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田作畜牧 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7世纪前期西域绿洲农业研究
:54.00元
售价:36.7元,便宜17.3元,折扣67
作者:李艳玲;余太山
出版社:兰州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0-01
ISBN:9787311045449
字数:
页码:28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田作畜牧 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7世纪前期西域绿洲农业研究》以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7世纪前期的西域绿洲农业为研究对象,对西域绿洲农业实行分阶段分区域研究,注重探讨农业资源、农业经营管理、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贸易四个层面的关系,分析西域绿洲农业与自然、社会诸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图揭示特定时期西域绿洲农业总的发展趋势及其阶段性特征。
最近偶然间看到一本封面很朴实的书,书名是《田作畜牧: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7世纪前期西域绿洲农业研究》。虽然我对具体的历史时期和地理区域不是特别熟悉,但“绿洲农业”这几个字一下就抓住了我的好奇心。我一直觉得,在那些干旱荒芜的土地上,生命是如何顽强地扎根、生长,并最终孕育出文明,这本身就是一件极富传奇色彩的事情。这本书的副标题明确了研究的时间跨度和地域范围,让我对内容有了初步的想象:它大概会讲述在那段漫长的岁月里,生活在丝绸之路沿线那些绿洲上的先民们,是如何在严酷的自然条件下,发展出适应性的农业技术,比如如何取水、灌溉,种植哪些作物,又如何与畜牧业相结合,形成一种可持续的生活模式。我很好奇,他们的农具是怎样的?有没有什么独特的耕作方式?是否能从考古发现中找到证据?而且,这段时期也正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关键阶段,我想知道,这种绿洲农业的发展,是否受到了外部文化的影响,又反过来对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和文化传播产生了怎样的作用。这本书会不会像一本打开的古老画卷,将我带入那个充满挑战与智慧的时代,让我得以窥见一段被遗忘的、却又至关重要的历史片段。
评分这本书《田作畜牧: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7世纪前期西域绿洲农业研究》的出现,无疑为我揭示了一个被历史长河部分淹没的精彩篇章。它所关注的西域绿洲农业,在我看来,是人类智慧与自然抗争的伟大见证。从公元前2世纪一直延续到公元7世纪前期,这个跨度相当长,足以让我们看到一个区域农业形态的演变与发展。书中必然会涉及大量关于当时农业生产的具体细节。我非常好奇,在那个交通和信息都不发达的时代,西域的先民们是如何根据各自绿洲的具体地理和气候条件,发展出多样化的耕作方式的。是哪些农作物成为了他们的主食,又是如何解决种子保存和更新的问题?而“畜牧”这个关键词,则让我联想到更为立体化的生产模式。动物不仅能提供肉食和奶制品,更在推动农业生产、贸易往来等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书中是否会通过考古发现,来佐证这些文字记录?例如,是否能看到古代的农具、水利设施的遗迹,或者与畜牧相关的文物?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枯燥的学术研究,更是一次身临其境的探索,它将带领我走进那些曾经繁荣又充满挑战的绿洲,去感受那片土地上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以及那些古老居民的勤劳与智慧。
评分读完《田作畜牧: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7世纪前期西域绿洲农业研究》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这本书以一个极为宏观的视角,深入探讨了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7世纪前期这段漫长历史时期内,西域绿洲地区农业发展的独特模式。它不仅仅是关于耕种技术的研究,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在极端环境下如何生存、如何创造的生动记录。我尤其被书中对绿洲农业体系的细致描绘所打动。想象一下,在广袤无垠的沙漠与戈壁之间,星星点点的绿洲就像生命的灯塔,而这些灯塔的能量来源,便是书中详尽阐述的农业生产。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古人是如何巧妙地利用有限的水资源,通过精密的灌溉技术,让土地焕发生机。书中关于作物种植的讨论,也让我对当时的粮食结构和食物来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是哪些作物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又如何在不同地区有所差异?而“畜牧”这一部分,则为整个农业体系增添了更丰富的维度。牲畜在当时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食物的来源,更可能是耕作的伙伴、运输的工具,乃至经济交流的重要媒介。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得以窥见,在那段古老而辉煌的丝绸之路时代,绿洲居民们是如何以“田作”和“畜牧”为基础,构建起他们坚韧而充满活力的文明。
评分我最近读到一本关于古代西域的书,名字叫《田作畜牧: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7世纪前期西域绿洲农业研究》。虽然书名听起来可能有点专业,但当我翻开它之后,立刻被书中描绘的景象所吸引。想象一下,在那片广袤的沙漠和戈壁之中,散布着一个个生命的绿洲。书里一定会深入探讨,在那个遥远的时代,生活在这些绿洲上的古老民族,是如何运用智慧和毅力,在极其艰苦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来的。我特别好奇书中会如何描述他们的农业生产活动。例如,他们是如何从稀缺的水源中提取水分,并将其有效地灌溉到农田中?书中是否会细致地分析当时主要的农作物,比如小麦、大麦,或者其他更具地方特色的谷物?以及他们是如何利用畜牧业来辅助农业的?比如说,牲畜在耕作、运输、提供肥料等方面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不仅仅是关于种植和养殖的技术细节,更是一部关于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并最终在挑战中创造出独特文明的史诗。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揭示,这些古老的绿洲居民,是如何在“田作”与“畜牧”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构建起属于他们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的逻辑。
评分我最近入手了一本《田作畜牧: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7世纪前期西域绿洲农业研究》,这简直是一扇通往古代西域绿洲文明的窗户。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那段历史和地理的了解仅限于一些零散的片段,但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把我带入了真实的历史现场。它聚焦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7世纪前期这个关键时期,一个跨越了近千年,连接东西方文明的重要节点。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当时绿洲农业的具体运作模式。比如,是如何解决缺水问题的?是依靠地下水、季节性河流,还是更复杂的集水系统?书中关于农作物种植的内容,也一定会非常吸引人。除了我们熟知的小麦、谷子等,我想象着在那片土地上,是否还种植着一些如今已经不常见的独特作物,它们又是如何被驯化和传播的?更让我着迷的是,“畜牧”与“田作”的结合。书中会如何描述牲畜在整个农业生产链中的作用?是作为主要的劳动力,还是提供食物、毛皮,甚至是重要的交易商品?我很好奇,在这样一个严酷但充满机遇的环境下,先民们是如何发展出如此精巧的农业和畜牧体系,让生命得以繁衍,文明得以延续,并且在那个时代,这条繁荣的丝绸之路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