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新书--台湾桤木研究与引种 王金锡 ... 科学出版社

正版新书--台湾桤木研究与引种 王金锡 ... 科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金锡 ... 著
图书标签:
  • 台湾桤木
  • 林业
  • 园林
  • 植物学
  • 育种
  • 科学出版社
  • 王金锡
  • 新书
  • 引进
  • 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麦点文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72017
商品编码:2974873105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台湾桤木研究与引种

定价:60.00元

作者:王金锡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4-01

ISBN:978703037201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台湾桤木研究与引种》为国家948项目,“台湾桤木优良种质资源引进与推广项目”12年的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的成果总结,主要包括桤木和台湾桤木的起源、地史演变、世界分布及生态环境以及台湾桤木生物学特征和生态学特性、根瘤固氮、木材学分析等内容。同时,《台湾桤木研究与引种》还根据多年引种实践,从种子种理、苗木培育到山地造林等方面编写了可操作性的技术方案。

目录


序言

前言

章 桤木属植物的起源与世界分布

1.1 桤木属植物起源与变迁

1.2 桤木属植物的世界分布

1.2.1 桤木属植物的世界分布

1.2.2 国外主要桤木属植物的物候与生长

1.2.3 中国桤木属植物的地史分布与变迁

1.2.4 中国桤木属植物的现代分布

1.2.5 台湾桤木的分布

1.3 台湾桤木的分类学地位

1.3.1 桦木科与桤木属植物

1.3.2 分类学地位

1.3.3 形态学特征

第2章 台湾桤木生物生态学

2.1 原产地的自然地理与台湾桤木

2.1.1 自然地理位置

2.1.2 自然地理特征

2.1.3 台湾桤木的群落与生境

2.2 生物生态学特性

2.2.1 桤木属植物的花粉

2.2.2 种子生物学

2.2.3 林木物候

2.2.4 林木生长节 律

第3章 台湾桤木生理生态学

3.1 光合生理特性

3.1.1 材料和方法

3.1.2 台湾桤木的光合作用

3.1.3 台湾桤木的蒸腾作用

3.1.4 台湾桤木的水分利用效率

3.1.5 台湾桤木的呼吸作用

3.1.6 台湾桤木的光呼吸作用

3.1.7 讨论

3.2 对水分胁迫的生理响应及抗旱性评价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对叶片含水量的影响

3.2.3 对细胞膜保护体系的影响

3.2.4 对叶片渗透调节 物质含量的影响

3.2.5 对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2.6 两种桤木种源耐旱生理反应与适应的综合评价

3.2.7 讨论

3.3 根系与固氮

3.3.1 根系

3.3.2 根系结瘤固氮

3.3.3 台湾桤木结瘤固氮研究

第4章 台湾桤木引种与经营

4.1 世界引种概况

4.1.1 外台湾桤木引种概况

4.1.2 南非引种与研究

4.1.3 福建引种与研究

4.1.4 湖南引种与研究

4.1.5 广东引种与研究

4.1.6 四川引种与研究

4.1.7 四川引种成效

4.1.8 引种区气候生态适生区区划

4.2 育苗与造林技术的试验研究

4.2.1 种子的采集与储藏

4.2.2 育苗技术试验研究

4.2.3 造林技术实验研究

4.3 营建短周期工业用材林的可行性

4.3.1 短周期工业用材林的发展现状

4.3.2 台湾桤木轮伐期的确定

4.3.3 经济效益

4.3.4 生态效益

4.3.5 生态服务价值

4.3.6 市场发展前景

4.3.7 应用与推广

第5章 台湾桤木木材学研究

5.1 台湾桤木木材学研究现状

5.2 研究区概况与木材供试材料的选择

5.3 分析与计算方法

5.3.1 台湾桤木构造特征

5.3.2 年轮宽度和晚材率

5.3.3 主要物理性质

5.3.4 主要力学性质

5.3.5 实验区土壤分析

5.3.6 统计分析

5.4 实验区立地因子分析

5.5 木材离析

5.6 木材年轮宽度和晚材率

5.7 台湾桤木的化学性质

5.8 台湾桤木的物理性质

5.8.1 木材密度指标

5.8.2 木材干缩与湿胀

5.8.3 木材吸水性

5.8.4 其他物理性质

5.9 台湾桤木木材力学性质

5.9.1 木材力学性质概述

5.9.2 冲击韧性和抗劈力

5.9.3 抗弯强度

5.9.4 顺纹抗剪切与抗拉强度

5.9.5 横纹局部抗压比例极限应力

5.9.6 影响台湾桤木木材力学性质的因子

5.10 立地因子与木材性质的相关性

5. 10.1 立地因子与木材物理性质的相互关系

5. 10.2 立地因子与木材力学性质的相互关系

5.11 台湾桤木木材的病虫危害及其防治

5.11.1 真菌对木材的危害与防治

5.11.2 留粉甲虫对木材的危害与防治

5.11.3 白蚁对木材的危害与防治

5.12 影响台湾桤木变异的主要因子

5.12.1 影响台湾桤木单株树内变异的主要因子

5.12.2 影响台湾桤木树木间变异的主要因子

作者介绍


  王金锡,二级研究员,原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四川省生态学会名誉理事长。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978~1981年东北林业大学师从李景文教授,攻读森林生态学研究生。获硕士学位,同年,就职于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从事森林生态、生态林业工程、生态效益评价等科学研究与林业科技开发等工作,在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作者出版《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主食竹生态学研究》等专著5部,主持重大国家科技攻关项目8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部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部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项,获中国林学会“梁希奖”,被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所、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多家高校、科研机构聘为客座教授和博士、硕士生导师。

文摘


序言



台湾桤木研究与引种 内容简介 《台湾桤木研究与引种》一书,由王金锡先生倾力编撰,科学出版社精心出版,是一部系统深入探讨台湾桤木(Alnus formosana)的科学专著。本书聚焦于这一在中国大陆,尤其是在台湾地区具有重要生态和经济价值的树种,从其生物学特性、分布规律,到引种栽培的技术要领、应用前景,进行了全面而详尽的梳理与阐述。全书内容翔实,数据可靠,图文并茂,是从事林业研究、森林经营、生态修复、植物引种以及对台湾桤木感兴趣的科研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爱好者的重要参考读物。 第一章:台湾桤木的生物学特性 本章节是全书的基础,对台湾桤木这一物种的生命本质进行了细致的描绘。首先,本书从植物学的角度,深入剖析了台湾桤木的形态学特征,包括其树高、冠幅、树皮的纹理与颜色、叶片的形状、大小、边缘特征以及叶序,花器的结构与发育,以及果实(翅果)的形态。对于其木材的物理力学性质,如密度、强度、硬度、耐腐性等,也有详细的测定数据和比较分析,为理解其潜在的利用价值提供了依据。 接着,章节重点阐述了台湾桤木的生态学特性。这包括其对光照、温度、水分、土壤等环境因子的需求和适应性。本书详细介绍了台湾桤木在不同气候带和土壤类型中的生长表现,分析了其对极端环境(如贫瘠土壤、高湿度、山火后生境等)的耐受能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台湾桤木作为一种阳性树种,其对光照的需求程度,以及在群落演替中的作用,都得到了深入的探讨。此外,本书还对其繁殖生物学进行了阐述,包括其开花、授粉、结实的时间,以及种子传播的方式和发芽特性。对台湾桤木根系固氮能力的介绍,更是突出了其在改善土壤肥力方面的生态功能。 第二章:台湾桤木的分布与生境 本章将视角聚焦于台湾桤木的自然分布范围及其生长的典型环境。作者通过实地考察和文献梳理,详细描绘了台湾桤木在中国大陆,尤其是在台湾岛内的自然分布区,包括其在各个县市、海拔高度、坡向、坡度等地理位置上的分布规律。本书通过图表和地图的形式,直观地展示了台湾桤木的地理分布格局,并对其种群的密度、大小和结构进行了初步的评估。 更重要的是,本章对台湾桤木的生境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这包括对其所生长的典型森林类型(如针叶林、阔叶林、混交林等)的详细描述,以及与它伴生的主要植物种类。作者详细探讨了影响台湾桤木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如气候条件(年平均温度、降水量、霜期等)、土壤条件(土壤质地、pH值、有机质含量等)以及地形地貌特征。通过对这些生境特征的剖析,读者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台湾桤木对特定生态环境的依赖性,为未来的引种和栽培提供科学的依据。本书还可能提及一些关于台湾桤木种群遗传多样性以及分布格局形成的历史原因的探讨。 第三章:台湾桤木的引种现状与前景 在深入了解台湾桤木的生物学特性和自然分布的基础上,本章将目光投向其在其他地区(特别是中国大陆非原生分布区)的引种现状,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潜力进行展望。作者首先对目前已有的台湾桤木引种试验和示范项目进行了回顾,总结了过去引种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这包括对不同地区引种的成活率、生长速率、适应性以及潜在的病虫害发生情况的分析。 接着,本章重点分析了台湾桤木在中国大陆其他地区的引种前景。作者基于其优良的生态特性(如固氮能力、快速生长、耐贫瘠等)和潜在的经济价值(如木材用途、生物质能源等),探讨了其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防护林建设、速生丰产林培育等方面的应用潜力。本书可能还会讨论台湾桤木在造景绿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可能发挥的作用。同时,本章也对引种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如环境适应性风险、病虫害防治、种质资源收集与评价等,进行了预警和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为推动台湾桤木的科学引种和推广应用指明了方向。 第四章:台湾桤木的引种栽培技术 本章是本书的核心实践指导部分,为有意引种和栽培台湾桤木的读者提供了详尽的技术方案。作者从种子的采集、处理、贮藏,到苗木的繁育(包括实生繁殖和无性繁殖技术,如扦插、组培等)进行了系统性的介绍。关于种子处理,本书可能会详细介绍如何提高发芽率的技术,如层积处理、温水浸泡等。 在苗木繁育方面,本书将详细阐述育苗基地的选址要求、营养土的配制、播种或移栽的时间、密度以及苗期管理要点,如水分、养分、光照、温度的控制,以及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在引种栽培环节,本章对造林地的选择提出了具体要求,包括适宜的气候、土壤和地形条件,以及对原有植被的改造建议。接着,本书详细介绍了台湾桤木的造林方法,如整地方式(如块状整地、带状整地等)、栽植穴的设计、栽植密度、栽植时间和栽植技术要点。 此外,本书还重点阐述了台湾桤木的抚育管理技术,包括幼林抚育(如除草、松土、施肥、间苗)、修枝、病虫害综合防治以及后期采伐和更新等环节。对于不同地区和不同用途的栽培,书中可能还会提供差异化的技术指导。本书力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读者提供一套完整、可操作的引种栽培技术体系。 第五章:台湾桤木的利用与保护 在对台湾桤木的生物学特性、分布、引种前景和栽培技术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后,本章将聚焦于该物种的实际应用价值以及未来的保护策略。关于利用,本书将详细介绍台湾桤木的木材用途。这可能包括其木材的强度、硬度、纹理等是否适合制作家具、建筑材料、造纸原料、乐器等。同时,其生物量是否适合作为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也可能在本章中得到论述。此外,其作为一种固氮树种,在改善土壤肥力、作为绿肥或覆盖作物方面的应用价值,也可能被提及。 在保护方面,本章将探讨当前台湾桤木种群面临的威胁,如栖息地破坏、过度采伐、外来入侵物种的竞争等,并分析其对种群数量和遗传多样性的影响。作者可能基于对台湾桤木生存现状的评估,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这可能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开展迁地保护、进行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加强遗传多样性研究等。对于一些濒危或受威胁的台湾桤木种群,本书可能会提出更具针对性的保护措施。 同时,本章也可能涉及台湾桤木在生态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例如,在受损的生态系统中,利用台湾桤木快速生长和固氮的特性,进行植被重建和土壤改良。通过对台湾桤木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其生态和社会经济价值,并确保其种群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与展望 本书的最后部分,作者将对全书内容进行一个系统的总结,并对台湾桤木的未来研究和发展方向提出展望。通过对前文各章节内容的梳理,再次强调台湾桤木作为一种具有重要价值的树种,其在生态、经济等方面的潜力。作者可能会指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的领域。 例如,可能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台湾桤木不同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以发现和培育更优良的品种。对于其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的长期适应性、抗逆性及其与微生物的互作机制,也可能需要更深入的机理研究。在引种栽培技术方面,可能需要开发更高效、更环保的繁殖技术,以及更精准的栽培管理模式。此外,台湾桤木在固碳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的潜力,也可能成为未来研究的新方向。 本书的出版,旨在为中国大陆地区科学、有效地引种和利用台湾桤木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推动该物种在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为台湾桤木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贡献力量。作者希望本书能激发更多研究人员和实践工作者对台湾桤木的关注,共同推动该物种的研究与应用走向新的高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让我眼前一亮,简洁大方,却又不失学术的严谨感。那种淡淡的绿色调,仿佛能闻到泥土和植物的清新气息,让人对内容充满了期待。作为一名对植物学,尤其是林业和生态研究领域略有涉猎的读者,我一直很关注国内在这一块的学术进展。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深入阅读这本书的具体内容,但仅凭这个封面和作者王金锡先生的名字,我就能感受到其份量。王金锡先生在植物学界的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他的著作往往代表着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深入的实践经验。台湾桤木,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地域特色和研究的深度。我对它生长环境、适应性、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都充满了好奇。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全面、系统地了解台湾桤木的窗口,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讨,更能包含实际的引种和栽培经验,这对于我未来可能涉及的相关项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科学出版社的名字也保证了这本书的出版质量和学术水准,这让我对它的内容可靠性有了信心。

评分

我是一名对自然科普和园林绿化充满热情的普通爱好者,一直以来都喜欢阅读一些关于植物的书籍,尤其是那些能够将科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作品。这本书的题目《台湾桤木研究与引种》虽然听起来有些专业,但“研究与引种”这几个字却深深吸引了我。我一直对各种树木的生长习性和适应性很感兴趣,也尝试在家中或社区里种植过一些植物。了解到台湾桤木可能在某些特定环境下具有独特的优势,比如耐瘠薄土壤、或者具有固氮作用等等,这些都让我充满了探索的欲望。虽然我不是专业的科研人员,但我相信这本书即使是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也能够提供一些浅显易懂的科普知识,让我了解这种树木的特性,甚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能够参考书中的经验去尝试引种。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有一些图文并茂的展示,能够直观地认识台湾桤木,了解它的不同生长阶段以及引种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

评分

作为一名在林业部门工作的技术人员,我每天都在与各种树种打交道,其中不乏一些引进的树种。对于“研究与引种”这个主题,我有着非常实际的需求和深切的体会。台湾桤木,这个名字在我脑海中并没有一个非常清晰的影像,它是否属于阳性树种还是阴性树种?它的速生性如何?对土壤的要求是否苛刻?在病虫害防治方面是否有特殊的注意事项?这些都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我希望它能够提供详实的数据支持,例如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生长表现,不同土壤类型中的适应性测试,以及在不同地区引种的成功案例和失败教训。如果书中还能包含一些关于台湾桤木在生态修复、水土保持或者作为薪炭林等方面的应用潜力探讨,那就更加完美了,这将大大拓宽我们对它的认知和利用范围。

评分

作为一名对地方植物志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感兴趣的业余研究者,我对任何能够填补知识空白、突出区域特色的植物学著作都报以极大的热情。台湾桤木,这是一个我不太熟悉的物种,但“研究与引种”这个主题却暗示了它可能具有的科学价值和应用潜力。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物种的描述层面,更能挖掘出它在台湾地区独特的生态位,以及它在当地生物多样性中的角色。引种的部分,我理解这意味着它可能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或者生态修复价值,所以我期待书中能够包含对这些方面的详细分析,例如它的生长速度、木材的用途、对土壤改良的贡献,甚至是作为观赏植物的可能性。如果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关于其种质资源的保护现状,以及未来可持续利用的建议,那将是一份非常具有前瞻性的内容,对于推动相关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评分

我对植物学的研究方向一直情有独钟,尤其是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方面。台湾桤木,这个名字本身就暗示着其独特的地理来源和潜在的研究价值。我非常赞赏王金锡先生以及科学出版社能够关注并出版这样一本具有地方特色和研究深度的专著。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地探讨台湾桤木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其起源、进化、遗传多样性以及在原生地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同时,对于“引种”部分,我更期待的是能够看到其在不同气候带、不同土壤类型下的适应性研究,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例如外来入侵性、对本土生态系统的影响等。如果书中还能包含一些分子生物学、生理生态学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那就更能体现其学术前沿性。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这样的科研工作者来说,无疑为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台湾桤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新的视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