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SOC/ASIC设计、验证和测试方法学 | 作者 | 沈理 |
| 定价 | 35.00元 | 出版社 | 中山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306026828 | 出版日期 | 2006-03-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阐述设计系统芯片(SOC)所需的新的设计、验证和测试方法学,其基本原理同样适合于超大规模专用集成电路芯片(ASIC)的设计。 本书分两大部分:部分为1~5章,是本书方法学的主要内容;第二部分为6,7章,介绍实际的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工具和设计环境。章简述集成电路的发展,介绍国际半导体技术路线图,以及SOC设计所面临的挑战。第2章阐述SOC设计方法学,包括SOC的模型、设计分层,介绍设计重用和虚拟插座接口技术。第3章阐述SOC/ASIC验证方法学,包括功能验证、等价验证、静态分析验证、物理验证等。第4章阐述SOC/ASIC测试方法学,介绍集成电路测试技术和可测试性设计方法。第5章介绍设计集成电路常用的硬件描述语言及其新发展,包括SystemC,SystemVeri—log,OpenVera等语言。第6章介绍synopsys公司的EDA系统,以及相应的IC设计和验证方法学。第7章给出一个Philips S0C设计平台的实例。 本书主要是面向进入IC设计领域工作的科技人员、相关专业大学生和研究生,以及对高新技术有兴趣、需要更新知识的人群。 |
| 作者简介 | |
| 沈理,男,1937年10月出生,浙江省人。195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电机工程系,并进入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工作。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从事计算机学科领域的研究工作。早期曾参加我国台大型电子管计算机——104机的研究工作,以及多台计算机的电路研究和体系结构设 |
| 目录 | |
| 章 绪论 1.1 集成电路工业发展里程碑 1.2 半导体技术发展路线图 1.3 集成电路设计驱动 1.4 soc设计挑战 参考文献 第2章 SOC设计 2.1 SOC模型 2.2 SOC设计分层 2.3 SOC系统设计 2.4 SOC硬件设计 2.5 SOC设计重用技术 2.6 S0c设计方法学 参考文献 第3章 SOC/ASIC验证 3.1 验证技术概述 3.2 模拟 3.3 验证测试程序自动化 3.4 Lint检验 3.5 静态时序分析 3.6 形式等价检验 3.7 形式模型检验 3.8 定理证明验证 3.9 断言验证 3.10 集成电路设计的验证方法学 参考文献 第4章 SOC/ASIC测试 4.1 测试技术概述 4.2 故障模拟 4.3 自动测试向量生成 4.4 电流测试 4.5 存储器测试 4.6 可测试性设计技术 4.7 扫描设计 4.8 边界扫描设计 4.9 内建自测试(BIST) 4.10 存储器的可测试性设计 4.11 SOC的可测试性设计 4.12 可调试性设计 4.13 可制造性设计和可维护性设计 4.14 集成电路的测试方法学 参考文献 第5章 集成电路设计语言 第6章 Synopsys EDA系统 第7章 SOC设计平台实例——Philips Nexperia-DVP 附录 英文缩写词 |
| 编辑推荐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文摘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种沉稳又不失科技感的色调,配合着清晰的字体排版,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内容的分量。它不像那些追求花哨效果的书籍,而是散发出一种脚踏实地的专业气息。从书脊上印着的出版社信息和书号来看,就知道这绝对是经过精心策划和编辑的出版物,不是那种仓促上架的草稿集。我特别留意了一下作者的名字,沈理,中山大学出版社的出品,这本身就是质量的一个有力保证。我期待着翻开这本书,希望能看到一个系统、深入的知识体系,而不是零散的知识点堆砌。现在的电子设计领域发展迅猛,知识更新速度极快,所以一本好的教材或参考书,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希望它能覆盖从基础理论到前沿应用的完整链条,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构建起一个坚实的技术框架,而不是学完就忘的碎片信息。光是这份沉甸甸的质感,就已经成功地吸引了我,让我对即将展开的阅读旅程充满了期待与敬畏。
评分我最近在尝试梳理我过去几年在SoC/ASIC项目中学到的一些零散经验,总感觉缺少一个统一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框架来串联。这本书的出现,恰逢其时,它似乎提供了一个完美的参照系。我尤其关注那些关于“方法学”的描述,这比单纯的技术手册更有价值。方法学代表了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解决复杂问题的系统性路径。例如,在验证领域,如何从一开始就规划好覆盖率目标,如何有效地集成形式验证和仿真验证,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方法论的指导。我希望这本书能详细阐述不同阶段的最佳实践,比如设计实现的早期阶段,如何通过高层次的抽象来降低复杂度,以及在流片前的测试环节,如何设计出能够最大程度暴露潜在缺陷的测试向量。如果它能深入剖析业界主流的EDA工具链是如何支持这些方法学的,那就更棒了,因为脱离工具的理论指导往往是空泛的。这本书的厚度已经暗示了其内容的详实程度,这正是我所需要的,细致入微的解析,而不是走马观花的概述。
评分作为一个在行业内摸爬滚打了一段时间的工程师,我深知理论学习和实际项目之间的鸿沟。很多教科书上的知识点在实际的工程项目中往往难以直接落地,需要大量的“经验转化”。因此,我非常看重这本书在“实践性”上的体现。我希望看到的是,它不仅仅是罗列了各种标准和算法,而是能够提供大量的、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分析。比如,一个典型的低功耗设计流程中,如何权衡性能、面积和功耗(PPA)的优化策略,书中的论述是否能与实际设计中的权衡取舍相吻合。更进一步,如果能涉及一些当前新兴的设计挑战,比如对AI加速器或高带宽内存接口的设计与验证难度,并提供对应的解决方案思路,那就更具前瞻性了。对于“测试”这一环,我期望它能超越传统的BIST(内建自测试),触及到更复杂的系统级测试和故障注入机制。只有当书中的内容能够有效地弥合理论与工程实践之间的差距时,它才真正称得上是一本实用的宝典。
评分从排版和装帧上来看,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极其严谨的。内页的纸张质感不错,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的疲劳感也相对较轻。这对于一本技术专著来说非常重要,因为深度阅读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注意到章节间的逻辑过渡似乎非常平滑,这表明作者在构建知识体系时下了很大的功夫,力求让读者能够跟随作者的思路,一步步深入到复杂的课题中去。这种结构化的学习体验,远胜过那些章节之间关联性不强的资料汇编。我尤其关注那些可能涉及数学推导和形式化描述的部分,希望这些内容能够清晰、准确,并且配有足够的图示或流程图来辅助理解。毕竟,ASIC和SoC的设计是高度依赖于数学和逻辑的学科,任何模糊不清的表达都可能在后续的实现中引发灾难性的后果。一本好的技术书籍,其表达的精确性本身就是一种专业素养的体现。
评分我对这本著作的期待,已经超出了单纯的技术学习范畴,它更像是对一个领域先进思想的系统性梳理和传承。在当前技术迭代如此之快的时代,能够拥有一本由资深专家撰写的、涵盖了“设计、验证、测试”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性著作,是非常幸运的。这不仅能帮助我们这些从业者巩固基础,更能启发我们在面对未来更复杂的系统集成挑战时,能够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去思考问题,构建更具鲁棒性和可维护性的系统。它代表了一种工业界的沉淀和智慧的结晶。我希望它能够成为我案头必备的参考书,每当遇到棘手的工程难题时,都能从中找到启发和指引。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能告诉我某个具体问题的答案,而在于它能教会我如何系统地、科学地去寻找和构建那个答案。这种方法论的价值是超越单一技术点的,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