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国金融中心发展报告(2010~2011)
:59.00元
售价:40.1元,便宜18.9元,折扣67
作者:王力,黄育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0-01
ISBN:978750972728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8.513kg
本书通过分析金融发展度、经济持续力和基础设施支持力三大主因素,对全国31个金融中心城市的金融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客观比较了这些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实力和相关因子的得分参数,并在此基础上,对各金融中心城市进行聚类排序。
Ⅰ 总报告:发展综述
B.1 中国金融中心城市发展综述
一 中国金融中心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
二 中国金融中心发展的总体态势
三 中国金融中心发展的重要特征
四 中国金融中心建设面临的重要机遇
五 中国金融中心发展要处理好七大关系
Ⅱ 分报告:市长论坛
B.2 中国金融中心城市市长论金融中心建设
一 香港:建设全球性的国际金融中心
二 北京: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
三 上海:2020年基本建成全球国际金融中心
四 深圳:努力建设全球性区域国际金融中心
五 广州:建设珠三角地区的区域性金融中心
六 重庆:打造长江上游的区域性金融中心
七 天津:建设中国北方的金融改革创新基地
八 成都:打造建设中国西部的金融中心
九 大连:建设东北亚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
……
B.Ⅲ 分报告:发展实战
B.Ⅳ 分报告:综合评价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动态的研究者,我一直渴望有一本能够系统梳理和分析中国金融中心演进历程的著作。 《中国金融中心发展报告(2010~2011)》的出版,无疑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 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扎实的文献功底。作者团队深入挖掘了大量一手数据和二手资料,从宏观经济环境、国家政策导向,到微观的市场主体行为、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维度,构建了一个全景式的中国金融中心发展图景。 报告对2010-2011这两个关键年份的经济社会背景进行了细致的梳理,这为理解金融中心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对于当时中国经济正经历转型升级,金融创新加速的时代特征,报告给予了深刻的解读。 我特别欣赏报告中对于不同城市金融中心发展的比较分析。上海、北京、深圳、广州等一线城市,以及一些新兴金融中心,各自的优势、劣势、发展路径和面临的挑战都在报告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这种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让我对中国金融中心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报告不仅仅停留在现象描述,更重要的是对这些现象背后的驱动力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例如制度改革、金融开放、技术进步、人才吸引等因素如何共同作用,塑造了中国金融中心的格局。 此外,报告中提出的未来展望和政策建议,也具有很强的启发性,为相关决策者和市场参与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总体而言,这本书为我理解中国金融中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视角,其深度和广度都令人赞叹。
评分《中国金融中心发展报告(2010~2011)》这本书,就像一个精密的仪表盘,为我们这些热爱金融、关心中国经济的朋友们,清晰地展示了那两年中国金融版图上的关键节点和发展脉络。 我拿到这本书,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厚重感”,不仅仅是纸张的厚度,更是内容所承载的深刻洞察。作者们仿佛化身为一个个敏锐的观察家,用精准的语言和数据,描绘出2010-2011年间,中国金融中心们如何从各自的土壤中汲取养分,蓬勃生长。 报告中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论述,让我印象尤为深刻。书中详细分析了上海在金融市场建设、金融产品创新、金融监管环境优化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进展,并且将其置于全球金融中心的竞争格局中进行审视。 这种“走出去”的视角,让我看到了中国金融中心发展不仅仅是在国内的自我完善,更是与世界接轨、参与国际竞争的雄心。 另外,报告对北京作为国家金融管理中心的地位,以及深圳在科技金融、创新金融方面的独特贡献,也进行了独到的阐释。 它没有简单地将所有城市“一刀切”地进行比较,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以及它们在不同时期承担的不同角色。 这种精细化的研究方法,使得报告的结论更具说服力,也更贴近中国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 即使是对于一些我们可能不太熟悉的地区性金融中心,报告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分析了它们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整本书读下来,仿佛经历了一场跨越中国大地的金融图景之旅,让我对中国金融中心的多元化发展和协同效应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作为一名刚入行的金融从业者,我一直觉得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宏观发展格局缺乏一个清晰的认识。《中国金融中心发展报告(2010~2011)》这本书,可以说是给我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 报告的叙事方式非常吸引我,它不像一些学术著作那样枯燥乏味,而是以一种更具故事性的方式,讲述了中国金融中心在2010-2011这两个时期内所经历的变革与成长。 读到关于一线城市金融中心竞争与合作的部分,我深有体会。书中详细描述了当时上海、北京、深圳等城市在吸引金融人才、优化营商环境、发展金融创新等方面进行的“军备竞赛”,同时也探讨了它们之间如何通过协同发展,共同提升中国金融的国际竞争力。 这种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动态关系,让我对金融中心的“生态圈”有了更深的理解。 此外,报告中对金融创新和风险防范的讨论,也让我受益匪浅。它没有回避当时中国金融市场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而是以一种负责任的态度,深入分析了金融创新可能带来的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这种“居安思危”的视角,对于我们这些在金融一线摸爬滚打的年轻人来说,尤为重要。 我尤其欣赏报告中对于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关注。它详细阐述了交易场所、支付清算系统、信息披露平台等基础设施对于金融中心发展的重要性,并分析了当时中国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 这让我意识到,一个繁荣的金融中心,不仅仅是高楼大厦和金融机构的聚集,更需要强大的“硬件”支撑。 总的来说,这本书用一种易于理解且富有启发性的方式,为我描绘了中国金融中心发展的蓝图,让我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了更清晰的方向和更坚定的信心。
评分当我第一次翻阅《中国金融中心发展报告(2010~2011)》时,我被其宏大的视野和扎实的分析所震撼。 报告以一种史诗般的笔触,勾勒出2010-2011年间中国金融中心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的波澜壮阔的画卷。 它不仅仅是对某个城市金融发展的简略回顾,更是一次对中国金融体系整体演进趋势的深度解码。 书中关于金融市场深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分析,让我对中国金融在全球经济格局中所扮演的角色有了全新的认识。 作者团队没有回避当时中国金融改革所面临的深层矛盾和挑战,比如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障碍,以及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等问题,而是以一种客观、审慎的态度进行了深入探讨。 这种敢于直面问题的勇气,让整本书的论述更具价值和现实意义。 我尤其喜欢报告中关于金融科技和创新金融业态的章节。在2010-2011年那个互联网浪潮初起、移动支付尚未普及的年代,报告就已敏锐地捕捉到了科技对金融业带来的颠覆性影响,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前瞻性的预测。 这种“预见性”的分析,让我在今天看来,更觉得作者们的智慧和远见。 报告中对不同城市金融中心发展模式的比较,也并非简单的优势劣势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它们各自的“基因”和“禀赋”,以及这些特质如何影响了它们的定位和发展路径。 这种“因地制宜”的分析,让我们看到了中国金融中心发展并非千篇一律,而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格局。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亲历了中国金融中心发展的那段重要历史时期,对中国金融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评分《中国金融中心发展报告(2010~2011)》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报告,不如说是一部详实的“金融编年史”,它以一种严谨而不失趣味的方式,记录了中国金融中心在2010-2011年这两个关键年份的成长足迹。 报告中最令我赞赏的是其对于微观金融机构和市场行为的细致观察。它没有仅仅停留在宏观层面的政策解读和数据分析,而是深入到具体的金融机构如何应对市场变化,如何进行产品创新,如何参与到金融中心的建设中。 这种“由小见大”的叙事手法,让金融中心的发展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变得生动而具体。 我对书中关于金融人才聚集和人才流动机制的探讨记忆犹新。报告详细分析了2010-2011年间,各大金融中心如何通过政策吸引、薪酬激励、生活环境优化等多种手段,争夺高端金融人才,以及这种人才流动对金融中心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这种对“人”的因素的重视,让我看到了金融中心发展背后的人力资本逻辑。 此外,报告对当时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和国际化进程的分析,也为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它详细阐述了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的机遇与挑战,以及中国金融机构“走出去”的步伐。 这种双向开放的视角,让我看到了中国金融中心在全球化浪潮中的定位和发展方向。 报告还对金融监管环境的变迁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分析了不同时期监管政策的调整对金融中心发展所带来的影响。这种对“规则”的关注,让我意识到金融中心的稳健发展离不开清晰、有效的监管框架。 总体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学术报告,更是一部生动的金融发展教材,它以其丰富的案例、深刻的分析和独到的见解,为我打开了理解中国金融中心发展的新视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