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05
草田耕作制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书名:草田耕作制度
定价:98.0元
售价:68.6元,便宜29.4元,折扣70
作者:师尚礼,祁娟,曹文侠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4-01
ISBN:9787030436221
字数:368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草田耕作制度》可供从事草业、畜牧业、草地农业、土壤生态及土地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科技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草田耕作制度在我国民间应用历史悠久,但研究少而粗浅,缺乏系统性研究与归纳总结。基于此,编者利用多年搜集的大量国内外有关草田耕作制度方面的文献和案例资料,结合自己的研究完成了《草田耕作制度》的编写。《草田耕作制度》共9章,内容包括草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实施草田耕作制度的意义、草田耕作制度的主要内容,草田耕作制度及其发展,草田耕作制度的基本理论与应用,草田轮作的理论与技术,草田间作、套作与复种,牧草混作,我国不同气候区草田耕作的主要模式,主栽牧草适宜耕作制度及林草复合系统等。
章 绪 论
节 草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正面临着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及食品安全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纵观英、美、法、澳、荷等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历程,均通过大量种植豆科及优良牧草,在利用优良牧草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的同时进行土地改良,提高土壤肥力,进而促进农业更快的发展。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以畜牧业为突破口,建立以农养牧、以牧促农、农牧结合的新型草地农业生产体系。种植业和畜牧业有机结合与协调发展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众所周知,畜牧业发展的基础是牧草饲料的生产,虽然粮食可作为饲料利用,但对于畜牧业生产中的重要对象——草食动物来说,牧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农业结构调整中实行“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将牧草引入农业种植制度中,牧草与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有机结合起来,种植业与畜牧业有机结合起来,用地与养地有机结合,实行耕作制度改革,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及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由此看来,草进入农业生态系统是历史的必然。
一、草进入农业生态系统的可行性
在我国传统意识中,草多以负面形象示人,如“草民”、“草根”、“草菅人命”等。人们常认为“辟土殖谷曰农”,重视作物生产而忽视动物生产,草被认为与农作物争地、争水及争肥,在农田中常被人们当作杂草而清除。重粮轻草的传统思想延续了数千年,并逐渐强化为独特的耕地农业。重农轻草观念导致人们无法认识草的真正内涵,因而草的重要性一直未能得以充分发挥。
随着社会经济及人类思想观念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对动物产品(肉、蛋、奶等)的需求比重不断升高,草在现代大农业、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逐步凸显,草的特殊功能日益被社会各界所共识。
为了促进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把牧草饲料生产作为一个长期发展战略摆上应有的位置,建立及发展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但仅仅建立三元结构农业还不够,还要继续在发展中逐渐扩展与完善三元结构的内涵,把牧草种植纳入饲料生产,把开辟优良蛋白质资源作为饲料生产的重要内容,缓解家畜目前面临的“蛋白质饥饿”问题,保证家畜健康生长,为人们提供优质肉、蛋、奶产品。把牧草纳入传统种植制度中来,同时可以促进种植制度改革,推动畜牧业的发展,增加农牧民收入,形成新的高产、优质、高效种植模式。
牧草种植业已经成为许多发达国家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之一,欧美等国家畜牧业产值均占农业总产值的60%以上,饲草和饲料作物面积占全部耕地的 50%~60%。优质高产牧草及饲料作物的广泛种植与利用是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在我国,由于畜禽结构不尽合理,约60%的粮食用作饲料,人畜争粮的矛盾日益突出,为解决这一阻碍畜牧业发展的问题,国务院在2000年审时度势地提出了加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发展草食畜禽业,生产优质畜禽产品,满足国内、国际市场需求的发展战略。
二、草与种植业结构
世界上一些农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从世界农业发展的总趋势来看,建立合理有效的农业结构的标志之一是种植业与养殖业协调高效发展。如美、法、德等国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均在50%以上,新西兰占70%以上。在土地利用上,许多国家的人工草地和饲料地占草地总面积的15%以上,有些国家甚至超过耕地面积,这说明牧草和饲料作物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
(一)我国传统农业中的“二元”种植结构
种植业结构是指种植业内各种作物的比例关系,它是整个农业生产的基础,建立科学而又经济的种植业结构一直是人类不断寻求的目标。
我国农业生产发展历史悠久,曾创造了举世闻名的中华农业文明。自秦汉以来,农业生产逐渐演化为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生产体系。明清以后,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对粮食的大量需求,并受“重农轻牧”思想的影响,种植业始终占主导地位,长期以来主要实行以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为主的“二元”结构种植模式。建国后,虽然国内一些地区试行苏联草田轮作制,进行饲草饲料与作物轮作种植的研究和生产实践,但始终未能形成大规模、持续性推广应用的局面。除牧区外,畜牧业生产在广大农区仍处于被动地位,这种趋势加剧了种植业与畜牧业的不平衡状态。
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在农业生产关系改变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受市场经济带动,人们开始自发地进行种草养畜。如在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和甘肃、宁夏、内蒙古东部等以农为主的地区,人们逐渐认识到种植饲草及饲料作物的重要性,种草已初具规模,并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以草带动我国畜牧业的飞速发展。这个时期,种植业“三元”结构模式已露雏形。
(二)种植业“三元”结构的内涵及其意义
种植业三元结构是指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者共同组成的种植模式,种植业内部的各种作物也应有一定的比例关系。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差异较大,三元结构模式很难统一。因此,应因地制宜地来确定其种植业结构模式及比例。这一种植结构中,饲料作物不仅仅指玉米等传统的饲料作物,还包括对当地自然气候、土壤条件等适应性比较强的优良牧草。
世界上一些农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种植业结构中,牧草和饲料作物均占相当大的比重。但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沿袭着“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二元结构种植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人畜共粮的种植结构不仅限制了粮食品质的提高,加剧了粮食的供需缺口,给粮食生产带来了压力,限制了粮食生产效益的提高,同时制约了草业和饲料产业的发展。实践也证明,二元种植结构已不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甚至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障碍。这就要求调整种植结构,将饲草种植作为一个单独的产业来发展,发展“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种植结构。
1992 年国务院发表《我国中长期食物发展战略与对策》的报告,做出关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决定,明确提出了“要将传统的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二元结构,逐步转变为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的三元结构”。1993年2月9日国务院第220次总理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的《90年代中国食物结构改革与发展纲要》重申了这个观点,并指出“使饲料作物形成相对的产业,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2014年,任继周院士联合8位科学家,向中央决策部门提交了“关于我国‘耕地农业’向‘粮草兼顾’结构转型的建议”,获得中央、国家主席,国务院副总理汪洋的重要批示。这些政策的出台,显示了国家改变以农作物为主的决心,主要目的是改善农业生产体系,丰富产业结构,增加畜牧业的比重和生产效率。在不影响粮食作物的前提下,鼓励及提高饲料作物种植,减缓粮食生产压力,改善人畜争粮的局面,从而形成新的、高效率的种植模式,提升经济效益。
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是涉及当前粮食问题、食物结构改变及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总体布局的一项举措,它将成为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史上的一场深刻变革。随着种植业结构逐渐实现由传统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二元结构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牧草(饲料)三元结构过渡,草田耕作制度迅速在我国展开。任继周院士提出“藏粮于草”的设想,即建立草地农业系统,把草地和畜牧业加入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系统中,通过草田轮作,一部分农田用来种植牧草,既可提高粮食产量,又有多元化组分支持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系统。
目前,生态农业建设在全国蓬勃发展,但尚未形成规模效益,其原因在于没有形成循环式生态产业链条。我国世界农业经济专家刘振邦研究员经过近20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出农业三元结构:人工牧草和饲料玉米、经济作物、粮食作物配套种植。它一改传统农业追求粮食、经济作物的二元结构粮食观,强调以追求蛋白质为主线从粮食作物、果蔬经济作物到饲料作物再到养殖三元结构整体粮食观,找到一条从有机生态肥到绿色食品、从生态饲料到绿色养殖,终以食品工业为主导获取高规模效益的道路。因此,种植业三元结构是我国农业生产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符合客观规律的必然产物。
引草入田是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把养殖业与种植业通过草类植物有机地溶入农业生态大系统,使农作物生产、牧草种植和家畜饲养结合起来,达到畜产品和饲草的安全生产、家畜健康养殖,同时使大农业生态系统达到良性循环下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实施草田耕作制度的意义
在我国过去常有两种的思想,一种是和农民都存在重农轻牧的错误思想,认为草地畜牧业是落后的生产,对优美肥沃的草地盲目地进行开垦,改种各种农作物,结果大面积草地被破坏,农作物也不能很好地生长,严重地影响了草地畜牧业的发展;另一种是牧民只知道利用草地,放牧,只一味地向草地“索取”,不知道“回报”草地,不重视利用种植饲料作物或牧草进行补饲,来减缓草地的放牧压力,导致草地得不到恢复而发生严重退化。这两种偏向,前者重视种植业,后者重视畜牧业,种植业与畜牧业分离,其结果是畜牧业得不到很好的发展而逐渐衰落,种植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也受到影响,农业生产生态环境恶化。要纠正以上两种偏向,应该学习国外关于草田耕作制度的先进经验,结合国内草田耕作制度的实际,适当地实行草田轮作,建立稳固的饲草饲料基地,充裕家畜的饲草饲料来源,提高草地生产力。
一、草田耕作制度与粮食安全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都是以实现增产增收为主要目标的,因此普遍存在重用地轻养地的现象,多年长期单一种植一种作物,破坏了合理的轮作倒茬制度,致使农业土地肥力严重下降,土壤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为解决土壤贫瘠导致的减产,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施用化肥,加剧土壤团粒结构的破坏,并致土壤养分过量累积,同时引发土壤及水体中氮素及磷素污染、农田CO2排放量升高等重大环境问题。因而建立合理的种植制度显得愈发重要。
不同种植模式是土地合理利用的一种形式,反映了不同植物搭配形式、时空分布及特点。合理的种植模式不仅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气候及光热资源,且能保持水土,提高土地生产力。因此,选择适宜的种植模式既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保持可持续的农业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任继周院士通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发现,多年来单一的粮食生产系统是中国目前传统农业增长后劲不足、国家粮食安全难以保障的症结。他认为,对于现代化国家来说,粮食安全线应随着社会、人口的发展和人们的食物需求结构而浮动,按科学规律客观制定。“粮食安全”其本质上是“食物安全”。目前,我国粮食生产已基本能够满足人的口粮需求,如何解决粮食需求增加的问题,任继周院士积极倡导和推行“藏粮于草”,其实质就是实行草田轮作,把部分农田拿出来种植牧草,一旦需要粮食增产,只要做适当调整将部分草地改为粮田,粮食生产一年以内就能提高。实行草地农业的设想可以保持国家粮食安全线而又不失一定弹性,即建立草地农业系统,把草地和畜牧业加入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系统中。不仅把错误开垦的草地退出来,还要进一步将部分粮田改为草地,发展畜牧业,通过充足的肉、乳等畜产品的供给,解决食物安全的问题。
草田耕作制度是伴随着农业体系的建立与发展而产生的,之所以将其视为一种良好的耕作制度,是因为它是粮食安全生产的保障,有利于提高作物和牧草的产量和质量,减少病虫害和提高土壤肥力,是粮食作物、饲草饲料和经济作物安全生产的有效措施。同时草田耕作是持续性农业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水土流失、干旱、土壤瘠薄和寒冷地区,草田耕作能充分利用光、水、肥、气等环境资源,达到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目的。草田耕作使用地和养地结合,实现由传统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二元”结构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牧草(饲料)“三元”结构的转变。作物、牧草和家畜是农业生态系统的核心,草田耕作可使农业生态系统的核心元素有机结合,实现系统的高效平衡,故草田耕作制度也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迫切要求,同时是我国发展高效畜牧业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为了能更好地发挥草田耕作制度的优势,创造性地、巧妙地把它应用到农业实践中,一定要把草田耕作制度当作一种必需的农业技术来应用,当作提高作物生产量、保证作物质量、提高饲草供给量、增加畜产品的手段来运用。
二、草田耕作制度与畜牧业
畜牧业是建立在种植业基础上的第二性生产,根据饲草饲料的不同来源,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农区畜牧业,二是草地畜牧业。大多数地方的畜牧业发展与种植业关系极为密切,为了加快传统畜
草田耕作制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