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国科学院院属单位简史(第二卷)上、下册
:248.00元
售价:173.6元,便宜74.4元,折扣70
作者:王扬宗,曹效业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3-01
ISBN:978703025953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2.824kg
本书系统、全面梳理了60年来中国科学院院属单位的发展历程,以档案文献和当事人的亲历资料等为基础,记录了院属科研、公共支撑和公司企业等单位的概况、机构沿革、科研方向的发展演变、重要科研成果、人才教育和创新文化建设等各方面的发展情况及其对中国科学发展的贡献。全书附有大量的统计数据,学术性与资料性兼具。
本书既可作为广大科研人员、科技管理工作者、科技史学者、历史学者等专业人员的案头工具,也可供对中国当代史、当代科技史感兴趣的读者参阅。
第二卷(上册)
前言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
原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
原中国科学院上海脑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
原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
原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筹)
中国科学院·马普学会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
原中国科学院上海文献情报中心
中国科学院上海交叉学科研究中心
上海中科伍佰豪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
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
原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第二卷(下册)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原中国科学院广州人造卫星观测站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
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科学时报社
科学出版社
中国科学院行政管理局
中国科学院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
东方科学仪器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
国科光电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建筑设计研究院
北京中科资源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沈阳科学仪器研制中心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技产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从图书的结构布局来看,其编纂的科学性是值得称道的。每一单位的历史似乎都被切割成若干清晰的阶段,像是给冗长的时间线打上了明确的锚点。这种分段叙事的好处是,即便是初次接触某个特定院所历史的读者,也能相对容易地建立起对该单位发展脉络的整体认知框架。而且,这种对“单位”这一核心实体进行深度挖掘的写作手法,使得信息密度非常高,每一页都承载着大量的组织架构信息和关键决策记录。这对于研究科研管理体制演变的学者来说,无疑是一份极为宝贵的原始素材库,它提供了量化和定性分析的基石。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科研发展历程的业余爱好者,我非常好奇这些院属单位是如何从建国初期摸索着起步,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我原本以为历史的脉络会是那种平铺直叙的流水账,但翻阅后发现,它更像是一部宏大的组织变迁图谱。它不仅仅罗列了机构的成立、更名、撤销,更重要的是,它似乎在用一种近乎编年史的笔法,勾勒出特定历史时期国家战略需求对科研布局的深刻影响。这种“需求驱动型”的历史叙事方式,让冷冰冰的机构变迁背后,仿佛能听到时代发展的轰鸣声。我特别关注那些在特殊历史时期经历过重大战略调整的单位,想看看它们是如何在国家政策的巨轮下调整航向,保持自身科研活力的。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远超出了“历史回顾”本身的意义。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射出中国过去几十年间,在追求科技自立自强道路上所经历的种种曲折与辉煌。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敏感或转型期事件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和客观性。它没有进行过度的情感渲染或价值判断,而是将事实和数据摆放在那里,任由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艰辛与不易。这种冷静的笔触,反而让历史的重量更加凸显出来,让阅读者能更真切地感受到,今日中国科研体系的每一块基石,都是由无数代科研工作者用汗水和智慧堆砌而成的,这份敬意,是阅读过程中的意外收获。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说实话,需要一定的耐心和背景知识储备。它不是那种可以随便翻翻就能获取乐趣的休闲读物。更像是一部严谨的工具书,需要时不时地停下来,对照着一些时间线索或者专业领域进行思考和检索。不过,正是这种“门槛感”,反而让每一次的深入阅读都充满了发现的喜悦。你会注意到一些关键人物在不同机构间的流动,这本身就是一段隐形的科研人才史。我试图从这些机构的更名记录中,捕捉到国家科研方向的微妙转移,比如从侧重基础理论到更强调应用转化的那种侧重变化,这种解读历史的乐趣,是普通历史书无法提供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挺有意思的,那种朴实中透着严谨的气质,很符合它作为一部历史资料汇编的身份。封面设计没有过多花哨的元素,就是那种老派的、扎实的风格,字体选择也比较传统,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不是那种追求潮流的通俗读物,而是需要沉下心来仔细研读的文献。内页的纸张质感也不错,印刷清晰,排版错落有致,看得出出版方在细节上还是下了功夫的。毕竟是记录一个国家重要科研机构的历史,这种对细节的尊重和严谨态度是非常必要的。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我就感觉自己手里捧着的不只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档案,让人对即将展开的阅读充满期待。尤其是上下两册的厚度,更是直观地体现了内容信息的丰富程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