精细化的工程维护。本章将阐述灌区工程维护的现状与挑战。我们将详细介绍渠道清淤、建筑物维修、设备检修、除险加固等日常维护工作,以及专业化维护队伍和巡查制度的作用。同时,还将探讨信息化技术在灌区运行保障中的应用,如自动化监测、远程控制、故障预警等,以及它们在提高管理效率、降低运行成本方面的潜力。 4.3 灌区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分析 灌区的建设与运行,不仅仅是为了农业灌溉,更是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本章将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维度,对淮河流域灌区进行评估。经济效益方面,将分析灌溉对粮食产量、作物结构、农民收入的提升作用,以及对区域农业产业化的推动。社会效益方面,将探讨灌溉在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稳定、改善人居环境、发展地方经济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第五章 淮河流域灌区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趋势 5.1 面临的挑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淮河流域灌区正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本章将一一剖析这些挑战,包括: 水资源短缺与供需矛盾: 区域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上游用水增长、地下水超采、水污染等问题,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 工程老化与运行维护困难: 部分灌区工程建设年代久远,老化失修,维护费用高,运行效率下降。 管理体制不适应新形势: 传统管理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市场化、法治化、专业化管理需求迫切。 生态环境压力: 长期高强度用水可能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如土壤次生盐碱化、河流断流、湿地萎缩等。 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 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对灌区水量、供水安全带来更大挑战。 5.2 未来发展趋势与对策 面对挑战,淮河流域灌区正积极寻求转型与发展。本章将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应对策略: 深化节水灌溉,推进精准化管理: 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现代化农田水利设施,实现“精准灌溉、精准施肥”。 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优化配置: 建立健全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科学调控水量,优先保障灌溉用水。 推进智慧灌区建设,提升智能化水平: 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智慧灌区,实现运行监测、调度管理、决策支持的智能化。 加强工程建设与维护,提升工程效益: 实施灌区现代化改造,更新老化工程,提高工程运行效率和供水保证率。 注重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推动灌区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加强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修复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创新管理模式,激发内生动力: 推进灌区管理体制改革,引入市场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提升管理效能。 结论 《淮河流域灌区手册》通过对淮河流域灌区现状的全面梳理、历史的深入挖掘、技术的细致分析、管理的系统阐释以及未来的前瞻性探讨,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一个系统、全面的知识平台。我们相信,通过对本书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应用,将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淮河流域灌区的现代化建设,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力量。本书的出版,标志着对淮河流域灌区认识的一个新阶段,同时也为未来的研究与实践指明了方向。

用户评价

评分

拿起《淮河流域灌区手册》,我本以为会看到关于水利设施的详细参数和施工方法,结果却被书中对自然生态系统与灌区相互作用的深刻剖析所吸引。这本书并没有详细描绘灌溉渠的长度或宽度,而是花了很多篇幅去探讨淮河流域独特的地质、气候条件,以及这些条件如何影响着灌区的规划和运行。我读到了关于泥沙淤积的自然规律,关于地下水位变化的微妙迹象,关于生态环境恶化对灌区可持续性的潜在威胁。书中还引述了大量案例,分析了在不同自然环境下,灌区建设和管理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通过调整策略来趋利避害。它让我明白,灌区的设计和管理绝非简单的工程问题,而是需要与自然规律紧密结合的复杂系统工程。我看到了科学家的严谨,工程师的智慧,以及他们如何试图在满足人类需求与保护生态环境之间寻求平衡。这本书让我对“天人合一”的理念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让我意识到,任何对自然的干预,都必须建立在对其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它不是一本技术手册,而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科学的敬畏和对未来的审慎。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叫做《淮河流域灌区手册》,我原以为会是一本介绍如何建设和维护灌溉设施的实用工具书。然而,当我翻开它,却发现里面更多的是关于淮河流域水文化的深度挖掘和历史传承。它没有给出具体的测量数据或施工指南,而是将笔触伸向了那些在淮河水系旁生生不息的民间传说、民俗风情和艺术形式。我读到了关于龙王庙的传说,关于水神的祭祀仪式,关于与水相关的节令习俗,以及那些流传千古的歌谣和故事,它们都生动地描绘了淮河人民与水共生的独特生活方式。书中穿插的那些充满地方特色的插画和照片,更是将我带入了那个古老而充满诗意的世界。它让我看到,灌区不仅仅是物质的产物,更是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和文化记忆。我感受到了那些淳朴而充满智慧的先民们,他们是如何将对水的敬畏和依赖,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信仰和艺术创作之中。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灌区手册,不如说是一本关于淮河流域人民生活智慧与精神气质的百科全书,它让我对这片土地上的文化底蕴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是《淮河流域灌区手册》,但读完后,我发现它更像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宏伟史诗,而非一本简单的操作指南。它没有深入探讨具体的灌溉技术或阀门开关的细节,反而带我穿越了数千年的时光,去感受那些古老而智慧的劳动人民如何在淮河这片土地上,用他们的血汗和巧思,筑起一道道抵御洪涝、滋养万物的生命之河。我看到了那些在简陋条件下,仅凭经验和毅力,搭建起庞大水系的先辈们,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对土地的深情,以及他们所承载的朴素而强大的生存智慧。书中描绘的那些曾经的河道变迁,灌溉体系的兴衰,就像一幅幅生动的画卷,让我对“人定胜天”这句话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更加钦佩那些为这片土地贡献了无数心血的建设者们。它让我思考,在今天我们拥抱高科技的灌溉方式时,是否也应该回溯和铭记那些奠基性的智慧,那些与土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古老哲学。这本书,与其说是实用手册,不如说是一次关于文化、历史与人类精神的深度对话,让人在阅读中获得一种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洗礼。

评分

我抱着学习灌溉技术的目的翻开了《淮河流域灌区手册》,却意外地被书中对灌区发展战略和政策制定的详细阐述所吸引。它没有具体讲解如何铺设管道或操作水泵,而是将视角聚焦于宏观层面的规划和决策过程。书中深入分析了不同时期国家对淮河流域水利发展的政策导向,以及这些政策是如何影响灌区的建设规模、技术选择和管理模式的。我读到了关于水资源配置的博弈,关于跨区域水利工程的协调,关于如何平衡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需求的挑战。它让我意识到,灌区的建设和发展,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复杂的政治、经济和环境决策的综合体现。书中还探讨了在面对日益增长的人口和经济发展需求时,灌区如何进行改革创新,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它让我对国家层面的水利战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思考,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如何更科学、更有效地利用和管理宝贵的水资源。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操作手册,不如说是一份关于国家水利发展战略的深度报告,它引发了我对宏观决策的思考,也让我对未来水资源的利用有了更广阔的视野。

评分

我一直以为《淮河流域灌区手册》会是那种枯燥乏味的专业书籍,充满了技术图纸和数据分析。但出乎意料的是,它以一种极其人文的视角,展现了淮河流域灌区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变迁。书中没有直接讲解如何高效引水,却详细阐述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是如何围绕着水资源展开生活、争夺、合作乃至冲突的。我读到了关于灌区管理制度的演变,从古代的官营到近代的集体制,再到如今的市场化运作,每一种模式下,都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它让我意识到,灌区不仅仅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更是承载着一个地区社会肌理、权力关系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我看到了普通农民在灌区管理中的角色,他们的声音有时被放大,有时被忽视,他们的生活也随着灌区政策的变动而起伏。这本书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淮河流域数千年来的社会变迁,也让我对“水”这个要素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多重意义有了更深刻的洞察。它不是一本简单的工程手册,而是一部关于社会学、经济学与历史学的百科全书,引人深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