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农作物种业科企合作的实现机制研究
定价:45.00元
售价:34.2元,便宜10.8元,折扣76
作者:李冬梅 等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0-01
ISBN:9787109233270
字数:
页码:22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农作物种业科企合作的实现机制研究》基于商业化育种视角,在深入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要素流动理论、技术创新理论、制度创新理论、产业创新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和协同创新理论,从种业网状产业链内外部各环节不同创新主体与创新要素协同整合的角度,系统构建种业科企合作实现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对农作物种业科企商业化育种合作创新的影响因素与实现机制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在借鉴外种业科企合作机制成功案例的基础上提出种业科企合作实现机制目标、路径和相应的政策建议。
目录
前言
摘要
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3.1 研究方法
1.3.2 数据来源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种业产业链研究
2.1.2 种业产业化研究
2.1.3 产学研合作相关研究
2.1.4 种业科技创新研究
2.1.5 种业科企合作研究
2.1.6 述评
2.2 理论基础与具体应用
2.2.1 要素流动理论
2.2.2 创新理论
2.2.3 产业创新理论
2.2.4 资源依赖理论
2.2.5 协同创新理论
第3章 农作物种业发展现状
3.1 农作物种业发展历史
3.1.1 自繁自用阶段
3.1.2 种业“四化一供”阶段
3.1.3 种子工程阶段
3.1.4 现代种业商业化育种发展阶段
3.2 农作物种业发展现状
3.2.1 种业制种基地空间布局及规模
3.2.2 种业科技创新成果
3.2.3 种子生产及推广
3.2.4 种子企业发展现状
3.2.5 种业育种科研单位发展现状
3.2.6 支持种业发展现状
3.3 传统育种与商业化育种科企合作模式比较分析
3.3.1 合作主体比较分析
3.3.2 合作特征比较分析
3.3.3 合作模式比较分析
3.3.4 两种育种合作机制比较分析
3.4 农作物种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4.1 科研单位育种存在的问题
3.4.2 企业育种存在问题
3.4.3 科研育种管理制度的缺陷
第4章 商业化育种视角下种业科企合作实现机制的分析框架
4.1 基本概念
4.1.1 种业
4.1.2 科企
4.1.3 种业新政
4.1.4 传统育种与商业化育种
4.1.5 要素流动与要素整合
4.1.6 种业科企合作
4.2 种业科企合作创新主体
4.2.1
4.2.2 农业科教单位
4.2.3 种业企业
4.2.4 金融机构
4.2.5 保险机构
4.2.6 种业中介机构
4.3 分析框架构建
4.4 基于商业化育种视角的种业科企合作实现机理解析
4.4.1 基于商业化育种视角的种业科企合作内部协同机理
4.4.2 基于商业化育种视角的种业科企合作外部协同机理
第5章 商业化育种视角的种业科企合作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5.1 研究框架
5.2 问卷设计及样本说明
5.2.1 问卷设计
5.2.2 样本说明
5.3 商业化育种下科企合作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5.3.1 种业企业科企合作意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3.2 农业科教单位科企合作意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4 商业化育种下科企合作模式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5.4.1 研究假设
5.4.2 变量设计及研究方法
5.4.3 实证分析
5.5 商业化育种视角的科企合作要素整合影响因素分析
5.5.1 研究假设
5.5.2 变量设计及研究方法
5.5.3 实证分析
第6章 商业化育种视角的种业科企合作实现机制实证研究
6.1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6.1.1 理论模型构建
6.1.2 研究假设
6.2 研究方法与变量选择
6.2.1 计量模型选择
6.2.2 变量选择
6.3 问卷设计与样本选择
6.3.1 问卷设计
6.3.2 样本选择
6.4 数据收集
6.5 基于种业企业层面的实证分析
6.5.1 结构方程模型设定
6.5.2 模型估计
6.5.3 模型评价
6.5.4 假设检验
6.5.5 实证结果分析
6.6 基于农业科教层面的实证分析
6.6.1 结构方程模型设定
6.6.2 模型估计
6.6.3 模型评价
6.6.4 假设检验
6.6.5 实证结果分析
第7章 商业化育种视角的种业科企合作机制实现路径研究
7.1 国外种业科企合作机制比较分析
7.1.1 孟山都种业科企合作的运行机制
7.1.2 杜邦先锋种业科企合作的运行机制
7.1.3 美国两大跨国种业集团科企合作运行机制的比较分析
7.2 西部种业科企合作机制实现路径案例分析
7.2.1 云南典型案例——云南禾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7.2.2 陕西典型案例
7.2.3 湖南典型案例——科裕隆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7.3 商业化育种视角下农作物种业科企合作的路径选择
7.3.1 战略指导思想
7.3.2 种业企业参与农作物种业科企合作的路径选择
7.3.3 农业科教单位参与农作物种业科企合作的路径选择
7.3.4 职能部门支持农作物种业科企合作的路径选择
第8章 基于商业化育种视角的农作物种业科企合作实现机制构建
8.1 商业化育种视角下农作物种业科企合作实现机制的构建目标
8.2 商业化育种视角下农作物种业科企合作实现机制的构建内容
8.2.1 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8.2.2 要素流动机制
8.2.3 成果共享机制
8.2.4 利益分配机制
8.2.5 风险分担机制
8.2.6 协同创新机制
8.2.7 政策管控机制
第9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3 制度保障
9.3.1 国家层面
9.3.2 省级层面
9.3.3 地方层面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作为一名对农业科技发展和产业合作模式充满好奇的读者,我一直关注着国内农作物种业领域的最新动态。近期,我偶然看到了《农作物种业科企合作的实现机制研究》这本书,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细读,但仅仅从书名和作者信息,就足以引发我许多联想和期待。首先,这个主题本身就极具现实意义。我们都知道,种业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而科技创新是推动种业发展的核心动力。然而,长期以来,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并非一帆风顺,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利益分配不均、成果转化效率低下等诸多挑战。这本书深入探讨“实现机制”,这让我非常感兴趣,我想了解作者们是如何剖析这些深层次问题的,他们是否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例如,在知识产权保护、合作模式设计、风险共担机制等方面,是否能够提供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持?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出现一些成功的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故事来佐证其理论框架,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科企合作的精髓。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为当前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时期的中国农作物种业,提供一些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的建议。
评分我是一名在种业公司从事研发工作的基层技术人员,平时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如何将实验室的最新研究成果快速有效地转化为市场需要的优良品种。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农作物种业科企合作的实现机制研究》这本书时,我眼睛一亮。书名中的“实现机制”四个字,精准地击中了我的痛点。我迫切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解释“产学研”在种业领域中的具体运作模式,比如,在新品种选育的早期阶段,企业如何参与进来,提供市场需求信息和试种资源?在品种审定和推广过程中,科研机构和企业又该如何协同发力,加速新品种的上市步伐?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各种合作模式的优缺点,例如,是采取委托开发、合作开发,还是技术转让?每种模式下,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如何界定?尤其是在知识产权的归属和利益分配方面,书中是否能给出一些具有操作性的建议,以避免日后可能出现的纠纷。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手册”,帮助我们这样的企业更好地与科研单位对接,提高研发效率,加快产品迭代,最终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种子。
评分我是一名对农业经济学和政策研究感兴趣的旁观者,经常关注国家在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方面的政策动向。从《农作物种业科企合作的实现机制研究》这本书的书名来看,它很可能是一项具有深度和广度的学术研究。我想象这本书的作者们,必定对农作物种业的发展规律、科技创新的特点以及企业运营的逻辑有着深刻的理解。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是否从宏观层面分析了国家政策在促进科企合作中的作用,例如,是否有针对性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或者搭建公共服务平台的举措?这些政策是如何影响科企合作的成效的?书中对“实现机制”的解读,是否会涉及到一些更深层次的经济理论,比如,信息经济学、组织行为学、产权理论等,这些理论如何应用于解释种业科企合作的现象?我还好奇,作者们是否对国际上成功的科企合作模式进行过比较研究,从中可以借鉴哪些经验?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系统性的理论框架,帮助我们理解种业科企合作的内在驱动力和制约因素,从而为政府制定更有效的产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评分我是一名热衷于学习新知识的退休教师,尤其对那些能够揭示事物运作规律的书籍情有独钟。当我在书店的科技类书架上看到《农作物种业科企合作的实现机制研究》时,我被它严谨的标题所吸引。我猜测这本书的作者们,一定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深入田间地头,走进实验室,与一线从业者进行交流,才能够提炼出“实现机制”这样核心的概念。我期待书中能够像抽丝剥茧一样,层层深入地揭示出推动农作物种业科企合作的各种要素。比如,合作的起点是什么?是市场需求的驱动,还是技术突破的引领?合作过程中,有哪些关键的节点和可能出现的障碍?合作的终点又在哪里?是品种的成功推广,还是长期的战略联盟?我希望作者们能用清晰的逻辑,将这些复杂的环节梳理清楚,并提出一些具有操作性的建议。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机制”的探讨,这是否意味着作者们在研究中,不仅仅是描述现象,更是要探寻其背后的动力学原理,为读者提供一种可借鉴、可复制的“方法论”。
评分说实话,我之前对“农作物种业科企合作”这个概念并没有太清晰的认识,总觉得科研就是科研,企业就是企业,各自为营。但是,《农作物种业科企合作的实现机制研究》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这种割裂并非最优状态,甚至可能是阻碍发展的重要原因。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具体、更生动地了解,当科研机构的实验室里的“金点子”遇上企业的生产线,究竟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我想知道,科研人员在与企业合作时,需要具备哪些沟通技巧和商业意识?而企业在与科研机构打交道时,又应该如何识别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并将其有效地整合到自身的研发体系中?书中描绘的“实现机制”,是否会涉及一些具体的合作平台、项目管理方法,甚至是一些文化融合的策略?我期待书中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绘出科企合作的“全景图”,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窥见其精妙之处,了解这种合作模式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最终促成科技成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整个农业产业链带来积极的影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