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共有的住房习俗
定价:36.00元
售价:24.5元,便宜11.5元,折扣68
作者:李斌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7-01
ISBN:9787802307407
字数:271000
页码:33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540kg
编辑推荐
本书主要包括了住房的形态变迁及基本功能,住房的格局,住房仪式,建房习俗的记忆,对住房风水的认同,喜庆的大门习俗,欢聚的搬新房仪式,消逝的家具习俗,住房日常行为等十二章内容。本书展现了在现代化的价值理念以及新中国以来的主流文化的影响下,传统的住房习俗所发生的变迁,以及其中隐含的逻辑。
内容提要
住房兼有“神圣”和“世俗”双重特性。传统住房习俗,从民间建房的看风水选址、奠基仪式、砌墙仪式、安大门仪式、上梁仪式,到住房过程中的贺新房仪式、祭灶仪式、扫房仪式、开关门仪式、家具仪式、贴对联,以及其他各种祭祀仪式,都联系着神灵鬼魂。本书展现了在现代化的价值理念以及新中国以来的主流文化的影响下,传统的住房习俗所发生的变迁,以及其中隐含的逻辑。
目录
作者介绍
李斌,1963年出生于湖南省武冈县。中南大学社会学教授、系主任;2003年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博士毕业,2006年3月于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出站。湖南省首批“121人才”入选者。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政策、社会结构。2004年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城市住房制度改革与城市
文摘
序言
读完《共有的住房习俗》,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温暖而充满活力的社群之中。作者并没有用冰冷的理论去分析,而是通过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展现了“共有”的魅力。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共食日”的描写。每个月,社区的居民会轮流在家中举办一次共食活动,大家把自己拿手的菜肴带到聚会上,分享美食,也分享生活。这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聚餐,更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绝佳平台。在这样的场合,孩子们可以认识更多同龄的朋友,大人们可以卸下工作的疲惫,畅谈心事,甚至分享彼此的困惑和喜悦。书中提到,有一次,一位新搬来的居民,因为不熟悉当地的生活习惯,感到有些孤单和无助,但在一次共食日上,她被大家热情地邀请,并得到了许多实用的建议和帮助,很快就融入了这个社区。这种“因分享而连接”的模式,是多么的珍贵。作者还探讨了在共有空间的设计上,如何最大化地促进居民之间的互动。例如,设置共享的花园,让大家可以在那里一起劳作,谈天说地;或者设计一个宽敞的公共休息区,鼓励人们在那里阅读、聊天,甚至进行小型的社区活动。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好的住房习俗,不仅仅是为了居住,更是为了构建一种有温度的生活方式。
评分这本书让我对“共享”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以为共享就是轮流使用,或者分摊费用,但《共有的住房习俗》这本书,却将我带入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作者以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在特定社区中,人们如何通过各种“习俗”来维系一种特殊的共有关系。这些习俗并非法律条文,而是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例如,每周轮流负责社区公共区域的打扫,不仅仅是为了整洁,更是一种对共同空间的责任感和归属感的体现。还有,当有家庭需要外出一段时间时,邻居们会自发地帮忙照看孩子或宠物,这背后传递的是一种信任和互助的精神。书中还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非正式的协商和沟通来解决可能出现的矛盾,比如,对于公共空间的使用时间安排,或者对于某些公共设施的维护责任,人们并没有一套僵化的规则,而是通过一次次的对话和妥协,形成了一种默契。这种默契,正是“共有”最宝贵的财富。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共享工具库”的描述,大家可以将不常用的工具放在一起,需要时大家都可以借用,这不仅节约了资源,更重要的是,它创造了更多人与人之间接触的机会,让原本可能孤立的个体,因为共享而联系在一起。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在现代社会,我们是否过度强调了个人主义,而忽略了那些真正能带来幸福感和安全感的集体归属感。
评分《共有的住房习俗》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作者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共有”的概念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本生活指南。我深受书中关于“共享儿童照料”的章节的启发。在某些社区,当父母需要外出工作或处理紧急事务时,邻居们会互相帮忙照看孩子。这种“大家庭”式的照料模式,不仅减轻了父母的压力,更重要的是,它让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能够与更多的成年人建立联系,学习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书中还探讨了如何通过“共享创意空间”来激发居民的创造力。例如,社区里可能有一个共享的艺术工作室,里面摆放着画具、陶艺工具等,供有兴趣的居民使用。这种共享空间的设立,不仅为有艺术爱好的人提供了平台,也鼓励了不同兴趣爱好的人们之间的交流和碰撞。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社区公共财产的维护和更新”的讨论。大家会共同出资,共同协商,来维护和更新社区的公共设施,这种主人翁意识,是建设美好社区的关键。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现代都市生活中,仍然存在着如此富有温情和协作精神的居住模式。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和内容让我印象深刻。作者仿佛是一位深入社区的记者,用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语言,捕捉到了“共有”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微妙体现。书中关于“共享时间银行”的描述,让我大开眼界。居民们可以把自己空余的时间“存”进银行,然后用这些时间去换取其他居民提供的服务,比如,帮忙做家务、辅导功课、甚至提供情感支持。这种以时间为货币的共享模式,不仅促进了资源的有效利用,更重要的是,它建立了一种基于互助和信任的社会关系网。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共同管理公共绿地”的段落。居民们会一起规划花园的设计,一起播种、施肥、收获,并在收获的季节举办“社区丰收节”。这种共同劳动和共同分享的经历,极大地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书中还强调了“非正式的冲突解决机制”。当出现一些小的矛盾时,人们不会立刻诉诸法律,而是通过社区内部的调解,或者友好的沟通来解决。这种处理方式,体现了一种成熟和理性的社区文化。这本书让我看到,“共有”并非是一种理想化的概念,而是一种可以切实融入生活,并带来积极改变的实践。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独特,它不像我之前读过的任何一本关于社区生活或居住模式的书籍。作者仿佛是一位细致的观察者,用一种近乎诗意的笔墨,勾勒出“共有”这一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种种表现。我特别着迷于书中关于“共享知识和技能”的部分。例如,社区里有一位退休的园艺师,他会将自己的种植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人;还有一位擅长修理的居民,当有电器出现小故障时,大家都会找他帮忙,而他也乐于分享自己的维修技巧。这种知识的传递和技能的共享,不仅解决了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在代际之间、个体之间建立了一种无形的联系,让社区充满了活力和智慧。书中还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共同的仪式来强化社区的凝聚力,比如,在重要的节日,大家会一起装饰公共空间,共同庆祝,这种集体参与感,是任何物质上的满足都无法比拟的。我还特别欣赏作者对于“共同决策”的描述。在遇到需要集体做出决定的时候,大家会通过开放的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最终达成一致。这种民主且包容的决策方式,让每个人都感受到被尊重和被重视。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家”的定义,它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个充满人情味和共享精神的共同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