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业发展掠影1998-2013年

中国基金业发展掠影1998-2013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年鉴编委会 著
图书标签:
  • 基金
  • 中国基金
  • 金融
  • 投资
  • 经济
  • 行业分析
  • 发展历程
  • 1998-2013
  • 证券投资基金
  • 金融市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金融出版社
ISBN:9787504962232
商品编码:2970428791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基金业发展掠影1998-2013年

:168.00元

售价:114.2元,便宜53.8元,折扣67

作者: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年鉴编委会

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3-01

ISBN:978750496223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马庆泉、史月萍、魏革军主编的《中国基金业发展掠影(1998-2013)》是纪念中国证券投资基金规范发展15周年而作。本书以1998~2013年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的发展为研究对象,按照1998~2003年试点发展阶段、2003年至2007年快速发展阶段及2007年以来多元化探索阶段为脉络,搜集整理大量珍贵的照片,直观反映中国证券投资发展的全貌。


内容提要


目录

萌芽
机构发展篇
产品发展篇
国际业务篇
市场服务篇
社会责任篇
法制建设篇
光辉未来篇
基金数字
致谢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中国基金业发展掠影(1998-2013):行业变迁与制度演进的时代画卷 本书并非对中国基金业1998年至2013年间具体产品、基金经理操作技巧或市场数据的详尽罗列,而是旨在勾勒出这段关键时期内,中国基金业从初生到初步成熟的宏观发展脉络,审视其背后深刻的制度变革、市场逻辑的演进以及宏观经济环境的互动影响。我们将一同穿越这十五载的光阴,以历史的视角,回溯那些塑造了今日中国基金业格局的重大事件、关键决策和时代特征。 一、 改革开放的浪潮与基金业的萌芽(1998年之前及早期) 基金业在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应运而生,其诞生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深刻根植于中国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宏大背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个人储蓄主要以银行存款的形式存在,投资渠道极为狭窄。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居民财富的积累,对更有效率的投资工具的需求日益增长。 1990年代初,伴随着证券市场的初步建立,公募基金作为一种集合投资、专业管理的模式,开始被引入中国。早期的尝试,如1991年成立的“新价值基金”,虽然在形式上具备了基金的雏形,但其运作机制、法规制度尚不完善,更像是对西方基金模式的探索性引进。 1998年,中国基金业真正意义上的“元年”到来。这一年,《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规定》的出台,标志着中国公募基金行业的法律法规框架开始搭建。此后,首批契约型开放式基金——“丰利”、“丰收”、“兴业”等相继成立,它们开启了中国公募基金募集、投资、运作的规范化历程。这些早期基金的成立,不仅为投资者提供了新的资产配置选择,更重要的是,它们引入了专业机构管理资金的理念,为中国资本市场的机构化进程奠定了早期基石。 二、 制度奠基与初步发展(1998-2005年) 1998年至2005年,是中国基金业制度建设和初步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法规的逐步完善、市场参与者的增加以及产品种类的初步拓展。 法规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继《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规定》之后,《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办法》、《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证券投资基金托管办法》等一系列重要法规相继出台,构筑了中国基金业的基本法律框架。这些法规明确了基金的法律地位、基金管理公司、基金托管人的职责、基金投资运作的限制以及信息披露的要求,为基金业的规范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市场准入的开放与竞争的引入: 随着法规的完善,越来越多的机构获得基金管理资格,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外资机构通过参股、合资等方式开始进入中国基金市场,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验,对国内基金公司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产品类型的初步拓展: 早期基金以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为主,主要满足投资者分享股市增长的愿望。随着市场对多元化投资工具的需求增加,债券型基金、货币市场基金等也开始逐步发展,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选择。 投资者教育的起步: 基金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投资者对基金投资的认知和理解。在这一时期,基金公司和监管机构开始重视投资者教育,通过各种渠道普及基金知识,引导理性投资,但总体而言,投资者对基金的认知水平和投资习惯仍处于初级阶段。 封闭式基金的探索与转型: 封闭式基金在早期也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它们在筹集资金、支持市场发展方面发挥了作用。然而,其交易不便、折价等问题逐渐显现,为后续的开放式基金发展提供了反思。 三、 市场繁荣与结构性调整(2006-2009年) 2006年至2009年,是中国股市的“黄金牛市”时期,也伴随着中国基金业的第一次大规模繁荣。这一阶段,基金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募集高潮、规模扩张,但也暴露出快速发展中的问题。 牛市下的募集狂潮: 2006年,伴随大盘的强劲上涨,基金发行市场异常火爆。大量新基金发行,募集规模屡创新高,市场资金呈现出明显的“羊群效应”。许多基金在短时间内就能实现巨额募集,基金公司的规模迅速膨胀。 产品创新的加速: 市场对各类投资产品的需求旺盛,基金公司积极响应,推出了大量新产品。除了传统的股票型、混合型基金,指数基金、ETF(交易所交易基金)、LOF(上市开放式基金)等创新产品也逐渐崭露头角,丰富了市场供给。 规模的快速扩张与“规模陷阱”的隐忧: 基金规模的快速扩张一方面带来了基金管理公司的收入增长,另一方面也对投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规模过大可能导致基金经理难以灵活操作,增加交易成本,甚至影响投资回报,即所谓的“规模陷阱”。 市场风格的快速切换与风险暴露: 牛市的特点是市场风格快速切换,热点轮动频繁。一些基金在追逐短期热点时,承担了较高的风险。当市场进入调整期,尤其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冲击下,基金业绩普遍出现大幅回撤,给投资者带来了显著损失,也引发了对基金投资风险的深刻反思。 信息披露与合规监管的强化: 伴随市场规模的扩张和产品数量的增加,监管层也更加重视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以及基金公司内部的合规管理。监管的趋严,旨在引导基金业健康有序发展,防范系统性风险。 四、 深度调整与价值回归(2010-2013年) 2010年至2013年,是中国基金业在经历了前期的剧烈波动后,进入一个深度调整和价值回归的阶段。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市场结构的演变以及投资者认知的成熟,共同塑造了这一时期基金业的发展特征。 市场格局的理性重塑: 经历了2008年的市场低谷,投资者对基金投资的认识更加理性。盲目追逐短期高收益的现象有所减少,对基金的长期价值和稳健增长的关注度提升。基金公司也开始更加注重投资研究和风险控制,而非仅仅追求规模扩张。 主动管理能力的考验: 在市场震荡加剧、风格切换频繁的背景下,基金经理的主动管理能力面临严峻考验。那些能够穿越市场周期,为投资者带来相对稳健回报的基金,赢得了更多的认可。 债券基金与固定收益类产品的崛起: 随着股市的相对低迷和对风险偏好的下降,债券基金、货币市场基金等固定收益类产品受到更多投资者的青睐。它们的稳健特性,为投资者提供了相对安全的避风港,也成为基金公司重要的业务板块。 FOF(基金中的基金)等多元化产品的探索: 为了满足投资者多元化的资产配置需求,FOF等产品开始出现。FOF通过投资于其他基金,实现专业化、分散化的投资,为投资者提供更便捷的投资解决方案。 监管政策的持续优化: 监管机构在这一时期继续完善监管体系,例如推动基金公司建立更加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对基金销售行为的监管,以及鼓励基金公司在风险准备金、资本充足率等方面进行提升,为基金业的长期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互联网金融的初步影响: 尽管互联网金融在2013年尚未完全爆发,但其对传统金融业的潜在影响已经开始显现。一些基金公司开始尝试通过线上渠道进行产品销售和投资者互动,预示着未来基金业的营销和服务模式将发生深刻变革。 五、 历史的回响与未来的启示 1998年至2013年的中国基金业,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发展史。从最初的探索尝试,到制度的逐步完善;从市场的野蛮生长,到经历牛熊转换的深度调整;从单一的产品供给,到多元化的创新尝试,每一个阶段都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 制度是基石: 完善的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是中国基金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 市场是熔炉: 市场的涨跌起伏是检验基金公司投资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的试金石。 投资者是核心: 投资者教育和投资者利益保护始终是基金业发展的永恒主题。 创新是动力: 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是基金业保持活力的关键。 价值是归宿: 基金业的最终价值在于为投资者创造长期、稳健的财富增值。 回顾这段历程,我们不仅看到了中国基金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轨迹,更看到了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自我完善与价值实现。这十五年的发展,为理解中国资本市场的演进,为分析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为探究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规律,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视角。它是一幅浓缩的画卷,描绘了中国金融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段重要篇章,也为展望基金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投资理财领域非常感兴趣,而基金作为一种重要的投资工具,其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更是充满了故事。这本书的标题《中国基金业发展掠影1998-2013年》瞬间勾起了我的兴趣,因为这正是我在投资道路上摸索和学习的关键时期。我希望书中能详细介绍不同时期基金业的重要里程碑事件,比如 QDII 基金的推出,以及它如何打开了中国投资者“走出去”的窗口;还有,当年那波轰轰烈烈的 IPO 市场,对基金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另外,我一直很好奇,在整个过程中,监管机构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严格的监管,还是相对宽松的政策,哪种环境更有利于基金业的健康发展?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经典的案例分析,比如某只基金如何通过精湛的投资策略,在牛市中脱颖而出,又如何在熊市中稳健前行?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丰富的史料和深刻的见解,让我对中国基金业的过去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也能从中汲取宝贵的投资经验,为我未来的投资决策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评分

这本书的目录页就让我眼前一亮,那种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1998年到2013年,这十几年的时间,对于中国基金业来说,无疑是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黄金时期。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捕捉到这期间最精彩的瞬间,并将它们串联成一条清晰的发展脉络的。是宏观政策的变迁,是市场化改革的深入,还是技术创新带来的颠覆?我期待书中能深入剖析这些关键驱动力,例如,当年公募基金诞生之初,市场环境如何?投资者教育是如何一步步推进的?债券基金、股票基金、混合基金等各类基金产品的演进轨迹又是什么样的?还有,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基金经理们,他们的投资理念和操作手法,是否会在书中得到生动的展现?我特别想看到,在市场剧烈波动时,基金公司是如何应对,又如何抓住机遇的。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时空的迷雾,去亲历中国基金业从萌芽到壮大的整个过程,去感受那些不为人知的奋斗与辉煌。

评分

读完这本书的封面,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个年代的种种画面。1998年,那正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的关键时期,市场经济的浪潮席卷而来,而基金业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业态,其诞生和发展无疑是中国金融市场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尽地描绘出基金业在那个初创时期的筚路蓝缕,包括当时的市场接受度、投资者的认知水平、以及基金公司在人才引进、风险控制等方面的探索。而到了2013年,中国基金业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规模不断壮大,产品日益丰富,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我好奇书中是如何展现这种转变的,是量变的积累,还是质的飞跃?是否有对当时中国基金业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的论述?我特别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统计数据,例如基金资产管理规模的增长曲线,不同类型基金的占比变化,以及市场份额的集中度等等,这些数据将有助于我更直观地理解基金业的发展轨迹,并从中体会到中国经济发展的澎湃力量。

评分

作为一名对金融市场运作充满好奇的学习者,这本书的标题《中国基金业发展掠影1998-2013年》让我跃跃欲试。我深知,任何一个行业的蓬勃发展,都离不开其背后深刻的宏观经济背景和制度层面的支撑。因此,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分析,在这十五年间,中国宏观经济的哪些重要变化,例如货币政策的松紧、利率的波动、以及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对基金业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同时,我也想了解,在这一时期,中国的金融监管体系是如何逐步完善的?是否出台了哪些关键性的法律法规,为基金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另外,书中是否会涉及基金业在技术革新方面的突破,例如电子交易系统的普及,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对基金管理和投资决策带来的改变?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讲述基金业的“故事”,更能揭示其背后驱动发展的“逻辑”,让我能够从更宏观、更深刻的层面去理解这个行业的发展脉络。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就透露出一种梳理与总结的意味,仿佛在带领读者进行一次系统性的回顾。1998年至2013年,这十几年,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金融市场不断成熟的时期,也是基金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再到繁荣发展的关键阶段。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如何界定和描述“发展掠影”的?是通过对典型基金公司的案例分析?还是对重要市场事件的解读?抑或是对行业发展趋势的梳理?我期待书中能呈现出基金业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大背景下的定位,它在居民财富管理、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发挥等方面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此外,我还很好奇,书中是否会探讨在这一时期,中国基金业在国际化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例如与海外机构的合作,以及跨境投资的探索?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了解一个行业的历史,更是洞察中国金融市场改革开放进程的一个窗口,我希望能从中获得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