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不流动资产的定价理论与应用
定价:36.00元
售价:18.0元,便宜18.0元,折扣50
作者:冯玲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0-01
ISBN:978703023968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中国证券市场正经历以下三个制度背景:股权分置一股权分置改革一股改后限售股流通,中国证券市场正处于从不完全市场向完全市场动态演变的过程中。本书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不完全市场及其向完全市场动态演变过程中不流动资产的定价和**组合策略问题,旨在解决上述理论和实际问题。应该说我国的资本市场为研究不流动资产定价及**组合策略提供了的实验室,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为研究公司价值和总股本不变条件下的可上市交易股票扩容的价格压力提供了**实践平台,因此,研究中国证券市场改革中的不流动资产定价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内容提要
经典的金融经济学主要研究完全市场上的资产定价和*组合策略,然而,现实中,许多金融市场并不是完全流动和随时可交易的。当市场中存在不流动资产时,市场将变为不完全市场,通常的风险收益均衡被打破,此时资产如何进行定价一旦这些不流动资产得以流通,市场整体流动性将会受到怎样的冲击,参与者的*组合策略和风险资产的价值有何变化本书给出了答案,并且证明当市场存在不流动资产时,投资者的*组合策略竟然呈两极分化趋势;不流动性资产的折价率非常大;并基于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实践进行实证检验。此外,本书的研究成果可以拓展应用于交易受限制资产的或有索取权的估价和组合选择问题,如人力资本、房地产和私人所有权等,此外对全球证券市场发生流动性危机的研究同样具有启迪作用。
可以作为金融专业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教材,同时也是从事资产定价研究的所有证券业、基金业、银行业、保险业研发人员的书,同时也可作为风险投资、人力资本等从业人员的研究参考书。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作为一名长期在金融投资领域摸爬滚打的从业者,对于“不流动资产的定价理论与应用”这样一本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具的书籍,我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点明了核心,它直击了传统资产定价理论中常常被忽略的“非流动性”这一关键因素。过往的很多模型,更多地聚焦于股票、债券等相对容易交易的资产,而对于房地产、基础设施、私募股权、艺术品等这些变现能力相对较弱,交易成本高昂,信息不对称更为严重的资产类别,其定价逻辑则显得捉襟见肘。冯玲教授的这本书,从理论层面深入剖析了非流动性对资产价值的影响机制,是如何通过风险溢价、期限溢价、信息不对称溢价等多种形式体现出来的。这对于我理解某些资产估值为何会与市场普遍预期存在显著差异,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更重要的是,书中并非止步于纯粹的理论推演,而是着力于探讨非流动性溢价在各类不流动资产定价中的具体应用。例如,如何量化私募股权的非流动性溢价,如何评估基础设施项目的长期投资价值,又如何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中理解其独特的定价逻辑,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分析工具和方法。读完这本书,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各类资产的真实价值所在,从而做出更明智的投资决策,避免被表面的流动性假象所迷惑。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关注,源于我对另类资产投资的浓厚兴趣。在接触到私募股权、对冲基金、风险投资等领域后,我越发意识到,传统公开市场定价模型在这些领域显得力不从心。非流动性、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等因素,使得这些资产的估值变得异常复杂。冯玲教授的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维度。它系统地探讨了“非流动性”这一核心概念,并深入阐述了其如何在资产定价中产生影响。书中关于“稀释效应”、“退出策略”、“交易对手风险”等内容的分析,让我对这些非流动性资产的实际操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令我惊喜的是,书中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例如,如何对一个未上市公司进行估值,如何评估一个长期项目的投资回报,如何理解一个稀有艺术品的价值,书中都给出了详尽的解答和分析路径。这本书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视野,更重要的是,它为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分析框架,帮助我更有效地识别和评估那些被市场低估的、具有长期增长潜力的非流动性资产。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打破了我过去对于“资产定价”这一概念的狭隘认知。我曾一度认为,资产定价无非就是DCF、PE、PB等模型在公开市场上的应用,殊不知,现实世界中绝大多数资产的价值实现,并非发生在流动性充裕的公开市场,而是“潜伏”在各种非公开、非流动性的领域。冯玲教授的这本书,恰恰为我们揭示了这些“潜伏”资产的定价奥秘。它系统地梳理了影响不流动资产定价的各项因素,从资产自身的属性(如物理寿命、使用年限、可替代性)、市场环境(如交易活跃度、市场深度、政策法规)、到交易参与者的行为(如信息获取能力、风险偏好、持有动机),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时间价值”在不流动资产定价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刻的阐释。许多不流动资产,如房地产、林木、艺术品等,其价值的实现往往需要漫长的时间,甚至跨越数代人。如何将未来不确定的现金流折现到当下,并准确反映其非流动性带来的机会成本和风险,这本身就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而这本书提供了多种视角和模型,帮助我们理解并量化这种时间价值与非流动性之间的复杂关系。对于那些希望涉足另类投资,或者负责管理大型机构资产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石和实践指南。
评分作为一个对价值投资有着执着追求的投资者,我一直深信“价格围绕价值波动”这一朴素的真理。然而,如何准确地“估值”,特别是对于那些体量庞大、交易不活跃的“硬资产”,一直是困扰我的难题。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指明了方向。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本“解谜书”,层层剥开非流动性资产定价的重重迷雾。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市场微观结构”在非流动性资产定价中的作用的探讨。虽然书名侧重于“理论与应用”,但其中对信息传播、交易摩擦、流动性供给与需求等微观层面的分析,对于理解资产价格的短期波动和长期趋势,都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例如,某些情况下,即使资产的基本面良好,但由于缺乏买家、交易平台不成熟,或者信息披露不充分,其价格也可能长期被低估。这本书正是揭示了这种“低估”的根源,并提供了相应的定价方法来校正这种偏差。读完后,我重新审视了我过往的投资组合,开始思考如何更有效地识别和评估那些被市场低估的、具有显著非流动性特征的资产,并尝试将其纳入我的长期投资策略中。
评分在现代金融体系日益复杂和多元化的今天,对各种资产进行精准定价是风险管理和投资决策的核心。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对股票、债券等流动性资产的定价研究更为深入,而对那些“沉睡”在资产负罗盘上的不流动资产的定价,则相对滞后。冯玲教授的这本书,恰恰填补了这一重要的学术和实践空白。它系统地将非流动性这一概念从“定性描述”提升到“定量分析”的层面,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套严谨的理论框架。书中对风险溢价的分解,特别是对“流动性风险溢价”的量化处理,让我耳目一新。过去,我们往往将非流动性带来的成本笼统地归结为“风险”,而这本书则将其细化为多种具体的风险因子,并提供了计量模型来估算其对资产价格的影响。此外,书中对于不同类型不流动资产(如房地产、基础设施、私人股权、艺术品等)的案例分析,更是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它清晰地展示了如何在不同的情境下,运用不同的定价工具和方法,来评估这些资产的内在价值。对于希望拓展投资边界,或需要对非流动性资产进行专业评估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