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南亚研究丛书--论《吉檀迦利》--印度文学文化论集
定价:58.00元
作者:刘建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5-01
ISBN:978750009878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刘建所*的《论吉檀迦利--印度文学文化论集/南亚研究丛书》深入浅出地向读者介绍了南亚文化的精髓之处,有助于我国南亚学研究的深入,增进国人对南亚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本书收录了31篇有关印度文学和文化的文章,主要围绕对泰戈尔文学内容的研究,通过从科学技术、绘画艺术和建筑艺术几个方面对印度文明作了介绍。
目录
一 文学篇 试论泰戈尔的短篇小说创作 泰戈尔前期诗歌创作浅论 印度古代两大史诗在孟加拉的流传和影响 论《吉檀迦利》 哲人绝唱诗界丰碑——《泰戈尔诗选》导读 泰戈尔的宗教思想 泰戈尔与中国 在“有限”中追求“无限”的欢乐——纪念泰戈尔诞辰150周年 泰戈尔与苏联二 文化篇 从传统走向现代化——对印度文化发展的若干思考 印度——的东方文明古国 印度古代科学技术 孟加拉国的绘画艺术与建筑艺术三 序跋篇 《孟加拉掠影》译本序 《泰戈尔诗选》前言 《乱中之乱》中文版前言 《惯于争鸣的印度人》译后记 《印度文明》再版后记 《人的宗教》再版附记 《泰戈尔散文》前言 《孟加拉国》导言 《印度当代英文短篇小说选》中译本前言 《外国中短篇小说藏本·泰戈尔》前言 郑振铎译《新月记·飞鸟集》导读四 杂篇 访印追记 加尔各答纪行——学术笔记 郁郁诗人意悠悠赤子情——谈季羡林先生的散文创作 老树奇葩照眼明——读季羡林先生散文近作《病榻杂记》 学术巨擘文化昆仑——读《非凡人生——季羡林先生》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怀念恩师季羡林先生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泰戈尔在我心中索引后记
作者介绍
刘建,1949年生,山西太原人。1977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嗣后,在该院南亚研究所(与北京大学合办)、亚太研究所从事印度文学、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80年代后期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南亚学系深造。长期兼任中国南亚学会期刊《南亚研究》常务副主编。主要*作有列国志之一《孟加拉国》等,发表《论(吉檀迦利)》等论文多篇。主要译*有《孟加拉掠影》、《人的宗教》、《惯于争鸣的印度人》、《穆娜与马丹》、《外国中短篇小说藏本·泰戈尔》(合译)等。曾任《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主要翻译人员、责任修订人,《中印文化交流百科全书》副主编。
文摘
序言
这是一本充满学术气息的书,从封面设计到版式排布,都透露着严谨的风格。虽然我才刚拿到这本书,还没有深入阅读,但仅仅从书名和副标题“正版 南亚研究丛书--论《吉檀迦利》--印度文学文化论集”来看,就充满了吸引力。我一直认为,理解一部文学作品,不能脱离其文化背景。泰戈尔的《吉檀迦利》,作为印度现代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其背后一定蕴含着深厚的印度文化积淀。这本书的重点在于“论《吉檀迦利》”以及“印度文学文化论集”,这让我联想到,作者很可能不仅仅是罗列《吉檀迦利》的优美篇章,而是会对其进行深入的文化剖析,比如它如何与印度教、佛教等宗教思想相结合,如何反映了印度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及它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泰戈尔创作《吉檀迦利》的背景信息,以及他当时是如何将自己对印度传统文化的理解融入到诗歌创作中的。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印度文学与文化的新契机。
评分这本《吉檀迦利》的译本,拿到手里就感受到沉甸甸的分量,不单是纸张的厚实,更是其承载的文化底蕴。封面设计低调而富有艺术感,暗红色的背景搭配烫金的标题,恰到好处地彰显了作品的经典地位。翻开内页,字体清晰,排版疏朗,阅读体验极佳。尽管我尚未开始细读,但仅仅是浏览目录和前言,便能窥见作者在研究印度文学文化方面的深厚功力。刘建教授的名字,对于许多印度文学的爱好者来说,早已如雷贯耳。他对于泰戈尔诗歌的深入解读,一直以来都是我们汲取养分的重要来源。这次的“南亚研究丛书”系列,更是让人期待,它将为我们打开一扇通往更广阔南亚文化世界的窗户。书中的一些关键词,比如“吠陀”、“奥义书”、“史诗”,无不预示着这场精神之旅将是多么的宏大而富有启发。我尤其关注作者对于《吉檀迦利》中宗教、哲学与艺术交融的分析,这部分内容往往是理解泰戈尔诗歌精髓的关键。相信通过这本书,我对印度文学,乃至整个南亚文明的理解,将会有质的飞跃。
评分拿到这本《吉檀迦利》的解读本,首先吸引我的是它那简洁却充满力量的书名。副标题“印度文学文化论集”,已经预示了它不仅仅是一本对泰戈尔诗歌的孤立分析,而是将其置于印度丰富而复杂的文学和文化语境之中。这对于我这样对印度文化一直抱有浓厚兴趣,但又缺乏系统了解的读者来说,是极大的福音。我深信,任何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都离不开其所处的时代和文化土壤。泰戈尔的《吉檀迦利》,以其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深刻的哲学思考,早已超越了地域和语言的限制,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而要真正领会其深意,就必须深入了解印度文明的根源。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泰戈尔诗歌中那些充满宗教色彩的意象,比如“神”、“朝圣”、“罪”、“救赎”等等,以及这些意象在印度传统哲学中的源头。这本书如果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这些文化符号,无疑会极大地提升我们对《吉檀迦利》的鉴赏能力。
评分这部《吉檀迦利》的研究专著,包装得相当用心,硬壳精装,触感很好,拿在手里就有一种庄重感。我一直觉得,对待经典作品,就应该有这样的敬意。虽然我不是研究印度的专业人士,但我一直对南亚文化,尤其是印度文学,抱有极大的好奇。泰戈尔的《吉檀迦利》,我断断续续地读过几个译本,每次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总觉得隔靴搔痒,无法真正抓住其精髓。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的这一空白。书名中的“南亚研究丛书”以及“印度文学文化论集”,让我看到了其学术的严谨性和内容的广度。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解读《吉檀迦利》中的那些充满东方哲思的句子,比如“当我歌唱你的名字,我就获得了自由”这类,如何在西方人看来可能比较晦涩的概念,用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同时,我也期待作者能从印度文学史的角度,来探讨《吉檀迦利》在中国的影响,以及它如何促进了中国读者对印度文化的理解。
评分说实话,第一次接触刘建教授的著作,是在大学时期,当时读到他关于印度宗教哲学演变的某篇论文,就被那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流畅的叙事风格所折服。这次看到他主编的“正版 南亚研究丛书”,特别是其中关于《吉檀迦利》的论述,简直是惊喜。我一直觉得,《吉檀迦利》不仅仅是一部诗集,它更是泰戈尔精神世界的写照,是印度古代哲学思想在现代的回响。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对这一经典的深度挖掘。我最期待的是作者如何将《吉檀迦利》置于更宏大的印度文学文化背景下进行审视,比如它与早期印度教文本的联系,与佛教思想的对话,以及它在现代印度民族主义兴起中的作用。这些宏观的视角,往往能帮助读者跳出文本本身,去理解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意义。书中提到的“印度文学文化论集”,也暗示了这本书的讨论将是多维度、跨学科的,这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读者来说,无疑是宝贵的学习机会。我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看看刘建教授是如何解构这部伟大的诗篇,又是如何将其与整个南亚文化的脉络联系起来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