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放开孩子的手:管那么多干吗?孩子总要学会自己长大 | 作者 | 黄全愈 |
| 定价 | 36.00元 | 出版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 ISBN | 9787535496362 | 出版日期 | 2017-06-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怎样让孩子学会生存之道? 作者通过长期观察,深入研究美国家庭和学校的生存教育,用生动活泼、诙谐幽默的语言,把研究结果和许多真实的案例呈现在读者面前。作者把生存教育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培养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孩子的法制观念、教会孩子理财、对孩子进行青春期性教育等。作者向读者展示了非常清晰的生存教育的内涵和实施方向,并且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和建议。 |
| 作者简介 | |
| 黄全愈,旅美教育学家。先后担任美国迈阿密大学亚洲、亚—美学科部主任,孔子学院院长,中山大学客座教授,北京大学老教授协会基教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被迈阿密大学授予“(学术)重大影响奖”,并被提名为杰出教授。 黄全愈是中美教育和文化比较专家,他长期致力于中美教育和文化交流。其作品《混血虎》曾荣登《纽约时报》《出版家周刊》推荐书单。所著中美教育比较系列,在中国教育界不断引起强烈反响,其中,《素质教育在美国》被誉为“20世纪中国的《爱弥儿》”。 子进行青春期性教育等。作者向读者展示了非常清晰的生存教育的内涵和实施方向,并且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和建议。 |
| 目录 | |
| 章是生存本能,还是生存技能001 |
臭鼠的这一招004
人的生存能力在退化吗007
谁动了我的奶酪009
你是谁?哼哼,还是唧唧014
翻着英语词典吵架016
不能再吐1次019
天价里皮来适应中国足球?023
第二章“学会生存”,还是“学会做人”027
不吃“”的饥饿者029
生存教育的中国特色040
谁是后的幸存者042
第三章就是这种“狗刨式”049
狼——初级探索者051
家长也参加“童子军”?055
四十九个生存教育必修课058
一盒饼干的价值071
矿矿的“歪论”081
美国高中的“桃园三结义”085
怎么与周围的人共处093
共患难“共”什么097
发现心里的“新大陆”105
当一回狐狸妈妈112
气压计的故事123
孩子天上学,您交代什么131
愚蠢的“该出手时就出手”132
如果韩信问: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吗140
总统也可能是个流氓151
无辜的罪人158
不给熊道歉168
第八章要个富爸爸,还是当个“富”孩子
《富爸爸穷爸爸》批判181
钱,一个复杂的命题187
关于“钱”的教育189
武器能杀敌人,也能伤自己192
该不该让孩子打理钱财195
我的困惑201
第九章“性”,为什么会成洪水猛兽
奇怪的玩具209
罪恶的脚指头211
老虎不能关在笼里215
吃人的老虎226
纸老虎229
第十章我们也有生存的权利吗239
中国的“差生”与美国的“问题孩子”241
阿巴拉契亚山民247
生存教育——“一个也不能少”251
美国“问题孩子”的后一片绿洲258
美国社会教育给予我们的启示265
一个中国男孩的故事268
在“差生”的背后272
后记277
参考资料285
| 编辑推荐 | |
| “素质教育在美国”全新修订版l中美教育的震撼对比与剖 给父母和孩子的成长课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深深吸引了我,那种明亮的色彩和充满活力的插画,瞬间就能勾起为人父母的共鸣。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繁忙的生活中,给孩子留出足够自由成长的空间。这本书并没有直接告诉你“该怎么做”或者“不该怎么做”,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故事和深刻的洞察,引导我们去反思自己固有的育儿观念。它不是一本枯燥的理论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辈,坐在你身边,用温和而坚定的语气,分享着自己一路走来的感悟。我特别喜欢书里提到的一些小细节,比如孩子第一次尝试自己穿鞋,那种笨拙却认真的样子,家长的一句鼓励,就能成为孩子自信的源泉。又比如,孩子在玩耍中摔倒了,是立刻冲上前去扶起,还是让他自己爬起来,观察他的反应?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孩子的独立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场心灵的洗礼,让我重新审视了“管束”和“放手”的边界,意识到真正的爱,有时候恰恰在于给予孩子试错的空间,让他们在跌跌撞撞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节奏。这本书的文字流畅自然,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真挚的情感,仿佛每一个字都饱含着对孩子深深的理解和期待。它让我明白,作为家长,我们最大的责任或许不是无微不至的照顾,而是放开那双总是想要抓住一切的手,相信孩子内在的生命力,允许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去成为更好的自己。
评分这本书以一种非常温和却又极具力量的方式,挑战了我一直以来坚守的育儿观念。我承认,在很多时候,我都是那个“过度焦虑”的家长,总是担心孩子会因为某个决定而“走弯路”,所以就忍不住插手,替他们铺平道路。然而,这本书让我看到,正是这些“弯路”,才构成了孩子独一无二的成长轨迹。书中并没有给我提供一套“万能的育儿公式”,而是引导我从更深层次去理解孩子,理解他们的天性,理解他们对自主和探索的渴望。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挫折教育”的论述。我们总想把孩子保护得密不透风,害怕他们受到任何伤害,但恰恰是这些“保护”,让他们变得脆弱,无法应对生活中的挑战。这本书鼓励我们,要允许孩子去经历失败,去感受挫折,因为这些经历,恰恰是他们成长过程中最宝贵的财富。读完这本书,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我不再需要时时刻刻地紧绷着神经,担心孩子会犯错,而是可以更从容地陪伴在他们身边,做他们坚实的后盾。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爱,不是占有,而是放手;不是控制,而是信任。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仿佛被一股清流所涤荡。它没有给我灌输什么高深的育儿理论,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讲述了许多我曾经经历过,也正在经历着的育儿场景。书中对孩子天性的描绘,让我感到无比熟悉和亲切。它深刻地揭示了,我们作为家长,有时候因为过度担心,而剥夺了孩子学习和成长的宝贵机会。我记得书中有一个关于孩子搭积木的例子,家长在一旁不断地指导,告诉他应该怎么放,结果孩子变得越来越拘谨,甚至失去了兴趣。读到这里,我忍不住笑了,因为这不就是我曾经的写照吗?我总是想把事情做得“最好”,却忽略了孩子自己探索和创造的乐趣。这本书鼓励我们去接受孩子的不完美,允许他们犯错误,甚至鼓励他们去尝试那些我们认为“危险”的事情(当然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它让我们意识到,孩子的成长并非一条平坦的直线,而是充满了弯路和曲折。正是这些弯路,让他们学会了坚持,学会了从失败中汲取教训。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好奇心”的论述。孩子天生的好奇心,是他们学习和探索世界最强大的驱动力。然而,我们却常常因为各种各“怕”——怕脏,怕危险,怕麻烦——而压制了这份宝贵的好奇心。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育儿路上的迷茫。它不是要我变成一个“撒手掌柜”,而是要我成为一个更智慧、更懂得放手的引路人。我开始尝试着给孩子更多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虽然过程中也会有忐忑,但看到孩子眼中闪烁的光芒,那种满足感是无法言喻的。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脑海中浮现出许多童年时的画面,那些关于自由玩耍、无拘无束的记忆。这本书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对孩子纯粹的爱,也让我深刻地意识到,我们作为家长,有时候反而成了孩子成长的阻碍。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教育”孩子的书,而是一本引导你如何“放手”的书。书中反复强调了一个观点:孩子总要学会自己长大,而这个过程,需要我们给予足够的空间和机会。我特别欣赏书中对“试错”的解读。我们总是害怕孩子犯错误,但恰恰是错误,教会了孩子成长。书中列举了许多孩子在尝试新事物时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这些困难。这让我明白了,每一个微小的成功,都源于一次次勇敢的尝试。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育儿过程中的许多不足。我常常因为担心孩子受伤,而剥夺了他们探索世界的权利;我常常因为追求效率,而剥夺了孩子独立思考的机会。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我究竟是在保护孩子,还是在束缚孩子?这种反思让我感到一丝不安,但也更加坚定了我改变的决心。我开始尝试着,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给予孩子更多的自主权,让他们自己去决定玩什么,怎么玩。我不再急于给他们“标准答案”,而是鼓励他们去探索,去发现。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爱,是给予,是信任,是放手。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感。我一直以来都背负着沉重的育儿压力,总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孩子没有被“好好培养”。但这本书却像一股春风,吹散了我心中的阴霾。它没有给我任何“必须”的育儿指令,而是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看到孩子成长背后蕴含的巨大潜能。书中用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比如孩子自己尝试做一顿简单的晚餐,或者自己规划一次短暂的探险。这些场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被我们轻易地“代劳”了,但这本书却告诉我们,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自己来”的经历,才真正赋予了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信任”的章节。我们常常因为不信任孩子的能力,而过度的介入他们的生活,殊不知,这种介入恰恰扼杀了孩子的自信心。当我们选择放手,给予孩子信任,他们反而会爆发出惊人的能量,去完成那些我们曾经认为他们“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我究竟是在“养育”孩子,还是在“控制”孩子?这种反思让我感到一丝羞愧,但也更加坚定了我改变的决心。我开始学着去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去理解他们的需求,而不是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他们。这本书不是要我们放弃责任,而是要我们用一种更智慧、更人性化的方式去承担这份责任。它教我们如何成为孩子成长的“支持者”,而不是“管理者”。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场及时雨,滋润了我育儿路上干涸的心田。我一直以来都为孩子的未来操碎了心,恨不得把所有可能遇到的困难都替他们扫清。然而,这本书却给了我截然不同的视角。它告诉我,过度的保护和干预,反而会剥夺孩子学习和成长的机会。书中用了很多生动的例子,描绘了孩子在被“放手”后,所展现出的惊人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独立思考”的论述。我们总是习惯性地替孩子做决定,殊不知,这样做的后果是让孩子变得依赖,缺乏主见。这本书鼓励我们,要相信孩子内在的智慧,给他们空间去独立思考,去形成自己的观点。读这本书,我仿佛重新认识了我的孩子,也重新认识了作为家长的自己。我开始明白,我们不应该用自己的“经验”去框定孩子的未来,而应该鼓励他们去探索属于自己的可能性。这本书不是要我们成为冷漠的旁观者,而是要我们成为孩子成长的“支持者”。它教我们如何用一种更智慧、更尊重的方式,陪伴孩子走过成长的每一个阶段。我开始尝试着,不再时时刻刻地盯着孩子,而是给予他们更多的自由,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虽然过程中也会有不确定,但看到孩子眼中闪烁着的光芒,那种满足感是无法言喻的。
评分这本书是一本充满智慧和温度的育儿指南,它没有给我任何生硬的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放手”的意义。我一直以来都陷入了一个误区,认为“爱”就是时时刻刻的陪伴和保护,殊不知,过度的保护反而会剥夺孩子独立成长的机会。书中对孩子“好奇心”的珍视,让我感触颇深。孩子天生的好奇心是他们探索世界、学习新知的强大动力,而我们往往因为各种“担心”,而压制了这份宝贵的天性。这本书鼓励我们,要勇敢地放开那双紧握的手,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去探索,去发现,去犯错。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信任”的论述。当我们信任孩子,给予他们机会,他们反而会爆发出惊人的能量,去完成那些我们曾经认为他们“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读完这本书,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和豁然。我不再需要时时刻刻地焦虑,而是可以更从容地陪伴在孩子身边,成为他们成长的“引路人”和“支持者”。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爱,是给予,是信任,是放手,是相信。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管教”的理解。我一直以来都认为,作为家长,我们必须时刻监督孩子,指导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然而,这本书却像一记温柔的耳光,让我意识到,我的“过度关怀”,反而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书中用大量篇幅讲述了孩子在被“放手”后,所展现出的惊人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孩子自主探索的例子,他们通过自己的方式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这个过程比家长强行灌输知识,来得更加深刻和持久。这本书让我开始理解,“自由”并非意味着“放任”,而是一种基于信任和尊重的引导。它鼓励我们,要相信孩子内在的成长规律,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去尝试,去体验,去犯错。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耐心”的论述。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需要过程,我们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用耐心去陪伴,去等待。读完这本书,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释然。我不再需要时时刻刻地焦虑,而是可以更放松地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成为他们成长的“旁观者”和“支持者”。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收到了一份来自智者的赠礼。它没有给我任何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触动人心的故事,让我自己去悟出道理。我一直以来都陷入了一个误区,认为“教育”就是不断地给予,不断地灌输,殊不知,有时候“放手”比“给予”更重要。书中对孩子“内在驱动力”的阐述,让我醍醐灌顶。孩子天生就有探索世界的欲望,有学习的动力,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保护并激发这种动力,而不是用外在的压力去束缚他们。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允许孩子犯错”的观点。我们总是害怕孩子因为犯错而“吃亏”,但恰恰是这些“吃亏”的经历,教会了孩子如何去承担责任,如何去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我究竟是在培养一个独立自主的孩子,还是一个听话的“工具”?这种反思让我感到一丝羞愧,但也更加坚定了我改变的决心。我开始尝试着,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先观察,再鼓励,而不是立刻冲上去替他们解决。我开始相信,孩子有能力自己去找到答案,去克服困难。这本书让我明白,育儿的最高境界,或许就是“无为而治”,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地生长。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我一直以来都认为,孩子的人生需要我来规划,需要我来引导,而这本书却告诉我,孩子的人生,最终要由他们自己来书写。它没有给我任何“应该”的育儿指令,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让我看到孩子内在的生命力和无限可能。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允许孩子失败”的观点。我们总是害怕孩子因为失败而气馁,但恰恰是这些失败的经历,教会了孩子如何去坚持,如何去从头再来。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我究竟是在“培养”孩子,还是在“塑造”孩子?这种反思让我感到一丝不安,但也更加坚定了我改变的决心。我开始尝试着,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先给予鼓励,让他们自己去尝试,而不是立刻替他们解决。我开始相信,孩子有能力自己去找到出路,去克服困难。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教育,不是控制,而是激发;不是塑造,而是引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