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網絡傳播與雲南少數民族文化的現代建構
定價:40.00元
售價:27.2元,便宜12.8元,摺扣68
作者:莊曉東
齣版社:科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08-01
ISBN:9787030284266
字數:280000
頁碼:207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99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將網絡媒介及其激發的社會文化變遷置於雲南少數民族文化現代建構的理論背景下考量,從三個不同的嚮度——作為媒介使用者的少數民族族群成員及相關社會文化變遷,虛擬世界的真實文化話語建構,民族地區政治博弈、經濟發展和現代性變化的過程中網絡傳播的現代性效能,展開瞭較為細緻和全麵的分析。這對認識網絡文化與本土民族文化的互動和融通的規則與程式,理解民族意識與文化認同在新的媒介環境下的變化,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的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積極而深遠的意義。
本書可供網絡傳播與社會文化研究者,高等院校新聞傳播、社會學專業的學生以及少數民族事務工作者閱讀參考。
目錄
作者介紹
莊曉東,知名文化傳播學者。雲南師範大學傳媒學院副院長(主持工作)、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博士、香港城市大學訪問學者、國傢社會科學基金函評專傢、雲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奬評委、雲南省哲學社會科學齣版基金評委、雲南省輿情研究基地首席專傢召集人。多次主持和參與*人
文摘
序言
這是一本非常有啓發性的著作,它讓我重新審視瞭“傳播”與“文化”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過去,我們常常將傳播看作是一種單嚮度的信息傳遞,但這本書卻揭示瞭其背後更深層的社會建構意義,尤其是在雲南少數民族文化的現代化進程中。我非常欣賞書中對“話語權”和“文化錶徵”的深入探討。在傳統的傳播模式下,少數民族的聲音往往容易被主流文化所淹沒,然而,網絡傳播為他們提供瞭一個直接發聲的渠道,讓他們能夠自主地塑造自己的形象,打破被動的文化接受者身份。例如,書中對哈尼族梯田文化的網絡推廣分析,就讓我看到瞭如何通過創意性的內容生産和傳播策略,將地方特色文化成功地推嚮全國乃至全球。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技術如何影響文化,更是關於技術如何賦權於那些曾經被邊緣化的群體,讓他們能夠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發齣屬於自己的獨特聲音,並以此來構建更具活力的現代文化身份。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文化發展的無限可能,以及在這個過程中,傳播技術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最大衝擊,在於它徹底顛覆瞭我對“文化”和“傳統”的靜態認知。我一直以為,傳統文化是根植於土地、流傳於口耳相傳的,是相對固定不變的。然而,這本書卻用令人信服的論據告訴我,文化是動態的,它總是在與時俱進,而網絡傳播正是當下推動這種動態發展的重要驅動力。特彆是對於雲南這樣民族文化極其豐富的地區,網絡傳播為那些分散、邊緣的文化群體提供瞭一個全新的匯聚點和發聲平颱。我看到瞭怒族年輕人如何利用社交媒體來組織和推廣他們的“怒族年”慶祝活動,白族老藝人如何通過在綫課程教授他們的傳統紮染技藝,以及德昂族社區如何利用網絡平颱來記錄和保存他們瀕危的語言。書中對於“文化符號的再編碼”這一概念的闡述尤為精闢,那些曾經隻在特定儀式或場閤纔齣現的符號,在網絡空間被賦予瞭新的含義,以新的形式被傳播和接受。這不僅僅是簡單的搬運,更是一種創造性的轉化,讓古老的文化在現代社會煥發齣新的生機。這本書讓我對“文化創新”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不是對傳統的否定,而是對傳統的激活和延展。
評分坦白說,初讀這本書的書名時,我曾有些疑慮,擔心它會過於偏嚮學術理論,對我這樣的普通讀者而言可能有些晦澀。但事實證明,我的擔憂是多餘的。作者以一種非常生動、接地氣的語言,將復雜的理論概念轉化為瞭一個個鮮活的案例。我印象最深的是書中關於“數字民族誌”的部分,作者通過親身的田野調查和對網絡社區的細緻觀察,描繪瞭一幅幅生動的圖景:彝族青年如何在B站分享他們的刺綉技藝,藏族歌手如何在YouTube上發布他們的原創歌麯,傣族婦女如何在直播平颱銷售她們的手工藝品。這些真實的個案,讓我切身感受到瞭網絡技術如何賦能少數民族群體,讓他們能夠直接麵嚮更廣闊的市場和受眾,也讓他們能夠更自主地講述自己的故事,打破外界刻闆印象的桎梏。書中的分析非常具有說服力,它不僅揭示瞭傳播技術的作用,更深入探討瞭技術背後所蘊含的社會、經濟和文化力量。讀完這本書,我仿佛變成瞭一個“數字偵探”,開始留意身邊那些曾經被忽視的文化信息,並對它們在網絡空間的傳播方式産生瞭濃厚的興趣。這是一本能夠激發你獨立思考,並促使你去觀察和發現身邊文化現象的書。
評分這本書簡直打開瞭我對網絡世界與傳統文化連接方式的全新認知。我一直覺得,當今社會,網絡似乎無時無刻不在吞噬著那些古老而珍貴的文化符號,讓它們變得模糊、遙遠。然而,這本書卻以一種極其細膩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展現瞭網絡傳播如何反哺、重塑,甚至可以說是“建構”瞭雲南少數民族文化的現代麵貌。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那些少數民族的節日、服飾、歌謠,而是深入分析瞭信息技術如何成為這些文化得以在當下延續和發揚的強大載體。從抖音上那些身著華美民族服飾跳著傳統舞蹈的短視頻,到微信群裏關於傳統節日習俗的討論和組織,再到綫上博物館展示的民族文物,這些都在書中得到瞭深刻的解讀。我尤其喜歡書中對“身份認同”這一概念的探討,網絡空間為年輕一代的少數民族群體提供瞭一個錶達自我、尋找同伴、鞏固文化歸屬感的平颱,這在我過去看來是難以想象的。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不應將網絡視為文化的“終結者”,而應看到它在文化傳承與創新中的巨大潛力,特彆是對於那些曾經麵臨被邊緣化風險的少數民族文化而言。它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是一份關於文化生命力的贊歌,讓我對未來的文化發展充滿瞭希望。
評分從一個完全局外人的角度來看,這本書像是一次深入的“文化探險”,帶領我穿越瞭信息時代的迷霧,去探尋那些在互聯網浪潮中依然閃耀的雲南少數民族文化之光。我一直對雲南的多元文化心生嚮往,但礙於地理和時間的原因,很難有機會深入瞭解。這本書卻以一種前所未有的便捷方式,讓我“身臨其境”。我尤其對書中分析的“社群構建”和“集體記憶”的形成過程很感興趣。在網絡空間,那些原本分散在不同地域的同胞,能夠通過共同的文化符號和話題連接起來,形成強大的文化社群,共同維係和傳承他們的文化記憶。例如,書中所提及的關於佤族歌謠的在綫閤唱項目,或是布依族傳統服飾的綫上設計比賽,這些都讓我看到瞭集體智慧和文化凝聚力的強大力量。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情感,他不僅僅是在分析數據和現象,更是在描繪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和他們與文化的情感連接。這本書讓我明白,網絡並非冰冷的機器,它同樣可以承載溫暖的情感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為弱勢文化的生存和發展提供強大的支持。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