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淮河流域灌区手册
定价:108.00元
作者:刘玉年,顾洪,章敏
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517016786
字数:
页码:23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淮河流域灌区手册》是一本综合展示淮河流域灌区整体信息的著作,图文并茂、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淮河流域灌区分布和发展的基本情况,详细介绍了每个大型灌区的自然情况和工程状况,展现了淮河流域灌区建设发展的成就,是一本具有较高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工具书,不仅可以为水利部门进行流域治理和工程管理提供技术支撑,而且给社会各界提供了准确、可靠的参考信息。
内容提要
《淮河流域灌区手册》全面总结了淮河流域灌区的专项数据。全书共分7章,包括:淮河流域概况,淮河流域灌区总体情况,跨流域、跨省大型灌区,河南省大型灌区,安徽省大型灌区,江苏省大型灌区,山东省大型灌区。
《淮河流域灌区手册》适合水利类专业科研院所及相关管理部门阅读参考。
目录
序
编写说明
章 淮河流域概况
1.1 自然地理
1.2 河流水系
1.3 社会经济
第2章 淮河流域灌区总体情况
2.1 灌区数量及灌溉面积
2.2 不同水源工程灌区情况
2.3 灌区灌溉渠道及建筑物
第3章 跨流域、跨省大型灌区
3.1 淠史杭灌区
3.2 陆浑灌区
3.3 驷马山灌区
3.4 如海灌区
3.5 曹店灌区
第4章 河南省大型灌区
4.1 赵口引黄灌区
4.2 杨桥灌区
4.3 三义寨引黄灌区
4.4 柳园口引黄灌区
4.5 昭平台灌区
4.6 白龟山灌区
4.7 孤石滩灌区
4.8 颍汝灌区
4.9 白沙灌区
4.10 鲇鱼山灌区
4.11 南湾灌区
4.12 泼河灌区
4.13 石山口水库灌区
4.14 沙河槐店灌区
4.15 宿鸭湖灌区
4.16 板桥水库灌区
4.17 薄山灌区
第5章 安徽省大型灌区
5.1 茨淮新河灌区
5.2 永幸河灌区
5.3 女山湖灌区
5.4 新汴河灌区
第6章 江苏省大型灌区
6.1 刘集灌区
6.2 凌城灌区
6.3 运西灌区
6.4 邳城灌区
6.5 新沂沂北灌区
6.6 沭南灌区
6.7 沭新渠灌区
6.8 石梁河灌区
6.9 小塔山水库灌区
6.10 淮涟灌区
6.11 楚州区渠南灌区
6.12 涟东灌区
6.13 清水坝灌区
6.14 涟西灌区
6.15 洪金灌区
6.16 渠北灌区
6.17 周桥灌区
6.18 竹络坝灌区
6.19 堤东灌区
6.20 阜宁渠南灌区
6.21 五岸灌区
6.22 三层灌区
6.23 高邮灌区
6.24 沿运灌区
6.25 运南灌区
6.26 来龙灌区
6.27 沭阳沂北灌区
6.28 柴塘灌区
6.29 皂河灌区
6.30 船行灌区
6.31 众程灌区
第7章 山东省大型灌区
7.1 胜利渠灌区
7.2 陈垓引黄灌区
7.3 金南灌区
7.4 国那里灌区
7.5 日照水库灌区
7.6 青峰岭水库灌区
7.7 跋山水库灌区
7.8 龙窝灌区
7.9 葛沟灌区
7.10 陡山水库灌区
7.11 会宝岭灌区
7.12 小埠东灌区
7.13 闫潭灌区
7.14 谢寨灌区
7.15 刘庄引黄灌区
7.16 苏泗庄引黄灌区
7.17 杨集灌区
7.18 办阁灌区
7.19 胡家岸灌区
7.20 陈孟圈引黄灌区
7.21 产芝灌区
7.22 尹府灌区
7.23 马扎子引黄灌区
7.24 太河水库灌区
7.25 刘春家引黄灌区
7.26 麻湾灌区
7.27 王屋灌区
7.28 峡山水库灌区
7.29 冶源水库灌区
7.30 墙夼水库灌区
7.31 高崖水库灌区
7.32 牟山水库灌区
7.33 米山水库灌区
7.34 打渔张引黄灌区
7.35 胡楼引黄灌区
附表1 淮河流域大型灌区名录
附表2 山东半岛大型灌区名录
附表3 淮河流域中型灌区名录
附表4 山东半岛中型灌区名录
附图1 淮河流域大型灌区分布图(30万~40万亩)
附图2 淮河流域大型灌区分布图(40万~100万亩)
附图3 淮河流域大型灌区分布图(100万亩以上)
附图4 淮河流域不同水源大型灌区分布图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拿起《淮河流域灌区手册》,我本以为会看到关于水利设施的详细参数和施工方法,结果却被书中对自然生态系统与灌区相互作用的深刻剖析所吸引。这本书并没有详细描绘灌溉渠的长度或宽度,而是花了很多篇幅去探讨淮河流域独特的地质、气候条件,以及这些条件如何影响着灌区的规划和运行。我读到了关于泥沙淤积的自然规律,关于地下水位变化的微妙迹象,关于生态环境恶化对灌区可持续性的潜在威胁。书中还引述了大量案例,分析了在不同自然环境下,灌区建设和管理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通过调整策略来趋利避害。它让我明白,灌区的设计和管理绝非简单的工程问题,而是需要与自然规律紧密结合的复杂系统工程。我看到了科学家的严谨,工程师的智慧,以及他们如何试图在满足人类需求与保护生态环境之间寻求平衡。这本书让我对“天人合一”的理念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让我意识到,任何对自然的干预,都必须建立在对其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它不是一本技术手册,而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科学的敬畏和对未来的审慎。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叫做《淮河流域灌区手册》,我原以为会是一本介绍如何建设和维护灌溉设施的实用工具书。然而,当我翻开它,却发现里面更多的是关于淮河流域水文化的深度挖掘和历史传承。它没有给出具体的测量数据或施工指南,而是将笔触伸向了那些在淮河水系旁生生不息的民间传说、民俗风情和艺术形式。我读到了关于龙王庙的传说,关于水神的祭祀仪式,关于与水相关的节令习俗,以及那些流传千古的歌谣和故事,它们都生动地描绘了淮河人民与水共生的独特生活方式。书中穿插的那些充满地方特色的插画和照片,更是将我带入了那个古老而充满诗意的世界。它让我看到,灌区不仅仅是物质的产物,更是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和文化记忆。我感受到了那些淳朴而充满智慧的先民们,他们是如何将对水的敬畏和依赖,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信仰和艺术创作之中。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灌区手册,不如说是一本关于淮河流域人民生活智慧与精神气质的百科全书,它让我对这片土地上的文化底蕴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是《淮河流域灌区手册》,但读完后,我发现它更像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宏伟史诗,而非一本简单的操作指南。它没有深入探讨具体的灌溉技术或阀门开关的细节,反而带我穿越了数千年的时光,去感受那些古老而智慧的劳动人民如何在淮河这片土地上,用他们的血汗和巧思,筑起一道道抵御洪涝、滋养万物的生命之河。我看到了那些在简陋条件下,仅凭经验和毅力,搭建起庞大水系的先辈们,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对土地的深情,以及他们所承载的朴素而强大的生存智慧。书中描绘的那些曾经的河道变迁,灌溉体系的兴衰,就像一幅幅生动的画卷,让我对“人定胜天”这句话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更加钦佩那些为这片土地贡献了无数心血的建设者们。它让我思考,在今天我们拥抱高科技的灌溉方式时,是否也应该回溯和铭记那些奠基性的智慧,那些与土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古老哲学。这本书,与其说是实用手册,不如说是一次关于文化、历史与人类精神的深度对话,让人在阅读中获得一种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洗礼。
评分我抱着学习灌溉技术的目的翻开了《淮河流域灌区手册》,却意外地被书中对灌区发展战略和政策制定的详细阐述所吸引。它没有具体讲解如何铺设管道或操作水泵,而是将视角聚焦于宏观层面的规划和决策过程。书中深入分析了不同时期国家对淮河流域水利发展的政策导向,以及这些政策是如何影响灌区的建设规模、技术选择和管理模式的。我读到了关于水资源配置的博弈,关于跨区域水利工程的协调,关于如何平衡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需求的挑战。它让我意识到,灌区的建设和发展,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复杂的政治、经济和环境决策的综合体现。书中还探讨了在面对日益增长的人口和经济发展需求时,灌区如何进行改革创新,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它让我对国家层面的水利战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思考,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如何更科学、更有效地利用和管理宝贵的水资源。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操作手册,不如说是一份关于国家水利发展战略的深度报告,它引发了我对宏观决策的思考,也让我对未来水资源的利用有了更广阔的视野。
评分我一直以为《淮河流域灌区手册》会是那种枯燥乏味的专业书籍,充满了技术图纸和数据分析。但出乎意料的是,它以一种极其人文的视角,展现了淮河流域灌区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变迁。书中没有直接讲解如何高效引水,却详细阐述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是如何围绕着水资源展开生活、争夺、合作乃至冲突的。我读到了关于灌区管理制度的演变,从古代的官营到近代的集体制,再到如今的市场化运作,每一种模式下,都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它让我意识到,灌区不仅仅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更是承载着一个地区社会肌理、权力关系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我看到了普通农民在灌区管理中的角色,他们的声音有时被放大,有时被忽视,他们的生活也随着灌区政策的变动而起伏。这本书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淮河流域数千年来的社会变迁,也让我对“水”这个要素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多重意义有了更深刻的洞察。它不是一本简单的工程手册,而是一部关于社会学、经济学与历史学的百科全书,引人深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