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科普之道——创作与创意新视野
定价:56.00元
作者:尹传红 姚利芬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0-01
ISBN:978750467255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拟在35周年学术年会基础上,特邀会员撰稿编写而成的。它旨在总结科普创作经验,推动科普创作理论研究,为广大科普作家和科普创作者开辟学术交流平台,突出展现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理论研究新气象和新思路。
内容提要
内容包括科普宗论、科普创作、科学幻想、科普图书和科普美学与创意艺术五篇。
目录
作者介绍
尹传红,1968年生人,科普作家,科幻研究专家。《科技日报》主任编辑,《科技文摘》总编辑,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已发表新闻及科学文化类作品200余万字。著有《幻想:探索未知世界的奇妙旅程》等12部书。获得过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全国科普作品奖等,被授予“全国科技工作者”等称号。
文摘
序言
我是一名长期关注科技发展和社会科普的普通读者,平时喜欢阅读一些有关科学普及的书籍,希望能从中汲取知识,开阔眼界。最近偶然翻阅了这本《科普之道——创作与创意新视野》,就被它宏大的主题和深刻的内涵所吸引。它所倡导的“科普之道”,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普及,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文化理念的传播。我深以为然,真正的科学传播,应该是一种启迪,一种引导,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书中对于“创作与创意新视野”的探讨,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它没有止步于传统的科普模式,而是积极拥抱新媒体、新技术,探索更加多元、更具吸引力的表达方式。这对于我这个对新事物充满好奇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巨大的惊喜。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科学的严谨性与创意的灵活性完美结合的,又是如何通过创新的视角,为科普注入新的活力。这本书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我对科普的认知,更激发了我对知识传播方式的深度思考。
评分作为一名内容创作者,我一直在探索如何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更具吸引力的内容。科学领域对我来说一直充满着神秘感和挑战性。 《科普之道——创作与创意新视野》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我苦苦寻觅的指路明灯。它所提出的“科普之道”,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像是一种系统的方法论,它试图揭示科学传播背后的逻辑和艺术。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创作”的部分,希望能从中学习到如何将复杂的科学概念转化为简洁、生动、有吸引力的叙事,如何在保持科学严谨性的同时,融入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而“创意新视野”更是让我跃跃欲试,在这个内容为王的时代,如何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打造出独树一帜的科普内容,是每一个创作者都需要思考的问题。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实际可操作的建议,一些激发灵感的案例,帮助我打开新的创作思路,创作出更受欢迎、更有影响力的科普作品。
评分我是一位在教育领域工作的教师,一直以来都非常关注如何将科学知识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枯燥的理论和冰冷的数据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富有创意和温度的科普内容则能让他们爱上科学。因此,当我看到《科普之道——创作与创意新视野》这本书时,我仿佛找到了救星。这本书不仅仅是讲述科普的“术”,更是深入探究科普的“道”。它强调的是一种理念,一种将科学的严谨与艺术的灵动相结合的理念。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创作”和“创意”的部分,希望能从中学习到更多将科学知识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如何运用最新的媒体形式,如何设计生动有趣的互动体验,从而真正点燃学生对科学的热情。这对我今后的教学实践,无疑将会有巨大的帮助。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通往更广阔的科普世界的大门,让我能够以更创新的方式,将科学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的心田。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非常吸引人,封面采用了柔和的暖色调,搭配上简洁而富有现代感的插画,一眼看去就给人一种宁静而充满智慧的感觉。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好,触感温润,翻阅时没有刺耳的摩擦声,能感受到出版社在细节上的用心。内容方面,虽然我才刚开始阅读,但它所探讨的“科普之道”这个主题本身就极具吸引力。我一直觉得,科学知识的传播不仅仅是传递事实,更是一种艺术,如何将复杂的概念变得通俗易懂,如何让科学的魅力深入人心,这其中蕴含着许多值得深究的“道”。这本书似乎从多个维度为我们揭示了这一过程,无论是从科学家的视角,还是从科普创作者的角度,抑或是从读者的角度,都能找到共鸣。我尤其期待它在“创作与创意新视野”这部分能够带来一些全新的启发,毕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打破信息茧房,以更具创意的方式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是每一个希望传播知识的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这本书或许能为我提供一些宝贵的思路和方法。
评分从一个业余的科学爱好者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标题就充满了吸引力。“科普之道”四个字,让我联想到一种系统化的、深入的探索,而“创作与创意新视野”则预示着这本书将提供的是一种全新的视角,一种打破常规的思路。我一直认为,好的科普作品,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一种情感的连接,一种对未知的好奇心的点燃。这本书似乎正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我对于它如何探讨“创作”的过程非常感兴趣,究竟是什么样的思考和实践,才能让科学变得如此有趣且易于理解?而“创意新视野”更是让我充满期待,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才能脱颖而出,让科学知识以一种耳目一新的方式呈现,是每一个热爱科学的人都需要面对的挑战。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或者是一些抽象的理论框架,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实践科学传播的艺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