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大型人文記錄片《茶界中國》同名齣版物
中國茶人、茶事、茶産地、茶故事、茶商、茶貿易
多角度講述瞭中國茶産品
展現中國茶文化的精髓
編輯推薦
茶文化記錄片《茶界中國》的同名圖書
書中加入瞭20個小視頻的二維碼
以便於讀者感受中國名茶的魅力和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目錄
1 人間生草木
2 茶馬古道:茶的詩意味道
8 古道坎坷通世界 駝鈴悠揚茶溢香
——茶馬古道上普洱飄香
8 茶韻飄香,漢藏之路
11 馬幫商旅,運茶天路
13 川藏茶馬,古道傳奇
16 草木與茶具的對話
20 竹下忘言對紫茶 全勝羽客醉流霞
——竹木茶具和中國茶具文化
20 中國茶具之路
24 清新雋永,竹木茶具
25 竹木茶具的選購與保養
26 草木與茶的味道
28 有客新尋古洞迴 國山無處問茶杯
——有趣的雲南少數民族茶俗
28 基諾族:涼拌茶
31 哈尼族:土鍋茶
32 納西族:龍虎鬥
33 布朗族:酸茶
33 傣族:竹筒茶
34 藏族:酥油茶
35 拉祜族:姑娘茶
36 少數民族茶禮
39 田野的約定
40 自然的力量:生物平衡
45 茶香高山雲霧質 水甜幽泉霜
45 尋找美茶園
47 長興茶園
48 安吉茶園
49 陝西西鄉茶園
50 永福櫻花茶園
52 人與田野的默契
56 普洱號剛堅 清標未足誇雀舌
——新時代的生態茶園和有機茶
56 原生態茶園
60 迴歸本源有機茶
63 鑒彆有機茶
64 不是白茶的白茶
67 裹得白雲欲相贈 一甌茶復白於雲
——安吉白茶與白茶
67 易被混淆的兩款“白茶”
69 功效不同,各有所長
71 豐富多彩的白茶産品
75 杯水的相遇
76 英倫優雅:一杯傾心
79 聽得鬆風並澗水 急呼縹色綠瓷杯
——餐具貴族,英國骨瓷
79 英式茶具與茶境
83 英式下午茶的講究
86 骨瓷:質與美的結晶
90 壺中靈韻:道貫以形
94 一壺衝古意 韆鞦有同心
——陽羨茗壺紫砂器
94 陽羨茗壺
96 紫砂器在歐洲
100 紫砂器中的中國哲學
102 難覓天目:日月常懸
108 無突抱輕嵐 有煙映初旭
——碗中宇宙天目盞
108 黑瓷盛世
112 黑釉建盞
113 曜變天目盞
115 工匠之美,瓷都再現
117 世界中流轉
118 世紀流轉:萬裏茶道
121 階頭石鼎煎茶熟 還詠當時月蝕詩
——萬裏茶路尋源
122 茶路緣起:中俄茶葉貿易
124 晉商智慧,中俄茶戰
126 國力不支,茶路衰落
128 茶的遷徙:世界的滿足
132 學士茶烹雪 將軍弩射濤
——茶葉戰爭與茶葉外交
132 以茶製戎,當茶葉成為戰略物資
136 因茶而戰,改變曆史的葉子
139 茶葉與美國獨立戰爭
142 流轉中的顛覆
147 氣淩詩骨箋毫健 味藉茶甌齒頰香
——20世紀初期國際茶業大戰和中國茶業的競爭者
147 來自異國的挑戰
151 印度茶業發展
154 中國茶業的覺醒
157 時尚在召喚
158 新時代的時尚茶味
162 磨轉春雷飛白雪 甌頌锡水散凝酥
——中國末茶的前世今生
162 茶中奇葩:末茶
166 末茶的東傳與衰退
169 茶人雅趣,末茶復興
172 茶中歲月:中國味道
175 嫩芽香且靈 是堪珍重
——煥發生機的時尚茶品
175 時尚品位,彆樣茶膳
177 時尚茶醫,漢方茶療
178 時尚茶飲,花草伴茶
180 日式茶禪:清寂之道
184 和靜清寂草庵風 因茶悟禪傳東瀛
——源於中國的日式茶道流派
184 抹茶道的文化根源
187 和敬清寂,日式茶道
192 文人情懷中的煎茶道
作為一名半個“茶齡”的愛好者,我尋找過很多關於茶的書籍,但大多要麼過於偏重工藝技術,要麼過於神化茶道,讓普通人望而卻步。而這本《茶界中國(下)》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找到瞭一個絕佳的平衡點。它用嚴謹的考據支撐起文化的深度,卻用極具親和力的語言將這些知識普及開來。我驚喜地發現,很多我一直模糊不清的概念,比如“茶馬互市的深遠影響”或是“不同茶樹品種的基因差異對口感的影響”,在這本書裏都被解釋得清晰明瞭,沒有絲毫的含糊不清。它真正做到瞭“雅俗共賞”,讓一個純粹的飲茶者也能從中窺見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讀完後,我對如何選擇茶葉、如何衝泡不同類型的茶都有瞭更科學的認知,生活質量仿佛也因此提升瞭一個檔次。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印刷質量也值得稱贊,但更重要的是內容本身帶來的閱讀體驗。它似乎擁有魔力,能將一個原本嘈雜喧囂的世界,瞬間轉化為一個隻有水聲、茶香和自己呼吸聲的空間。我通常在睡前閱讀,原本計劃看個幾頁就休息,結果常常是情不自禁地一口氣讀到深夜。這得益於作者高超的敘事節奏感,他知道什麼時候該快馬加鞭地介紹曆史變遷,什麼時候該慢下來細細品味一泡宋代點茶的韻味。我尤其喜歡其中對於“茶馬古道”及其背後貿易和文化交流的描寫,那不僅僅是商業路綫圖,更是民族融閤與文化傳播的壯闊史詩。這本書成功地將曆史的厚重感、地理的廣袤性,與茶這種日常飲品的溫潤性完美地融閤在一起,讀起來酣暢淋灕,但又迴味悠長。
評分我必須承認,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我對“茶道”的理解非常局限,無非就是沏茶、品茶那點事兒。但《茶界中國(下)》徹底顛覆瞭我的固有印象。它不僅僅是講解如何泡齣一杯好茶,更深入探討瞭茶在古代社會、政治、乃至哲學思辨中所扮演的角色。書中引用的那些古代文獻和詩詞歌賦,精準地烘托齣茶與文人精神世界的契閤點,讓人讀後忍不住思考:我們現代人與茶的關係,是不是已經疏遠瞭太多?尤其是對“和、靜、怡、真”這幾個核心精神的闡述,我感觸極深。它不再是冷冰冰的理論,而是被賦予瞭鮮活的生命力,仿佛作者在耳邊輕聲教導,如何通過一杯茶,來觀照內心,達到一種超然物外的境界。這本書是心靈的滋養,而非僅僅是知識的輸入。
評分說實話,我本來是抱著隨便翻翻的心態買瞭這本書,沒想到它帶來的震撼如此之大。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它不像那種枯燥的教科書,而是通過大量的鮮活案例和引人入勝的故事,將復雜的茶道禮儀和復雜的茶學知識娓娓道來。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敘事中對“時間”這一概念的把控,無論是古代文人墨客品茗的瞬間,還是現代茶農辛勤勞作的四季輪迴,都被描繪得淋灕盡緻。讀完關於茶器之美的章節後,我立刻去淘瞭一套景德鎮的薄胎瓷茶具,那種追求極緻的匠人精神,真的能通過文字感染到人。而且,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接地氣,它沒有故作高深地使用大量晦澀的專業術語,即便是初次接觸茶文化的朋友,也能輕鬆跟上作者的思路,理解其中蘊含的深層哲理。這是一本真正能讓人“沉浸式”體驗中國茶韻的書。
評分這本《茶界中國(下)》著實是讓我對中國茶文化的認識提升到瞭一個新的層次。我原本以為自己對茶道和茶葉的瞭解已經算不錯瞭,但翻開這本書後纔發現,自己所知不過是冰山一角。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又不失深度,仿佛帶著我親身走進瞭那片片茶園,感受著每一片茶葉從萌芽到采摘、再到製成的完整生命曆程。尤其是在介紹不同地域的特色茶類時,那種地域風貌的描繪與茶性的結閤,讓人讀來津津有味。比如,書中對黃茶和黑茶的深度剖析,不僅僅停留在製作工藝的錶麵,更挖掘瞭其背後蘊含的曆史淵源和人文精神,這一點非常打動我。閱讀過程中,我時不時會放下書捲,去泡一杯茶,嘗試著去體會書中描述的那種“境”,那種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寜靜感。這本書的價值遠超於一本簡單的茶學入門讀物,它更像是一部濃縮瞭中華民族審美情趣和生活哲學的百科全書,對於想要係統瞭解中國茶的讀者來說,絕對是不可多得的珍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