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符号:体育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 9787502281458

体育符号:体育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 978750228145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董青 洪艳 著
图书标签:
  • 体育传播
  • 国家形象
  • 文化研究
  • 传播学
  • 体育社会学
  • 中国体育
  • 符号学
  • 媒介研究
  • 国际关系
  • 公共外交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原子能出版社
ISBN:9787502281458
商品编码:29731740562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6-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体育符号:体育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 作者 董青 洪艳
定价 46.00元 出版社 原子能出版社
ISBN 9787502281458 出版日期 2017-06-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本书研究分析了体育与全球化、体育与政治、体育与世界和平、体育媒介仪式、体育媒介事件、体育媒介事件烟花的动力学与可视化、体育与跨文化交流、体育明星的符号时代、体育与国家形象构建、体育媒介接触与中国文化认同等问题,从符号学等角度对体育文化的方方面面进行了研究与阐释,对体育文化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作者简介

董青,男,生于1972年,汉族,硕士、副教授。毕业于成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体育教育学硕士学位,*体育指导员,*足球裁判员,现就职于浙江工业大学。主要从事体育传播学、社会学的研究。主持完成了教育部科研项目《媒体奇观对竞技体育之影响研究》《体育符号与国家文化形象建构研究》;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中国体育文化导刊》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6篇,多篇文章被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转载。

洪艳,女,生于1975年,满族,博士,副教授。毕业于四川大学,获广播电视学硕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获文艺学博士学位,先就职于浙江财经大学,担任人文与传播学院传播学研究所所长,传播学学科负责人。主持完成了两项省部级科研项目;著有《影视存在的伦理批评》《文化传播之道》,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北京体育大学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目录

章 体育与全球化1

节 全球化进程1

第二节 全球化与当代体育3

第三节 当代体育的全球传播6

第四节 当代体育与国家认同9

第二章 体育与政治13

节 体育与政治的渊源13

第二节 体育报道的政治话语20

第三节 奥林匹克运动与政治22

第三章 体育与世界和平35

节 体育的预防与代替作用36

第二节 体育的协助与桥梁作用39

第四章 体育媒介仪式42

节 体育、媒介与仪式42

第二节 体育媒介仪式的演进49

第三节 体育媒介仪式的现代特征53

第四节 体育媒介仪式的当代价值55

本章参考文献58

第五章 体育媒介时间61

节 传播仪式观概述61

第二节 体育媒介事件的仪式化传播64

第三节 体育媒介事件的传播特点68

第四节 体育媒介事件仪式化传播的价值和意义70

本章参考文献73

第六章 体育媒介事件演化的动力学与可视化74

节 新媒体、媒介事件与体育传播75

第二节 体育媒介事件演化的研究过程78

第三节 体育媒介事件的分类和判断方法84

第四节 体育媒介事件的牛顿力学分析87

第五节 体育媒介事件的混沌动力学分析90

第六节 体育媒介事件演化模型构建95

第七节 体育媒介事件的演化前景100

第七章 体育与跨文化交流102

节 新媒体与全球化102

第二节 新媒体与跨文化传播105

第三节 体育外交107

第四节 体育跨文化交流的核心要素109

第五节 中国体育文化的海外传播114

第八章 体育明星的符号时代117

节 体育明星与体育品牌营销118

第二节 泰格·伍兹的“绯闻”奇观126

第三节 “中国符号”:李娜140

第四节 体育明星的幕后团队147

第九章 体育与国家形象构建158

节 国家形象158

第二节 大型体育赛事的新媒体传播与文化认同162

第三节 大型体育赛事与中国国家形象164

第十章 体育媒介接触与中国文化认同168

节 媒介体育、文化认同与社会构建169

第二节 样本的选择与变量的界定176

第三节 媒介体育接触与中国文化认同分析179

第四节 媒体对文化认同的消解与建构184

参考资料 205


   编辑推荐

传播理论研究的语境势必随同文化研究的总体趋势,由现象描述转向深层结构的研究。符号学研究是一种实用而典型的深层结构研究方法,体育传播研究中导入符号学的研究方法,紧贴当代社会实践,可以实现体育文化研究的深化,这种学术转向追随了新的学术研究趋势。


   文摘

   序言

体育符号:体育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 内容简介 《体育符号:体育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一书深入剖析了体育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文化现象,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方面。本书跳脱出单纯的赛事报道或运动技巧讲解,而是将视角聚焦于体育符号的生成、解读与传播机制,揭示了体育如何超越其竞技本身的属性,成为承载民族精神、展现国家实力、构建国际认同的关键媒介。 全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丰富的跨学科视角,系统梳理了体育符号学的理论基础,包括符号学的基本概念、符号的类型、意义的产生与流变等,并将其巧妙地应用于体育现象的分析。作者认为,体育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符号系统,无论是具体的运动项目、赛事的标志,运动员的形象,还是场馆的设计、庆典的仪式,都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这些符号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表达,更是特定文化、历史、价值观的载体,能够引发观者强烈的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国家形象的建构并非仅仅依靠政治宣言或经济成就,体育传播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体育的全球化特性,使其成为一个易于被国际社会理解和接受的沟通平台。通过成功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如奥运会、世界杯等,国家有机会向世界展示其组织能力、经济实力、科技水平以及文化魅力。而运动员在赛场上的拼搏精神、卓越表现,往往能够凝聚国民的民族自豪感,成为国家的名片。 作者详细阐述了体育传播在国家形象建构中的具体路径。首先,赛事本身的符号意义。一个国家的申办和举办权,本身就是一种国际地位的象征。赛事的开闭幕式,更是集中展示国家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现代成就的舞台,通过视觉、听觉、表演等多种形式,将抽象的国家理念具象化,传递给全球观众。例如,北京奥运会的“中国印·舞动的梦想”开幕式,便成功地将中华五千年文明与现代中国的活力巧妙融合。 其次,运动员作为国家形象的代言人。顶尖运动员不仅是运动健将,更是国家文化的传播者。他们的每一次胜利,每一次克服困难的奋斗,都可能被赋予超越个人成就的民族意义。他们的言行举止、赛场外的形象塑造,都会直接影响到国际社会对该国家的认知。例如,中国乒乓球队“养狼计划”的背后,体现的不仅仅是竞技策略,更是中国体育自信、开放、勇于挑战的精神,以及对国际体育交流的贡献。 第三,体育场馆与城市景观的符号化。标志性的体育场馆,如鸟巢、水立方等,不仅仅是比赛的场所,更是城市的地标,是国家创新能力和设计理念的体现。这些建筑本身就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成为城市乃至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着全球的目光。 第四,体育文化与价值观的传播。体育所倡导的公平竞争、友谊第一、团结拼搏、尊重对手等核心价值观,与一个国家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理念息息相关。当这些价值观通过体育赛事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和认可时,有助于提升该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软实力和亲和力。例如,奥林匹克精神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普世价值,而各国在践行和推广这一精神的过程中,也在塑造着自身的国家形象。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非仅仅停留在现象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体育传播背后的符号学逻辑和传播策略。作者分析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在运用体育符号建构国家形象时所采取的策略,包括如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体育项目,如何包装和推广运动员,如何利用媒体进行有效的传播,以及如何应对体育传播中的挑战和潜在风险。 在理论层面,本书借鉴了符号学、传播学、社会学、文化研究等多个学科的理论成果,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作者强调,体育符号的解读并非是单一的,它受到文化背景、历史经验、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理解体育符号的传播效果,需要充分考虑受众的认知与接受过程。 本书还探讨了体育传播在后疫情时代、全球化加速以及国际关系复杂化背景下的新挑战与新机遇。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确保体育符号的传播能够真正触达目标受众,并产生积极而持久的影响,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同时,作者也指出了体育传播在促进国际理解、化解文化隔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的潜力。 总而言之,《体育符号:体育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是一部具有高度原创性和深刻洞察力的学术专著。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体育的力量,揭示了体育传播在现代国家治理与国际交往中的关键作用。本书不仅是体育研究者、传播学学者、国际关系研究者的重要参考,对于关心国家形象建构、文化传播与全球互动的读者,也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它引导我们认识到,在纷繁复杂的国际舞台上,体育不再仅仅是挥洒汗水的竞技场,更是塑造国家形象、传递民族精神、构建世界认同的强大符号引擎。

用户评价

评分

刚刚读完一本叫《艺术的低语:文化符号的隐秘叙事》的书,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关于艺术背后故事的奇妙探险。这本书并非直接告诉你某个艺术作品的创作灵感,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隐藏在笔触、色彩、甚至是雕塑的肌理之中的符号化语言。作者以非常细腻的笔触,剖析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家是如何巧妙地运用象征,来传达他们的思想、情感,甚至是对社会现实的隐晦批判。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如何将宗教符号与人文主义精神相结合的章节,那简直是将历史的厚重感与艺术的生命力完美融合的范例。同时,书中对现代抽象艺术中色彩和形状的解读也极具启发性,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看似“看不懂”的作品,原来它们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深层的哲学内涵和情感表达。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不只是罗列符号,更重要的是引导读者去思考这些符号是如何被赋予意义,以及它们在特定语境下所产生的强大传播力。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看艺术的眼光都提升了一个维度,不再只是被表面的美所吸引,更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力量。

评分

我最近偶然翻阅了一本名为《城市肌理:都市空间的符号学解读》的书,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是,原来我们每天穿梭的城市,本身就是一本写满符号的大百科全书。作者跳出了传统的建筑学视角,而是将城市空间视为一个巨大的符号系统,去解读其中蕴含的意义。从街道的布局、建筑的风格,到公共空间的设置、甚至是一个街角的路灯,都可能承载着特定的文化信息和历史记忆。书中对不同城市“性格”的符号学分析尤其令我印象深刻,比如,某些城市会通过其标志性的建筑来强化其“国际化大都市”的形象,而另一些城市则可能通过保留古老的街区来强调其“历史文化名城”的身份。作者还探讨了商业符号在城市空间中的渗透,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认知。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联想到自己生活的城市,开始留意那些曾经被忽略的细节,也更能理解为什么一些地方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另一些地方则显得平淡无奇。它让我明白,城市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集合,更是一个充满意义、不断讲述着故事的活的有机体。

评分

我手边有一本《流行文化密码:符号的时代变迁》,这本书就像一本现代社会的“解读说明书”,帮助我理解了我们每天接触到的各种流行元素背后隐藏的深层含义。作者以极大的热情和敏锐的洞察力,剖析了从音乐、电影、到时尚、广告等各个领域的流行符号。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某个特定服装品牌如何通过其独特的Logo和设计风格,成功地在全球范围内构建了一种“身份认同”,并让消费者感受到一种归属感。书中还对某些经典电影中的视觉符号进行了精彩的解析,比如某部科幻片中反复出现的某个图形,原来它象征着人类对外太空的探索欲望和对未知的恐惧。作者的论述非常接地气,用了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例子,使得原本可能有些枯燥的符号学理论变得生动有趣。读完这本书,我发现自己对身边那些司空见惯的流行现象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简单的“喜欢”或“不喜欢”,而是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它们是如何被创造、传播,以及最终如何影响我们的消费行为和价值观念的。

评分

最近拜读了一本《国家叙事:政治符号的构建与传播》,这是一本非常引人入胜的书,它揭示了国家形象并非自然形成,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政治符号来进行塑造和传播的。作者以宏大的视角,分析了不同国家在历史长河中如何运用旗帜、国徽、庆典、甚至是历史人物的纪念方式,来构建和维护其国家认同感和国际形象。书中对某些历史事件中的政治符号运用进行了非常深入的剖析,比如,某个国家在特定时期如何通过强调某种价值观的视觉符号,来团结国民并争取国际支持。我也很喜欢作者对现代国家形象传播的探讨,比如,国家如何利用媒体、文化交流,甚至是体育赛事来传递其“软实力”。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政治符号并非冰冷的标志,而是承载着国家历史、文化、价值观念,并能在民众心中激起强烈共鸣的强大力量。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国家与民众之间的关系,以及国家形象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我最近读了一本《视觉语言:社会心理学的符号解析》的书,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心理学与符号学巧妙地结合起来,从人类的心理需求出发,去解读各种视觉符号的形成和传播机制。作者认为,很多视觉符号的产生,都源于人类内心深处的某种情感、需求或认知模式,例如,对安全感的追求可能会催生出某种象征稳定的符号。书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相似符号所产生的不同心理反应进行了有趣的对比分析,让我看到了文化差异在符号解读中的重要作用。我也很欣赏书中关于“符号的误读”的章节,它提醒我们,符号的意义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传播过程中可能发生偏差,从而导致不同的理解和感受。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晓畅,即使是没有心理学背景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它让我更加关注自己对周围视觉信息的感知方式,并开始思考,为什么某些图像能够轻易地触动我们的情绪,而另一些则无动于衷。这本书 truly 让我对“看”这件事有了更深的思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