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2006中国金融发展报告——金融开放与金融安全
定价:65.00元
售价:45.5元,便宜19.5元,折扣70
作者: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上海财经大
出版社: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5-01
ISBN:978781098635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本报告由五篇组成,各篇的内容自成一体,而且相互印证,具有逻辑一致性。片为“总论”,为全书打下基础;第二篇为“银行篇”,分析在开放形势下商业银行的困境和安全防范对策;第三篇为“资本市场篇”,以中国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为主线,分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与体制改革、资本市场产品创新与微观机制变革、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与市场稳定,以及机构投资者的行为特征与发展现状四部分内容展开了较为深入的分析;第四篇为“保险篇”,回顾了2005年中国保险业对外投资开放的历程,并分析了我国保险业开放后的影响;第五篇为“汇率篇”,不仅从宏观层面分析了外汇储备激增所蕴含的风险、资本项目开放过程中的博弈;还从微观层面讨论了如何提高汇市的效率,并用利率平价理论,从实证角度分析了中国汇市发展的症结所在,更探讨了人民币作为区域性结算货币的可行性。
前言
篇 总论
1 中国金融开放的回顾与展望
2 加入WTO后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标志性举措
3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国际经验的反思与借鉴
4 金融开放与我国金融安全问题
第二篇 银行篇
5 开放中的中国银行业:2005年回顾与2006年展望
6 金融开放、金融管理与金融安全
7 外资银行进入效应研究述评
8 后贷款人制度:香港经验及其启示
9 开放条件下中国信贷人权利保护的法律评价
10 效率、市场势力与我国银行并购问题研究——兼论中小银行发展的路径选择
11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中公司治理结构的变化:从“股东至上”到“共同治理”
12 认清外资进入的影响,加快我国金融改革
13 寡头均衡、绩效改善与金融稳定——中国银行业结构变迁的政策取向
14 我国商业银行存差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15 认清国际金融发展趋势,加快我国金融创新步伐
第三篇 资本市场篇
16 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与体制改革
17 资本市场产品创新与微观机制变革
18 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与市场稳定
19 机构投资者的行为特征与发展现状
第四篇 保险篇
20 2005年中国保险市场回顾
21 中外保险公司的战略比较
22 我国保险业开放的影响分析
第五篇 汇率篇
23 引子
24 升值压力下的人民币汇率制度与金融安全
25 中国的外汇管制能维持汇率稳定及金融安全吗?
26 中国外汇储备高增长的误区及政策调整
27 利率市场化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28 资本项目有序开放与人民币区域性货币的职能
参考文献
上海财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在对上海财经大学原有金融科研机构进行重组的基础上于2001年10月正式建立的。其发展目标是:建成国内、的现代金融理论和政策研究、学术交流、信息和咨询基地。中心凭借上海市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依托上海财经大学
我是一名对中国金融市场结构与发展规律充满好奇的普通投资者,近期读到的一本书,虽然不能说出书名,但它关于中国资本市场如何演变和完善的论述,对我理解投资环境非常有帮助。书中对中国股市、债市、期市等主要金融市场的历史沿革、运行机制以及监管体系都做了详尽的介绍。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中国金融市场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的梳理,以及不同时期面临的挑战和采取的应对策略。书中对于不同类型投资者(包括散户、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分析,以及市场情绪的演变,都提供了有趣的洞察。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书中关于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历程,以及引入外资和国际经验如何促进了本土市场的成熟。此外,书中对一些重要的金融制度改革,比如股权分置改革、注册制改革等,都进行了深入的解读,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改革的深层逻辑和市场影响。虽然书中并没有提供具体的“选股秘籍”,但它建立了我对中国金融市场整体运作机制的宏观认识,这对于我进行更理性的投资决策至关重要。
评分作为一个对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及其影响非常关注的读者,我最近阅读的一本书,尽管我无法透露书名,但它关于中国如何平衡经济增长与社会可持续性的探讨,让我深受启发。这本书深入分析了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作者通过对一系列重要经济政策的梳理,例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阐释了它们如何影响中国的经济周期、通货膨胀、就业等关键指标。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解读,作者不仅解释了其核心理念,还通过具体的行业案例,展示了改革如何在现实中落地,以及它对化解过剩产能、降低企业成本、提升经济效率的积极作用。此外,书中对环境保护、教育公平、医疗保障等社会议题与经济发展的联动关系,也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这让我认识到,一个健康的经济体,必然是以人民福祉为最终目标的。书中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辩证思考,既肯定了其取得的成就,也客观地指出了存在的挑战,并对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富有远见的建议,这种全面而深刻的视角,让我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评分我是一名对科技创新与金融市场交叉领域特别感兴趣的读者,近期阅读的一本书,虽然我不能说出它的名字,但它关于技术变革如何重塑金融业态的论述,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书中详细阐述了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在中国金融领域的落地应用,从移动支付的普及到智能投顾的兴起,再到金融科技公司如何改变传统的金融服务模式,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特别关注的部分是,书中如何分析这些技术进步对金融风险管理带来的影响,包括了如何利用大数据进行信用评估,如何通过区块链技术提升交易的透明度和安全性,以及监管科技(RegTech)的出现如何帮助金融机构更好地合规。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技术名词,而是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技术创新如何驱动金融产品的多样化和服务的普惠化,尤其是在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方面,书中给出的解决方案和趋势分析,让我看到了金融科技的巨大潜力。同时,书中也客观地指出了技术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比如数据隐私保护、算法偏见等问题,并探讨了如何平衡创新与监管,这种审慎的态度让我觉得这本书的论述更加成熟和全面。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经济发展轨迹保持高度关注的业余研究者,我最近翻阅了不少与宏观经济和金融领域相关的书籍,其中一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我无法提及具体书名。这本书深入剖析了中国经济在过去十几年里经历的结构性转型,尤其是关于内需拉动与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论述,让我对“外循环”和“内循环”的概念有了更具象的理解。作者通过大量详实的数据,勾勒出中国制造业如何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迈进,以及服务业如何逐渐占据经济主导地位的图景。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分析,它不仅仅是一个人口迁移的故事,更是一个消费潜力释放、市场空间拓展的宏大叙事。从大城市的产业集聚效应,到中小城市消费升级带来的新机遇,作者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同时,书中也触及了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一些挑战,例如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收入差距等问题,并提供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思考方向,虽然书中并未直接给出“万能药”,但其严谨的分析和对未来趋势的洞察,为我理解中国经济的复杂性打开了新的视角。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国际关系和地缘经济学的爱好者,最近偶然接触到的一本关于中国经济发展与全球格局的书籍,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这本书并没有聚焦于某个单一的经济指标,而是将中国的经济崛起置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作者从历史的长河中梳理了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如何从一个相对封闭的经济体,逐渐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并最终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引擎。书中对“中国模式”的解读,让我看到了其独特性和复杂性,既有市场经济的活力,也保留了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体系。让我尤为着迷的是,书中对“中国威胁论”和“中国机遇论”的辩证分析,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站队,而是通过翔实的数据和案例,展现了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各国带来的多方面影响,包括贸易、投资、技术转移等方面。此外,书中对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转变,以及其在多边贸易体系中的作用,都有深入的探讨。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国经济在全球舞台上的定位和未来走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认识到中国经济发展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复杂关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