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璟李煜词校注(简体版)

李璟李煜词校注(简体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李璟
  • 李煜
  • 校注
  • 宋词
  • 文学
  • 古籍
  • 简体中文
  • 诗词
  • 注译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墨林阁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85519
商品编码:29754373109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李璟李煜词校注(简体版)

定价:30.00元

作者:南唐] 李璟,李煜;詹安泰,校 注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53258551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李璟李煜词校注》是詹安泰先生以《晨风阁丛书》刻王国维校补南唐二主词本为底本,博参南宋以来各种版本,兼取有关二主词的专集、选本、词话、笔记等,互相比勘,精审以求,乃二主词难得的一种校注本。此次又有新增辑评,内容更为充实。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长短句的江山:风流词人李璟、李煜的词风与时代印记 在中国文学史上,南唐二主李璟、李煜以其独特的词风和跌宕的人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的词作,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那个风云激荡、王朝更迭的时代,也映照出他们作为帝王却又充满文人情怀的复杂内心。本书旨在深入探究李璟、李煜的词作,从词风的演变、意境的营造、情感的抒发以及时代背景的制约等多个维度,展现两位词人的艺术成就与文学价值。 一、 词风的传承与开创:从“亡国之音”到“后主之哀” 李璟,作为南唐的开国之君,在词的发展史上扮演着承前启后的角色。他深受晚唐五代以来词风的影响,在继承温庭筠、韦庄等人的绮丽、香艳风格的同时,也开始融入自身的政治抱负与人生感悟。其词作多描写帝王生活的奢华、后宫的欢宴,以及对江山社稷的经营。例如,《浣溪沙·手卷珠帘上玉钩》所描绘的宫廷景象,“罗袖何曾解酒,玉卮却欲倾霞”,展现了帝王生活的精致与繁华。然而,在他的词中,也隐约流露出忧患意识和对现实的关照。即便是在描绘盛世之时,也偶有“斜阳脉脉,低倚吴钩”的惆怅,预示着王朝的不安。 李煜,则是将南唐词风推向巅峰的关键人物,也是中国词史上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词人。他继承了其父李璟的词风,并将其发展到了极致。早期,他的词作与李璟相似,多描绘宫廷生活、歌舞升平,风格绮丽,情景交融。如《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落花如锦,春风不度”,依旧是典型的皇家词情。然而,随着南唐的国势衰微,特别是被北宋灭亡后,李煜的词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从一位帝王沦为阶下囚,从锦衣玉食的宫廷生活跌入悲苦凄凉的牢狱。这种巨大的命运转折,使他的词作风格发生了质的飞跃,从“宫体词”转向了“亡国之音”,开启了中国词史上“后主之哀”的悲情词风。 李煜后期的词,如《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破阵子·四十年光似梦流》等,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成为千古传唱的经典。他用最朴素的语言,抒发了最深刻的哀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被誉为“千古绝唱”的词句,将亡国之君的悲痛、对故国的思念、对人生的迷茫,以及无法排遣的愁绪,表现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他的词不再是简单的景物描绘,而是将个人情感与时代悲剧、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了词的抒情功能的最大化。 二、 意境的营造:从“乐府”到“心物交融” 李璟、李煜的词,在意境的营造上,都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李璟的词,在描写宫廷生活时,善于运用秾丽的色彩和细腻的笔触,营造出繁华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他常常将景与情巧妙地融合,使得景物描写本身就带有情感色彩。例如,“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勾勒出一幅热闹繁华的酒肆图景,其中也暗含着词人对当下生活的满足与留恋。 而李煜的词,尤其是在后期,其意境的营造达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最高境界之一——“心物交融”。他不再是简单地描绘外部景物,而是将内心的情感投射到景物之中,使景物成为他内心世界的延伸。当他看到春花秋月,他感受到的不是春天的美好,而是国破家亡的伤痛;当他听到南唐的旧曲,他体验到的不是音乐的愉悦,而是对逝去岁月的无尽追忆。 例如,《虞美人》中,“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这里的“春花秋月”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承载着他无限哀思的意象。它们依旧美好,但美好背后却是他再也回不去的故国和再也无法重现的往昔。他将个人的悲痛赋予了永恒的自然景象,使得这些景象也蒙上了一层悲剧的色彩。又如《相见欢》中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月如钩”暗示着残缺的月光,也象征着他破碎的江山和残缺的人生。“寂寞梧桐”则成为他孤寂心灵的象征,“深院”是囚禁他身心的牢笼。整个画面,从上到下,从景到情,都弥漫着一种无边无际的寂寞和悲凉。李煜的词,将客观的景物描写转化为主观情感的抒发,使得读者在欣赏景色的同时,也能深切地感受到词人内心的悲痛与无奈。 三、 情感的抒发:从“帝王之情”到“灵魂之语” 李璟、李煜的词,在情感抒发上,经历了从相对克制到全然释放的转变。李璟的词,虽然也抒发情感,但更多的是一种贵族式的、相对含蓄的情感表达,与他的帝王身份相符。他的情感更多地体现在对功业的追求、对生活的享受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思考上。即使有失意,也多以“何处是归程”的疑问句式表达,显得较为内敛。 李煜的情感抒发则更加炽烈、更加真实、更加深刻。他将个人的不幸、亡国的痛苦、对故国的思念、对过往的追忆,以及对命运的无奈,毫无保留地倾注于词中。他的词,不再是满足于描绘表面的哀愁,而是直击灵魂深处,将人生的悲剧感、存在的虚无感,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拷问,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李煜的词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作为一个人,最真实、最脆弱的一面。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帝王,而是一个有着七情六欲、有着血有肉的普通人,只不过他的不幸遭遇,比一般人更为惨烈。他对故国的思念,不是简单的怀旧,而是对失去的一切的深深眷恋,以及对生命中美好事物的永恒失落。他对生命的感悟,也从最初的享乐,转向了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深刻体会。他的词,不仅仅是抒发个人情感,更是将一种普遍性的生命悲剧,通过他独特的艺术语言,表达了出来,触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弦。 四、 时代背景的印记:乱世的催化剂与艺术的催生婆 李璟、李煜的词作,无法脱离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晚唐五代,是一个政治动荡、藩镇割据、战乱频仍的时期。这种社会大环境,既为他们的词作提供了创作的素材和灵感,也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词风和情感基调。 李璟作为南唐的建立者,其词作中往往带有对建立功业的渴望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他身处乱世,既要巩固政权,又要防范强敌,这种政治压力和时代使命感,使得他的词作在表现享乐的同时,也暗含着一种忧患意识。 而李煜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政治动荡的直接产物。南唐作为南方的一个小国,在北宋强大的军事压力下,最终走向灭亡。李煜作为亡国之君,他的词作,成为了那个时代政治悲剧的直接见证和艺术写照。他的“亡国之音”,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歌,更是那个时代无数破碎的家庭、无数逝去的生命,以及无数破灭的理想的缩影。 然而,也正是这样的时代背景,催生了李煜词作的独特艺术魅力。如果李煜不是亡国之君,他的词作或许不会达到如此深刻的艺术高度。正是颠沛流离的生活、国破家亡的惨痛,激发出他内心深处最真挚、最强烈的感情,并通过他的笔尖,凝练成不朽的艺术作品。可以说,那个动荡的时代,既是他们悲剧人生的催化剂,也是他们艺术成就的催生婆。 五、 结语:穿越时空的共鸣 李璟、李煜的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穿越了时空的阻隔,至今仍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李璟的词,展现了一个帝王在权力与艺术之间的游走,其绮丽与深情并存的风格,为后世词人提供了丰富的借鉴。而李煜的词,则以其真挚的情感、深邃的意境和极富感染力的语言,成为中国词史上的一个高峰,被誉为“千古绝唱”。 本书旨在通过对李璟、李煜词作的细致梳理和深入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两位词人的艺术世界,感受他们词作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深刻思想。通过对词风的演变、意境的营造、情感的抒发以及时代背景的解读,我们能够更全面地认识李璟、李煜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他们作品所具有的永恒艺术价值。他们的词,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那个时代的回响,是对人类共同情感的体验,是值得我们反复品读、细细体味的文学瑰宝。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实在让人眼前一亮。纸张的质感厚实而细腻,摸上去就知道是下了功夫的,不是那种廉价的印刷品。字体选择上,清秀的宋体配上适度的行间距,使得阅读体验非常舒适,即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尤其是对于词的校注部分,作者似乎深谙阅读者的需求,关键的注释和引文都以不同的颜色或字体进行了区分,非常清晰明了,让人一目了然地抓住重点。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出版方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敬畏之心。我尤其欣赏那种精心设计的版边空白,它不仅给予了文字呼吸的空间,也为读者留下了思考和批注的余地。整体而言,这本书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学问感和艺术感,绝非一般的普及读物可比拟。它不仅仅是一本提供信息的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触动,在于它对“时间感”的处理。通过详尽的校订和考证,我们仿佛能听到词人吟咏时的叹息和笔锋的顿挫,历史的尘埃似乎都被轻轻拂去。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一次与古代文人的秘密对话。尤其是那些关于词牌和韵脚的细致说明,让我意识到每一句看似信手拈来的文字背后,都蕴含着严格的格律要求和作者极大的匠心。这种对“法度”的尊重,反过来凸显了词人超越法度的艺术成就。它让我明白,真正的自由往往诞生于最严格的约束之中。这本书不仅是学习词作的教材,更是一种关于“精工细作”与“持之以恒”的生活哲学的体现。

评分

我必须提及本书在结构安排上的匠心独运。它并非简单地按照作者生卒年来编排,而是似乎融入了一种内在的叙事逻辑。在某些篇章的过渡之处,能感受到作者在试图构建一种文学流变的时空感,比如将风格相近、意境相似的词作安排在一起进行对比赏析,这种“横向”的比较研究,比传统的“纵向”梳理更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思考。翻阅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不断地在不同词人之间跳跃,却总能被巧妙地引导回一个更宏大的文学图景之中。这种非线性的阅读体验,让原本可能枯燥的考证变得富有情趣。它鼓励读者去发现词与词之间那些微妙的、跨越时空的共鸣,而非仅仅停留在对单个作品的孤立解读上。

评分

初读这本词选集,我立刻被其严谨的学术态度所折服。编者在选材上的取舍极其谨慎,不仅收录了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更巧妙地穿插了一些相对冷僻但艺术价值极高的作品。更难能可贵的是,对于每一首词的注释,都不是敷衍了事地解释字面意思,而是深入挖掘了词背后的历史背景、典故出处乃至作者当时的心境。例如,对某个生僻典故的考证,往往会引述多方学者的观点进行对比分析,最后给出自己审慎的结论,这种多角度的呈现方式,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词作意境的理解深度。这已经超越了一般的“校注”范畴,更像是一部小型文学研究的汇编。对于想要深入了解特定时期文人精神世界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打开了一扇坚实可靠的大门。

评分

对于那些对古典文学抱持着敬畏但又略感畏难的普通爱好者而言,这本书的导读部分简直是雪中送炭。它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调,为我们勾勒出了词体发展的脉络和主要特征。作者没有过多地使用晦涩的术语,而是通过生动的语言将复杂的文学现象阐释得清晰透彻。比如,作者如何描述“婉约”与“豪放”之间微妙的张力,那种描述仿佛就在眼前上演了一出舞台剧,充满了画面感。这种“大家不摆架子”的写作态度,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门槛,让普通读者也能自信地走进复杂的古典词境。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高深的学术研究与大众的审美需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