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庫1703 9787513325905 新星齣版社

讀庫1703 9787513325905 新星齣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立憲 著
圖書標籤:
  • 文學
  • 小說
  • 當代文學
  • 社會
  • 傢庭
  • 情感
  • 成長
  • 現實主義
  • 新星齣版社
  • 讀庫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新華書店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新星齣版社
ISBN:9787513325905
商品編碼:29727320890
包裝:平裝-膠訂
齣版時間:2017-05-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讀庫1703

定價:30.00元

作者:張立憲

齣版社:新星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513325905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擺事實不講道理”是《讀庫》的編輯方針。其收入的作品從篇幅而言屬於五韆至五萬字之間的中篇讀本;內容而言,《讀庫》強調非學術,非虛構,追求趣味和品味的結閤,探究人與事、細節與談資,不探討學術問題,不發錶文學作品,所選書評影評等文體則強調趣味性,通過真實的錶象給讀者帶來閱讀快感和思想深度。

內容提要


  本輯《讀庫》是2017年第三期,包含九篇文章:《大舅迴鄉》、《盲流》、《遠去的背影》、《“愛樂”之梗》、《浮生(續二)》、《琳琅滿堂》、《極限玩傢》、《時差》和《分裂時代的前夜》。

  張衝波的大舅狄豐義1949年離開傢鄉與親人,隨國民黨到颱灣。生前,他一共迴過大陸五次。《大舅迴鄉》記述瞭流落颱灣的大舅這五次返迴大陸探親的經曆,以及傢族成員的不同命運。骨肉分離多年,父母生死未蔔,妻女音訊渺茫,隻身漂洋過海……大舅身在颱灣,卻始終心懷對傢國故土的眷戀。

  駱武英,生於1931年,河南省盧氏縣杜關鎮民灣村人。《盲流》是由他口述,駱淑景記錄整理的。駱武英幼年在戰亂中度過,“土改”時,十七歲的他逃到山裏跟師傅學會瞭木匠手藝,從此靠這個養傢糊口。從1969年到1971年,在這兩年多的時間裏,駱武英自河南到山西,顛沛流離,受盡磨難。這篇迴憶錄,以親身經曆和個人視角,描繪瞭那段動蕩不安的歲月。

  李懷宇走訪文化名傢多年,《讀庫》曾刊發過他訪問周有光、廖冰兄、許倬雲、張充和、餘英時等先生的文章。《遠去的背影》記錄瞭他與辛豐年、吳冠中、王鍾翰、範用、車輻等諸位先生的采訪交流。

  當前的歌舞片已經不像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至六十年代那樣普遍瞭。雖然偶能見到,但大都無法再現歌舞片鼎盛時期的天真與爛漫。2016年的電影《愛樂之城》對歌舞片的探索並未拘泥於形式,也延伸至故事層麵,既有傳承,也有革新,還加入瞭導演對於爵士樂的小趣味,因此顯得層次豐富、現代感十足。《“愛樂”之梗》就細細梳理瞭電影《愛樂之城》中幾十處細節,從中可以管窺其他影片的影子。

  繼《讀庫1505》的《浮生》和《讀庫1606》的《浮生(續)》之後,作者任曉雯繼續她的“浮生”係列,《浮生(續二)》通過白描多個大時代中的小人物,構成群像,完成瞭一場關於曆史的微觀敘述。本文的素材依然來自任曉雯對人物的當麵采訪與翻閱口述材料,用非虛構的手法趨近人性的真實。她在創作中還加入文言和滬語,令細節更加充實,也使人物形象更具地域性。

  琳琅閣是日本東京都內*老牌的漢學書店(創建於1875年),它“多有中國難得之書”的口碑在晚清士大夫中流傳廣泛。在《琳琅滿堂》中,尹敏誌廣泛搜集史料,精心梳理瞭清朝與日本名士到此訪書的片斷,以及一百多年來琳琅閣書店的變遷。

  極限片是極限明信片的簡稱,由明信片、郵票和戳記三大要素組成。極限片的“極限”,就是*限度的接近。在《極限玩傢》中,“漫郵記”係列的作者譚夏陽藉由四十餘張極限片,展現瞭幾十年前工農生産、教育科研、體育運動等領域的場景。

  由於地球圍繞著太陽公轉和地球自轉,生活在不同國度的人處於不同的時區,因此形成的時差曾經給過去的人帶來過極大的不便。直到1986年,全世界的時間纔得以統一。通過《時差》一文,能看到電報、鐵路以及天文學傢對此的推動與促進。

  近代以前,中國*的威脅不是來自海洋,而是草原。遊牧社會人口少、經濟落後、組織形態原始,雖然機動性強,但總體上在與農耕社會中的交鋒中落於下風。然而,漢晉之際中地戰亂頻仍,瘟疫、飢荒接踵而至,鬍漢力量對比發生根本變化,劉勃的《分裂時代的前夜》追述瞭這段騷動不安的曆史,揭示大變亂來臨的背後緣由。

目錄


1-40 大舅迴鄉 張衝波

41-64 盲流 駱武英 口述/駱淑景 記錄整理

65-125 遠去的背影 李懷宇

126-187 “愛樂”之梗 亓冠奇

188-214 浮生(續二) 任曉雯

215-237 琳琅滿堂 尹敏誌

238-313 極限玩傢 譚夏陽

314-330 時差 周燁

331-345 分裂時代的前夜 劉勃

作者介紹


張立憲

  江湖人稱“老六”。新聞齣版從業者,居北京。現主編《讀庫》叢書。並策劃齣版《青衣張火丁》、《共和國教科書》等。多年來,跨工種作業,獨立完成一本書的策劃、組稿、編稿、設計、印刷、宣傳、發行各環節,涉及編輯、美術、財務、公關、銷售諸領域。以一人之力,創齣中國齣版界持續齣版一種讀書品牌《讀庫》的奇跡。2008年4月當選“思想推動中國——聯想ThinkPad中國思想力人物評選”的十位中國思想力人物之一。自2002年起,以“見招拆招”為網名,發錶“記憶碎片”係列文章,在網絡世界流傳至今。

href='#' target='_blank'>《讀庫1504》點擊進入  href='#' target='_blank'>《讀庫1505》點擊進入  href='#' target='_blank'>《讀庫1506》點擊進入  href='#' target='_blank'>《讀庫2015(套裝六冊)》點擊進入

href='#' target='_blank'>《讀庫1601》點擊進入  href='#' target='_blank'>《讀庫1602》點擊進入  href='#' target='_blank'>《讀庫1603》點擊進入  href='#' target='_blank'>《讀庫1604》點擊進入

href='#' target='_blank'>《讀庫1605》點擊進入  href='#' target='_blank'>《讀庫1606》點擊進入  href='#' target='_blank'>《讀庫1701》點擊進入  href='#' target='_blank'>《讀庫1702》點擊進入

href='#' target='_blank'>《讀庫1703》點擊進入  href='#' target='_blank'>《讀庫2016(套裝六冊)》點擊進入

href='#' target='_blank'>《更作品請進入新星齣版社旗艦店》點擊進入

文摘


序言



《讀庫1703》:一次跨越時間的思想對話與現實關照 《讀庫1703》並非一本虛構故事的匯編,也不是一個單一主題的深入探討。它更像是一扇窗,引領讀者穿越時空,審視個體與社會,連接曆史與當下,激發思考,帶來啓發。這本由新星齣版社齣版、書號為9787513325905的《讀庫1703》,其獨特之處在於其“讀庫”係列一貫的編輯理念:精選、專題化、深度化,旨在呈現一係列具有價值、能夠引人深思的文章、訪談、評論及圖文並茂的專題,觸及人類經驗的方方麵麵,並以一種溫和而有力的姿態,與讀者進行一場深入的思想交流。 一、 曆史的褶皺與當代的餘響 《讀庫1703》的魅力之一,在於它善於在曆史的深處挖掘與當下社會形成共鳴的議題。它可能呈現的是對某個被遺忘的曆史事件的重新審視,通過搜集鮮為人知的史料、珍貴的口述訪談,還原一個更加立體、復雜的曆史圖景。這些曆史片段並非是為瞭獵奇,而是為瞭幫助我們理解曆史的脈絡如何影響著今天的社會結構、文化形態乃至個體命運。例如,一篇關於近代中國某個社會運動的文章,可能不僅僅是記錄其過程,更會深入分析其動因、參與者、以及最終的成敗教訓,從而讓我們看到其中蘊含的關於進步、改革、犧牲與妥協的永恒主題。 又或者,書中可能收錄瞭對某個曆史人物的深度解讀,並非簡單的人物傳記,而是聚焦於他們在特定時代背景下的抉擇、思想睏境,以及其行為對曆史進程産生的微妙影響。通過這種方式,《讀庫1703》引導讀者跳齣二元對立的簡單判斷,理解曆史人物的復雜性,以及曆史本身的非綫性發展。這種對曆史的迴溯,不是為瞭緬懷過去,而是為瞭照亮現在,理解我們所處的時代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並且從中汲取經驗,避免重蹈覆轍。 二、 社會的鏡像與人性的洞察 《讀庫1703》同樣關注當下社會的種種現象,它以一種敏銳的觀察力,捕捉時代的脈搏,呈現社會的眾生相。這可能體現在對某個社會熱點問題的深度報道,作者並非急於給齣結論,而是通過多角度的采訪、紮實的調查,呈現問題的復雜性,揭示其背後隱藏的深層原因。一篇關於城市化進程中普通人生活變遷的文章,可能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讓我們感受到時代的巨大衝擊力,以及個體在洪流中的掙紮與適應。 書中也可能探討一些關於社會結構、文化變遷、以及新興生活方式的專題。例如,對於數字時代下人際關係的變化,對於新媒體對傳統文化的影響,對於當下年輕人所麵臨的生存壓力與精神睏境,《讀庫1703》都可能以一種審慎的態度去審視。它可能呈現的是一次關於“慢生活”的討論,探討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如何找迴內心的平靜;也可能是一篇關於“社群”的觀察,分析在原子化社會中,個體如何尋求歸屬感和連接。 更重要的是,《讀庫1703》緻力於洞察人性的普遍性。在對社會現象的描繪中,總能看到觸及人心的故事,展現個體在各種境遇下的情感、選擇與成長。它可能記錄一位普通勞動者的辛勤付齣,一位藝術傢對創作的執著,一位學者對真理的追求,也可能是一段關於親情、友情、愛情的真摯敘述。這些故事,無論背景如何,都蘊含著人類共通的情感和價值,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引發對自身生命意義的思考。 三、 思想的碰撞與視野的拓展 《讀庫1703》並非僅僅是信息的堆砌,更重要的是它搭建瞭一個思想碰撞的平颱。書中可能收錄瞭不同領域、不同觀點的學者、作傢、思想傢的文章或訪談。這些內容相互呼應,又可能存在張力,共同構成瞭一個豐富而多元的思想圖景。例如,一篇關於經濟發展模式的文章,可能與另一篇關於環境保護的評論相互參照,共同探討可持續發展的路徑;又或者,一篇關於教育理念的探討,可能與一篇關於個體學習方法的分享形成對話。 這種思想的碰撞,旨在拓展讀者的視野,打破思維的定勢。它鼓勵讀者批判性地思考,不輕易接受現成的答案,而是去探究問題的本質,形成自己的獨立判斷。《讀庫1703》所呈現的,往往是一些經過深思熟慮的觀點,一些對復雜議題的 nuanced approach。它不提供簡單的解決方案,而是邀請讀者參與到思考的過程中,共同探索可能性。 四、 跨越學科的邊界與知識的連接 《讀庫1703》的編排往往不拘泥於傳統的學科分類,它善於在不同的知識領域之間建立聯係,展現知識的融通性。可能一篇關於科技發展的文章,會引申齣其對人類哲學觀念的影響;一篇關於藝術史的梳理,會穿插著對社會思潮的解讀;甚至,一篇關於自然科學的科普,也會觸及倫理道德的討論。 這種跨越學科的編排方式,有助於讀者打破知識的壁壘,看到不同領域之間的內在聯係,構建一個更加宏觀、係統的知識框架。它鼓勵讀者以一種整體性的視角來理解世界,認識到人類的知識是一個相互關聯的有機整體。例如,書中可能有一篇關於“時間”的專題,從物理學、心理學、曆史學、哲學等多個維度來探討這個概念,呈現齣“時間”的多重麵貌。 五、 生活的細節與內在的關懷 除瞭宏大的議題,《讀庫1703》也關注那些藏匿於日常生活中的細節,以及這些細節背後所蘊含的情感與意義。它可能是一篇關於一次尋常旅行的感悟,一次與陌生人的溫暖互動,一次對傢鄉變化的細緻描繪。這些看似微小的事物,在《讀庫1703》的筆下,卻閃爍著人性的光輝,傳遞著生活的溫度。 書中也可能包含對個人成長、自我認知、以及精神世界的探索。例如,一篇關於如何與孤獨相處,如何理解內心的焦慮,如何培養創造力的文章,都觸及瞭讀者內心深處的需求。《讀庫1703》以一種溫和而真誠的姿態,給予讀者心靈的慰藉和精神的滋養,鼓勵讀者關注自身的內在世界,並在紛繁復雜的生活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安寜與力量。 總而言之,《讀庫1703》並非一本易於被簡單歸類的書。它是一份珍貴的思想禮物,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一麵映照現實的鏡子。它以其精良的選文、深刻的見解、以及對知識的廣博視野,為每一個渴望理解世界、關照自身、不斷成長的讀者,提供瞭一個不可多得的精神傢園。它鼓勵我們慢下來,去閱讀,去思考,去感受,去連接。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拿到《讀庫1703》的那一刻,我腦海裏浮現的第一個詞就是“驚喜”。《讀庫》係列給我的印象一直是非常深刻的,它不像一般的雜誌,更多的是一種深入的、專題式的探討,總能挖掘齣一些彆人不太容易注意到的角落,然後用一種非常紮實的內容呈現齣來。這一次的1703期,我還沒有來得及細看,但僅憑過往的經驗,我就知道它一定又藏著不少好東西。我特彆喜歡《讀庫》的那種“不疾不徐”的節奏感,它不會為瞭追求時效性而犧牲深度,反而會花時間去打磨每一篇文章,讓內容變得更加精煉和有力。我期待著,在翻閱這本《讀庫1703》的過程中,能夠遇到一些讓我拍案叫絕的觀點,能夠發現一些我之前從未瞭解過的領域,甚至能夠在一篇文章中找到解決我生活中某個睏惑的靈感。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位老友,總能在恰當的時候,給我帶來一份沉甸甸的智慧和啓發。

評分

當《讀庫1703》被我捧在手裏時,一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仿佛已經悄然展開。我一直認為,《讀庫》係列有著一種獨特的魅力,它不像一般的期刊那樣追求數量,而是更注重質量,用一種極其考究的態度去打磨每一篇文字,確保其思想的深度和人文的關懷。這一次,我尚未深入探索其內容,但僅憑我過去對《讀庫》的認知,我就知道它一定又是一次寶貴的精神食糧。我期待著,在其中能夠邂逅那些能夠挑戰我固有觀念的思考,能夠幫助我構建更宏觀世界觀的知識,或者是一些能夠觸動我內心柔軟角落的真實故事。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讀庫》提供瞭一份難得的清流,它鼓勵我們放慢腳步,去深入地理解,去理性地思考。這本《讀庫1703》在我手中,就是一份邀請,邀請我去探索那些隱藏在文字背後的智慧,去發現那些能夠豐富我精神世界的寶藏。

評分

《讀庫1703》靜靜地躺在我的書桌上,它就像一個沉默的智者,散發著一種低調而又強大的吸引力。我深知,《讀庫》的每一期都凝聚瞭編者的匠心,它們總是能從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中提煉齣最值得關注的主題,然後以一種非常人性化、非常易於理解的方式呈現齣來。我至今仍記得過去讀過的幾期《讀庫》給我的震撼,那些深刻的思考,那些細膩的觀察,至今仍在我腦海中揮之不去。這一次,我同樣滿懷憧憬,期待著《讀庫1703》能夠帶給我新的啓發,無論是對曆史的迴溯,對當下現實的剖析,還是對未來的某種暢想,我都相信它能夠給我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我喜歡它那種“看見”的能力,能夠穿透錶象,直抵本質,讓我得以更清晰地認識這個世界。這不僅僅是一次閱讀,更是一次與思想的深度對話,一次自我認知與提升的旅程,而《讀庫1703》無疑是我這場旅程中一個絕佳的伴侶。

評分

迫不及待地翻開瞭《讀庫1703》,雖然對具體內容知之甚少,但我對《讀庫》這個品牌的信任,已經足夠讓我對它充滿瞭好感。每一次的《讀庫》都像是對這個時代的一次精煉與提純,它篩選齣那些值得我們關注、值得我們深思的議題,用文字的力量將它們呈現在我們麵前。這一次,我同樣期待能夠在這裏邂逅一些能夠點亮我思維的火花,一些能夠幫助我理解當下社會脈絡的深度觀察,抑或是一些觸及人類情感深處、引人共鳴的動人篇章。我常常在想,閱讀的意義究竟在哪裏?我想,它不僅在於知識的獲取,更在於一種精神的滋養,在於與作者、與文本進行一場靈魂的對話。《讀庫1703》在我手中,便承載著這樣的期待,我希望能通過它,在喧囂的世界裏尋得一份寜靜,在迷茫的時代找到一絲方嚮。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對浮躁的反擊,是對深度思考的呼喚,我期待著它能帶給我一次不虛此行的閱讀體驗。

評分

這本《讀庫1703》收到的時候,包裝就帶著一種沉甸甸的質感,拆開後一股淡淡的書香撲鼻而來,瞬間就點燃瞭我對閱讀的熱情。封麵的設計簡潔卻又不失韻味,一眼看過去就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某種力量。我一直都很喜歡《讀庫》係列,每一期都能給我帶來驚喜,它就像一個寶藏,總能在不經意間挖掘齣我從未觸碰過的領域,或者用一種全新的視角解讀我熟悉的世界。這次收到的是1703期,雖然具體內容尚未涉獵,但僅僅是拿到這本書,就仿佛開啓瞭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門,充滿瞭期待。翻開扉頁,嶄新的紙張在指尖傳遞著信息,文字的排版也一如既往地讓人感到舒適,這一點對於我這種長時間閱讀的人來說尤為重要。我期待著在這本書中發現那些能觸動我內心深處的文字,那些能引發我思考的觀點,那些能拓展我視野的故事。相信《讀庫》一貫的品質,定不會讓我失望,它總能以其獨特的編選眼光,為我們呈現一場思想的盛宴,讓我沉浸其中,忘卻時間,收獲滿滿。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