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南海文明图谱:复原南海的历史基因
定价:68.00元
作者:新华社国际部 ,严文斌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9-01
ISBN:9787516634127
字数:200000
页码:304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我们试图复原的是一个文明的历史基因图谱——这个文明是内生的,有自身进化的能量动力和逻辑链;这个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它与东北亚文明、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欧洲文明的碰撞和交融让世界文明更瑰丽多彩。
——严文斌 新华社国际新闻编辑部主任、高级编辑
《南海文明图谱》的作者们吹开历史的尘埃,揭示出南海文明的瑰丽轮廓,实在是做了一件大好事。这从一个侧面再次告诉我们,中国和南海周边各国之间不仅有着谋和平、求发展的现实利益交融和对更加美好未来的共同憧憬,而且有着共同创造的、源远流长的历史文明作为坚实支撑,今天南海存在的一些权益之争与此相比实在是小事一桩,完全可以在携手并进中逐步解决。
——张九桓 外交部亚洲司前司长,前驻尼泊尔、新加坡、泰国大使
本书是一部集体研究工程,作者们秉承中国新闻工作者的职责,从国际传播学的宏观视角,对南海区域文明内涵、特质与贡献,作了颇为全面系统的阐述,这是很有益的学术型的传播学研究。
——梁志明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书可以让广大读者以较快的速度,了解南海历史文化演变的历程。同时,也有利于国外读者看到有别于西方不同的论述和观点,这无疑将有利于相互之间的进一步交流与沟通。
——刘志强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南亚研究所所长、教授
内容提要
本书回顾了历史上中国在南海区域的活动,勾勒出南海文明的基因图谱,还原出南海周边国家古代交往时凝练出的品质和特征;钩沉了南海文明中东南亚区域早期国家与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人员往来,包括暹罗湾、扶南、骠国、蒲甘、渤泥、交趾、占城、爪哇、马六甲、吕宋、苏禄等古国或地区与古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互动;论述了南海文明与历史上琉球、日本、印度以及中东和欧洲等国家和区域的文明互动。本书以小故事讲大道理,用交流互鉴把个体文明集合一种区域文明。
本书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资料价值和现实意义的作品,资料翔实、清新可读,适合广大关心历史和时事的读者阅读。
目录
作者介绍
◎主编
严文斌,高级编辑,新华社国际新闻编辑部主任,国际传播问题专家。曾任新华社对外新闻编辑部主任,上海分社党组成员、副社长、总编辑,上海证券报社社长、党组书记。
◎执行主编
凌朔,新华社高级编辑,东南亚问题、南海问题专家。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书名瞬间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南海文明图谱:复原南海的历史基因》——光是这个名字,就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老海洋文明的大门。我一直对海上丝绸之路、对那些在浩瀚大洋上留下印记的航海家们充满敬意,也对我们脚下这片土地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着迷。书名中的“历史基因”更是点睛之笔,它暗示着这本书并非仅仅是历史事件的罗列,而是要深入挖掘那些构成南海文明独特性的、潜藏在时间深处的根本要素。想象一下,那些被岁月尘封的航道,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港口,那些在潮起潮落间孕育出的贸易往来、文化融合,甚至思想碰撞,都将在这本书中被细致地“复原”。新华社国际部和严文斌老师的署名,也让我对内容的权威性和深度有了很高的期待。新华社作为国家级通讯社,其国际部汇聚了大量专业人才,对于国际历史和文化的研究想必有着独到的视角和扎实的功底。而严文斌老师的名字,也让人联想到那些专注于历史梳理和解读的学者。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那些具体而生动的细节,比如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海上贸易品类、航海技术的发展演变、以及不同文明在南海地区交流互鉴的具体体现,甚至包括那些不为人知的传说和民间故事。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次深入理解南海地区作为世界文明重要交汇点的重要契机,也是一次对中华文明海洋属性的深刻探索。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给我一种强烈的召唤感。《南海文明图谱:复原南海的历史基因》,光是这几个词汇组合在一起,就充满了神秘感和探索的意味。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复原”过去,让我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某个时代的著作情有独钟。这里的“历史基因”,我想应该不仅仅是指那些看得见的文字、器物,更包括那些看不见的思想、信仰、生活方式,甚至是价值观念的传承。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南海地区的不同文化是如何相互影响、融合,最终形成其独特而又多元的文明特质的。比如,古代中国人、东南亚人、印度人、阿拉伯人、波斯人,甚至是早期欧洲航海者,在南海这片区域留下了怎样的文化印记?这些印记又如何相互交织,共同谱写了南海地区丰富的历史篇章?严文斌老师的名字,预示着严谨的学术态度,而新华社国际部的背景,则意味着其内容能够跳脱出单一国家或民族的视角,展现出更加宏观和客观的研究视野。我设想,书中可能会运用大量的考古发现、历史文献、口述史料,甚至包括地理学、语言学、民俗学等多方面的证据,来构建一幅关于南海文明的立体画卷。这种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能够让历史的复原更加全面和深入。我渴望从这本书中,看到南海地区那些被遗忘或被忽视的故事,感受到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属于整个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
评分拿到这本书,第一感受就是它在装帧设计上透露出的厚重感和历史感。翻开扉页,那精美的插图和清晰的版式,立刻就吸引住了我的目光。我个人一直认为,一本好的历史著作,除了严谨的论证,还需要有能够“说话”的视觉呈现。书名中的“图谱”二字,预示着书中一定包含了大量的地图、示意图,甚至是复原图。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不同历史时期南海的地理变迁,以及古代海上航线的详细标注。想象一下,那些精密的古代海图,那些标记着重要岛屿和港口的示意图,一定能帮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古代航海的艰辛与智慧。同时,我也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古代造船技术、航海仪器(如罗盘、星盘)的图文解析。这些“硬核”的知识,往往是理解古代文明发展的重要基石。书中关于“历史基因”的提法,也让我联想到基因测序般的细致考证。是否会对南海沿岸的各个文明进行溯源,分析它们在不同时期的基因构成,比如在语言、信仰、习俗、艺术等方面的传承与演变?如果能将考古发现、文献记载与基因学、人类学等现代学科的视角相结合,那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无疑将大大提升。新华社国际部和严文斌老师的合作,让我对这本书在材料搜集和研究方法上的严谨性充满了信心。我相信,这不仅仅是一本给历史学者的参考书,更是一本能够点燃普通读者对历史热情、激发探索欲望的科普佳作。
评分“复原南海的历史基因”,这句口号式的标题,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南海文明图谱:复原南海的历史基因》——它所描绘的,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区域,更是一个承载着无数历史信息、文化基因的复杂系统。我一直认为,任何一个地区文明的形成,都离不开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地缘政治以及与之互动的人类活动。南海,作为连接东西方的重要海上通道,在古代世界的贸易、文化传播、技术交流中扮演了何等关键的角色?这本书能否通过“图谱”的形式,将这些信息直观地呈现出来?我期待书中能有详尽的海上贸易路线图,标注出各个时期的重要港口城市,以及当时流通的主要商品。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够了解到,在这些物质文明的交流背后,思想、宗教、艺术、科技等精神文明是如何在南海地区传播与融合的。例如,佛教、伊斯兰教是如何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东南亚乃至更远的地区?西方的一些科学技术,如天文学、医学,又是如何影响了南海沿岸的文明?新华社国际部和严文斌老师的合作,让我对内容的科学性和全面性有了充分的信任。我猜测,这本书可能会涉及大量的民族志研究、考古学成果,甚至可能运用一些现代技术手段来还原历史现场。这不仅仅是对南海地区历史的梳理,更是一次对人类文明互动模式的深刻洞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如同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去亲身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南海历史,去理解那些塑造了今天我们世界的“历史基因”。
评分我一直觉得,南海不仅仅是一片海,它更是连接东方与西方、南方与北方的关键枢纽,是古代世界最重要的文化走廊之一。书名《南海文明图谱:复原南海的历史基因》中“复原历史基因”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它意味着作者们并非满足于简单的叙述,而是要深入到历史的肌理之中,去探寻那些塑造了南海文明的根本性、永恒性的元素。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揭示出南海地区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独特地位,它如何在全球文明的版图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比如,在古代,它是如何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传播到印度、中东乃至欧洲,又如何将西方的香料、玻璃、金属制品引入中国?这种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不仅仅是商品的交换,更包含了技术的传递、思想的碰撞、宗教的传播,甚至艺术风格的相互影响。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这些复杂的互动过程,用详实的史料和鲜活的案例来支撑。严文斌老师的名字,让我联想到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而新华社国际部,则保证了其宏大的国际视野。我非常好奇,这本书是否会从更广阔的全球史视角来审视南海文明,将南海地区的研究置于世界文明交流的大背景下进行考量,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区域性的描述。这本书,有望为我们提供一个理解中华文明海洋属性、以及全球化早期形态的全新视角,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