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民族文化发展与保护研究
定价:28.00元
作者:许宪隆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4-01
ISBN:9787105033294
字数:
页码:48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民族文化发展与保护研究》是2004年10月由中南民族大学等单位主持召开的“文化多样性背景下的民族文化发展”学术研讨会的会议论文选集,主要是从提交会议的60篇论文中编选的。《民族文化发展与保护研究》共分文化发展、文化保护、文化开发、文化变迁、文化多元等五部分。
目录
欢迎词
n开幕词
n会议综述
n·文化发展·
n当前民族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几个问题
n文化多样性与民族文化发展
n中国家族文化与家族企业的发展
n民族文化发展的创新之路一以云南省剑川县为例
n发展中部地区少数民族研究生教育的思考
n·文化保护·
n滇西北大河流域国家公园的构建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保护
n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刍议
n再谈民族民俗文物陈列——兼谈民族民俗博物馆的创新理念
n用科学发展观构建畲族生态博物馆——以江西省贵溪市樟坪畲族乡为例
n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的基本原则——生态法范式的视角
n全球化——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的危机
n土家族母语危机现象引发的思考——以坡脚乡为例
n·文化开发·
n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中云南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几个问题
n从陈列找市场——谈博物馆的市场意识
n对保护和开发孔坝地区旅游资源的思考
n试论民族社区文化旅游开发的若干原则
n谈谈黎族传统棉纺工艺的保护与开发
n·文化变迁·
n回族家族研究的若干问题
n文化多样性背景下穆斯林文化与华夏文化的互动
n民族文化本真性及其变迁界阈——以白族朝珠花传说为例分析
n移民与婚姻文化变迁——一个对“招夫养夫”婚俗自史考察
n从壮族歌圩的变迁看壮族传统节庆文化发展的趋势与传承
n生态移民中的文化变迁——以凉山州盐源县长坪子村为例
n社会变迁中的土家语命运
n·文化多元·
n民族团结概念构建论
n西晋末境内少数民族的心理优势——以石勒回复刘琨的短札为中心
n中华民族的社会文化生态系统——从南方民族游耕文化角度的探讨
n游耕制度:土家族古代的生产方式
n黑龙江流域多元文化略论
n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妇女权益问题研究
n全球化审视下的中国少数民族哲学
n试论“多元文化主义”
n康熙帝对民族文化的融汇与促进
n精怪:亘古至今的信仰与叙事
n中西发展观的历史回顾、比较与展望
n试论回族文化中的生态知识
n伊斯兰教对回族发展需要的满足
n回族民间传说中祈雨事象的文化释义
n壮族与蒙古族崇牛习俗的比较研究
n平话人师公戏初探
n略论康巴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n山顶上的十字架及其他
n日益艳丽多姿的德峨苗族服饰
n从恩施州民族研究发展看当前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
n少数民族地区原始会计计量记录行为探讨
n附录:“文化多样性背景下的民族文化发展”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目录
n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文化交流工作的专业人士,我一直致力于在不同文化之间搭建桥梁。因此,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犹如久旱逢甘霖。作者在书中提出的“文化生态系统”理论,让我眼前一亮。它将民族文化置于一个更为宏观的视角下进行审视,强调了文化的多样性、互动性和动态性。书中对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案例分析,让我看到了文化交流的积极意义,也警示了文化同质化带来的潜在风险。我特别赞赏作者在分析问题时,所展现出的辩证思维,能够从多重维度揭示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例如,书中对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之间关系的探讨,既指出了经济扶持对文化传承的积极作用,也强调了过度商业化可能对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这种 nuanced 的分析,对于指导实践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我将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多地借鉴本书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以期能更有效地推动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人类文明的共同繁荣。
评分当我第一次接触到这本书时,我正经历着一种对身份认同的迷茫。身处在一个快速变化、信息爆炸的时代,我常常感到自己像是漂浮在信息洪流中的一叶孤舟,找不到扎根的方向。这本书的名字,恰似一股清流,让我看到了一个可能存在的锚点。它所探讨的“民族文化发展与保护”,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学术名词,更是连接我与过去、与根源的纽带。我期待它能够为我提供一些思考的工具,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我们如何能够保留住那些构成我们独特性的文化基因,同时又能够拥抱新的时代。书中的内容,我还没有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仅是标题,就已经在我的脑海中勾勒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那些古老的仪式,那些质朴的歌谣,那些承载着祖辈智慧的传说。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我们的民族文化并非只是历史的遗迹,而是一种鲜活的存在,一种能够滋养我们内心、丰富我们生命的源泉。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发展”,不是遗忘过去,而是在汲取历史养分的基础上,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未来。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十分朴素,但恰恰是这种沉静的气质,让我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封面上印着“民族文化发展与保护研究”几个字,没有华丽的插图,也没有过于吸引眼球的字体,仿佛在低语着一种历史的厚重与现实的关切。我一直对我们这个多元化的社会感到好奇,也常常思考,在我们飞速发展的今天,那些根植于土地、流传于口碑的传统文化,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又将何去何从。这本书的名字,似乎正是我内心深处一直在寻找的答案。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古老的村落,那些传承千年的技艺,那些在现代社会中逐渐被遗忘的歌谣和传说。我期待着它能带领我走进这些民族文化的丰富世界,去理解它们的独特之处,去感受它们所蕴含的生命力。同时,我也很好奇,在“发展”与“保护”这两个看似矛盾的概念之间,作者将如何找到平衡,如何为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找到一条可持续的未来之路。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学术研究,更像是一封写给未来的信,承载着对过去的回望与对未来的期许。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而言,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我一直认为,文化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这本书却用生动的事例和深入的分析,将民族文化的魅力具象化了。它让我意识到,每一项民族文化,无论多么微小,都承载着一个民族的记忆、情感和智慧。作者笔下的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那些在传承中坚守的匠人,那些在困境中探索的年轻人,都让我深深感动。书中对一些被现代文明“遗忘”的角落的关注,让我看到了那些被忽视的美好。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少数民族节日习俗的描绘,不仅仅是仪式性的描述,更是对节日背后所蕴含的社会关系、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的深刻解读。它让我明白,这些节日不仅仅是庆祝,更是维系社群认同、传递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发展”的含义,它不应该是对传统的全盘否定,而应该是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与现代文明的融合与共生。它鼓励我们去发现身边被低估的文化宝藏,并思考如何为之贡献一份力量。
评分我是一名长期关注社会变迁的业余历史爱好者,总觉得在宏大的时代叙事中,往往忽略了那些构成我们社会肌理的微小而又重要的组成部分——民族文化。翻开这本书,我首先被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所折服。每一个论点都建立在扎实的田野调查和史料考证之上,参考文献的丰富程度更是令人惊叹。作者并没有流于空泛的感性描述,而是通过具体案例,深入剖析了不同民族文化在面对现代化冲击时所遇到的挑战,例如传统价值观的式微、语言的消失、手工艺的断层等等。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一些小型民族文化保护项目的成功与失败进行了细致的复盘,分析了其背后的原因,既有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有内部因素的制约。这种“解剖麻雀”式的分析,让我对民族文化保护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更是每一个公民的使命。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提出保护策略时,所展现出的智慧和前瞻性,既强调了传承的必要性,也注重与时俱进的创新,试图在保留文化原真的同时,赋予其新的生命力,让它们能够融入现代社会,而不是被时代所淘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