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电子技术基础实验与课程设计
:17.40元
售价:11.8元,便宜5.6元,折扣67
作者:何召兰,张凯利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9-01
ISBN:978704036081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电子技术基础实验与课程设计(高等学校教材)》编*者何召兰、张凯利。 《电子技术基础实验与课程设计(高等学校教材)》是按照高等学校电子技术实验和课程设计的教学要求,结合作者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编写的。《高等学校教材:电子技术基础实验与课程设计》共6章,包括:常用电子仪器仪表的使用、电子元器件、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高等学校教材:电子技术基础实验与课程设计》实验分为基础型、设计型和综合型三个层次,并且将三者有机结合贯穿到每一个实验项目中。《高等学校教材:电子技术基础实验与课程设计》实验项目中融入了编者多年的实验教学经验及注意事项,在实验和课程设计中引入了 Multisim 9和QuartusⅡ等先进的EDA技术,做到了软、硬件的有机结合。
《高等学校教材:电子技术基础实验与课程设计》以这些实验和课程设计项目为载体,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的基本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高等学校教材:电子技术基础实验与课程设计》可作为普通高等学校电气类、电子信息类和自动化类各专业“电子技术基础实验和课程设计 ”课程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拿到这本《电子技术基础实验与课程设计》后,我第一时间就被它厚实的体量和严谨的排版所吸引。作为一名电子工程专业的学生,我深知实验课对于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而这本书似乎正是我需要的“宝典”。然而,当我翻开内页,试图寻找一些能够让我眼前一亮的创新实验项目时,却感到一丝失望。书中的实验内容大多集中在传统的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基础,例如放大器的设计、逻辑门电路的搭建、以及一些简单的555定时器应用。这些内容虽然经典,但对于我们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来说,似乎缺乏了一些与时俱进的元素。我期待的更多是与微控制器(如Arduino或树莓派)结合的综合性项目,或者是涉及FPGA编程的深入实践。这本书更像是一本详尽的“复刻品”,完美地重现了过去几十年的教学成果,但对于如何将这些基础知识应用到现代电子产品开发中,却显得力不从心。它更像是为初学者准备的入门指南,而非能引导我们走向前沿研究的桥梁。尽管如此,其详尽的步骤和清晰的原理图仍然值得称赞,只是期待能有更多面向未来的实践内容。
评分从整体结构来看,这本书的章节逻辑衔接得非常流畅,从基本的元件特性到简单的组合电路,再到复杂的反馈放大和逻辑系统,层层递进,展现了作者对电子技术知识体系的深刻理解。对于一本教材而言,这种系统性是至关重要的。但是,这种严密的逻辑性似乎也带来了一丝僵硬感。例如,书中对不同实验单元的划分过于泾渭分明,导致学生很难体会到不同电路模块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在实际的工程实践中,一个系统往往是由多个看似不相关的子模块共同构成的,需要跨域的知识整合能力。这本书似乎没有提供足够的“粘合剂”,将原本独立的实验点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成功地教会了我如何精通每一个“零件”,却没能引导我如何设计一个高效运转的“机器”。这种碎片化的知识呈现方式,削弱了其作为综合性课程指导的潜力。
评分装帧和印刷质量无疑是这本书的一大亮点,纸张的质感很好,图文排版干净利落,即便是那些复杂的电路图,细节也清晰可见,这对于需要长时间盯着电路图进行分析的学习者来说,是极大的福音。然而,当我尝试将书中的电路图与实际的实验接线板进行对应时,才发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书中的接线图往往是高度简化的示意图,缺乏PCB布局的参考,或者更直接地说,缺少了我们在面包板上实际操作时所需要的直观指引。比如,对于多层布线的复杂数字电路,书本上的二维简化图往往需要读者花费大量时间去“翻译”和“重构”,才能真正理解元件之间的空间关系。这种设计上的疏忽,使得实验操作的效率大打折扣,尤其是对于动手能力相对薄弱的初学者来说,这无疑增加了不必要的挫败感。一本实验指导书,如果不能有效地弥合理论图纸与物理实现之间的差距,其价值也会大打折扣。
评分这本书的理论部分讲解得相当扎实,特别是对晶体管工作原理和运算放大器特性的阐述,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严谨。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推导公式时所展现出的耐心和细致,每一步都清晰可循,让人很难在理解上产生歧义。对于那些对基础理论感到困惑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个强有力的支撑。然而,这种过度的理论导向,也间接导致了其实用性上的欠缺。实验环节的设计似乎更偏向于验证理论的正确性,而非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设计一个滤波器时,书上提供了理论计算公式,并要求我们按照标准参数进行搭建,但对于如何处理元器件的非理想特性、如何应对现实中的噪声干扰等“野路子”问题,却着墨不多。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故障排除”或“性能优化”的章节,毕竟在真实的项目中,调试往往比搭建本身要困难得多。这本书教会了我如何“造出”一个理想电路,但似乎没有教会我如何在“不完美”的世界里生存。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课程设计部分抱有极大的期待,希望能从中汲取一些创新灵感,毕竟“设计”二字意味着更高的综合性与开放性。但遗憾的是,课程设计部分的内容相对保守和模板化。它提供了一些框架性的选题,比如设计一个简单的信号发生器或一个基础的数据采集系统,并给出了基础的模块划分。这些设计固然完整,但缺乏足够的深度和广度来挑战那些已经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学生。它们更像是“加长版的实验”,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课程设计”。我更希望看到一些结合当前热点技术,如物联网接口、低功耗设计或者传感器融合的综合项目。这本书似乎将课程设计定格在了传统的仪器仪表和基础控制领域,对于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工程思维方面,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它提供了一条安全、可控的路径,但对于那些渴望突破常规、挑战复杂系统的学生来说,这条路径可能过于平坦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