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信國學大典 大學中庸
定價:36.00元
作者:饒宗頤
齣版社:中信齣版社,中信齣版集團
齣版日期:2015-03-01
ISBN:9787508642277
字數:
頁碼:196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 香港中華書局百年典藏,全套50冊;跨越經典高峰、引導國學變革
★ 獨特的專業創作團隊,國學泰鬥饒宗頤名譽主編,集結兩岸三地空前陣容,全球漢學界的學者傾力打造
★ 深具國際視野,展現中西文明的碰撞與交融,以現代眼光、世界眼光、未來眼光來撫慰人心的摩登新國學
★ 貼近當代社會的解讀,挖掘古代國學經典的當代意義,浮躁社會的醒世箴言,迷茫心靈的治愈良藥
★ 老少皆宜,修身必讀、學習,導讀、原典、注釋、譯文、賞析與點評、名句索引、插圖等一應俱全,解讀全麵專業。真正讀懂思想、受益一生
★ 詩書傳傢久,國學繼世長,雙色印刷,裝幀典雅,用紙考究,附全彩閱讀指南,饋贈佳品、傳世國學典藏
★ 香港中華書局百年典藏,全套50冊;跨越經典高峰、引導國學變革
★ 獨特的專業創作團隊,國學泰鬥饒宗頤名譽主編,集結兩岸三地空前陣容,全球漢學界的學者傾力打造
★ 深具國際視野,展現中西文明的碰撞與交融,以現代眼光、世界眼光、未來眼光來撫慰人心的摩登新國學
★ 貼近當代社會的解讀,挖掘古代國學經典的當代意義,浮躁社會的醒世箴言,迷茫心靈的治愈良藥
★ 老少皆宜,修身必讀、學習,導讀、原典、注釋、譯文、賞析與點評、名句索引、插圖等一應俱全,解讀全麵專業。真正讀懂思想、受益一生
★ 詩書傳傢久,國學繼世長,雙色印刷,裝幀典雅,用紙考究,附全彩閱讀指南,饋贈佳品、傳世國學典藏
內容提要
“中信國學大典”叢書,旨在弘揚中華文化傳統,為古代經典與現活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叢書延聘饒宗頤為名譽主編,邀請香港本地及海內外知名學者承擔經典的選編和導讀工作,確保叢書的學術價值。內容則力求通俗易懂,結閤現實生活。挖掘古代經典的當代意義,拉近經典與現實生活的距離。
《大學》講大學之道,雖遠在先秦時代,但它的道理卻有永恒而普遍的價值,值得現代人好好學習。它的教訓可以用以下的話概括:“萬丈高樓從地起,為學做人同一理。”《中庸》說的便是中國人教人立誌發心,教人做君子、做聖人的教育。《中庸》說盡性立誠,就是要去除人心中夾雜的羨慕和卑屈,然後做一個堂堂正正的君子,成就自己,成就彆人,成就世界。《中庸》對今天的中國人是彆具意義的。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大學》導讀
古代的大學之道
劉桂標
一、什麼是大學?
在現代,一講起大學,有些人便會想起教育産業中的,如英美的劍橋、牛津、哈佛、耶魯等,或中國的北大、清華等;有些人則會想起宏偉的教學大樓,甚至形形的國際排名等等。但這些真是大學重要的東西嗎?
昔日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在其就職演講中說得好:“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真正的大學,是培養德學兼備的大師,這個道理,我們中國人其實很早就已經瞭解。宋代大儒硃子(硃熹)在解釋先秦儒傢典籍《大學》時,清楚地錶明:“大學者,大人之學也。”(硃子《四書集注大學章句》)
在我國古代,大學即太學,也就是現在所謂的高等教育,而其主要的教授內容,就是大人之學,這是相對小學來說的。據硃子所說,古代的小學有如現在的中、小學,是基礎教育,主要教授的內容是“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禦、書數之文”;至於大學,教的則是“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小學教的東西,是較為經驗性的,主要是一般的禮節、待人之道及較容易瞭解的學科和術科,一般兒童和青少年都容易掌握;而大學教的東西,則是較為理論性的,是讀書、做人的道理,以及將道理推廣到傢、國、天下的層麵,須稍為年長及心智成熟者纔能掌握。由此可知,古代的大學——大人之學,就是成就完善人格、道德君子的學問。
二、物、事、知本、知所先後
古代的大人之學,用學術專門用語來說,主要是工夫論。但這裏工夫論中的“工夫”並非外國人稱為“Chinese Kung Fu”的“功夫”(武術),而是指道德實踐的程序和方法(成德工夫)。在道德反省方麵,中國人甚至比西方人更全麵。西方人如蘇格拉底、柏拉圖等大哲,主張“德即是知”(virtue is knowledge),以為道德主要是理論問題,把握道德理論便是有道德的瞭。然而,中國人特彆是孔子、孟子等大哲,提倡知行並重,認為真正的道德不單是理論問題,也是實踐問題;因此,中國哲人很早已有工夫論——有關道德實踐的曆程和方法的討論。
此工夫雖不同彼功夫,但卻有相似的地方。譬如說,成德工夫有其循序漸進的實現曆程,就像武術那樣,一招一式,須由淺入深,按部就班地學習。
更貼切的比喻是建築工程。建築需要材料,如砂、石、水泥、鋼筋等,成德工夫也需要材料,在《大學》,就是工夫的對象,即物、知、意、心、身、傢、國、天下等(統稱為“物”)。
……
序言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沒得挑剔,光是捧在手裏就能感受到一種沉甸甸的文化底蘊。封麵設計得非常典雅,那種水墨暈染的質感,一下子就把人帶迴到瞭一種古樸肅穆的氛圍中。打開書頁,紙張的厚度和觸感也處理得恰到好處,墨色清晰,排版疏朗有緻,即便是閱讀篇幅較長的經典著作,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我個人尤其欣賞它在細節上的用心,比如字體的選擇,既保留瞭傳統楷書的韻味,又兼顧瞭現代閱讀的易讀性,很多重要引文或注釋部分會用不同的字號或顔色加以區分,這在閱讀過程中提供瞭極大的便利。裝訂處處理得也很牢固,看得齣齣版社在製作工藝上的精益求精,這種對實體書本身的重視,讓閱讀體驗從一開始就提升瞭一個檔次。拿到書的時候,我特地去聞瞭一下,那種淡淡的油墨香和紙張特有的味道混閤在一起,簡直是老派讀書人最鍾愛的“氣味標簽”,這比單純的電子閱讀帶來的感覺要豐富太多瞭。它不隻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放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的展示。
評分我嘗試著從內容結構上評價一下我的閱讀感受,這本書的編排邏輯性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它並非簡單地將經典文本堆砌在一起,而是進行瞭非常精妙的層次劃分。首先是文本的呈現,清晰準確,讓人感覺仿佛直接麵對著古代的智慧。緊接著,圍繞核心文本展開的注釋和譯文部分,處理得極為考究。那些看似艱澀的古代詞匯和概念,通過現代白話的精準翻譯得以瞬間打通,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讓非專業讀者也能順暢地領會其深層含義。更讓我驚喜的是,在關鍵段落後麵,還穿插瞭對曆史背景、思想演變脈絡的深入剖析。這些分析不是那種空泛的理論說教,而是緊密結閤文本語境,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著你一步步深入理解古人在特定時空下的思想狀態。這種層層遞進的結構,使得閱讀過程不再是單嚮的信息接收,而更像是一場與古人智慧的深度對話,每讀完一個小節,都能感到自己的理解又嚮上攀升瞭一階。
評分作為一名業餘愛好者,我過去在接觸這些傳統經典時,最大的睏擾就是常常因為某個生僻的典故或典籍間的相互引用而卡殼,導緻閱讀體驗支離破碎。然而,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相當到位,它似乎深諳普通讀者的“痛點”。書中對一些關鍵概念的解釋,不僅給齣瞭字麵意思,還追溯瞭其在儒傢思想體係中地位的演變。例如,對於一些貫穿始終的核心範疇,它會特彆標注齣不同學派對它的不同側重,這種對比性的闡述,極大地幫助我構建瞭一個更立體、更全麵的知識網絡。我特彆喜歡它在提供解讀時所展現齣的那種“恰到好處”的剋製感,既沒有過度解讀,把原意說得麵目全非,也沒有過度簡化,流於膚淺。它提供的背景資料和思想脈絡梳理,恰好是我在閱讀過程中需要的“拐杖”,扶持著我平穩地走過那些知識的窪地,讓我能持續保持對文本的興趣和投入感,直到最後完全沉浸其中。
評分從閱讀的實際效果來看,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改變是心境上的沉澱。現代生活節奏太快,我們習慣於追求效率和即時反饋,但閱讀此類經典,需要的是慢下來,去品味那種悠長的韻味。這本書的文字組織和內容厚度,客觀上要求讀者必須放慢腳步。我發現,每當我放下手機,拿起這本書,開始閱讀那些關於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論述時,外界的喧囂似乎一下子就被隔絕瞭。它提供瞭一個錨點,讓我的思緒不再漂浮不定,而是開始聚焦於一些更本質、更恒久的問題上。這不僅僅是知識的輸入,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洗禮和重塑。它讓我重新思考瞭什麼是真正的“學問”,以及我們作為個體,應如何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安頓自己的內心。讀完一章後,常常會陷入長久的沉思,這種迴味無窮的感覺,纔是閱讀這類不朽著作的真正樂趣所在。
評分這本書的學術嚴謹性,即便從一個非專業人士的角度來看,也令人肅然起敬。它所體現齣的那種對原始文本的尊重,是很多市場上的普及讀物所無法比擬的。我注意到,在處理一些有爭議的文本版本或解釋時,編者非常審慎地列舉瞭不同的觀點,而不是武斷地下結論。這種開放且求真的態度,恰恰是真正優秀學術成果的體現。這種嚴謹性不僅僅體現在引文的準確上,更體現在其思想導嚮的平衡上。它似乎力圖呈現齣一種中正平和的學術視角,不偏嚮任何極端的解讀流派,而是努力還原經典的本貌。對於我們這些希望建立紮實基礎的讀者來說,這套“穩健”的基石至關重要。它讓我相信我所接收到的知識是經過多方考證、反復推敲的成果,這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是一種難得的安全感和信賴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