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海顿画传
定价:18.80元
作者:哈登,王晓霞,季敏华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7-01
ISBN:978730005675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他是器乐之父,奠定了现代交响乐、奏鸣曲和现代管弦乐队的基础。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贝多芬那些的成就。在现代人眼里,他属于一个遥远的年代,自他那个时代之后,音乐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迁。他的名字将永存于古典音乐史;不论艺术将走向何方,他的名字永远也不会被人遗忘,他的作品也永远不会湮没无闻。
内容提要
本书是詹·卡思伯特·哈登于1902年9月完成的有关音乐家海顿生平的著作。作者收集了大量丰富而翔实的资料,按时间顺序描述了海顿勤奋而的一生。 约瑟夫·海顿(1732——1809)出生于奥地利东部与匈牙利接壤的边境小镇洛劳。年轻时海顿过了很多年默默无闻的穷日子,中年时他的音乐才华日渐显露,成为当时知名的音乐家。随着时间的流逝,海顿的创作力不但没有消退,反而愈加旺盛。在将近70岁时,海顿创作了代表他高成就的《创世纪》和《四季》,为世人留下了的音乐作品。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部传记简直是一部沉浸式的音乐史诗,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将海顿那波澜壮阔的一生娓娓道来。我仿佛能跟着他一起,从偏远的小镇到维也纳的宫廷,见证这位“交响乐之父”如何一步步确立自己的音乐语言。书中对海顿早期生活困顿的描写尤其引人入胜,那种身无分文却怀揣着对音乐的执着追求的精神,读来令人动容。而且,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名人轶事的罗列上,而是深入挖掘了海顿在创作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突破,比如他对奏鸣曲式的发展、对弦乐四重奏的革新,这些技术层面的分析,对非专业人士来说也并不晦涩,反而增添了阅读的深度。尤其是关于他与埃斯特哈齐家族那段漫长而复杂的雇佣关系,书中展示了艺术家的尊严与现实需求的拉扯,非常真实可感。读完后,我对海顿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作曲家,更是一位在逆境中坚守艺术灵魂的智者。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十分考究,大量的历史插图和乐谱片段,使得阅读体验更加立体和丰满。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精妙,读起来完全不像在啃一部厚重的历史著作,倒像是在看一部引人入胜的文学小说。作者似乎对海顿那个时代的生活氛围有着异乎寻常的敏锐洞察力,无论是对十八世纪奥地利宫廷的奢靡与刻板,还是对平民阶层生活的朴实描绘,都栩栩如生。最让我赞叹的是,作者对于海顿音乐创作的解读角度非常新颖,她没有过多纠缠于那些陈旧的音乐史标签,而是着重探讨了海顿作品中蕴含的幽默感和人性光辉。那些著名的“惊奇交响曲”背后的创作心境,以及他晚年在伦敦受到如潮赞誉时的那种激动与平静,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海顿晚年旅行经历的描述,跨越国界、受到各国贵族追捧的场景,让这位看似低调的音乐家,其国际影响力得以充分展现。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成功地将一个音乐巨匠还原成一个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个体,让读者在了解音乐史的同时,也被他的人格魅力深深吸引。
评分要说这本书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那一定是它对音乐背景的考据之详实和对史料的严谨态度。作者显然是下了大功夫梳理了海顿生活的那个时代,特别是神圣罗马帝国晚期的社会结构和赞助制度对艺术家生存状态的影响。书中对海顿与莫扎特、贝多芬之间关系的论述,避免了落入简单的师徒传承窠臼,而是展现了三位大师之间复杂、相互影响又各自独立的艺术轨迹。对于海顿晚年旅居英国的记录,作者引用了许多当时报刊的评论和私人信件,细节之丰富令人咋舌。这不仅仅是一本传记,它更像是一扇通往十八世纪中后期欧洲文化心脏地带的窗口。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去查阅一下当时的一些政治事件或哲学思潮,因为作者将海顿的音乐发展巧妙地嵌入到了宏大的时代洪流之中。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也证明了作者绝非泛泛而谈,而是真正做到了“以史为鉴,以人为本”。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具有感染力,有一种老派文人特有的典雅与克制,但情感的表达却又极其真挚。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那些关于海顿私生活的描写时所采取的平衡艺术——既不回避历史留下的模糊地带,也不做无谓的揣测和渲染,而是客观地呈现事实,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复杂性。对于海顿的婚姻生活,书中的描述就非常得体,它没有将这段不幸的婚姻简化成简单的“不幸”,而是结合当时的社会规范和个人性格,勾勒出了一幅更为立体的画面。通篇读下来,给我的感受是,作者对海顿怀有一种深沉的、近乎同情的理解,这种理解使得文字充满了温度,而不是冷冰冰的学术分析。每读到海顿的某一段创作高潮,作者总能用几句精炼的语言点出其音乐的精髓,这种化繁为简的能力,实在令人佩服。这是一本能让人静下心来,体会“大师是怎样炼成的”的书。
评分我被这本书中对于“创新”与“传统”之间张力的探讨深深吸引住了。海顿被誉为“交响乐之父”,但这本书并没有将他塑造成一个凭空出现的革命家。恰恰相反,作者细致地展示了他是如何在严格遵循既有音乐形式的框架内,通过精妙的结构变化、幽默的动机处理和丰富的情感层次,逐渐拓展了这些形式的边界。书中的章节结构安排非常巧妙,比如将“米萨(弥撒)作品”与“晚期交响曲”进行对照分析,清晰地揭示了创作环境如何影响艺术家的表达深度。我感觉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记录了海顿的生平,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理解艺术创作的本质提供了一种视角:真正的伟大,往往是深耕于传统土壤中,而非脱离根源的空中楼阁。读完后,我立刻找了几部海顿的后期弦乐四重奏来听,那种久违的、经过时间沉淀的音乐魅力,此刻在我的脑海中变得格外清晰和立体,这便是好传记带给读者的最大馈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