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我手机
定价:29.80元
作者:晓白
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3-01
ISBN:978754067459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24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我手机:手机和它命名的时代》被称为**本专著,深度解析手机的社会、财富、文化、传播、美学影响力;**大影响,中国20多家强势媒体专题报道热切关注,主编案头热读;*行业,3G门户 MSN NOKIA等创新公司关注未来信息社会图书;*前沿思想,中国大学传媒学院、传播学者联合推荐。
3G之后,“手机人”长什么样/达尔文与手机进化论/一个手机的道德历程手机,需要看看心理医生/万亿单位的掘行行业/一个手机公司对国家的影响你就是媒体/广告需要新名字/手机的包豪斯主义让拜物教主为之迷恋的设计美学
内容提要
《我手机:手机和它命名的时代》主要讲述了手机,它是人类直立行走之后生存的需要——远古时期,谁先听到“猛兽来了”,谁就获得了活命的机会——今天,谁先获得了有价值的信息,谁就赢得了竞争——未来,谁先和它融合在一起进化,谁就成为“超人类”;它是人类发明*的杰作——摩西用石板记录圣言“十诫”并传播天卞,是它的前身——贝尔、爱迪生、莫尔斯、费森登、贝尔德、博纳斯·李、马丁·库珀、史蒂夫·乔布斯……是它的过去和今天——21世纪之后,地球上的每个人,都是它的发明家;它是人类财富和经济发展的奇迹一它带领人们从工业经济进入服务经济时代,它让人们从物质满足进入到体验满足——它让世界的主流行业都汇聚在它的周围,它让生产它的诸多企业足以影响一个国家的GDP——它让财富的创造形式层出不穷,它建立了人类财富的*的平台;它是世界上普及率高的终端——它可以全世界范围地通话——它可以便宜地发送文本、图片给任何人——它可以欣赏音乐——它可以收听电台——它可以拍照——它可以摄录——它可以上网——它可以读书——它可以看电视电影——它可以连接所有的信息产品——它是电话 报纸 电台 电视 电影 电脑 照相机 手表 钞票 钥匙 *……
它的数量正迅猛接近并注定超过全球人口的总数——它可以在战争面前匹敌核弹、枪炮,也可以在危机面前扭转形势、拯救生命一它可以带领科技的新浪潮,也可以启发哲学的新思想——它可以划分世代和群体,也可以鉴别道德和良心——它可以改变人们的传播方式,也可以创造新的沟通空间;它离你近——它带着你的体温——它随时跟随你——它连接你所有的社会关系——它知道你多的秘密一它显示你的趣味……
在人类学家那里,它的名字叫“进化”,在社会学家那里,它的名字叫“解放”——在经济学家那里,它的名字叫“引擎”,在思想家那里,它的名字叫“革命”——在历史学家那里,它的名字叫“时代”,在信息学家那里,它的名字叫“君王”;在美国,它的名字叫“细胞”(cell),在英国,它的名字叫“移动”(mobiIe),在以色列,它的名字叫“神奇”(pele),在芬兰,它的名字叫“说话”(puhelin);它当得起人类高的礼赞,它配得起人类美的赞美诗!
它——就是手机!
目录
章 达尔文不能解决的手机进化论
进化论的提出不容易
没写完的进化论
手机演化论
3G之后,会出现手机人吗
从类人猿到手机人的演化
可能的手机人
手机人长什么样
个手机人在什么时候会出现
第二章 每个人都在手机的“鹰眼”之下
手机比和大炮威力更大
枪炮还是玫瑰
手机一代:布莱尔VS奥巴马
一部手机的道德历程
手机需要看看心理医生
费里尼电影中应该有的场景
第三章 有一天,手机会被印上钞票
手机是一个什么行业
世纪行业的三个十年
手机,其实并不仅是一部手机
手机终卖的是什么
手机的金矿刚刚开始挖掘
未来手机的定制时代
第四章 我,即是媒体
大众传媒请下车
离你近的……不
人人传播的时代
谁是媒体
“广告”需要一个新名字
给我,我的广告
广告即内容、娱乐即广告
直达,炫酷的注意力
第五章 让拜物教为之迷恋的设计美学
融合:手机的设计之道
全世界一起感谢杰克·基尔比
亲爱的,我把手机变小了
全世界手机为中国人折腰
如果iPhone也有一根天线
给你一点颜色瞧瞧
穿皮草大衣用皮草手机
人机合一天衣无缝的时尚
像多啦A梦一样
让手机全面代替你的大脑
手机,色字头上也是一把刀
iPhone精神宗教
绝少数人的手机时尚
第六章 代结语:手机和它提前开启的时代
作者介绍
晓白,又名白战涛,学机械,转经济,做媒体,现任南方报业传媒集团《风尚周报》执行主编。 朝西,又名张向东,3G门户联合创始人,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毕业。 曾帅,又名曾岁春,十年数码专业玩家,深入钻研数百款手机。
文摘
序言
我必须指出这本书在结构组织上的大胆尝试。它跳脱了传统科技类书籍那种线性的、时间轴式的叙述方法,反而采取了一种放射状的、主题驱动的编排。比如,关于“电池寿命”的讨论,并没有被安排在某一个固定的技术章节里,而是被巧妙地穿插在了关于“用户心理学”和“环境影响”的章节之中。这种处理方式的好处是,它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意外和惊喜。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页会带你走向一个关于材料科学的深度剖析,还是会引向一个关于全球供应链伦理的讨论。这种跨学科的融合,让这本书的视野极其开阔,它不再局限于产品本身,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大的生态系统之中去考察。我特别欣赏作者对“维修权”议题的深入剖析,那种对消费者权利的坚定维护,以及对大型企业垄断行为的犀利批判,充满了人文关怀,这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从纯粹的知识获取,升华成了一种思想上的共鸣和激荡。
评分从装帧和排版的角度来看,这本书也体现了出版方对细节的极致追求。纸张的选择非常考究,那种略带米黄色的哑光纸张,极大地减轻了长时间阅读带来的视觉疲劳,这对于一本篇幅不小的著作来说至关重要。更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穿插的那些黑白插图和概念图,都不是那种千篇一律的流程图,而是带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版画风格线条画。它们不仅仅是用来辅助理解文字的,它们本身就是一种视觉休息和情感转换的点缀。例如,对“数据加密”的阐述,配上的插图是一扇布满复杂锁链的古老铁门,那种厚重感和安全感,远胜于任何公式图表。总的来说,这本书在视觉和触觉上都提供了极佳的阅读体验,它证明了即便是讨论严肃的现代科技议题,书籍的物理形态依然可以承载美学价值,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案头艺术品。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直击灵魂,那种磨砂质感的深蓝,配上烫金的纤细字体,握在手里仿佛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知识分量。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技术手册,毕竟“手机”这个词汇常常让人联想到复杂的电路图和代码。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那种立刻被文字的节奏感和叙事张力所吸引的感觉是久违的。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他没有直接跳入那些枯燥的参数对比,而是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描绘了现代社会中“连接”的概念是如何重塑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特别是其中关于“数字边界模糊化”的那一章,作者巧妙地引用了古典哲学家的观点来映照当下的困境,让人不得不停下来,放下手机,去思考我们与手中这个冰冷屏幕之间真正的关系。这本书的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在讨论一个工具,而是在探讨一种生活方式的演变,以及这种演变背后深刻的文化和社会意义。那种读完后,感觉整个世界观被轻轻拨动了一下,让你重新审视日常一举一动的力量,是其他任何工具书都无法给予的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鲜明,带着一种独特的英式幽默,时而辛辣,时而又饱含深情。作者似乎对科技的进步抱有一种矛盾的情感——既欣赏其带来的便利,又警惕其带来的异化。在描述那些光鲜亮丽的新功能时,文字中总会流露出一种克制的批判,仿佛在提醒读者:“别被表面的闪光点迷惑了。”我记得有一段描写“通知中心”的设计哲学,作者将其比作一个永不停歇的集市喧嚣,人们被不断拉扯注意力,却忘了倾听内心的声音。这种将技术现象拟人化、并赋予其道德色彩的写作手法,使得原本冰冷的技术描述变得极其生动和富有张力。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心一笑,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其放松且高效的,因为它不是在“灌输”知识,而是在“诱导”思考,让读者自己去发现隐藏在功能背后的意图。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去阅读这本书的。我是一个对科技不太敏感的人,平日里能把手机用明白就谢天谢地了,什么操作系统内核、什么芯片架构,对我来说简直是天书。所以,当我看到作者在第三部分开始探讨“微处理器指令集”的时候,我几乎准备放弃了。但是,鬼使神差地,我继续往下读了。让我惊喜的是,作者竟然用了一种类比的方式来解释这些极其复杂的概念。他把CPU的运行比作一个古老集市的运作,不同的“指令”就像是不同的商贩在叫卖,而“缓存”则是他们预先备好的货物。这种将抽象技术具象化的能力,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我不是说我完全理解了每一个技术细节,但至少,我建立了一个清晰的框架认知,明白了我的设备是如何思考和执行命令的。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成功地架设了一座桥梁,让像我这样“非技术宅”的读者,也能跨越鸿沟,理解现代科技的内在逻辑,而不是停留在肤浅的功能表象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