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脉冲激光沉积类金刚石膜技术
定价:168.00元
售价:114.2元,便宜53.8元,折扣67
作者:程勇 等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03051551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脉冲激光沉积技术是一种研究和开发新型高性能材料的有效途径,在制备新型碳材料——类金刚石膜方面,以其的特点,逐渐显现出填补传统技术空白的优势。但是,脉冲激光沉积技术制备的类金刚石膜也存在一些固有的缺陷,如内应力大、大面积不均匀等问题。如何采用脉冲激光沉积技术制备出具有工程应用价值的类金刚石膜,一直是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者的目标。程勇等编著的《脉冲激光沉积类金刚石膜技术》共7章内容。从介绍类金刚石膜性质、组成、制备及应用入手,阐述脉冲激光沉积技术及其在制备类金刚石膜方面的机理和优点、缺点,以及类金刚石膜的测试与表征;详细讨论激光参数、基底状态、靶材种类以及环境气氛等因素对类金刚石膜性能的影响,偏重于阐述掺杂、退火、膜层结构及双激光技术等类金刚石膜降低内应力、提高膜层各种性能的改性技术;针对类金刚石膜的工程应用中存在的大面积不均匀、制备效率低的现实问题,展现多功能激光沉积系统,阐述脉冲激光沉积大尺寸均匀平面和球面类金刚石膜的装置、模型及实验;后介绍脉冲激光沉积技术在制备其他功能薄膜方面的应用,展望该技术未来发展趋势和前景。
《脉冲激光沉积类金刚石膜技术》可供从事激光沉积技术和类金刚石膜相关的研究和应用人员阅读和参考,也可供高等院校光学、激光、材料、机械和电子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参考。
程勇,江西玉山人,武汉军械士官学校光电技术研究所所长、教授。1982年石家庄高级军械学校毕业,2002年获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光学专业博士学位,2004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级访问学者,2007年赴英国皇家科学院访问。中国固体激光工程和光电装备保障专家,全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及特殊津贴获得者,被授予“全国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现任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光学学会光电专业委员会常委,《红外与激光工程》《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等杂志编委。
主要从事固体激光工程与器件、光电装备保障和新慨念激光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免调试固体激光”“互注入相干合成”“激光沉积光学窗口类金刚石膜”“双波长自由切换激光器”“OPO人眼安全激光器”等研究成果得到了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充分肯定,在装备中得到广泛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编写《免凋试固体激光器》等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得授权24项,荣立二等功2次。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相当巧妙,它不像很多技术手册那样板着脸孔。作者似乎深知读者的阅读疲劳点,总能在关键的技术难点之后穿插一些“历史回溯”的小章节。比如,在详细讲解了靶材制备的细微差别后,会突然跳转到回顾七八十年代早期科学家们在真空环境下遇到的那些啼笑皆非的工程难题,这种人情味的注入,让冰冷的技术描述变得鲜活起来。我本人是偏向于历史和文化研究的,这本书中对“技术路线选择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的探讨,让我对整个材料科学的发展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告诉我们,很多突破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无数次失败和偶然发现的积累。文字中偶尔流露出的那种对科学探索本身的热爱,是任何教科书都难以比拟的。它不仅教会了我如何“做”这项技术,更教会了我如何“理解”这项技术背后的科学精神。这种阅读体验,简直是知识的盛宴。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着实让我这个在行业内摸爬滚打了些年头的人感到有些“压力山大”,但更多的是一种醍醐灌顶的畅快感。与其他动辄引用老旧文献的教材不同,作者显然在近几年的顶级期刊上花费了大量心血进行追踪和整合。我尤其对其中关于高重复频率超快激光源在PLD过程中的应用部分印象深刻。那部分内容对激光脉冲宽度、重复频率与薄膜生长速率、晶格缺陷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进行了极为细致的探讨,并且引入了最新的机器学习模型来预测最佳工艺窗口,这种将传统材料制备与现代计算方法相结合的视角,实在是太具前瞻性了。我手头上的项目正卡在如何提高膜层致密性的瓶颈上,书里提到的一种新型气相传输机制的修正模型,虽然需要深入研究才能完全消化,但已经给了我全新的思路方向。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严谨克制”,每一个论断都有坚实的实验数据支撑,很少有夸大或空泛的陈述,这对于追求精确性的科研工作者来说,无疑是最大的福音。它不是那种读完可以轻松合上的书,而是需要反复研读,甚至在实验台旁随时翻阅的工具书。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太引人注目了,封面那深邃的蓝色调与细腻的文字排版,透着一股沉稳又前沿的气息。我是在一个小型学术交流会上偶然看到它的,当时被作者那种对材料科学近乎偏执的热情所感染。虽然我对“类金刚石膜”这个领域并非科班出身,但初读目录时,那种层层递进的逻辑结构立刻吸引了我。它似乎不像其他同类书籍那样枯燥地堆砌公式和实验数据,而是更注重将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进行阐释。比如,它对激光与靶材相互作用那一章的描述,那种对等离子体膨胀速度和能量分布的精妙捕捉,让我这个门外汉都能想象出那微观世界里发生的激烈碰撞。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言中提到的“从原子尺度构建宏观性能”的理念,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口号,更像是一种科学哲学。全书的插图和图表也制作得极其精良,色彩搭配专业而不失美感,即便是那些复杂的能谱分析图,也处理得条理分明,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是一部既有深度,又不失温度的专业著作,是面向未来材料工程师的绝佳入门指南。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的专业性强到令人发指,对于初学者来说,直接啃起来可能会像嚼一块未加工的钻石——坚硬但缺乏引导。然而,正是这种近乎“野蛮生长”的专业深度,才体现出它的稀缺价值。我发现书中对等离子体辐射谱线分析的细节处理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它不仅指出了需要监测哪些特征峰,还详细分析了这些峰形变化对薄膜中氢含量和sp2/sp3碳键比例的影响。这种对细节的“执念”,使得这本书超越了基础理论,直接触及了工程优化最尖端的那部分。阅读时,我感觉自己更像是在与一位经验极其丰富、脾气有点古怪的资深工程师进行一对一的深度咨询,他不会浪费时间在你已经知道的事情上,而是直接将你引向那些只有通过数十年实践才能领悟的“黑箱”操作。对于已经掌握了基础知识,渴望突破现有性能瓶颈的资深研究人员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近乎“作弊码”般的存在,其提供的理论指导价值,远超其售价本身。
评分我不得不说,我当初购买这本书是带着一点点“碰运气”的心态,因为我对这个细分领域的了解非常有限,只知道它在光学涂层和生物医学植入物方面有应用前景。结果,这本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聚焦于技术本身,更深入地探讨了这项技术背后的经济学和社会学意义。作者花了不小的篇幅来对比不同沉积技术(比如PECVD、PVD)与PLD在成本效益、环境影响上的权衡,这种宏观的视角让这本书的价值瞬间拔高了。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知识产权和技术转化的案例分析,虽然没有直接列举商业机密,但那种对如何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的路径描述,对创业者或者希望推动产学研结合的学者来说,是无价的宝贵经验。阅读过程像是一次高水平的行业峰会,不断有新的知识点被抛出,让你不得不停下来思考自己所处的生态位在哪里。它成功地将一门硬核的物理技术,包装成了一个涉及工程、经济和战略的综合性课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