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认识可怕的气候灾害 | 作者 | 石磊 |
| 定价 | 29.80元 | 出版社 | 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
| ISBN | 9787542419446 | 出版日期 | 2014-09-01 |
| 字数 | 页码 | 148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近几十年,地球系统正在经历一次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重要变化。在这种背景下,经济社会基础设施也不断发展,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也在不断增长。当前,应对气候变化和天气气候事件引起了公众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气候变化与天气气候事件的联系及其对人类经济社会及自然环境的影响研究也已成为气候变化研究的前沿课题。 《别让地球抛弃我们:认识可怕的气候灾害》中分别介绍了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天气和一些自救常识,内容通俗易懂,希望读者可以通过此书弥补这方面缺的知识。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章 认识我们的天气 节 常见的天气 一、呼呼咆哮的风 二、变幻莫测的云 三、露、霜、雾 四、雨、雹、雪 第二节 可怕的天气 一、洪水 二、龙卷风 三、热带气旋 四、旱灾 五、寒潮与雷电 第三节 诡异的气候现象 一、城市热岛效应 二、厄尔尼诺现象 三、拉马德雷现象 四、大气温室效应 第二章 上帝的惩罚——水灾 节 认识洪涝灾害 一、洪涝灾害 二、洪水灾害 三、淮河为何多水灾 第二节 与洪水共生 一、洪水的生态功能不容忽视 二、善待河流与洪水 三、与洪水共生,寻求新发展 第三节 洪水来了怎么办 一、洪水的防范 二、洪水围困逃生术 三、灾后防疫秘笈 第三章 白色“妖魔”——雪灾 节 认识白色灾害 一、雪灾介绍 二、雪灾的预防 三、雪灾的保护与自救 第二节 雪崩灾害 一、认识雪崩 二、雪崩的防范常识 三、雪崩的保护和自救 第四章 大地的怒吼——海洋灾害 节 海上“魔”——风暴 一、认识风暴潮 二、恐怖的风暴潮 三、风暴潮的预防知识 第二节 海上“迷魂阵”——海雾 一、认识海雾 二、海雾的种类 三、海雾预防知识 第三节 海洋其他灾害 一、海洋的咆哮——海浪 二、白色“阴魂”——海冰 三、红色“幽灵”——赤潮 四、海上“终结者”——海啸 第五章 死神的呼唤——风灾 节 空中“老妖婆”——台风 一、台风概述 二、台风的结构 三、怎样正确理解台风预报 第二节 空中“大力士”——龙卷风 一、认识龙卷风 二、无处不在的龙卷风 三、龙卷风的军事思考 第三节 风灾中的自救与防护 一、风灾中的防护 二、龙卷风的自救与互救 第六章 其他气候灾害 节 雷电灾害 一、认识雷电现象 二、雷电灾害的防范意识 三、雷击防范及自救 第二节 高温热浪 一、高温及其特征 二、高温热浪易引起的疾病 三、怎样应付高温 第三节 滑坡和泥石流 一、认识滑坡和泥石流 二、滑坡前兆识别 三、泥石流灾害的预防 四、泥石流灾害避险与自救 五、滑坡与泥石流灾后的防疫 |
| 编辑推荐 | |
| 随着温室效应不断发生,全球气候逐渐变暖,一些天气高频率、高强度发生,严重阻碍了经济社会发展,危害了人民的福祉安康。《别让地球抛弃我们:认识可怕的气候灾害》不是仅仅教会读者在重大灾难发生时如何逃生,而是从气候变化的角度阐述气候灾害的巨大危害,提醒广大读者朋友重视气候灾害。学会从环保入手去减少不必要的气候灾害!只要我们学会从小事做起,减少浪费,珍惜环境,就能更好地呵护地球,呵护我们的生存家园。让我们共同努力,做个绿色天使! |
| 文摘 | |
| 《别让地球抛弃我们:认识可怕的气候灾害》: 尽管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却时时刻刻存在着,它吹拂着我们的脸颊,使旗帜飘扬,使船帆涨满,使云飘过天空。 有时它却发出狂啸,就像在华盛顿山上,1934年4月12日,山顶阵阵狂风,以每时373千米的速度被载人世界纪录。 我们所说的风,是这样形成的:空气在旋转着的地球上空移动。然而风的产生与地球的运动没有直接的关系。大气是独立存在的,它与地球结伴存在,并围绕着地球旋转。空气流动或运动是因为气压的存在。气压不均衡地分布在地球周围。为了实现全球均衡,空气从高压地区移向低压地区,高压和低压取决于空气的密度。空气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为常见的是季风。 气象学家绘制大气图需要标出压力。所谓等压线是指连接等压点的线。与地势图上的等高线类似,等压线形成同心圆或光滑的曲线,另外等压线与等高线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等高线表示河流流过地面的快慢,而等压线表示了风吹动的强弱。如果所标示的等压线越密,说明压力梯度越大,风速就越大。 在地势图上,河流从高地向低地直接穿过海拔线。但是在等压线图上,空气并不直接穿过等压线,因为地球旋转影响着风从高压吹向低压。 当空气环绕着旋转的地球表面远距离移动时,它初向东的动量在地表开始改变。设想空气移向北极:当空气接近极点时,在那儿地球转动为零,风更加缓慢地向东越过大片土地。结果是,这股空气继续保持它相对地表转向东的动量。这样,即使空气以相当直的路线越过纬线向极地方向移动,相对于向东旋转的地球,它看起来也是向东转向越过经线。 一个叫做古斯塔·力斯佩德·科里奥利的法国人在1835年先用数学方法来描述这种效应,所以气象学家用他的姓氏命名此种效应。在北半球,科里奥利效应使风向右偏离其原始的路线。在南半球,科里奥利效应使风向左偏离。风速越快,产生的偏离越大。 所以,在北半球,空气移向低压中心并向右弯曲,形成了一个逆时针方向的气旋式气流。从高压地区或从反气旋移动出来的空气,也向右弯曲,形成了一个顺时针方向的旋风。在南半球,则正相反。 科里奥利效应在极地为显著,逐渐变弱直到在赤道处完全消失,在那儿,地球的转动达到高点。 这就是为什么飓风和台风只能仅仅使云形成在5纬度以上的地区。 但是,个别的雷暴和龙卷风的产生很少受到地球旋转的影响,因为它们的半径太小了,地球的旋转只能使飓风产生了很小的转动。科里奥利效应对风会产生的影响,所有远距离环绕地表的运动都会受到大气的捉弄。例如,一战期间,德国军队用大炮轰击巴黎时,就受到了科里奥利效应的严重干扰。令他们更生气的是,这些士兵发现他们的远远地向右偏离目标。从那之后,他们就开始担心科里奥利效应,因为它对战争的胜败都有很大的影响。 能够把球从场地一边抛向另一边的篮球运动员,也必须利用科里奥利效应的影响来调整自己的投球达1.3厘米。在另一方面,与当今许多书本上教授的相关内容相反的是,从洗涤槽排出的水不受这种效应的影响。如果在澳大利亚,水以顺时针方向旋转而下,这仅仅是因为水槽的形状或者水龙头喷射的角度。科里奥利效应,只在这种情况下,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影响水的运动。 在大气高处,在环绕地球的气流中,科里奥利效应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大约5500米和更高处,空气没有与大山、树林和丘陵的磨擦,它能不断地增强力量并达到惊人的速度。当气压差不断地把这些柔和的风推向低压地区时,空气就会受科里奥利效应的影响而改变方向,终沿着等压线和低压附近吹动。在任何地方,这种现象都没有在地球气压梯度大的地方效果明显,形成风速很大的急流。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书名真是直白又抓人眼球,“认识可怕的气候灾害”。光是这个名字,就足以让人心头一紧,联想到那些令人不安的新闻画面:滔天的洪水吞噬家园,熊熊烈火席卷森林,干旱的土地龟裂,极端的寒潮肆虐。我一直在想,这些“可怕的气候灾害”到底有多可怕?它们离我们的生活究竟有多远?是仅仅发生在遥远的国度,还是已经悄然逼近,在我们身边留下痕迹?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对这些疑问的好奇和一丝隐忧。我希望它能像一盏探照灯,照亮那些我未曾触及的领域,让我对气候变化这个宏大的议题有一个更清晰、更直观的认识。毕竟,了解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而面对“可怕”的事物,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勇敢地去“认识”它。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浅出地剖析气候灾害的成因,也许是温室效应的累积,也许是人类活动的影响,让我不再停留在模糊的概念上,而是能够理解其背后的科学原理。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描绘出这些灾害的真实面貌,那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鲜活的生命,是被摧毁的家园,是破碎的希望。如果书中能够穿插一些真实的案例、采访,或者令人震撼的图片,那将是对“可怕”二字最好的诠释,也能让我产生更深刻的警醒。
评分读完这本书,感觉整个人都被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所包裹。它没有用过于煽情的语言,却用一种冷静而严谨的叙事,一层层剥开了气候灾害的复杂性。我一直以为气候变化就是温度升高这么简单,但书中让我看到了它更为广泛和深刻的影响: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城市的威胁,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都在增加,生物多样性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甚至连我们的粮食安全都岌岌可危。特别是关于区域性气候变化的影响,书中列举的那些具体案例,让我意识到,即便是看似微小的环境变化,一旦累积起来,也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最终造成巨大的灾难。这本书并没有止步于罗列问题,它还尝试去解释这些问题的根源,例如工业化带来的碳排放,以及一些区域性的生态破坏。这种深入的探究,让我感到信息的价值远不止于“可怕”,而在于“为什么可怕”以及“我们能做些什么”。它不是一本让人看了就绝望的书,反而激发了我一种想要去了解更多、去寻求解决方案的动力。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否也在无形中加剧了这些问题。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视角之广和分析之深。它没有局限于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的气候变化,而是从全球的尺度来审视这个问题,从冰川融化到珊瑚礁白化,从超级台风到森林火灾,几乎涵盖了气候灾害的各个方面。作者用非常专业且易于理解的语言,解释了各种气候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比如厄尔尼诺现象如何影响全球天气,以及人类活动是如何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不同地区气候灾害的对比分析,这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并非均匀分布,而是存在着显著的地域差异。有些地区可能面临洪水威胁,有些地区则饱受干旱之苦。这种细致的描写,让“气候灾害”这个概念不再抽象,而是变得具体而生动。此外,书中还探讨了一些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虽然没有深入到具体的操作层面,但提供了宏观的思路和方向,让我对未来的气候治理有了一定的了解。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以为它会是一本充斥着耸人听闻的数据和预测的书,但事实并非如此。它更像是一本引人深思的科普读物,以一种相对平和但又不失力量的方式,揭示了气候灾害的严峻现实。书中的语言非常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句句都带着真诚和力量。它通过讲述一个个小故事,比如某个村庄如何被洪水侵袭,或者某个地区如何因为干旱而面临生存危机,来展现气候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这些故事虽然平凡,却充满了感染力,让我能够感同身受,体会到那些身处灾难中的人们的痛苦。这本书也让我认识到,气候灾害不仅仅是环境问题,更是社会问题、经济问题,甚至伦理问题。它影响着贫困人口,加剧着社会不公。我从书中看到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也看到了人类的韧性和智慧。这本书让我不再将气候灾害视为一个遥远的话题,而是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促使我开始思考,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我能够为这个地球做些什么。
评分我原本对气候灾害并没有太多的概念,只知道好像有些不太妙的事情正在发生。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细致的向导,一点点地引领我走进这个复杂的世界。它用一种非常清晰的逻辑,从气候变化的根本原因讲起,然后逐步深入到各种具体的灾害类型。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并没有一味地指责,而是更侧重于解释和分析。比如,它会详细说明为什么全球变暖会导致冰川融化,以及这又会引发怎样的后果;或者,它会分析为什么极端天气事件会变得越来越频繁,背后是怎样的物理机制在作用。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一些科学术语的解释,不会让人觉得晦涩难懂,而是能够很好地融入到整体的叙述中。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气候灾害并非偶然,而是有其内在的规律和逻辑。了解这些规律,才能更好地去预测和应对。它不像某些恐慌性的读物,而是提供了一种基于事实的认知,让我对气候灾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清楚地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