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种子贮藏原理与技术
定价:53.00元
售价:36.0元,便宜17.0元,折扣67
作者:马志强,胡晋,马继光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7-01
ISBN:978710914974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种子贮藏是种子产业的重要环节,是保证种子质量的重要措施。种子的科学、安全贮藏,能使种子在较长时间内保持活力,从而保证农业生产的用种安全。农业部、各级种子管理机构和种子企业对种子贮藏工作非常重视,充分利用现有种子贮藏条件,研究出行之有效的贮藏保管技术,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为配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的实施,同时提高种子企业贮藏保管技术水平和相关人员业务素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于2001年组织编写了《种子贮藏原理与技术》培训教材。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种子贮藏技术又有了新的发展,同时国家也颁布了新的种子贮藏标准。为此,在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的指导下,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有关学者、专家和企业相关人员对原教材内容进行了全面补充修订。
为便于广大学员学习和实践应用,本次修订时将《种子贮藏原理与技术》分为上篇和下篇,上篇主要介绍了种子生物学基础、种子物理特性、种子仓库及设备等贮藏基础知识。其中“种子仓库及其设备”一章中,对种子“低温库”内容进行了重新编写,并增加了仓库建设费用、投资概预算和种子流转仓库类型等内容。下篇主要介绍了种子入库、种子贮藏期间生理变化、仓虫和微生物的控制、贮藏管理方法和不同作物种子的具体贮藏应用技术,并对种子贮藏新技术和如何应用现代化手段管理种子库做了介绍。其中对“蔬菜种子贮藏方法”进行了重新编写,按照不同科介绍种子贮藏技术,并增加了芝麻、、种薯、牧草和花卉种子的贮藏方法。本书可作为农业院校师生、种子贮藏技术人员的参考书,希望能对他们有所启发,有所裨益。
前言
上篇 种子贮藏基础知识
绪论
一、种子的含义
二、种子贮藏的任务
三、种子贮藏研究的内容
四、种子贮藏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章 种子的形态构造和化学成分
节 种子形态和构造
一、种子的一般形态构造
二、种子的植物学分类
三、主要作物种子的形态结构
第二节 种子化学成分
一、种子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分布
二、种子水分
三、种子的营养成分
四、种子生理活性物质
五、其他化学成分
第二章 种子休眠与寿命
节 种子休眠原因和机理
一、种子休眠的原因(类型)和机理
二、禾谷类种子的休眠
三、豆类种子的休眠(硬实)
四、其他作物种子的休眠
五、种子休眠的调控
第二节 种子的寿命和劣变衰老
一、种子寿命的概念和差异性
二、种子寿命的影响因素
三、种子衰老的原因及机理
第三节 陈种子的利用与种子寿命的预泗
一、陈种子的利用
二、种子寿命的预测
第三章 种子贮藏基本原理
节 种子的呼吸
一、种子呼吸的概念
二、种子呼吸的性质
三、种子的呼吸强度和呼吸系数
四、影响种子呼吸强度的因素
五呼吸与种子贮藏的关系
第二节 种子的后熟作用
一、种子的后熟
二、种子后熟期间的生理生化变化
三、影响后熟的因素
四、后熟与种子贮藏的关系
第三节 种子贮藏期间温度和水分的变化
一、温度的变化
二、水分的变化
第四章 种子的物理特性
节 种子的容重和比重
一、种子的容重
二、种子的比重
第二节 种子的密度和孔隙度
第三节 种子的散落性和自动分级
一、种子的散落性
二、种子的自动分级
第四节 种子的导热性和比热容
一、种子的导热性
二、种子的比热容
第五节 种子的吸附性和吸湿性
一、种子的吸附性
……
下篇 种子贮藏技术
参考文献
阅读《种子贮藏原理与技术》的过程,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领域的探索。我原本对生物学和农业的了解仅限于表面,但这本书通过种子贮藏这个独特的视角,让我触碰到了更多更深的科学知识。比如,关于种子的呼吸作用,以及如何在贮藏过程中控制呼吸速率,以减少能量消耗和衰老。还有种子病虫害的防治,如何在不使用化学药剂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减少病虫害对种子的危害。这些内容都让我觉得,贮藏不仅仅是物理上的保存,更是对生命过程的理解和调控。书里介绍的那些科学名词和概念,虽然有些初听起来有些陌生,但通过作者的讲解,逐渐变得清晰起来,让我对“种子”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名为《种子贮藏原理与技术》,我拿到手的时候,其实带着一丝小小的期待,想着或许能从中窥见一些关于播种、关于生命的奥秘。然而,当我翻开书页,细细品读之后,才发现它的核心关注点,竟然是“种子”本身,但并非我最初想象的那种充满生机、即将破土而出的可爱生命。它更多地是在探讨,如何将这些小小的生命单元,在最合适的状态下,长久地保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这其中涉及到许多我从未深入了解过的科学知识,比如,关于种子的生理休眠机制,到底是什么让它们在干燥、寒冷的环境中也能“沉睡”,等待适宜的条件唤醒?书里详细阐述了不同种类种子的休眠类型,以及影响休眠深度的环境因素,这一点让我对植物生命周期的复杂性有了新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部分,在于它对“技术”的详尽解读。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大量的实例和图表,展示了实际操作中的关键环节。例如,在种子干燥过程中,水分含量的控制至关重要,书中就详细讲解了如何通过测定种子含水量来判断其是否达到贮藏要求,以及不同干燥方法的优缺点。还有包装材料的选择,不同材质对水汽、氧气和光线的阻隔性能不同,这直接关系到贮藏效果。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还提到了种子萌发率的测定方法,这不仅仅是检验贮藏效果的指标,也是科学育种和资源保护的基础。读到这里,我开始意识到,这项“技术”背后,蕴含着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精湛的操作技巧。
评分更让我感到惊讶的是,这本书对于“贮藏”这个看似简单的概念,进行了如此细致入微的分解。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放进冰箱”或者“保持干燥”这么简单,而是深入到不同种子对温度、湿度、氧气、光照等环境指标的精确要求。比如,有些种子需要极低的温度才能维持活性,有些则对湿度极为敏感,稍有不慎就会霉变失效。我之前一直以为,只要种子没坏,就可以放很久,现在才知道,原来“没坏”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更重要的是“保持最佳活性”。书里还列举了各种贮藏方法,从传统的物理方法到一些现代化的技术,比如气调贮藏,这些都为我打开了新的视野,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一些珍贵的种子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被完整地保存下来。
评分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本非常扎实的科学著作,它将“种子贮藏”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系统地、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从基础的生理学原理,到具体的工程技术应用,几乎涵盖了该领域的所有重要方面。它不仅仅适合从事农业、育种、种子生产等专业人士阅读,对于任何对植物科学、生命科学抱有好奇心的读者来说,也能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启发。我尤其欣赏书中严谨的逻辑结构和详实的论证过程,它让我能够一步步地理解那些复杂的科学概念。虽然这本书的专业性较强,但作者的表达方式尽量做到通俗易懂,让非专业读者也能有所收获,这一点非常难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