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與業務(第2版)
定價:31.00元
售價:21.1元,便宜9.9元,摺扣68
作者:羅淩,焦元媛,陸冰
齣版社:人民郵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7-07-01
ISBN:9787115159625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22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主要從技術、標準與業務的角度,介紹3種第三代移動通信(3G)主流製式——WCDMA、CDMA2000以及TD-SCDMA的無綫網、核心網、智能網的結構,主要接口協議以及關鍵技術,並對3絡的未來演進路綫、超3G技術進行討論,分析目前影響3G商用化進程的主要因素。
全書共分9章,章簡要介紹蜂窩移動通信網絡標準的演進;第二章主要介紹WCDMA無綫網和核心網的技術;第三章主要介紹CDMA2000無綫網和核心網的技術;第四章主要介紹TD-SCDMA無綫網和核心網的技術;第五章主要介紹3G無綫網的技術路綫;第六章主要介紹3G核心網的技術路綫;第七章主要介紹3G業務模式探討;第八章主要介紹超IMT-2000網絡;第九章主要針對3G商用化進行探討。
本書可供從事電信工作,特彆是從事移動通信工作的工程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閱讀,也可供通信專業大學生參考。
目錄
章 引言
1.1 蜂窩移動通信標準的演進
1.1.1 GSM的演進
1.1.2 WCDMA的演進
1.1.3 CDMA的演進
1.2 第三代移動通信標準化格局
1.2.1 國際3G標準化格局
1.2.2 中國3G標準化格局
1.3 技術不斷進步背後的若乾問題
參考文獻
第二章 WCDMA技術
2.1 WCDMA係統概述
2.2 WCDMA無綫子係統
2.2.1 UTRAN結構
2.2.2 UTRAN的接口與協議
2.2.3 Uu接口
2.2.4 WCDMA關鍵技術
2.3 WCDMA核心網CS域標準
2.3.1 網絡結構
2.3.2 主要功能實體
2.3.3 主要接口
2.3.4 主要協議
2.3.5 業務流程
2.3.6 計費
2.4 WCDMA核心網PS域標準
2.4.1 網絡結構
2.4.2 功能實體——PS域特有實體
2.4.3 主要接口
2.4.4 主要協議
2.4.5 主要業務流程
2.4.6 計費係統
2.5 WCDMA智能網
2.5.1 網絡模型
2.5.2 主要節點
2.5.3 主要接口
2.5.4 主要協議
2.5.5 呼叫流程
2.6 WCDMA TDD無綫傳輸技術標準
2.6.1 概述
2.6.2 UTRA TDD模式接口與協議
參考文獻
第三章 CDMA2000技術
3.1 CDMA2000係統概述
3.1.1 CDMA2000無綫網體係結構
3.1.2 CDMA2000無綫網接口與協議
3.1.3 EV-DO接口協議
3.1.4 EV-DV接口協議
3.2 CDMA2000關鍵技術
3.2.1 CDMA2000 1x關鍵技術
3.2.2 EV-DO關鍵技術
3.2.3 EV-DV關鍵技術
3.2.4 3GPP2 AIE
3.3 CDMA2000核心網的標準
3.3.1 CDMA2000核心網電路域網絡標準演進
3.3.2 CDMA2000核心網電路域網絡介紹
3.3.3 CDMA2000核心網分組域標準
3.3.4 CDMA2000智能網標準
參考文獻
第四章 TD-SCDMA無綫網絡標準
4.1 TD-SCDMA無綫網概述
4.2 TD-SCDMA空中接口與協議
4.2.1 TD-SCDMA的空中接口及協議概述
4.2.2 TD-SCDMA物理層
4.3 TD-SCDMA關鍵技術
4.3.1 智能天綫
4.3.2 聯閤檢測
4.3.3 動態信道分配
4.4 TD-SCDMA核心網
4.5 關於WCDMA與TD-SCDMA的混閤組網
4.5.1 3G與2G係統間的切換
4.5.2 3G係統之間的切換
4.5.3 3絡間的漫遊
4.5.4 3G多模終端
4.5.5 業務組網
4.5.6 全球漫遊
參考文獻
第五章 3G無綫網的技術路綫
5.1 第三代移動通信主流技術標準比較
5.1.1 3G主流技術標準概要
5.1.2 三種主流標準的比較
5.2 3G無綫網遠景
5.2.1 WCDMA無綫網遠景
5.2.2 CDMA2000無綫網遠景
5.2.3 TD-SCDMA無綫網遠景
5.3 3G、Bluetooth、WLAN、WiMAX之間的關係分析
5.3.1 Bluetooth
5.3.2 WLAN
5.3.3 WiMAX
5.4 WCDMA係統無綫側網絡演進
5.4.1 WCDMA R4版本無綫側新增技術特性分析
5.4.2 WCDMA R5版本無綫側新增技術特性分析
5.4.3 WCDMA R6版本無綫側新增技術特性分析
參考文獻
第六章 3G核心網的技術路綫
6.1 WCDMA核心網電路域演進的路綫
6.1.1 WCDMA核心網演進的路綫簡介
6.1.2 3GPP TSG R4版本標準
6.1.3 3GPP TSG R5版本標準(IMS)
6.1.4 3GPP TSG R6版本標準
6.2 WCDMA核心網數據域演進的路綫
6.2.1 3GPP TSG R4版本標準
6.2.2 3GPP TSG R5版本標準
6.2.3 3GPP TSG R6版本標準
6.2.4 3GPP TSG全IP標準
6.2.5 小結
6.3 CDMA2000核心網演進的路綫簡介
6.4 WCDMA和CDMA2000核心網演進的難點和關鍵問題
6.4.1 技術層麵
6.4.2 非技術層麵
6.5 CAMEL演進的路綫、難點和關鍵問題
6.5.1 CAMEL各階段的係統能力演進
6.5.2 CAMEL演進難點及關鍵技術
6.6 WIN演進的路綫、難點和關鍵問題
6.6.1 WIN各階段的演進
6.6.2 WIN演進難點及關鍵技術
參考文獻
第七章 3G業務模式探討
7.1 3G業務簡介
7.1.1 常見2G/2.5G業務
7.1.2 其他2G數據業務
7.1.3 3G特色業務
7.1.4 3G的業務特點
7.2 手機電視技術及業務介紹
7.2.1 手機電視的標準及發展概況
7.2.2 MBMS技術特點簡介
7.2.3 手機電視的業務現狀
7.2.4 手機電視麵臨的問題和發展趨勢
7.3 3G業務發展模式探討
7.3.1 關於3G業務的幾點思考
7.3.2 3G業務發展策略
7.4 價值鏈和經營模式分析
7.4.1 價值鏈分析
7.4.2 經營模式分析
7.4.3 3G業務管理要求
參考文獻
第八章 超IMT-2000網絡
8.1 超3G(System Beyond IMT-2000)遠景
8.1.1 超IMT-2000無綫網遠景
8.1.2 長期演進(LTE,long term evolution)計劃項目
8.1.3 超IMT-2000核心網遠景
8.2 ITU超3G課題的研究情況
8.3 OFDM技術
8.3.1 OFDM技術概述
8.3.2 OFDM算法介紹
8.3.3 OFDM/IOTA算法
8.3.4 OFDM應用的關鍵技術
8.3.5 OFDM技術的優點
8.4 軟件無綫電技術
8.5 LAS-CDMA技術
8.6 超3G後續業務
參考文獻
第九章 3G商用化探討及測試
9.1 概述
9.2 影響3G商用化的主要因素
9.3 3G核心網及無綫網的測試
9.3.1 3G測試中發現的問題
9.3.2 3G測試舉例(全網網絡性能測試)
9.3.3 3G無綫網測試舉例(單係統網絡性能)
9.4 3絡商用情況
9.5 3G産品情況
9.6 終端成熟度情況
9.7 小結
參考文獻
附錄 縮略語錶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我是在尋找一本能幫助我理解“技術債”如何産生的書。3G技術,作為4G LTE的直接前身,它的許多設計決策,好的和壞的,都深刻影響瞭後續幾代技術的發展路徑。我原本期待這本書,作為“第二版”,能對初代3G標準中存在的局限性有所反思和修正,並探討這些局限是如何驅動嚮更高效技術(如LTE)的演進。例如,3G在能效比和處理復雜多用戶調度方麵的先天不足,是否在第二版中得到瞭更深入的批判性分析?遺憾的是,全書的論調基本是贊美和描述,缺乏那種批判性的審視角度。它完美地描繪瞭3G能做什麼,但沒有真正深入探究3G為什麼不能做得更好,或者說,那些“不夠好”的設計決策背後的權衡考量。這種“無瑕疵”的描述,反而讓人覺得它不夠真實,缺乏對技術發展過程中那些“走彎路”和“被迫妥協”的深刻記錄,讀起來總是感覺少瞭一點火候,少瞭那麼一絲探究技術本質的銳氣。
評分作為一名資深技術愛好者,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清晰闡述3G技術從概念走嚮商業部署的“編年史”。我尤其關注不同國傢和地區在頻譜分配、標準選擇上的差異化策略。例如,北美和歐洲在3G部署上的時間錶和技術路徑(CDMA vs WCDMA)的差異,背後必然有著復雜的政治和經濟考量。然而,這本書的敘述風格極為統一和抽象,它更像是一個全球統一標準的說明書,完全剝離瞭地域性和曆史的偶然性。我讀不到那種“曆史的煙雲”,看不到不同標準陣營之間的交鋒與妥協。書中對於核心網的介紹,比如電路域和分組域的融閤演進,也停留在理論介紹層麵,沒有涉及實際部署中設備廠商之間的互操作性測試所經曆的“九九八十一難”。這種“去語境化”的寫作方式,雖然保證瞭內容的普適性,卻極大地削弱瞭其作為一本深度參考書的價值,讓讀者無法體會到這項技術在現實世界中落地時的那種掙紮與榮耀。
評分我買這本書主要是想對比一下不同代際技術間的差異,特彆是關注3G相比2G在頻譜效率和用戶體驗上帶來的質的飛躍。我個人對網絡側的細節不太敏感,更傾嚮於理解業務層麵是如何被網絡能力所驅動的。遺憾的是,這本書似乎完全站在瞭網絡工程師的視角來構建內容。對於MIMO技術在3G時代早期的應用探索,或者HSDPA/HSUPA這些關鍵增強技術是如何優化用戶體驗的,介紹得比較泛泛,缺乏那種“一針見血”的分析。比如,我很想知道,在那個網絡資源稀缺的年代,QoS保障機製是如何在實際部署中權衡性能與成本的?書中對這些現實問題的討論幾乎沒有涉及,通篇都是理論上的描述,仿佛3G網絡是在真空環境中完美運行的一樣。這種理想化的敘述方式,讓實際工作中的經驗主義者很難找到共鳴,也讓初學者無法領悟到技術規範背後隱藏的復雜妥協。與其說它是一本技術專著,不如說它是一份技術規範的文字版翻譯,缺乏將技術與商業實踐深度融閤的洞察力。
評分這本書,說實話,我抱著很大的期望打開的,畢竟是“第三代”的“第二版”,總覺得能找到一些關於那個黃金時代的深刻洞察,那些從2G嚮3G過渡時期的技術博弈和市場風雲。然而,讀完之後,心裏多少有些失落。我期待的是那種能把我帶迴那個撥號上網、WAP門戶剛剛興起的年代的文字,那種關於CDMA2000和WCDMA技術路綫之爭的深度剖析,或者至少是對UMTS係統架構演進的詳盡梳理。但實際內容更像是一本標準的教科書,結構清晰,但也因此顯得有些冷硬。它堆砌瞭大量的協議棧描述和信道編碼細節,這些內容對於正在進行底層硬件研發的人或許有價值,但對於我們這些更關注技術應用和業務創新的讀者來說,就顯得有些枯燥和脫節瞭。我希望能看到更多關於多媒體業務早期嘗試的案例研究,比如視頻通話在那個階段遇到的實際瓶頸,或者運營商是如何艱難地構建第一個3G核心網的。這本書的篇幅似乎把太多的精力放在瞭對標準術語的解釋上,而忽略瞭對時代背景和技術決策背後邏輯的挖掘,使得閱讀體驗更像是在查閱一本厚厚的規格手冊,而不是在迴顧一段波瀾壯闊的技術發展史。
評分坦白講,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更廣闊的視角,不僅限於技術本身,還包括它如何塑造瞭移動互聯網的早期形態。我們都知道3G是移動互聯網的起點,是智能手機生態得以初步形成的基石。我希望能在這本書裏看到對當時新興應用場景的預見性描述,比如移動辦公、移動社交的萌芽階段,以及這些應用對網絡帶寬提齣的新要求。但是,這本書的視野似乎被限製在瞭“如何搭建一個3G網絡”這個工程問題上,對於“用這個網絡能做什麼”這個問題探討不足。它詳細解釋瞭Rake接收機的工作原理,卻很少提及早期3G芯片組在功耗控製上麵臨的巨大挑戰,而這恰恰是影響用戶接受度的關鍵因素。此外,關於網絡安全和隱私保護在3G時代引入的新威脅,書中也隻是寥寥數語帶過,沒有展現齣足夠的重視。總而言之,這本書過於側重“骨架”的搭建,而對“血肉”的塑造——即應用和用戶體驗——關注不夠,顯得有些偏科和保守。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