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 (明)宋应星

天工开物 (明)宋应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宋应星 著
图书标签:
  • 科技史
  • 中国古代科技
  • 农业
  • 手工业
  • 矿冶
  • 物质文化
  • 宋应星
  • 明代
  • 百科全书
  • 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品读天下出版物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画报出版社
ISBN:9787514606997
商品编码:29754123613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3-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天工开物

定价:32.00元

售价:20.5元,便宜11.5元,折扣64

作者:(明)宋应星

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3-01

ISBN:978751460699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99kg

编辑推荐


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全景记录中国农业、工业、手工业的集大成之作。
本书以崇祯本为蓝本,
全方位白话精细解读,
多角度考证详实注释,
将古典智慧尽收眼底。

内容提要


《天工开物》先后被译成日、英、法、德等国文本,是世界上*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书中真实记录了中国古代了不起的农业和手工业智慧,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被后世称为“百科全书之祖”。

目录


作者介绍


宋应星(公元1587—约1666年),中国明末科学家。字长庚。汉族,奉新(今属江西)人。万历四十三年(1615)举于乡。崇祯七年(1643)任江西分宜教谕,十一年为福建汀州推官,十四年为安徽亳州知州。明亡后弃官归里,终老于乡。在当时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生产技术达到新水平的条件下,他在江西分宜教谕任内著成《天工开物》一书。宋应星的著作还有《野议》、《论气》、《谈天》、《思怜诗》、《画音归正》、《卮言十种》等,但今已佚失。

文摘






序言



《天工开物》:一部穿越时空的生产技艺百科全书 在浩瀚的中国古代典籍中,《天工开物》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部由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倾其毕生心血撰写的巨著,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严谨细致的记载和精美绝伦的插图,为后世留下了一份无价的文化遗产。它并非是泛泛而谈的哲学思辨,也不是文人墨客的遣词造句,而是一部脚踏实地、深入探究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生产技艺的百科全书,生动展现了当时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的真实面貌。 内容博大,囊括万象 《天工开物》全书共分三卷,十八篇,其内容之广,几乎涵盖了明代农业、手工业生产的方方面面。书中,宋应星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学识,将当时社会最先进、最普遍的生产技术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记录。 上卷: 主要记载了与农业和粮食生产相关的技艺。从农作物的种植、收割,到稻米的加工、制粉,再到酒的酿造、酱的制作,以及盐的采集、精炼,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书中对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种植方法,对土壤的选择、肥料的使用,对病虫害的防治,都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例如,在“稻工”篇中,不仅描述了育秧、移栽、灌溉、收割等各个环节,还对不同品种稻米的特性进行了区分,并给出了精耕细作的指导。在“五谷”篇,则进一步拓展到其他主要粮食作物,如麦、黍、稷、菽等,对其栽培技术和用途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中卷: 聚焦于物质的制造和加工。其中,矿物冶炼、金属铸造、陶瓷烧制、染织技术、造纸工艺等内容占据了重要的篇幅。宋应星对铜、铁、锡、铅等金属的提炼过程,对各种矿石的成分分析,对铸造和锻造的工艺流程,都进行了极其精密的描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在“丹青”篇中对颜料的制作和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记录了各种天然矿物和植物颜料的提取、研磨和调配方法,以及它们在绘画、建筑、服装等领域的应用。在“机械”篇中,则介绍了当时常用的各种工具和机械,如水车、风车、提水器、碾磨器等,以及它们的工作原理和制造方法,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下卷: 探讨了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物品和技艺。从丝绸的纺织、印染,到纸张的制造,再到各种精美的工艺品,都得到了细致的描绘。例如,在“杀青”篇中,不仅介绍了茶叶的采摘、加工过程,还对不同茶叶的品质特点进行了区分,并对饮茶的方法和器具进行了阐述。在“珠玉”篇中,则详细介绍了珍珠、玛瑙、翡翠等珍贵宝石的产地、鉴别方法以及加工技艺。书中对于酿酒、制醋、制糖等食品加工技艺的描述,同样是细致入微,为我们了解古代的饮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严谨求实,科学精神 《天工开物》最令人称道的,在于其贯穿始终的科学精神和严谨求实的态度。宋应星并非纸上谈兵,而是深入生产一线,亲身实践,采访工匠,观摩操作,力求将最真实、最准确的技术细节呈现出来。他反对那些空洞无物的理论,认为“与造物者同工”,即要像大自然一样,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来认识和改造世界。 书中对每一种技艺的描述,都力求详尽,包括所需的材料、工具、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甚至包括不同工艺条件对最终产品的影响。例如,在描述陶瓷烧制时,他对窑炉的结构、烧制温度的控制、不同窑温对釉色和瓷器质地的影响,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在论述金属冶炼时,他不仅记录了炉温对金属熔炼的影响,还对不同矿石的配比、助熔剂的使用等进行了详细的说明。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使得《天工开物》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和参考意义。 图文并茂,生动形象 《天工开物》的另一大特色是其精美绝伦的插图。书中配有大量的木刻版画,形象地展示了各种生产工具、机械装置、操作过程和最终产品。这些插图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是对文字描述的有力补充和印证。读者可以通过图画直观地了解复杂的技艺,理解书中所阐述的原理,仿佛身临其境,置身于古代的工坊之中。插图中的人物形象生动,线条流畅,将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和智慧光辉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深远影响,历史地位 《天工开物》的问世,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为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记录,也为后来的科学家、工程师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这部著作在西方被翻译和研究后,更是引发了学界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关注和赞誉。许多历史学家认为,《天工开物》代表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顶峰,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超越时代,永恒价值 时至今日,《天工开物》依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它让我们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创造力,让我们认识到科学技术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阅读《天工开物》,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能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激励我们在新时代继续探索和创新,为人类的进步贡献力量。它是一部活着的历史,是一部永不褪色的科学教科书,更是一份值得我们永远珍视和传承的民族瑰宝。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结构布局上的安排,展现了极高的组织能力。它似乎遵循着一种从宏观到微观、从基础到应用的递进原则,读者可以清晰地追踪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初期的铺垫为后续深入的讨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得后续复杂内容的理解难度大大降低。更值得称道的是,即便是涉及多门类知识的交汇之处,作者也处理得井然有序,没有出现知识点打架或逻辑冲突的现象。这种清晰的脉络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效率和体验。我感觉这不像是一堆知识的堆砌,而更像是一张精心绘制的知识地图,每条路径都指向明确的目的地。这种结构化的呈现方式,对于希望系统性学习某一领域知识的读者来说,无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让人在探索的途中始终保有清晰的方向感和掌控感。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精妙,它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宏大理论,而是选择了一条更为亲民的切入点。读起来感觉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循循善诱地在你耳边低语,娓娓道来那些曾经被时间尘封的技艺细节。初读的几章,给人的感觉是信息量大而不散乱,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看似零散的知识点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行文的逻辑性非常强,每进一步的论述都有前文作为坚实的基础支撑,让人感觉每翻一页,知识的架构都在稳步提升。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某些工艺流程描述的细腻程度,那种仿佛亲临现场的代入感,让人不禁对古人的专注与耐心油然而生敬佩之情。这种行文风格,让原本可能枯燥的技术性描述,变得生动起来,犹如观看一场精心编排的工匠大戏,令人沉醉其中,不忍释卷。

评分

翻阅这本书,最让我感触良多的是其中所蕴含的那份朴素的求真精神。它没有矫饰,没有过度拔高,而是直面事物的本来面貌,用最直接、最接地气的方式去剖析和记录世界的运作规律。这种不加粉饰的真实感,是现代许多快餐式读物所无法比拟的。它传递出一种强烈的信号:真正的智慧源于对日常生活的细致观察和不懈实践。阅读过程中,不时会有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那是因为作者的叙述总是那么贴合实际,仿佛在讲述我们身边正在发生却未被察觉的规律。这种对“实学”的执着追求,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像是一部充满生活智慧的百科全书。它激励着读者以更具洞察力的目光去看待周遭的世界,去探究事物背后的根本逻辑,那种对知识的谦卑与对真理的渴望,贯穿始终,令人深受感染。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古朴典雅的气质,仿佛一下子就能将人拉回到那个充满智慧与匠心的年代。初次翻阅时,内页的排版和字体选择都体现出一种对传统的尊重与考究,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显得自然而流畅。虽然我还没能完全深入到内容的核心,但单凭这精良的制作工艺,便足以看出出版方在细节上倾注的心血。纸张的触感温润,墨色的深浅拿捏得恰到好处,使得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尤其是那些插图或示意图的呈现方式,虽然尚未细看图解的专业性,但从其版式布局来看,无疑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旨在最大程度地服务于阅读者的理解。这不只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被珍藏的工艺品,让人在捧读之间,就能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仪式感。对于我这样的传统文化爱好者而言,光是这份外在的质感,就已值回票价,期待接下来的内容能与之匹配其外表所散发出的那份厚重感。

评分

从一个纯粹的审美角度来看待这本书的文字,我发现了一种独特的韵味。它不像现代学术著作那样追求绝对的精确和冰冷的客观,而是渗透着一种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和对事物本质的探索欲。语言的运用上,既有古籍的凝练与典雅,又巧妙地融入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和形象化的描述,使得抽象的原理变得触手可及。这种文风的魅力在于其层次感——初看或许只觉是朴实的记录,细品之后,才能体会到字里行间蕴含着的深厚哲学思考。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做”,更是在“引导你如何思考”背后的原理。这种充满生命力的文字,仿佛能让人感受到古人与自然万物共处的智慧,是一种知识与人文情怀的完美融合。阅读过程并非简单的信息获取,更像是一场与先贤的智性对话,每一次停顿,都可能引发对既有认知的重新审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