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纂图互注荀子 | 作者 | (战国)荀子 撰,(唐)杨倞 注 |
| 定价 | 1820元 |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 ISBN | 9787550273955 | 出版日期 | 2016-04-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线装 |
| 开本 | 10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纂图互注荀子》为唐代杨倞为《荀子》一书作注而成。唐元和十三年(818年),杨倞据十二卷本《孙卿新书》作注,将其析为二十卷,并调整了个别篇章的次第、改为现书名。 图解典籍,是古人常用的注释体例,常见于言及礼仪礼制的典籍。而《荀子》一书正以喜言“礼”著称。此本中有《荀子欹器之图》一叶,包括“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三图;《天子大路图》半叶,《龙旗九斿图》半叶,故称“纂图”。 此本为南宋刻元明递修本。每半叶十一行,行二十一字;小字双行,行二十五字不等。黑口,左右双边。有耳。书上有袁克文跋。书中钤有“佞宋”、“后百宋一廛”、“寒云鉴赏之鉨”等。由此可知,此本曾经袁克文收藏。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袁克文旧藏散出时归入潘氏者,1952年潘氏后人捐归北京图书馆。今藏国家图书馆。 |
| 作者简介 | |
| 荀子,名况,又称荀卿、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门下有李斯、韩非等弟子。著作集为《荀子》。杨倞,生卒不详,唐宪宗年间弘农(今河南灵宝县南)人,元和年间为大理评事。著《荀子注》一书,是现今流传《荀子》的早注本。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难得一见的“纂图互注”本,独特的宋刻形态,展现宋书之美。 ★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的代表作,深刻影响秦汉以后中国的政治、思想及社会生活。 ★唐代杨倞作注,奠定后世《荀子》传播及研究的基础。 ★国家图书馆珍藏善本影印,手工宣纸制作,材质考究,工艺精湛,收藏之珍品。 |
| 文摘 | |
| |
| 序言 | |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的震撼,在于它对于传统文化脉络的梳理和重构。它并非简单地对历史进行线性复述,而是以一种极具穿透力的视角,将看似零散的文化碎片巧妙地编织成了一张宏大而严密的网。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对比和反思自己过去对某些历史事件或思想流派的片面理解。作者似乎拥有某种“时间穿梭”的能力,能够精准地捕捉到不同时代背景下人们思维的微妙变化,并将这些变化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种宏观视野的构建,使得原本静态的文本变得鲜活起来,仿佛能看到那些古人在特定情境下的挣扎、抉择与智慧的闪光点。特别是在论及一些关键的历史转折点时,作者的分析角度新颖独到,挑战了一些既有的定论,引发了我深层次的思考,迫使我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知识体系中的某些基础假设。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爱好者,我最看重的是书籍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即我能否将书中的知识有效地应用到我的日常学习和思考中去。这部作品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出色。它并非停留在空泛的理论说教上,而是提供了大量可供借鉴的思维模型和分析工具。作者在讲解某些哲学思辨时,会穿插一些极具现代感的案例分析,这极大地拉近了古老智慧与当代生活的距离。例如,书中关于“知行合一”的探讨,并非是简单的概念重复,而是深入剖析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通过结构化的方法来确保知识的内化和外化。我尝试着运用书中所提及的几条原则来规划我的工作流程,惊喜地发现效率和质量都有了显著提升。这种将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完美结合的能力,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本可以伴随人成长的“人生指南”。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沉浸在这套书中,感觉时间仿佛被拉长了,外界的喧嚣都退去了,只剩下自己和那些跨越千年的思想在对话。阅读体验是极其流畅的,作者的叙述逻辑清晰得像一条被精心疏导的河流,水流湍急处一气呵成,需要驻足深思之处则设置了巧妙的停顿和引导,让人不会在庞杂的论述中迷失方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在阐释那些晦涩难懂的古代概念时,所采用的比喻和类比都极为贴切且富有启发性,仿佛一位耐心的老师,总是能找到最恰当的方式将深奥的道理掰开揉碎,送到你的面前。这种行文风格,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充满了人文的温度,绝非那种高高在上、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学院派著作可比。我时常会停下来,合上书本,在脑海中回放刚才读到的段落,去咂摸其中字里行间蕴含的深层意图,那种“茅塞顿开”的瞬间,是阅读最大的乐趣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如同陈年的佳酿,初闻时或许略显醇厚,需要时间去适应其复杂的层次感,但一旦品味深入,便会为其醇厚而悠长的回味所倾倒。作者的文字功力深厚,句式多变,长短句交错使用,营造出一种抑扬顿挫的阅读节奏感。时而出现精炼凝练、如金石掷地般的短句,如同警钟般敲醒人心;时而又展开绵密的长句,层层递进,将复杂的论证铺陈得井井有条。更令人赞叹的是,其遣词造句之间,透露着一种深沉的古典韵味,但又巧妙地融入了现代汉语的清晰和准确,使得阅读过程成为了一种美的享受。这种古典与现代的完美融合,既尊重了学术的庄重,又保证了大众的可读性,实在是一种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读完最后一行字时,我甚至有些恋恋不舍,仿佛与一位才华横溢的智者进行了长时间的深度交流,心中充盈着满足感和对知识的敬畏。
评分这部书的装帧设计颇为考究,初见之下便给人一种沉稳而典雅之感。封面材质触感细腻,纹理细密,恰到好处地传递出一种古籍的厚重感,同时又不失现代印刷的精致。字体的选择尤其值得称道,排版疏朗有致,墨色深沉而均匀,即便是初次接触此类文献的读者,也能感受到其间蕴含的匠心。内页纸张的选取也极为用心,米黄色的纸张有效地减轻了长时间阅读带来的视觉疲劳,那种略带粗粝却又吸墨性极佳的质地,使得每一个字都仿佛被牢牢地“锚定”在纸面上,丝毫没有浮躁之气。光影之下,可以清晰地看到印刷的边缘处理得干净利落,这无疑提升了整体的阅读体验,让人愿意沉下心来,一页一页地去细细品味其中的文字。装订处处理得非常牢固,即便是频繁翻阅,也无需担心书页松散,这对于需要反复查阅的工具书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品质。总而言之,从书籍的物质形态上讲,这绝对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它的物理存在本身,就构筑了一道通往古代智慧的坚实桥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