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百年体育学科史

北京师范大学百年体育学科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嵘,屈国锋 著
图书标签:
  • 北京师范大学
  • 体育史
  • 百年学科
  • 中国体育
  • 高等教育
  • 历史研究
  • 学科史
  • 体育发展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11549716
商品编码:2970352791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8-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北京师范大学百年体育学科史

定价:88.00元

售价:61.6元,便宜26.4元,折扣70

作者:高嵘,屈国锋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4-01

ISBN:9787511549716

字数:

页码:37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二十世纪初,正当现代体育运动在中国传播普及、体育师资极度缺乏、急需体育人才之际,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的前身——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专修科于1917年应运而生。作为开启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先河的学府,其体育专修科建立伊始,便历史性地担当起引导中国体育运动发展的重任。 n
在北师大体育系初创时期,体育系充分利用地处古都文化名城、依托北师大综合院校的有利条件,汇集国内外学者,聘请多位国内外知名学者任教,将西方体育的先进的理论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奋发图强,严谨治学,培育英才,努力传播和普及现代体育运动。经过艰苦的十余年奋斗,北师大体育系的发展就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在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体育学术思想和运动竞技等多方面带动了中国体育运动的发展。 n
如今,北师大体育系已经走过了一百年历程,开拓和见证了中国体育运动的振兴发展之路,为中国体育和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内容提要


2017年是北京师范大学建立体育学科100周年,体育与运动学院成立15周年的一年。值此双重喜庆之际,编写组在体育与运动学院领导的指导下,在《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科九十年发展史》的基础之上,完成了《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科百年史》的编写,这是对百年学科的一份献礼。 n
本书通过历史篇、人物风采篇和附录三个部分,从不同时期和不同侧面客观而忠实地记录了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科一百年的发展历程。本书不仅是对体育学科一百年发展历程的一个简单回顾,更是希望能够借此以史为鉴,激励体育学科师生继续努力奋斗、严谨治学,秉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校训和“守正创新、坚卓致远”的院训,在教学、训练、科研和运动竞技等方面皆更上层楼,再创辉煌。 n
一部北师大体育史,也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学校体育史,甚至是中国近现代体育史的缩影。它集中体现了国人在逆境中奋进、在困境中拼搏、在绝望中坚守、在黑暗中探索、在顺境中创新的精神,激励着历代师大人不忘初心、践行理想,为祖国的教育和体育事业不畏困难、顽强拼搏。

目录


作者介绍


高嵘 n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近年来先后主编和参编教材和有关著作10多部;并在《体育科学》、《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体育学刊》、《体育文化导刊》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多篇;主持省部级科研课题三项,并参与多项省部级以上课题的研究。2011年入选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首批专家成员。 现任中国教育学会体育卫生分会、中国高等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北京市教育学会奥林匹克教育研究会理事,全国学校体育联盟副主席。 n
屈国锋 n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副院长。1997年6月至2007年8月留学日本,于筑波大学体育科学系攻读体育科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07年9月起就职于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从事体育教学科研工作。研究领域:武术史,武术文化思想,武术教学,中外武术比较研究,体育史,体育思想史。十余年来,一直从事学校和社会武术的教学训练和指导工作。在国内外发表论文、著作等十余篇(部)。

文摘


章 萌芽初创(1902—1922) n
北京师范大学文脉厚重、历史悠久。学校的前身是1902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08年改称京师优级师范学堂,独立设校;1912年改名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学校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是中国历史上所师范大学。1931年与1952年,北平女子师范大学、辅仁大学先后并入北京师范大学。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已成为国内高校,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的贡献。 n
北京师范大学有着悠久的体育传统,自1902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成立之初,体育便在此根植。此后虽几经变迁,但北师大人热爱体育、重视体育、推动体育发展的传统,一直代有传承、弦歌不绝。一部北师大体育史,也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学校体育史,甚至是中国近现代体育史的缩影。它集中体现 n
了国人在逆境中奋进、在困境中拼搏、在绝望中坚守、在黑暗中探索、在顺境中创新的精神,激励着历代师大人不忘初心、践行理想,为祖国的教育和体育事业不畏困难、顽强拼搏。 n
1902年至1922年是师大体育发展的萌芽和初创期。从1902年京师大学堂设立师范馆,到1917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正式创设体育科,再到1923年北京师范大学正式更名,这20多年间,新式体育在师大得到广泛认可和迅速发展,并在师范教育的特殊推动作用下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传播。本章主要讨论体育在北师大发端的历史背景,分析这一时期影响北师大体育传播与发展的体育思想,总结这一时期北师大体育开展的主要实践与内容,论述这一时期北师大体育的历史影响与贡献。 n
一、北师大体育发端的历史背景与思想渊源 n
(一)历史背景:救亡图存与强国强种 n
清朝末期内忧外患加重,孱弱的王朝已无力抵抗西方国家的坚船利炮。 n
无论是封建势力的代表,还是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都在积极寻求救亡图存的出路。向西方学习其先进的军事、科技、教育乃至政治制度,成为那个时代的主题。在这种背景下,京师大学堂得以建立,所辖师范馆也被创设,西方近代体育也自此开始引入我国教育。 n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在经历一系列战争失败后,被迫接受各种不平等条约。这不仅触发了有识之士前赴后继向西方学习的热潮,也逐步开启了国内思想、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巨大变革。立国之本在于树人,要培养能够追赶并终西洋列强的人才,必须有可以教授国人先进思想、理论与科学技术的高等学府。包括北京师范大学在内的我国早的一批大学,就在这一时期应运而生。 n
1898年,清指令梁启超起草《京师大学堂章程》,并指派大学士孙家鼐为管学大臣、负责筹办京师大学堂。但因“戊戌变法”失败,筹办京师大学堂未能得以实质性推进。1901年,清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致使其统治危机加剧。为了挽救垂死命运,清开启“新政”改革,其中较为重要的一项是改革教育制度、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在此背景下,京师大学堂开设“师范馆”和“仕学馆”。仕学馆课程按照进士馆章程办理;师范馆作为优级师范学堂,按优级师范学堂章程办理。 n
京师大学堂师范馆于1902年12月17日正式开学,首批招生79名。1904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改为优级师范科,当年先后录取学生200余名。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的学生,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上的期,优级师范科的学生是第二

序言



《百年华章,体育脊梁——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科发展史》 序言 在中国高等教育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中,体育学科的萌芽与发展,如同中华民族强健体魄的觉醒,是时代变迁与民族复兴的重要映照。北京师范大学,作为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重镇,其体育学科的发展历程,不仅承载着一所著名学府的学术传承与人才培养使命,更折射出国家体育思潮的演进、体育教育理念的革新以及体育科学研究的探索。本书《北京师范大学百年体育学科史》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挖掘这所学府体育学科自诞生以来,百余年间的跌宕起伏、辉煌成就与深远影响。它是一部关于“人”的史书,记录了无数教育家、体育工作者、学者和学生,如何在这片沃土上播撒体育的种子,浇灌体育的梦想,最终收获桃李芬芳、硕果累累的动人篇章。 第一章:学科的孕育与奠基(1902-1949) 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可以追溯至1902年由京师大学堂师范馆设立的体育课程。在这个早期阶段,体育教育更多地被视为国民素质养成的一部分,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思想的早期体现。在国家积贫积弱、民族危机四伏的年代,体育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强健国民体魄、激发民族精神之上。 学科的初步探索: 早期体育课程的设置,主要借鉴了西方国家的体育教学模式,如体操、田径等基础运动项目。教学目标侧重于体能的训练,并开始引入一些有组织的体育活动。 师资力量的初步形成: 尽管师资力量尚显薄弱,但一批有志于体育教育的先行者开始汇聚。他们肩负着传承与发展的重任,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努力开展体育教学和活动。 早期体育思想的萌芽: 在此阶段,体育教育开始被视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非仅仅是身体的锻炼。一些教育家开始提出体育应服务于人格的塑造和品德的培养。 抗战时期的坚守与贡献: 面对国家民族的严峻挑战,北师大体育学科的师生们,不仅坚持正常的教学活动,更积极投身于抗战救亡的洪流。体育技能在军事训练、社会动员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许多体育教师和学生,将体育的刚健精神融入到报效祖国的行动中。 第二章: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与转型(1949-1978)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体育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北京师范大学的体育学科也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型阶段,在国家体育发展战略的指引下,逐渐确立了其在高等体育教育领域的重要地位。 学科体系的初步构建: 体育课程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开始形成相对完整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体系。运动训练、体育卫生等内容逐渐被重视。 师资队伍的壮大与专业化: 国家开始有计划地培养体育专业人才,北师大体育学科的师资队伍不断壮大,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一批新一代的体育教育者和研究者开始崭露头角。 体育教学改革的探索: 结合新中国的建设需求,体育教学改革开始推行。强调体育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奉献意识。 运动竞赛的积极参与: 学校积极组织和参与各类体育竞赛,为国家输送了一批优秀的运动员和体育骨干。学校运动队的建设也初具规模。 学科理论的初步构建: 在实践的基础上,学科研究开始逐步深入,初步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教育理论体系。 第三章:改革开放与学科繁荣(1978-2000) 改革开放的春风为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学科建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科研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显著提升。 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 体育教育、体育经济管理、运动训练等多个专业方向得以确立和发展,学科结构更加合理,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多样化体育人才的需求。 科研能力的显著提升: 随着科研投入的增加和研究条件的改善,体育学科的科研产出大幅增加。涌现出一批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积极影响。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体育教育、体育管理、运动训练等专业人才。 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拓展: 加强与国际知名高校和体育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的学科建设经验,提升了学科的国际化水平。 服务社会能力的增强: 积极承担国家和北京市的体育科研项目,为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同时,通过举办各类体育培训、赛事活动,积极服务社会,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 第四章:新世纪的腾飞与国际化(2000至今) 进入新世纪,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科在原有坚实基础上,进一步加速发展,朝着建设世界一流体育学科的目标迈进。 学科内涵的深化与拓展: 在巩固传统优势学科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如体育社会学、运动康复学、体育信息技术等,学科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建设: 吸引和培养了一大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学者和专家,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创新科研体系的构建: 建立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和实验室,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在体育科学研究前沿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国际化办学水平的提升: 积极开展国际联合培养项目,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学科的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在全球体育教育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服务国家战略的担当: 积极响应国家“健康中国”战略,围绕体育强国建设、奥运会筹办与保障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前瞻性研究和政策咨询,为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社会服务功能的彰显: 通过举办高水平的体育赛事、开展大众体育推广活动、提供专业咨询服务等多种形式,积极服务社会,推动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建设。 第五章:学科特色与学术传承 纵观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科百年发展历程,其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和深厚的学术传承。 教育为本,育人为先: 始终坚持以教育为核心,将体育作为塑造健全人格、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强调体育的教育功能,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团队协作能力和终身体育意识。 理论联系实际,服务国家需求: 紧密结合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学科方向和研究重点,将科学研究成果有效地转化为实践,为国家体育政策的制定和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 在学科发展中,始终注重融合人文关怀与科学理性。既强调体育活动对个体身心健康的促进作用,也注重体育的社会文化功能和历史价值。 学术传承与创新发展: 形成了一代又一代学者严谨治学、薪火相传的优良传统。老一辈学者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为后继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 结语 《北京师范大学百年体育学科史》不仅是对一所大学体育学科发展历程的回顾,更是对中国体育教育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它展现了知识的传承,思想的演进,以及无数体育人的辛勤耕耘和不懈追求。从最初的萌芽,到如今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学科,北师大体育学科的百年华章,是无数奋斗者用汗水和智慧书写的史诗。展望未来,我们坚信,这所学府的体育学科,将继续秉承优良传统,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创新的精神,在新的历史征程上,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为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为民族的健康与繁荣,贡献更大的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次有幸拜读了《北京师范大学百年体育学科史》,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体育发展的历史记录,更像是一部北师大精神的缩影。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穿越了时光的隧道,亲眼见证了体育学科如何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土壤中扎根、生长、繁荣。从早期筚路蓝缕的奠基,到如今桃李满天下的辉煌,每一页都充满了筚路蓝缕的艰辛和创新进取的勇气。书中的叙述,并非仅仅罗列事实和数字,而是深入挖掘了各个时期体育教育的理念变迁、教学方法的演进,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历程。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早期体育教育如何与救亡图存、民族复兴的时代洪流相结合的部分印象深刻,它让我看到了体育不仅仅是强身健体,更是塑造民族精神、培养国家栋梁的重要途径。那些老一辈体育教育家的名字,他们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在字里行间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激励着我反思当下的体育教育,思考如何传承和发扬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让我肃然起敬,同时其生动翔实的案例又充满了人文关怀,读来既有知识的启迪,也有情感的共鸣。

评分

翻开《北京师范大学百年体育学科史》,我首先被书中那种宏大的历史视野所吸引。它没有局限于某一狭隘的体育项目,而是将北京师范大学的体育学科发展置于整个中国近现代体育史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从宏观上展现了学科发展的脉络。书中所提及的历代体育系主任、重要学术带头人的学术成就和贡献,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学术流派和研究方向,都得到了极为详尽的梳理。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关于学科建设中的“学科交叉”与“专业融合”的论述,这在当下高度专业化的学术环境中显得尤为前瞻。北师大体育学科在不同历史时期是如何应对国家发展需求,如何调整学科设置,如何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这些都让我对一个学科的生命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书中对于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互动,例如体育与教育学、心理学、医学等的结合,也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和分析,这为我研究相关领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这种跨学科的视角,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本单纯的体育史籍,它为我们理解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的普遍规律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案例。

评分

《北京师范大学百年体育学科史》带给我的,是一种沉甸甸的学术力量。我从中看到了一个学科如何在风雨飘摇的年代中坚守,如何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奋进,如何在新世纪的浪潮中创新。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次深入的田野调查,文献资料的搜集和考证细致入微,引用的史料翔实可信,论证逻辑严密。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不同时期体育教学模式的分析,例如从传统的体能训练到如今强调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转变。它不仅仅描述了“是什么”,更深入探讨了“为什么会这样”,以及“这种转变带来的影响”。对于我这样一名对体育教育理论感兴趣的研究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宝库。它提供的丰富的历史数据和学术观点,能够帮助我构建起对中国体育教育发展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书中对于一些关键历史事件的处理,例如在特定历史时期体育学科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北师大体育学科是如何应对的,都让我对学科的韧性和发展潜力有了新的认知。

评分

这是一本读起来充满温情与力量的书。尽管我并非北师大体育学科的校友,但阅读《北京师范大学百年体育学科史》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那种代代相传的学术精神和育人情怀。书中对于那些为北师大体育学科发展做出过杰出贡献的老教授们的描写,他们的教育理念、治学态度、以及对学生的关怀,都让我感动。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在简陋的体育馆里挥洒汗水的青年,看到了那些在课堂上侃侃而谈的学者,看到了他们身上闪耀的对体育事业的热爱和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梳理了学科的发展历程,更在于它展现了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对教育理想的坚守。它让我明白,一个优秀的学科,不仅需要前沿的理论和先进的设施,更需要一群有情怀、有担当的教育者。读完此书,我更加理解了“百年学府”的真正含义,那是一种积淀,一种传承,一种对未来的承诺。

评分

《北京师范大学百年体育学科史》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学术启发。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简单地将体育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孤立开来,而是将其置于北京师范大学作为一个综合性大学的整体发展脉络中进行考察。书中对体育学科与其他院系之间的互动,例如与教育学院、心理学院、甚至是中文系、历史系等的学术交流与合作,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让我意识到,学科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封闭的,而是需要不断地与其他领域进行对话和融合。书中关于体育学科在应对社会变迁和时代挑战时所展现出的适应性和创新性,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在不同历史时期,体育学科如何调整课程设置以适应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如何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实践。这种动态的发展观,对于我理解当下学科建设的挑战和机遇,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历史,更是一部关于学科生命力的生动教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