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二部:决战(典藏版)
定价:199.80元
作者: 戴维M.格兰茨, 乔纳森M.豪斯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1681390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全方位多视角介绍斯大林格勒战役,参考了过去从未见过或被忽略的资料,将取代过去关于此战的历史记述。
内容提要
德国人进攻斯大林格勒,*初的目的是为了掩护德军侧翼,但面对斯大林“不许后退一步”的命令,这场进攻戏剧性地陷入停滞。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城内的顽强防御引发了一场巷战,德军对此毫无准备,结果丧失了他们特有的机动性、压倒性炮火和空中支援,并导致了*终的崩溃。
《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二部:决战》一书延续了戴维?格兰茨、乔纳森?豪斯对东线这场*代表性的战役和希特勒重大战略挫败的全新的出色描述。“斯大林格勒战役三部曲”的*部叙述的是德国军队进抵斯大林格勒城下,而本部的重点则是导致这座城市沦为废墟的激烈战斗。
过去对这场战役的叙述依靠的是苏联方面的军事回忆录,由于相关错误和保密原因,这些著作不甚准确。而格兰茨和豪斯研究了过去从未有人使用过的资料,包括内务人民委员部(NKVD)的档案和苏联第62集团军、德国第6集团军的记录,从而为这场殊死战役提供了前所未见的细节和全新诠释。这些资料使两位作者得以重现逐时、逐街甚至逐楼的战斗,揭示出苏联守军如何在整座城市里设立起歼敌区并反复伏击德军先头部队。
两位作者还将对这些战斗的描述与希特勒、斯大林、双方的*统帅部和战地将领所做的决定以及东线较大的战事加以结合。他们在书中表明,德军的实力远较想象的为弱,消耗战造成的损失迫使德国人投入更少、更缺乏经验的士兵,以弥补先前的损失,并在一条不断延伸的后勤补给线上实施作战。
《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二部:决战》以一部宏大战争著作的叙事力写就,取代了先前所有相关著作,与重点描述红军反攻行动的第三部一同构成了“斯大林格勒战役三部曲”的核心。
目录
作者介绍
戴维·M. 格兰茨,撰写过多部著作,包括《列宁格勒战役,1941—1944年》《朱可夫*的败仗:1942年,红军“火星”战役的惨败》《蹒跚巨人:大战前夕的苏联红军》《巨人重生:大战中的苏联红军》《巴尔干的红色风暴:苏军进攻罗马尼亚的失败》。2008—2009年,他在南加州要塞军事学院担任马克?W. 克拉克客座历史教授。
乔纳森·M. 豪斯
撰写过《20世纪的主兵种合成作战》,这位前职业军官、参谋长联席会议政治-军事分析员现在是美国陆军指挥与参谋学院的军事史教授。格兰茨和豪斯的合著还包括《巨人的碰撞:红军是如何阻止希特勒的》和《库尔斯克战役》。
小小冰人,二战迷、著作者、翻译者,现聚焦于二战历史的研究与翻译。翻译的二战类书籍有:《东线狙击手——艾勒伯格回忆录》《后的胜利——曼施坦因哈尔科夫反击战》《之门——切尔卡瑟战役》《雪白血红》《士兵》《东进》《焦土》《空中英豪》等。
文摘
序言
作者在叙事节奏的掌控上,展现了一种近乎令人窒息的张力。开篇并不急于抛出硝烟弥漫的战场,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编排的、看似平淡却暗流涌动的侧面描写,逐步将读者拉入那个特定时空下的社会肌理和人心困境之中。我尤其欣赏他们如何在高层战略博弈的宏观视角与底层士兵个体命运的微观叙事之间进行娴琅的切换。当叙述转向前线部队的日常,那种对饥饿、寒冷、恐惧以及偶尔闪现的人性光辉的刻画,细腻得让人感到真实得难以承受。每一次战术的部署、每一次命令的下达,都伴随着复杂的伦理考量和巨大的生命代价,作者没有给出任何简单的道德审判,而是将所有选择的重量,原原本本地压在了读者的心头。这种深层次的代入感,让阅读过程成了一场持续的、对意志力的考验。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简直是艺术品,典藏版的名头绝非虚言。内页的纸张质感上乘,那种微微泛黄的米白色调,读起来不累眼,更添一分历史的厚重感。封面设计更是独具匠心,没有采用那种常见的、过于写实的战争场面,反而用了一种更抽象、更具象征意义的几何图形和冷峻的色块来构建视觉焦点,让人在拿起书的第一时间就能感受到那种史诗般的宏大叙事和内在的冰冷逻辑。装订工艺扎实得令人安心,我知道我可以毫无顾虑地反复翻阅,不用担心书脊会轻易损坏。排版方面,字号适中,行间距处理得恰到好处,即使是长时间沉浸在文字的海洋中,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种对实体书细节的极致追求,在这个数字阅读盛行的年代,简直是一种对知识的虔诚致敬。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世代传承的藏品,那种触感和气味,是任何电子设备都无法替代的,让人在翻动之间,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脉搏。
评分这部作品的深度远超一般的军事史著述,它成功地将一场决定性的战役,提升到了对人类意志、领导力以及战争本质的哲学探讨层面。它迫使读者去思考:在极端非人的环境中,所谓的“大局”是如何被无数个“小我”的挣扎与牺牲所堆砌起来的?那些被冰雪和鲜血定义了的岁月里,指挥官们是如何平衡政治压力与军事现实的?作者并没有将任何一方描绘成脸谱化的“恶魔”或“圣人”,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决策者在信息不对称、时间紧迫下的艰难抉择。这种复杂性使得阅读体验变得非常充实,它不是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出更深刻的问题,让人在合上书本之后,仍旧能感受到思想的余波在脑海中回荡,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作者的语言风格在宏大叙事和个体悲悯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他们的笔触时而如同冰冷的卫星俯瞰,以清晰、精确的军事术语勾勒出战役的全景地图;时而又如同最贴近地面的士兵,用充满情感和烟火气的文字描绘出绝境中的人性光辉与瞬间的瓦解。尤其是在描绘自然环境对战局的影响时,那种严寒的侵袭、风雪的无情,几乎可以穿透书页,让读者感同身受。这种叙事上的“立体感”是极高明的,它避免了纯粹的技术报告的枯燥,也超越了煽情主义的浮夸,让这段残酷的历史拥有了持久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我甚至觉得,即便对军事史不甚感兴趣的人,也会被其中关于生存与抗争的史诗气质所深深吸引。
评分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本书最令人称道之处在于其海量且考据严谨的史料支撑。读起来明显感觉到,这绝非是基于二手资料的简单拼接,而是浸淫在原始档案、解密电报以及当事人口述记录中的深耕细作。作者对于细节的执着令人敬佩,比如对特定型号武器的弹药消耗率、不同兵种之间的协同障碍,甚至是对后勤补给线运输效率的精确计算,都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论证。这种“硬核”的细节填充,极大地增强了叙事的可靠性,也有效避免了许多同类作品中常见的、为了戏剧效果而牺牲真实性的弊端。在我阅读过程中,时不时需要停下来,查阅一下地图和术语表,以确保对战役的地理环境和军事术语有最清晰的理解,这种主动探索的过程本身,就构成了阅读体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