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我国地方软法治理的规制研究:基于“”现象的考察和论证:an observation and argument based on official documents phenomenon | 作者 | 段海风 |
| 定价 | 39.00元 | 出版社 | 人民日报出版社 |
| ISBN | 9787511548276 | 出版日期 | 2017-06-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本书主体部分由6章构成。章提出问题,论析选题的研究价值;第2章比较中外有关定义,提倡中性意义上的软法界定;3、4两章,主要论述“为何规制”的问题;5、6两章在前两章基础上,提出了我国软法治理的总体规制目标。 |
| 作者简介 | |
| 段海风,男,生于河南信阳。2001 年河北大学经济法专业本科毕业,2005-2008年于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攻读法学理论专业硕士学位,2011-2014 年于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攻读法学理论专业博士学位。2012 年赴台湾访学。2001-2011 年在广西师大出版社从事编辑、法务工作,2010年获评副高职称。2014 年 7 月转广西师大法学院任教。主要关注领域为地方法治建设与评估、知识产权、企业治理等。先后公开发表文章三十余篇,参编著作四部,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广西教学改革重点项目等,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各级科研项目多项,现任广西地方法制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办公室主任,负责广西法治建设与评估网(含数据库)的创建。 |
| 目录 | |
| 目?录 摘要 第 1 章?绪?论?…………………………………………………… 001 1.1?研究背景?……………………………………………………… 001 1.2?研究价值?……………………………………………………… 002 1.2.1?软法有关问题的研究价值?…………………………… 002 1.2.2?地方“”及其规制问题的研究价值?……… 005 1.3?有关研究综述?………………………………………………… 007 1.3.1?国外的软法研究?……………………………………… 007 1.3.2?的软法研究?……………………………………… 013 1.3.3?对于“”问题的研究?………………… 019 1.4?基本研究方法?………………………………………………… 023 1.4.1?实证分析方法?………………………………………… 023 1.4.2?规范分析方法?………………………………………… 023 1.4.3?比较分析方法?………………………………………… 024 1.4.4?文献整理方法?………………………………………… 024 1.5?寻求的创新之处?……………………………………………… 024 第 2 章?软法概说?………………………………………………… 027 2.1?何为软法?……………………………………………………… 027 2.1.1?软法的定义?…………………………………………… 027 2.1.2?软法概念的证成?……………………………………… 033 2.2??软法的性质?…………………………………………………… 036 2.2.1?准法律性??……………………………………………… 036 2.2.2?柔性?…………………………………………………… 038 2.2.3?灵活性?………………………………………………… 039 2.3??软法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040 2.3.1?软法与硬法?…………………………………………… 040 2.3.2?软法与“活法”等概念?……………………………… 044 2.3.3?软法与政策?…………………………………………… 046 2.4?软法的表现形式?……………………………………………… 046 2.4.1?国际法上的表现形式?………………………………… 047 2.4.2?的表现形式?……………………………………… 048 2.5?“”:中国特色的软法?…………………………… 050 2.5.1?“”的历史和内涵?………………………… 050 2.5.2?“”和“行政规定”、“其他规范性文件”的 ?????关系?…………………………………………………… 051 2.5.3?“”的类型化?……………………………… 053 2.5.4?“”的特征?………………………………… 055 2.5.5?“”属于软法的范畴?……………………… 056 2.6??软法治理的发生机制?…………………………………… 057 2.6.1?软法治理的内涵?……………………………………… 057 2.6.2?软法治理的实现方式?…………………………… 059 第 3 章?软法治理的利弊衡量与规制必要?……………………… 063 3.1?从法律现实主义的视角认识软法及软法治理?………………………063 3.1.1?法律现实主义的有关理论及启发意义?……………… 064 3.1.2?由法律现实主义认识软法?…………………………… 066 3.1.3?立足法律现实主义评价及规范软法治理?…………… 069 3.2?软法治理的优势?……………………………………………… 071 3.2.1?弥补硬法的不足?……………………………………… 072 3.2.2?推动开放性的公共治理和善治的形成?……………… 073 3.2.3?实现对本土资源和法外资源的充分利用?…………… 074 3.2.4?更能满足、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 075 3.3?软法治理的不足?……………………………………………… 076 3.3.1?软法和硬法、法治在程度上存在冲突?………… 078 3.3.2?责任制度不规范或不明确?…………………………… 080 3.3.3?可能侵占道德及私人空间?…………………………… 080 3.3.4?不易获得司法救济?…………………………………… 081 3.4?软法治理的总体评价?………………………………………… 082 3.4.1?程度上具备实质合理性,但缺形式合理性?… 082 3.4.2?大体适合社会的需要,具有独特的价值?…………… 085 3.4.3?存在不少现实问题,需要多管齐下加以规制?……… 086 3.4.4?“软硬兼施”的混合治理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 088 第 4 章?软法治理利弊在地方“”上的体现?……………… 091 4.1?我国地方“”的积极功能?………………………… 091 4.1.1?减少法律及政策的缺失?……………………………… 091 4.1.2?缓解中央、地方利益的固有矛盾?…………………… 096 4.1.3?化解地方无立法权或立法成本较高的困局?………… 097 4.2?地方“”盛行滋生的问题?………………………… 099 4.2.1?消解法律或政策的和效力?……………………… 099 4.2.2?内容和程序不规范、科学?………………………… 102 4.2.3?扭曲市场规则?………………………………………… 103 4.2.4?轻视民众权益的有效保护?…………………………… 104 4.2.5?承诺之后难以兑现?…………………………………… 105 4.2.6?法经济学视角的分析?………………………………… 105 4.2.7?“”产生上述弊端的原因?………………… 107 4.3?地方经济类“”的特殊性?………………………… 109 4.3.1?总体上表现出较强的立法试验创新色彩?…………… 109 4.3.3?容易造成“良性违宪”或“良性违法”?…………… 112 4.3.4?浙江土地流转改革中的“”例析?………… 114 小?结?……………………………………………………………… 120 第 5 章?对于我国软法治理的总体规制目标?…………………… 121 5.1?保证法制统一?………………………………………………… 121 5.1.1?维护法律尊严?………………………………………… 121 5.1.2?逐步健全和细化法律?………………………………… 124 5.1.3?进行必要的司法审查?………………………………… 125 5.1.4?实现软、硬法的协调互补?…………………………… 127 5.2?促进民主协商?………………………………………………… 128 5.2.1?沟通、协商的模式?…………………………………… 128 5.3?创新社会治理?………………………………………………… 130 5.3.1?增进居民自治是我国社会治理方式改革的目标?…… 130 5.3.2?减少公权力性软法对社会的干预?…………………… 131 5.3.4?公权力机构在社会治理中应多采用柔性手段?……… 132 小?结?……………………………………………………………… 133 第 6 章?对于地方“”类软法的规制方法?…………… 135 6.1?由主管部门审查,保障其合法、合理性?…………………… 135 6.1.1?审查对象?……………………………………………… 136 6.1.2?审查内容?……………………………………………… 139 6.1.3?审查程序的完善和审查主体的拓宽?………………… 141 6.2?引入交流式立法,增进制定过程民主化?…………………… 144 6.2.1?交流式立法的意义?…………………………………… 144 6.2.2?国外代表性的交流式立法实践?……………………… 146 6.2.3?交流式立法对我国规范性文件的制定要求?………… 147 6.3?凭借司法审查,形成刚性规制?……………………………… 149 6.3.1?对“”进行司法审查的原因?……………… 149 6.3.2?国外对行政规范性文件进行司法审查的方式?……… 150 6.3.3?我国对“”进行司法审查的依据?………… 151 6.3.4?我国对“”进行司法审查的具体方式?…… 153 6.3.5?我国地方“”可诉性的强化?……………… 154 6.4?健全清理机制,实现及时废止?……………………………… 155 6.4.1?健全清理机制在我国当前的迫切性?………………… 155 6.4.2?我国政策对健全清理机制的要求?…………………… 156 6.4.3?我国“”清理机制的健全之策?…………… 157 小?结?……………………………………………………………… 159 第 7 章?结?语?…………………………………………………… 161 参考文献……………………………………………………………… 165 后?记………………………………………………………………… 179 |
| 编辑推荐 | |
| 本书着重从法理学的视域,结合部门法理论,以地方“”为例,考虑软法治理的规制问题。首先通过比较中外各种定义,分析了软法与相关概念的关系,期望从法律现实主义的角度认识软法,评价软法治理。同时,从多个方面论证了对软法治理进行规制的必要,并具体论述如何规制。 本书采用了实证分析、比较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在视角和理念上均有创新之处,丰富和深化了学界对于软法问题的研究,于地方法治建设具有鲜明的启发意义。 |
| 文摘 | |
| 序言 | |
坦白说,我最初被这本书的书名所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______”这个留白。它激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也预示着本书将要探讨的议题,并非是那种已经被广泛讨论的、人尽皆知的现象。相反,它似乎指向了一个更加隐秘、更加微妙的治理领域。而“软法治理”这个概念本身,就足够引人深思。在我国,法律体系日益完善,但法律的生命力却不止于条文本身,更多地体现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遵循和执行。作者以“考察和论证”的方式,试图揭示隐藏在“______”现象背后的软法逻辑,这无疑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学术任务。我希望作者能够跳出传统的法律思维定式,运用跨学科的视角,去理解和分析软法的生成机制、运行方式以及其对地方治理绩效的影响。例如,在“______”现象中,是否存在一些 informal institutions, custom, or social norms 在发挥主导作用?这些因素是如何与 formal legal rules 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而“规制”这个词,则更是点睛之笔,它暗示着作者不仅要描述现象,更要探讨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和引导,以期达到更好的治理效果。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耳目一新的著作。作为一名法律实践者,我深切体会到,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硬性法律的实施往往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而那些看似“软”的规制,却常常在实际生活中发挥着意想不到的作用。这本书正是抓住了这一核心问题,以“______”现象为切入点,对地方软法治理的规制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我尤其赞赏作者的“考察和论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这意味着本书不仅有理论上的深度,更有实践层面的支撑。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大量鲜活的案例,这些案例将是我理解软法治理的关键。例如,在“______”现象的具体实践中,有哪些主体在发挥作用?他们是如何制定和执行这些“软规则”的?这些“软规则”又如何与现有的法律法规产生互动?是否存在一些地方性的创新,既发挥了软法的积极作用,又避免了其潜在的弊端?对我而言,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本书是否能够为如何在“______”现象这样的具体情境下,有效地规制地方软法治理提供清晰的思路和操作性的建议。毕竟,单纯的理论探讨固然重要,但解决现实问题才是治学育人的根本。
评分一本厚重的学术专著,书名《我国地方软法治理的规制研究:基于“______”现象的考察和论证》,单从书名就足以勾起我的好奇心。我一直对中国基层治理的复杂性深感着迷,而“软法”这个概念,更是点亮了我对法律之外的规制力量的探究兴趣。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它承诺要深入考察和论证一个具体的“______”现象,这让我不禁猜测,这个“______”究竟是什么?是某种地方性的习俗?是某种非正式的规则?抑或是某种市场中的潜规则?无论是什么,我都期待作者能够以严谨的学术态度,运用扎实的理论框架,将这个现象剥茧抽丝般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对书中可能涉及的案例研究充满了期待,希望能够看到作者如何在具体的地方实践中,去捕捉和分析软法的作用机制,如何区分软法的有效性与局限性,以及如何探讨其在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保障公民权益等方面的潜能与挑战。同时,我也关心作者是否会就如何“规制”地方软法治理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例如,如何在不扼杀其灵活性的前提下,引导其朝着更公平、更有效率的方向发展?这本书的价值,将不仅仅在于学术理论的贡献,更在于它能否为我国地方治理的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甚至改变我们对法律与治理关系的认知。
评分《我国地方软法治理的规制研究:基于“______”现象的考察和论证:an observation and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其学术的严谨性和前沿性。在我看来,“软法治理”是一个在当今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尤为重要的研究领域,它触及到法律之外,但又与法律紧密相关的社会规制力量。而“______”现象的提出,则为这一宏大议题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切入点,这使得研究更具操作性和针对性。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作者深入的田野调查和细致的案例分析,通过对“______”现象的细致考察,来揭示其背后所蕴含的软法治理的逻辑和机制。究竟是什么样的“软法”力量在影响着这个现象?这些软法是如何被构建、传播和执行的?又在多大程度上塑造着地方的治理格局?更重要的是,作者将如何“规制”这些软法?是否会提出一些创新性的理论框架或者实践性的政策建议,以期在发挥软法积极作用的同时,有效规避其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例如权力寻租、不公对待或者法律的架空?这本书的研究,很可能为我们理解中国式治理的复杂性提供一把新的钥匙。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的心情格外激动,仿佛完成了一次意义非凡的头脑风暴。作者以 an observation and 的视角切入,对我国地方软法治理的规制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论证,其中对“______”现象的剖析尤其令人印象深刻。我之前对软法的认识相对模糊,总觉得它是一种游离于法律之外、难以捉摸的存在。然而,通过本书的细致梳理,我才意识到软法治理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根植于社会肌理之中,并对地方实践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______”现象作为切入点,通过大量的实地考察和案例分析,将抽象的理论概念具象化。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批判性思维,它并没有简单地赞美软法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而是敏锐地捕捉到了其可能存在的权力滥用、不公平分配以及对既有法律秩序的挑战等问题。对这些复杂性的深入探讨,使得本书的研究更具深度和说服力。我迫切地想要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______”现象的范围的?其选择这一现象的理由是什么?在论证过程中,作者又运用了哪些理论工具?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让我对本书的学术价值有了更深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