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网

现代信息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少亭,卢建军,李国民 著
图书标签:
  • 信息技术
  • 网络技术
  • 信息安全
  • 数据通信
  • 计算机网络
  • 互联网
  • 信息系统
  • 网络工程
  • 现代科技
  • 数字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087713
商品编码:2969660866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0-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现代信息网

定价:47.00元

售价:32.0元,便宜15.0元,折扣68

作者:刘少亭,卢建军,李国民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10-01

ISBN:978711508771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全书分为10章,基本内容包括电话通信网、数据通信网、计算机通信网、综合业务数字网和宽带IP网等五大内容板块。书中对各类通信网的基本概念、结构原理、相关的协议和信令、工程应用及发展等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并以体现现代信息网*发展的宽带IP网为主线,对话音网、数据网和电视网趋向融合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其中联系了ATM技术、SDH技术、DWDM技术和IP技术等网络的基本要素,对下一代IP协议IPv6、服务质量(QoS)、RSVP协议和ST2+协议等宽带协议进行了扼要的叙述。
本书内容较充实、新颖、图文并茂,既注意加强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阐述,又用较大篇幅力图反映出现代信息网络的一些*技术和未来的发展,同时也注重工程应用和一些必要的理论分析。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信息工程类、通信工程类本科高年级学生用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从事通信、计算机网络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参考。

目录

章 概论1
1.1 现代信息网概论1
1.1.1 从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方式来看信息网的发展2
1.1.2 从面向连接和无连接的服务方式看信息网的发展3
1.1.3 信息网发展的趋向是以三网合一为基础的B-ISDN3
1.2 电话通信网、数据通信网和计算机通信网4
1.2.1 电话通信网4
1.2.2 计算机通信网6
1.2.3 数据通信网8
1.3 网络互连8
1.3.1 网络互连的基本概念8
1.3.2 网络互连的基本方式9
1.4 综合通信网络10
1.4.1 综合网络10
1.4.2 综合业务数字网11
1.4.3 高速计算机互联网络-Inter II12
1.5 网络发展的趋势-三网合一12
1.5.1 三网融合的大趋势13
1.5.2 三网融合技术的发展14
第二章 电话通信网17
2.1 通信网的基本构成17
2.1.1 电话通信网的一般构成17
2.1.2 我国电话网的分级结构18
2.1.3 通信网的构成要素20
2.2 通信技术及其发展20
2.2.1 电话业务及其发展20
2.2.2 交换技术及其发展27
2.2.3 传输技术及其发展30
2.2.4 信令接口及其发展37
2.3 通信网的发展41
2.3.1 通信技术发展的战略方向41
2.3.2 同步数字系列44
2.3.3 智能网48
2.4 移动电话通信网51
2.4.1 移动通信概述51
2.4.2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网方式54
2.4.3 移动通信网58
第三章 电话通信网的规划设计75
3.1 电话网设计基础75
3.1.1 电话业务发展预测75
3.1.2 话务量77
3.1.3 标准话务量计算-呼损公式79
3.1.4 交换机容量及话务处理能力87
3.1.5 Inter拨号接入对电话网的影响90
3.2 通信网路由规划91
3.2.1 路由的分类92
3.2.2 路由选择92
3.2.3 高效直达路由的分析与计算94
3.2.4 高效迂回路由的分析96
3.3 电话网的传输质量97
3.3.1 全程参考当量97
3.3.2 长途网全程参考当量及传输损耗98
3.3.3 本地网全程参考当量及传输损耗99
3.4 编号计划102
3.4.1 编号的基本原则102
3.4.2 《国家通信网自动电话编号》规定103
3.4.3 编号方案105
3.4.4 编号容量、期限及升位107
3.4.5 移动电话用户编号方案108
3.5 计费方式108
3.5.1 自动计费方式简介109
3.5.2 市话计费方式110
3.5.3 长话计费方式110
3.5.4 用户交换机的计费111
3.6 电信管理网络111
3.6.1 网络管理的基本概念111
3.6.2 电信管理网的功能112
3.6.3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113
第四章 通信网的信令方式115
4.1 概述115
4.1.1 信令的概念115
4.1.2 信令的分类116
4.1.3 局间数字型线路信令118
4.2 No.7信令121
4.2.1 公共信道信令的优点122
4.2.2 No.7信令的应用123
4.3 No.7信令系统的基本结构123
4.3.1 基本功能结构的划分123
4.3.2 消息传递部分(MTP)的功能划分124
4.3.3 No.7信令和OSI分层结构的关系125
4.4 信令数据链路(级)126
4.4.1 数字的信令数据链路126
4.4.2 模拟的信令数据链路127
4.5 信令链路功能(第二级)127
4.5.1 信令链路功能简介127
4.5.2 信令单元格式129
4.6 信令网功能(第三级)131
4.6.1 信令单元格式中信令网功能级的标志131
4.6.2 信令消息处理133
4.6.3 信令网管理134
4.7 电话用户级(第四级)136
4.7.1 电话信令单元格式136
4.7.2 信令过程143
4.8 信令网145
4.8.1 信令传送方式146
4.8.2 信令网结构146
4.8.3 信令网的编号计划150
4.8.4 对本地区信令网中交换机的要求151
第五章 专用通信网153
5.1 专用通信网络153
5.1.1 概述153
5.1.2 专用通信网的网络结构154
5.2 专用网进入本地公用网的组网方式156
5.2.1 专用网进入公用网的基本原则156
5.2.2 专用网进入公用网的基本要求156
5.2.3 专用网进入公用网的组网方式157
5.3 专用网以用户交换机进入本地公用网的中继方式160
5.3.1 半自动直拨中继方式160
5.3.2 全自动直拨中继方式163
5.3.3 混合中继方式165
5.3.4 人工中继方式165
5.4 专用网的编号计划166
5.4.1 专用网长途自动电话编号方案166
5.4.2 专用网程控交换机出入中继的编号方法167
5.5 专用移动通信网169
5.5.1 集群通信网概述169
5.5.2 数字集群通信网174
第六章 数据通信网181
6.1 数据通信概述181
6.1.1 数据通信系统的基本构成182
6.1.2 公用电话网中的数据通信183
6.1.3 数据通信网184
6.2 数据通信网体系结构187
6.2.1 通信协议187
6.2.2 高级数据链路控制(HDLC)规程191
6.2.3 数据通信接口标准194
6.2.4 TCP/IP协议203
6.3 分组交换数据网211
6.3.1 数据交换方式211
6.3.2 分组交换数据网的构成217
6.3.3 分组交换网的路由选择219
6.3.4 分组交换网中的数据流控制225
6.4 分组交换网的互连230
6.4.1 网间互连方式231
6.4.2 公用分组交换网间的互连232
6.4.3 公用分组网与电话网互连234
6.5 中国公用分组交换网(CHINAPAC)235
6.5.1 中国公用分组交换网(CHINAPAC)概况235
6.5.2 CHINAPAC提供的业务功能238
6.5.3 网络用户终端及入网方式239
6.6 数字数据网(DDN)240
6.6.1 DDN的组成及特点240
6.6.2 DDN的业务功能243
6.6.3 DDN的网络分级结构245
6.6.4 DDN的应用247
6.6.5 网间互连248
6.6.6 DDN与PSTN、X.25的区别248
6.7 帧中继(FR)249
6.7.1 从X.25分组交换到帧中继249
6.7.2 帧中继概述251
6.7.3 帧中继网技术原理253
6.7.4 用户接入帧中继网257
6.7.5 帧中继业务应用259
第七章 计算机通信网261
7.1 概述261
7.1.1 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261
7.1.2 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262
7.1.3 计算机通信网的分类262
7.1.4 局域网的定义及特性263
7.1.5 IEEE 802标准264
7.1.6 局域网数据链路层266
7.2 计算机局域网270
7.2.1 IEEE 802.3标准:以太网(Ether)270
7.2.2 IEEE 802.5标准:令牌环局域网275
7.2.3 IEEE 802.4标准:令牌总线局域网279
7.2.4 总线网与令牌总线网、令牌环网的比较281
7.3 高速网络技术281
7.3.1 快速以太网282
7.3.2 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FDDI283
7.3.3 分布队列双总线DQDB286
7.3.4 交换式多兆位数据服务SMDS290
7.4 网络互联291
7.4.1 网络互联概述291
7.4.2 网络互联设备292
7.4.3 局域网互联298
7.5 因特网(Inter)301
7.5.1 Inter概述301
7.5.2 Inter域名与域名系统303
7.5.3 Inter上的基本服务305
7.5.4 环球信息网310
7.5.5 Inter用户接入方式314
7.5.6 企业内部网Intra简介316
7.5.7 网络安全与防火墙简介321
第八章 综合业务数字网325
8.1 ISDN的基本概念325
8.1.1 IDN和ISDN325
8.1.2 ISDN的实现327
8.1.3 ISDN的国际标准329
8.2 ISDN的网络结构330
8.3 ISDN用户/网络接口333
8.3.1 ISDN用户/网络接口的参考配置333
8.3.2 用户接入网络的通道及接口速率334
8.3.3 通道协议335
8.3.4 ISDN用户/网络接口的数字传输技术336
8.4 ISDN的业务能力337
8.4.1 承载业务338
8.4.2 用户终端业务341
8.4.3 补充业务343
8.5 网间互通343
8.5.1 ISDN的编号计划345
8.5.2 路由选择346
8.5.3 网间互通347
8.6 ISDN交换机及终端350
8.6.1 ISDN交换机350
8.6.2 ISDN终端353
8.7 ISDN的实验与发展357
8.7.1 从现有通信网向ISDN过渡357
8.7.2 ISDN的典型应用358
第九章 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363
9.1 B-ISDN综述363
9.1.1 从N-ISDN到B-ISDN363
9.1.2 基于ATM的B-ISDN的特性364
9.1.3 B-ISDN网络体系结构365
9.1.4 B-ISDN用户/网络接口参考配置368
9.1.5 B-ISDN提供的业务370
9.2 B-ISDN/ATM协议372
9.2.1 B-ISDN/ATM标准与协议模型372
9.2.2 物理层协议376
9.2.3 ATM层协议380
9.2.4 ATM适配层(AAL)协议383
9.3 宽带ATM交换技术393
9.3.1 ATM交换的基本原理393
9.3.2 ATM交换单元结构394
9.3.3 ATM交换网络397
9.4 流量控制403
9.4.1 流量控制403
9.4.2 拥塞控制407
9.5 宽带接入网技术409
9.5.1 宽带接入网的体系结构409
9.5.2 宽带接入网的业务节点接口-VB5接口412
9.5.3 宽带用户接入技术420
第十章 宽带IP网429
10.1 传统的IP网及其面临的问题429
10.2 高速IP传输430
10.2.1 ATM与IP相结合的两种模型430
10.2.2 ATM与IP相结合的高速传输431
10.2.3 基于SDH的IP传输(IP Over SDH)452
10.2.4 基于WDM的IP传输(IP Over WDM)459
10.2.5 三种宽带IP传输方式的总结与比较465
10.3 高速IP网络协议465
10.3.1 资源预留协议RSVP465
10.3.2 流协议ST2 469
10.3.3 新一代网际协议IPv6(IPng)471
10.3.4 实时传输协议RTP475
10.4 高速IP交换477
10.4.1 IP交换478
10.4.2 标记交换481
10.4.3 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489
附录 英文缩写词495
主要参考文献503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漫游星海:宇宙文明的起源与演化 内容简介: 《漫游星海:宇宙文明的起源与演化》并非一本聚焦于人类社会信息传递方式的著作,而是将读者带入一个更为宏大、更为古老的视角,去探索宇宙中生命出现的可能性、不同文明形态的演化轨迹,以及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互动与交流。这本书将以科学的严谨性、哲学的深度和想象力的广度,构建一个关于宇宙生命图景的壮丽画卷。 第一部分:生命的曙光——宇宙中的孕育之种 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是孤独的吗?这个问题驱动着无数科学家和哲学家进行探索。《漫游星海》将从宇宙的诞生讲起,追溯构成生命的基本元素如何在恒星的熔炉中被锻造,又如何在星际尘埃与气体中聚合,最终落户于行星的摇篮。我们将深入了解构成生命基础的化学反应,探讨生命起源于地球的独特条件,并以此为基点,推测在宇宙其他角落,是否存在类似的“幸运”行星,它们又可能孕育出怎样的生命形态? 本书将详细阐述天体生物学的前沿研究,介绍科学家们搜寻系外行星的方法,例如凌星法、视向速度法等,并分析已发现的系外行星大气成分,寻找可能存在的生物标志物。我们将回顾地球生命演化的壮丽史诗,从最原始的单细胞生物到复杂的多细胞生命,再到智能的出现。通过类比,我们尝试推测外星生命可能的演化路径,它们是否会经历类似的“寒武纪大爆发”?它们会发展出怎样的感知器官,去适应它们所处的独特环境?它们会依赖于碳基生命,还是遵循其他我们尚未理解的化学路径? 我们将考察不同行星环境对生命形态的影响。例如,潮汐锁定的行星,其一面永恒面对恒星,一面则永远沐浴在黑暗中,这样的环境会催生出怎样的生命?富含甲烷的星球,生命是否会以我们难以想象的方式进行呼吸和代谢?在气体巨星的云层中,是否存在漂浮的巨大生物?本书将运用最新的科学发现,如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带来的震撼图像和数据,来支撑这些推测,并鼓励读者一起思考,生命的本质是否可以超越我们对地球生命的固有认知。 第二部分:文明的繁星——多样的智慧与存在 一旦生命出现,智慧的火花是否必然会点燃?《漫游星海》将沿着宇宙演化的轨迹,继续探讨智能生命出现以及发展出文明的可能性。我们将审视地球文明的发展历程,从简单的工具使用到复杂的社会结构,再到抽象思维和科学探索的诞生。这段旅程并非线性,而是充满了偶然与必然。 本书将提出“文明指数”的概念,尝试量化一个文明的发展程度,包括其科学技术水平、能源利用效率、社会组织复杂度、信息传递能力以及对外探索的意愿等。我们将分析地球文明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大过滤器”——那些可能导致文明在达到星际传播能力之前就灭绝的障碍,例如核战争、环境破坏、资源枯竭、超级智能的失控等等。 然而,《漫游星海》的重点并非仅仅在于灭绝的悲观预测,更多的是对宇宙中可能存在的、不同于人类的智慧文明形态的想象与探讨。它们是否会以个体形式存在,还是以集体意识的方式运作?它们的社会结构是怎样的?它们的价值观和道德体系会与人类有何不同?它们的艺术、哲学和宗教会呈现出怎样的面貌? 本书将引入费米悖论的多种解释,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例如,是否存在“黑暗森林”理论所描述的、宇宙中普遍存在的隐藏与戒备?或者,是否存在“动物园理论”,暗示我们可能只是被更高级的文明观察着?又或者,是否存在“技术奇点”后的文明,它们已经超越了物理形态,以我们无法理解的方式存在于宇宙的某个维度? 我们将考察不同科技发展路径的设想。例如,基于生物技术的文明,它们可能能够操控生命自身进行改造与进化。基于量子技术的文明,它们可能能够实现瞬间的信息传递和空间跳跃。基于意识上传的文明,它们可能已经摆脱了肉体的束缚,以纯粹的精神形式存在。这些设想将基于当前的科学理论,并加以合理的推演,为读者展现一个无限可能的智慧宇宙。 第三部分:星际的低语——交流、冲突与融合 假设宇宙中存在着不止一种文明,那么它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互动?《漫游星海》将聚焦于星际交流的挑战与可能性。我们将探讨电磁波、引力波等作为星际通信媒介的理论基础,以及人类目前正在进行的搜寻地外文明计划(SETI)的意义与局限。 本书将深入分析不同文明之间进行沟通的困难。语言的隔阂、思维模式的差异、对时间与空间的认知差异,都可能成为巨大的障碍。即使我们接收到来自外星文明的信号,理解其含义也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们将模拟几种可能的交流场景,例如,一个高度发达的数学文明试图与一个基于生物信号进行交流的文明沟通,或者一个以视觉为主的文明与一个以听觉为主的文明进行交流。 《漫游星海》也将不可避免地探讨星际冲突的可能性。资源争夺、意识形态的冲突、误解与恐惧,都可能导致不同文明之间的对抗。我们将分析历史上人类文明内部冲突的模式,并思考这些模式在星际尺度上是否会重演。然而,本书并不鼓吹星际战争的论调,而是更倾向于探讨和平共存的途径。 最终,本书将展望星际文明融合的可能。是否存在超越物质层面的交流方式?例如,通过共享意识、通过宇宙尺度的信息网络,或者通过融合彼此的科学知识与哲学思想,达到一种全新的存在状态。我们将借鉴科幻作品中的经典构想,如“大同世界”、“集体意识网络”等,并尝试从科学和哲学的角度去解读它们的可能性。 《漫游星海:宇宙文明的起源与演化》并非提供一个确切的答案,而是提出一系列深刻的问题,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它鼓励我们跳出狭隘的地球视角,去拥抱一个更广阔、更神秘的宇宙。在这场漫游中,我们不仅探索星辰大海,更是对生命、智慧与存在的终极意义进行一次深刻的哲学思考。这本书是对人类探索精神的赞颂,是对宇宙无限可能性的敬畏,也是对我们自身在宇宙中位置的一次重新审视。它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见证宇宙中生命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孤立到交融的伟大历程,感受那份属于宇宙本身的宏伟与壮丽。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现代信息网》的过程,就像是接受了一次高强度的思维体操训练。作者行文间流露出一种对信息世界边界的不满足感,总是在探索“下一个突破口在哪里”。书中关于量子通信与现有网络基础设施的兼容性研究,虽然目前看来略显超前,但却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信息安全和传输效率的窗户。这种前瞻性叙事,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想象力。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全书的论证框架非常严谨,即便是那些看似天马行空的设想,也都有坚实的数理逻辑作为支撑,丝毫没有脱离科学的轨道。对于希望站在行业前沿、把握技术革命脉搏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审视技术演进的“高级视角”,它教会你如何去提问,比直接给出答案更有价值。

评分

这本《现代信息网》实在是让人耳目一新,完全颠覆了我对传统信息处理的认知。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仿佛带着我们穿梭于错综复杂的网络架构之中,每一个技术细节都被剖析得深入浅出,即便是对网络技术不太精通的读者也能从中窥见其精妙之处。尤其是关于数据流动的动态模拟部分,我简直要为之拍案叫绝,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我清晰地看到了信息是如何在庞大的基础设施中高效运转的。书中对于新兴的物联网(IoT)应用场景的探讨,也展现了作者超前的洞察力,很多案例分析都切合实际,让人不禁思考未来我们生活将如何被这些无形的信息网络重塑。整体而言,这本书的学术深度与实践指导性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平衡点,读完后感觉自己的“信息雷达”灵敏度都提高了,对这个日益互联的世界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畏。对于任何想从根本上理解支撑现代社会运转的“血液”——信息的流动方式的专业人士或爱好者来说,这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参考书。

评分

拿到《现代信息网》时,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没想到它竟然像是一部精彩的侦探小说,充满了层层递进的悬念和柳暗花明的洞察。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概念罗列上,而是深入挖掘了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在现代网络架构中的核心矛盾点。他用极具煽动性的笔触,描绘了数据在各个节点上所面临的潜在威胁,那种紧迫感让人手心冒汗。书中对加密算法和去中心化技术的对比分析,逻辑严密,论据充分,绝非泛泛而谈。更难得的是,它没有止步于描述问题,而是提出了若干富有建设性的、甚至有些颠覆性的解决方案构想。读起来,你不会觉得这是一本纯粹的理论著作,更像是一场与行业顶尖专家的深度对话,那种思维的碰撞带来的冲击力,比任何教科书都来得更直接、更有效。这本书,绝对值得反复咀嚼,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领悟。

评分

这是一本散发着“务实”气息的书。我特别欣赏《现代信息网》在实际应用案例上的着墨之重。书中对几个全球领先企业如何部署和优化其信息网络进行了细致的案例拆解,这些拆解不仅仅是展示“他们做了什么”,更深入剖析了“为什么他们要这么做”,以及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难以预料的工程难题。这种“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中提炼理论”的写作模式,对于正在从事网络工程或系统架构工作的同仁们来说,是无价之宝。我个人已经将书中关于负载均衡和容错机制的几张图表打印出来,贴在了工作台前,它们是解决我近期一个实际技术瓶颈的关键思路来源。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预测了明天,而在于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今天的“疑难杂症”,非常接地气。

评分

老实说,我抱着极高的期望打开《现代信息网》,毕竟这个领域发展太快了,能有一本兼顾时效性和深度的书实属不易。这本书在网络拓扑结构和协议演进的历史脉络梳理上,做得尤为出色。作者似乎拥有将复杂历史串联成一条清晰故事线的魔力,从早期笨重的协议到如今轻量级的、适应移动端的需求,每一步的迭代都解释得合情合理,让我这个老读者也大呼过瘾,补足了许多知识上的“盲区”。尤其对未来计算范式的预测,例如边缘计算与云计算的协同作用,其论述角度相当新颖,充满了对技术发展趋势的哲学思考。虽然有些章节的技术名词密度稍高,需要放慢阅读速度并时不时地查阅一下背景资料,但这种“费脑子”的过程,恰恰是阅读这类硬核书籍的乐趣所在,它强迫你走出舒适区,去真正地“消化”知识,而不是走马观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