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信国学大典 大学中庸
定价:36.00元
作者:饶宗颐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5-03-01
ISBN:9787508642277
字数:
页码:196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 香港中华书局百年典藏,全套50册;跨越经典高峰、引导国学变革
★ 独特的专业创作团队,国学泰斗饶宗颐名誉主编,集结两岸三地空前阵容,全球汉学界的学者倾力打造
★ 深具国际视野,展现中西文明的碰撞与交融,以现代眼光、世界眼光、未来眼光来抚慰人心的摩登新国学
★ 贴近当代社会的解读,挖掘古代国学经典的当代意义,浮躁社会的醒世箴言,迷茫心灵的治愈良药
★ 老少皆宜,修身必读、学习,导读、原典、注释、译文、赏析与点评、名句索引、插图等一应俱全,解读全面专业。真正读懂思想、受益一生
★ 诗书传家久,国学继世长,双色印刷,装帧典雅,用纸考究,附全彩阅读指南,馈赠佳品、传世国学典藏
★ 香港中华书局百年典藏,全套50册;跨越经典高峰、引导国学变革
★ 独特的专业创作团队,国学泰斗饶宗颐名誉主编,集结两岸三地空前阵容,全球汉学界的学者倾力打造
★ 深具国际视野,展现中西文明的碰撞与交融,以现代眼光、世界眼光、未来眼光来抚慰人心的摩登新国学
★ 贴近当代社会的解读,挖掘古代国学经典的当代意义,浮躁社会的醒世箴言,迷茫心灵的治愈良药
★ 老少皆宜,修身必读、学习,导读、原典、注释、译文、赏析与点评、名句索引、插图等一应俱全,解读全面专业。真正读懂思想、受益一生
★ 诗书传家久,国学继世长,双色印刷,装帧典雅,用纸考究,附全彩阅读指南,馈赠佳品、传世国学典藏
内容提要
“中信国学大典”丛书,旨在弘扬中华文化传统,为古代经典与现活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丛书延聘饶宗颐为名誉主编,邀请香港本地及海内外知名学者承担经典的选编和导读工作,确保丛书的学术价值。内容则力求通俗易懂,结合现实生活。挖掘古代经典的当代意义,拉近经典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大学》讲大学之道,虽远在先秦时代,但它的道理却有永恒而普遍的价值,值得现代人好好学习。它的教训可以用以下的话概括:“万丈高楼从地起,为学做人同一理。”《中庸》说的便是中国人教人立志发心,教人做君子、做圣人的教育。《中庸》说尽性立诚,就是要去除人心中夹杂的羡慕和卑屈,然后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君子,成就自己,成就别人,成就世界。《中庸》对今天的中国人是别具意义的。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大学》导读
古代的大学之道
刘桂标
一、什么是大学?
在现代,一讲起大学,有些人便会想起教育产业中的,如英美的剑桥、牛津、哈佛、耶鲁等,或中国的北大、清华等;有些人则会想起宏伟的教学大楼,甚至形形的国际排名等等。但这些真是大学重要的东西吗?
昔日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在其就职演讲中说得好:“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真正的大学,是培养德学兼备的大师,这个道理,我们中国人其实很早就已经了解。宋代大儒朱子(朱熹)在解释先秦儒家典籍《大学》时,清楚地表明:“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朱子《四书集注大学章句》)
在我国古代,大学即太学,也就是现在所谓的高等教育,而其主要的教授内容,就是大人之学,这是相对小学来说的。据朱子所说,古代的小学有如现在的中、小学,是基础教育,主要教授的内容是“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至于大学,教的则是“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小学教的东西,是较为经验性的,主要是一般的礼节、待人之道及较容易了解的学科和术科,一般儿童和青少年都容易掌握;而大学教的东西,则是较为理论性的,是读书、做人的道理,以及将道理推广到家、国、天下的层面,须稍为年长及心智成熟者才能掌握。由此可知,古代的大学——大人之学,就是成就完善人格、道德君子的学问。
二、物、事、知本、知所先后
古代的大人之学,用学术专门用语来说,主要是工夫论。但这里工夫论中的“工夫”并非外国人称为“Chinese Kung Fu”的“功夫”(武术),而是指道德实践的程序和方法(成德工夫)。在道德反省方面,中国人甚至比西方人更全面。西方人如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大哲,主张“德即是知”(virtue is knowledge),以为道德主要是理论问题,把握道德理论便是有道德的了。然而,中国人特别是孔子、孟子等大哲,提倡知行并重,认为真正的道德不单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因此,中国哲人很早已有工夫论——有关道德实践的历程和方法的讨论。
此工夫虽不同彼功夫,但却有相似的地方。譬如说,成德工夫有其循序渐进的实现历程,就像武术那样,一招一式,须由浅入深,按部就班地学习。
更贴切的比喻是建筑工程。建筑需要材料,如砂、石、水泥、钢筋等,成德工夫也需要材料,在《大学》,就是工夫的对象,即物、知、意、心、身、家、国、天下等(统称为“物”)。
……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没得挑剔,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文化底蕴。封面设计得非常典雅,那种水墨晕染的质感,一下子就把人带回到了一种古朴肃穆的氛围中。打开书页,纸张的厚度和触感也处理得恰到好处,墨色清晰,排版疏朗有致,即便是阅读篇幅较长的经典著作,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我个人尤其欣赏它在细节上的用心,比如字体的选择,既保留了传统楷书的韵味,又兼顾了现代阅读的易读性,很多重要引文或注释部分会用不同的字号或颜色加以区分,这在阅读过程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装订处处理得也很牢固,看得出出版社在制作工艺上的精益求精,这种对实体书本身的重视,让阅读体验从一开始就提升了一个档次。拿到书的时候,我特地去闻了一下,那种淡淡的油墨香和纸张特有的味道混合在一起,简直是老派读书人最钟爱的“气味标签”,这比单纯的电子阅读带来的感觉要丰富太多了。它不只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展示。
评分我尝试着从内容结构上评价一下我的阅读感受,这本书的编排逻辑性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并非简单地将经典文本堆砌在一起,而是进行了非常精妙的层次划分。首先是文本的呈现,清晰准确,让人感觉仿佛直接面对着古代的智慧。紧接着,围绕核心文本展开的注释和译文部分,处理得极为考究。那些看似艰涩的古代词汇和概念,通过现代白话的精准翻译得以瞬间打通,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非专业读者也能顺畅地领会其深层含义。更让我惊喜的是,在关键段落后面,还穿插了对历史背景、思想演变脉络的深入剖析。这些分析不是那种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紧密结合文本语境,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你一步步深入理解古人在特定时空下的思想状态。这种层层递进的结构,使得阅读过程不再是单向的信息接收,而更像是一场与古人智慧的深度对话,每读完一个小节,都能感到自己的理解又向上攀升了一阶。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爱好者,我过去在接触这些传统经典时,最大的困扰就是常常因为某个生僻的典故或典籍间的相互引用而卡壳,导致阅读体验支离破碎。然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到位,它似乎深谙普通读者的“痛点”。书中对一些关键概念的解释,不仅给出了字面意思,还追溯了其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地位的演变。例如,对于一些贯穿始终的核心范畴,它会特别标注出不同学派对它的不同侧重,这种对比性的阐述,极大地帮助我构建了一个更立体、更全面的知识网络。我特别喜欢它在提供解读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恰到好处”的克制感,既没有过度解读,把原意说得面目全非,也没有过度简化,流于肤浅。它提供的背景资料和思想脉络梳理,恰好是我在阅读过程中需要的“拐杖”,扶持着我平稳地走过那些知识的洼地,让我能持续保持对文本的兴趣和投入感,直到最后完全沉浸其中。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即便从一个非专业人士的角度来看,也令人肃然起敬。它所体现出的那种对原始文本的尊重,是很多市场上的普及读物所无法比拟的。我注意到,在处理一些有争议的文本版本或解释时,编者非常审慎地列举了不同的观点,而不是武断地下结论。这种开放且求真的态度,恰恰是真正优秀学术成果的体现。这种严谨性不仅仅体现在引文的准确上,更体现在其思想导向的平衡上。它似乎力图呈现出一种中正平和的学术视角,不偏向任何极端的解读流派,而是努力还原经典的本貌。对于我们这些希望建立扎实基础的读者来说,这套“稳健”的基石至关重要。它让我相信我所接收到的知识是经过多方考证、反复推敲的成果,这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是一种难得的安全感和信赖感。
评分从阅读的实际效果来看,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改变是心境上的沉淀。现代生活节奏太快,我们习惯于追求效率和即时反馈,但阅读此类经典,需要的是慢下来,去品味那种悠长的韵味。这本书的文字组织和内容厚度,客观上要求读者必须放慢脚步。我发现,每当我放下手机,拿起这本书,开始阅读那些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论述时,外界的喧嚣似乎一下子就被隔绝了。它提供了一个锚点,让我的思绪不再漂浮不定,而是开始聚焦于一些更本质、更恒久的问题上。这不仅仅是知识的输入,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和重塑。它让我重新思考了什么是真正的“学问”,以及我们作为个体,应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安顿自己的内心。读完一章后,常常会陷入长久的沉思,这种回味无穷的感觉,才是阅读这类不朽著作的真正乐趣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